自接觸diy以來,到現在已經是折騰過幾臺機器的diy入門漢了,硬件社區經常有新玩家入坑diy打算攢一臺自己的臺式機,在此將我積累的一點小經驗分享給大家,算是水個帖子,避免新玩家踩坑,互相交流整理一下思路。筆者並非商家也不關注硬件實時價格,
0.明確需求,找到個人專屬的平衡
diy的第一步首先要明確自己的需求,fps玩家、策略遊戲玩家、模擬遊戲玩家等主攻不同類型遊戲的玩家之間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如同單機和網遊的側重點並不相同,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側重於CPU/內存還是側重於GPU都是需要考慮的,明確這部分的需求可以讓你對整臺機器的預算配製有著更清晰的規劃,論壇,黑盒社區,B站等平臺能找到玩同款遊戲的玩家,他們也會分享相關的意見,對於電腦的搭配可以進行更好的參考,遇見是想要更好的cpu還是更好的gpu這種兩難問題的時候可以將預算分配給更重要的那部分。
有些人的機器不只是遊戲機,可能承擔一部分的工作內容,比如渲染建模,科學計算,跑個模型,拿到實驗室給自己用等等情況,也可以針對學習/工作場景應用軟件的需求挑選。CPU是8核就夠用還是多多益善,內存是不是要放棄一些高頻追求穩定性並且儘可能地滿足容量需求以方便達到運行門檻,對cuda生態有著硬需求就更是要選N卡,但僅僅是玩一玩AI畫圖,或者ROCm能支持的場景A卡也是性價比極高的選擇。這方面跟同事,同校生進行交流溝通來得知工作流程中需要重點加錢的部分來更好的完成學習工作內容。
pc diy愈發個性化的今天,美觀的外表也是很多玩家考慮的一部分,海景房rgb是筆者在線下裝機遇見最多的。從聯力的o11d到愛國者的星璨嵐等機箱的熱賣再到稜鏡三rgb風扇的暢銷足以證明當下diy的熱門方向。一部分被戲稱的”刀把“機也是某個人的心頭好,所以性能,審美,預算三者的平衡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自己攢機的一大樂趣。
1.CPU
作為臺式機的核心之一,CPU性能在今天其實已經進步的很多了,我入坑時的9700F 8C8T性能放到今天實在是不夠看了,intel和AMD的不斷努力讓大家用上了單核性能強大且多核性能爆炸的cpu,終於不再是擠牙膏的性能提升了。
目前更推薦12代酷睿和銳龍7000/9000系等這些cpu,12代酷睿依舊能用上D4內存,利好想節省預算的用戶,好消息是b760 D4主板依舊可以選擇且配置都不錯;ryzen目前的zen4/zen5雖然沒有zen2到zen3那種特別明顯的進步,但也不失為好選擇,AMD auto+expo還是很省心的。
而intel的13/14代在做好功課的情況下更新bios降壓且不怕藍屏的,也很值得考慮。更高的基礎頻率,137kf更多的小核還有緩存進步等優點對於一部分遊戲來說有著獨門的優勢。在這個雙十一據說有很多好價,真要是拿到了非常便宜的13/14代酷睿也很賺。
預算實在有限的用戶也可以看看AM4平臺,5600/5700x3d的性能在當下依舊能打,同時支持D4,對於囊中實在是羞澀的玩家也是一個好選擇。有其他想法的cpu,個人是推薦最少要滿足6大核心的需求,這樣在一些多核需求較大的遊戲裡很難遇見太大的瓶頸。
在當下這個節點,ultra2已經上市售賣,但新架構的遊戲性能不甚樂觀,D2D的限制使得內存延遲表現十分爆炸,這代的牙膏倒吸更多還是出現在內存部分上,遊戲黨選擇還是要慎重些。紅廠的9800X3D確實給玩家一記強心劑,從散熱,超頻,供電等問題中解放出來,同時也不用去對體質和官方特挑過於迷信,真真正正做到了到貨即開即玩即爽,但3799的少量放貨對於一個8C處理器來講實在是太誇張了。富哥玩家為了信仰/為了性能/全都要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進行新品挑選。
