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力求在不劇透的前提下,以主觀和相對客觀的角度闡述電影的底層邏輯和深層內涵,供讀者閱讀和學習;本意是讓讀者帶有思考的,親自去體驗,觀看完整的電影)
德州巴黎 海報
- 基本信息:本片是由維姆·文德斯執導,哈利·戴恩·斯坦通、娜塔莎·金斯基主演,於1984年5月14日上映的劇情片。
- 電影簡介:一位迷失在荒野的男人柴維斯,在路上孤獨地行走,試圖尋找夢中之地-德州巴黎,他離開了妻子,離開了兒子亨特,離開了那個熟悉的“家”。在四年之後的一天,他與弟弟沃特重逢,變得沉默寡言,試圖逃跑,試圖逃避,最後通過沃特的幫助下與親生兒子重逢(沃特與其妻子安妮是柴維斯兒子的養父母)。作為一個陌生的父親,柴維斯嘗試撐起“父親”的形象,但在內心的幾度掙扎之下,帶著兒子,決定前往休斯頓尋找兒子的親生母親-簡。母子在子午線旅館團聚後,柴維斯選擇獨自離開,回到孤獨。
選擇
選擇的意義就是選擇本身
- 兩輛紅色雪佛蘭,其中之一有亨特的母親,選擇對了就能找到母親,選錯了就只能再等一個月。
- 人生留給我們的選擇不是單向直通車,未必是雙向的,也許是多向的,而這些選擇中的“正確答案”並不知道。普通人在前半生都會耗費一些時間用來試錯,幾乎不可能一條路從黑暗走到光明。而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在懵懂中成長,成長中碰壁,碰壁中前行,遇到選擇的時候,我認為不需要過多的猶豫,倘若把時間耗費在猶豫之中,那還有多少時間拿來試錯?我們大都無法預見正確答案,不如在選擇面前果斷一點,選擇一個你認為正確的。因為選擇是一種機會,試錯是一種鍛鍊,而猶豫很可能會葬送那次機會。
- 對於結果不必後悔,因為選擇的意義就是選擇本身。
子午線旅館的亨特
情感空虛不能靠綁架填補
- “空虛”簡而言之就是內心不充實,缺少某種東西或是情感,而“綁架”則是填補空虛的手段。
- 亨特的養父母很愛他,但他們在某些時候卻顯得不那麼愛亨特;亨特很愛安妮,但他也只是習慣了叫她媽媽。內心的空虛需要向內找到空虛的原因,填補空虛只是一種暫時的安寧。
- 面對空虛就是直面恐懼,只有直面孤獨的自己才能解決空虛。
簡的工作
精神世界是獨立存在的
-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無論是父母,子女,還是夫妻,朋友,我們或許有相同的愛好,相同的品味,但會有,也都應該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就是常說的私人空間。
- 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就是子女的隱私被父母偷看,因為在傳統父母的眼中,子女是父母的附屬品;傳統婚姻中,結婚的夫妻雙方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應該互相透明,因為這貌似是綁定的雙方。也許主動透明是一種愛,但要求對方被透明則是一種令人窒息的行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自然擁有自己的情感世界,思想意志,即便是最好的朋友,也要為TA保留私人空間,這是一種尊重。
- 每個人的需求不同,有人喜歡熱鬧,有人喜歡安靜,有人喜歡聽歌,有人喜歡看電影·····因為需求的不同必然造成精神世界的不同。我認為交友,結婚是一種精神世界的“求同存異”,其中”同“應當佔大部分,也就是共同語言,共同愛好等,而”異“就是各自的私人空間。
- 可以利用數學的思想去理解,任意兩個”親密關係“的人都看作是A、B集合,且A∩B≠空集≠A∪B。關係的綁定是A∪B,成為一個整體的家。A∩B是共通性,那麼除去這部分的剩餘兩部分都是A和B各自的精神世界,就是獨立存在的。所以日常很多的矛盾和分歧就像是這兩部分在嘗試交融,作交集,但卻是空集,無論是誰挑起這次嘗試,傷害的是彼此的內心。
總結:只要內心浪漫,走在天涯海角總能看見浪漫的事物;選擇孤獨亦或是選擇喧囂都是一種選擇,怎樣生活沒有可比性,重要的是你是否喜歡當前的生活方式。這是一部對抗空虛的電影,也許能讓你認識到什麼是空虛本身。
”There is only one heroism in the world: to see the world as it is and to love it.“
Romain Rolland.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