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RPG Book 全新譯本 《CRPG 通鑑》#211:《哥倫拜恩超級大屠殺 RPG!》


3樓貓 發佈時間:2023-04-30 14:36:54 作者:CRPG通鑑 Language

Danny Ledonne, 2005, Windows * 遊戲免費開放下載,還附帶一個專門討論“哥倫拜恩槍擊案”的論壇。

Danny Ledonne, 2005, Windows * 遊戲免費開放下載,還附帶一個專門討論“哥倫拜恩槍擊案”的論壇。

作者:FE 翻譯:Nerdgamer-SH
在槍支管控、媒體評級(審查)、防欺凌法案以及家長監管這些陳詞濫調和萬金油之外,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可能,既是我們所建立的社會已經岌岌可危。這款遊戲對於玩家的要求不只是簡單地敲擊鍵盤或是跟著地圖指引走,它懇求的是自省。 —— Danny Ledonne,《哥倫拜恩超級大屠殺 RPG!》作者
1999 年 4 月 20 日,高三生 Eric Harris 夥同 Dylan Klebold 進入哥倫拜恩高中實行校園槍擊,期間殺害了十二名學生和一名教師,另有二十一人受傷,兩名兇手隨後自殺身亡。
全美面對於這場慘劇一片譁然,隨後便開始瘋狂尋找事發的誘因,或者說罪魁禍首是誰?不管是槍支、抑鬱症、霸凌、哥特文化、Marylin Manson[1] 還是暴力電子遊戲都在其列,這倆男孩還都是《毀滅戰士》(Doom)的狂熱玩家。
所以當獨立電影製作人 Danny Ledonne 匿名發佈《哥倫拜恩超級大屠殺 RPG!》(Super Columbine Massacre RPG!,簡稱“SCMRPG!”),這樣一款可以扮演 Eric 和 Dylan 的免費遊戲時,不難想象公眾是何等的憤怒。
這款遊戲初次發佈於 2005 年 4 月 20 日,也就是槍擊案發後的第六年,當時並沒有引起多少關注。然而大約在一年後,Gamasutra 等遊戲網站開始對這款遊戲進行報道,很快它便得到了主流媒體的關注,最終遊戲的下載量突破了七十萬次。Danny Ledonne 身為該遊戲的主筆身份隨後被曝光,所以他決定站出來為自己的作品正名。
倒敘的場景展現了男孩們的生活背景、經歷和所受挫折。每一次對於痛苦記憶的回溯都會提升他們的“殺手等級”。

倒敘的場景展現了男孩們的生活背景、經歷和所受挫折。每一次對於痛苦記憶的回溯都會提升他們的“殺手等級”。

作為一款用《RPG 製作大師 2003》(RPG Maker 2003)製作的業餘遊戲,《哥倫拜恩超級大屠殺 RPG!》將十六位機時代的“精靈圖”和數字化處理過的慘劇現場照片混合使用,讓虛擬與現實令人不安地交織在一起。遊戲一上來便是 Eric 和 Dylan 在進行案發前的準備,先是溜進校園安置炸彈,然後在類似於 JRPG 形式的戰鬥中射殺數十名受害者。上述的戰鬥幾乎是完全倒向我方的,因為當你選擇用槍或是炸彈殺死受害者時,他們大多數人只會因身處恐懼中而畏縮不前。
雖然《哥倫拜恩超級大屠殺 RPG!》是一款殘酷的遊戲,但其中的暴力元素卻以一種扯淡且幼稚的方式呈現。比方說類似“Dylan 做出了《黑客帝國》同款躲避動作”[2]這樣的臺詞,還有一堆愚蠢地吹噓。當男孩們自殺後,遊戲會進入一場夢幻般的關卡——他們會前往地獄與來自《毀滅戰士》中數不盡的怪物們廝殺,而且該段流程之長能讓再嗜殺的玩家都會感到疲憊並質疑其目的性。
當你探索校園時,你會進一步瞭解當天的慘劇,同時也會引出這倆男孩所經歷過的種種沮喪、焦慮乃至有關霸凌的回憶。遊戲採用紀錄片的形式,以一種意外的切入點深度展示了他們生活的真實情況。像是 Eric 是怎樣被開出治療社交焦慮的處方藥,又是怎樣被拒絕加入海軍陸戰隊的,或是他是如何在槍擊前遇到他在學校裡的“死敵”,然後原諒他並放他回家的。
所有的細節為了解這出慘劇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哥倫拜恩超級大屠殺 RPG!》經常以為淡化槍擊案而飽受批評,但事實上它讓整場槍擊事件變得人性化。它讓玩家站在這倆男孩的立場上,並短暫地提供了一絲他們行為背後的真相,然後把他們視作為那一天慘劇的犧牲者,而不是倆怪物。
當然了,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這說話,比如 Jack Thompson 這類社會活動家就表示,這款遊戲是在公然宣揚類似的行為並且會培養出新的殺手。
Eric 和 Dylan 生前接觸過的電影、書籍、音樂和遊戲在這款作品裡被提及了數次。像是《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毀滅戰士》、Marylin Manson 甚至還有尼采。