最為重要的是看你的遊戲需求是什麼,你主玩的遊戲iu更利好就選擇iu,au更利好就選擇au。
2.主板
主板是承載絕大部分硬件的核心,像一個大hub將所有的零配件集中到一起,這個特性就意味著主板是整機中最容易出問題的部件,所以主板的挑選也是很重要的。cpu要與主板插槽和芯片組對應,不能用lga1200的cpu去上AM4平臺的主板對磨,AMD的bga封裝也不能跟lga插槽對刺,同時芯片組也要支持對應的cpu。售後更是要納入考慮的部分。
第一點,價格。預算的考慮永遠是首位的,當下主板越來越貴的發展來看,主板的價格筆者建議以2000左右為上限,超過這個價位的主板實在是太貴,溢價部分對遊戲黨玩家來說不是那麼重要,而且更貴的主板意味著料件更多,出bug的幾率也越高。沒有需求就不要主動增加需求,節省下來的部分加到內存/硬盤/cpu上更為合適。
第二點,BIOS。主板好不好用全看BIOS,能更改的選項越多,功能就越豐富易用性就越佳,同時BIOS更新的頻率也意味著板廠技術實力的強弱;內存支持,修復bug微碼的更新,新一代cpu的支持,這些都需要通過BIOS來完成。在這方面還是以御三家為首,國產板廠仍在發力追趕中,希望新的入局者能給玩家帶來更多高性價比的選擇。
第三點,供電。其實這一點沒什麼可說的,只要不是丐的離譜的連供電散熱片都沒有的主板,現在中端基本上都能滿足遊戲玩家的需求,這點希望新玩家不要過於糾結,很多中端主板在評測中都能帶i9/R9穩定烤雞了,板廠供電軍備競賽不是沒有好處,但更多供電的物料成本是要加進售價內,供電是很重要,但不要盲目地去唯供電至上。
第四點,版型與擴展。當下的主板其實更多的是要看版型與擴展性的,主流的ITX,MATX,ATX與EATX與擴展絕大部分下直接關聯,畢竟多硬盤位方便玩家裝更多的遊戲,而不是下一個刪一個,買了新遊戲玩不了還要考慮刪掉哪個遊戲去騰出空間。對於遊戲黨來說,MATX版型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隨著板廠的內卷和芯片組的進步,m.2硬盤位也越來越多,足夠大部分玩家去挑選。ATX版型可以提供更多的擴展位置,更適合多PCIe需求的用戶(硬盤轉接,聲卡,網卡等其他玩法)挑選。但無論MATX用戶還是ATX用戶都要考慮兼容性問題,部分MATX主板有第一個PCIe槽也就是裝顯卡的槽位有下沉的設計,在顯卡越來越厚的今天直接導致了部分機箱有兼容性問題,顯卡幾乎貼著電源倉進風,可能會對顯卡溫度有影響;同時第二個PCIe槽會被顯卡擋住,擴展性受到影響,可以不用,但不能沒有,否則還不如直接做成m.2插槽,ATX用戶同理。
至於EATX和更大的主板,定位都是消費級的旗艦款,價格昂貴,是板廠實力的體現,基本上能給的都給到位了,甚至包括售後和線下活動等方面的優待,這部分的挑選就看個人的喜好和信仰了。
第五點,板載接口。接口數量和位置也是對主板考慮的組成部分,風扇接口,5v argb接口的數量/位置決定了是否易於理線;usb2.0的數量也方便顯卡/水冷的屏幕自定義,例如七彩虹的火神小屏幕,vk/利民/ASUS水冷頭屏幕,以及一些大廠如海盜船,聯立的神光同步控制盒的接入等,這方面可以參考各大up的評測或者去主板官網的支持頁面查看pdf說明書來確認方便自己的挑選。
至於涉及超頻的部分我們最後單獨討論。
本期就分享到這裡,如果喜歡的話可以給個充電,我們下個帖子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