Eric 和 Dylan 生前接觸過的電影、書籍、音樂和遊戲在這款作品裡被提及了數次。像是《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毀滅戰士》、Marylin Manson 甚至還有尼采。

2006 年,加拿大蒙特利爾發生的另一起校園槍擊案致使情況變得更為糟糕。因為兇手是暴力遊戲的粉絲,且主要熱衷於遊玩《奪命郵差 2》(Postal 2)、《俠盜獵魔》(Manhunt)、《馬克思佩恩》(Max Payne)以及《哥倫拜恩超級大屠殺 RPG!》,這讓 Ledonne 的遊戲再次淪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一年後,《哥倫拜恩超級大屠殺 RPG!》入選斯蘭丹斯電影節遊戲開發者大賽(Slamdance Guerrilla Gamemaker Competition)決賽圈,但突然間又被以“有礙倫理道德”為由被踢出比賽。包括《時空幻境》(Braid)、《浮動世界》(flOw)以及《城堡破壞者》(Castle Crashers)等作品的作者在內,一組選手聯名寫了一封公開信向賽會組織者抗議[3],稱“這一決定損害了遊戲作為一種表達、探索和體驗形式的正當性”。
出於對遊戲被剔除出局的憤怒,斯蘭丹斯電影節評審團決定這次讓這款遊戲以紀錄片的形式被授予“評審團特別獎”,但斯蘭丹斯電影節的組織者再次否決了這個獎項。
在 Eric 和 Dylan 眼中,大屠殺的受害者們被視為一群沒有人性,被打上了刻板印象標籤的個人和小團體。

在 Eric 和 Dylan 眼中,大屠殺的受害者們被視為一群沒有人性,被打上了刻板印象標籤的個人和小團體。

最終結果是入圍決賽的選手中有一半人選擇退出比賽以示抗議,自此斯蘭丹斯電影節就再也沒有舉辦過電子遊戲節。Danny Ledonne 在 2008 年的紀錄片《哥倫拜恩事件中人》(Playing Columbine)裡進一步就這些事件進行了探討,針對聚焦圍繞著《哥倫拜恩超級大屠殺 RPG!》的爭議,以及“遊戲就是小孩子玩具”的觀念發表了看法。
在 2007 年,《紐約時報》記者 Hether Chaplin 報道電影節事件時簡妙地寫了一篇名為《電子遊戲挑戰制約,制約獲勝》(Video Game Tests the Limits. The Limits Win)的文章,事後看來這段真命題只是暫時的。
雖然《哥倫拜恩超級大屠殺 RPG!》可能失去了斯蘭丹斯電影節的獎項,但它卻引發了全球時至今日仍就電子遊戲作為媒體擔當的角色和價值的爭論,並且激勵了其他開發者使用遊戲作為媒介來探討嚴肅的現實問題。《哥倫拜恩超級大屠殺 RPG!》確實打破了遊戲論述內容的邊界,並因此成為有史以來最為重要的電子遊戲之一。
伴隨著遊戲結束,不同人物在討論這場悲劇時都各自有著不同的歸咎對象。

伴隨著遊戲結束,不同人物在討論這場悲劇時都各自有著不同的歸咎對象。

註釋
[1] 譯者注:Marilyn Manson(瑪麗蓮 · 曼森),以樂隊主唱命名的著名工業金屬樂隊,其作品歌詞多以批判宗教、社會等現實問題,充斥著大量關於性愛、黑暗和髒話等金屬搖滾元素。
[2] 譯者注:電影《黑客帝國》中通過慢動作的 CG 特效展現出各種誇張的躲避動作,是影視作品裡運用了子彈時間(bullet time)這一類型特效中最為出名的例子之一。
[3] 你可以在 這裡 看到獨立遊戲開發者們對於斯蘭丹斯電影節比賽的抗議信。 實體書最新進展:本書正在進行第二次編校和排版,因體量龐大,最新預期調整為 2023 年 5 月,各位編輯老師們都非常努力地讓本書儘快與大家見面,非常感謝各位讀者長久以來的支持。
本書編譯委員會將以【吟遊工作室】的名義繼續以遊戲文化的傳播者為使命保持活動,我們目前也正在規劃新的圖書翻譯項目,如果您有想看的遊戲相關的英文圖書,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告知我們,謝謝。
官方網站:點擊跳轉
繁體版製作正式開始!繼續招募繁體版志願者:點擊跳轉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