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口碑最好的國劇是什麼類型?
答案不用多想:主旋律大劇。光是最近兩年,評分破9分的國產劇有四部,全部都是主旋律劇。
但觀眾近年對主旋律劇印象的改變,是從哪一部劇開始?每個人情況不同,但我敢說很多觀眾,都會說出同一個答案:《大江大河》。
2018年,在孔笙導演的鏡頭凝視下,宋運輝那倔強的眼神,不知道打動了多少人,觀眾由此發現,原來主旋律劇不僅有意義,還也可以這麼有看頭,可以那麼動人。
去年年初的一部《山海情》,又再度刷新了很多觀眾對主旋律劇的認知,豆瓣9.2,代表著觀眾對這部場景真實、情感真摯的好劇的認可。
發現沒,觀眾愛看的這些優秀主旋律大劇,都有著共同的藝術特點,就是劇集骨子裡的那股勁,因為我們對這個國家的崛起有最為切身的感受,所以那些刻在故事裡的真實,讓我們對主旋律劇感同身受。
不需要狗血極致的劇情衝突或炫目耀眼的華麗特效,劇中那些最廣大老百姓最能體會到的真情實感,就足以感人至深。
當然,這些優秀的主旋律劇,還有最直接的,一眼可見的特點,比如不是央視播出,就是幾大衛視聯播,而幾位主演過多部主旋律好劇的演員,也成為觀眾信心最直接的保障,比如王凱。
如今,又有一部主旋律大劇,有可能接過“劇王”的稱號,延續主旋律大劇口碑。
同樣是多家衛視聯播,同樣匯聚了國內最優秀的一批演員,它就是最近在浙江、江蘇、東方、廣東衛視聯播的《我們這十年》。
作為一部單元劇,白百何領銜的第一單元《唐宮盛宴》開局驚豔,
白宇帆主演的第二單元《熱愛》感人肺腑,
不知不覺,已經來到第七個單元,王凱袁弘領銜的《沙漠之光》,終於登場。
僅播4集,收視率輕鬆破1,
截至目前,全劇已經拿下13個電視劇播放量日冠,播放量破3億,口碑和收視,雙炸。
那麼,這部劇有沒有可能達到《功勳》的高度,又會不會壓過《大山的女兒》《人世間》,成為今年口碑第一的“國劇劇王”?
一起沿著燦爛的陽光,聽著非洲當地的小調,去沙漠,找答案。
1、“一帶一路”故事不好講,但這部劇的“破題”角度,讓人眼前一亮所謂沙漠之光,講述的是中國建設者陳宇(王凱飾)遠赴北非某國,和該國人民一起建設綠色清潔能源基地,改善當地生活環境,取得美好共贏的故事。
新時代“一帶一路”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卻並不好呈現。
大多數觀眾都沒去過北非,對當地的現實並沒有清晰的認知,所以對劇集的要求,也更嚴格起來。
既要精彩地展現出建設光伏電站的過程,又不能太過浮誇煽情,既要展現光伏電站對當地人的巨大影響,又不能有半點拖沓,畢竟整個章節只有四集。
從無到有,從茫茫沙漠到沙漠之光,才有故事感,這也是題材本身自帶的情節魅力。
好在《沙漠之光》選取了犀利的角度破題,通過當地留守少年哈桑的視角,僅用一集的篇幅,就把“沙漠”刻在了觀眾心裡。
這片沙漠,是真的壯美,在這片世界上的最大的沙漠建最大的光伏電站,是真的了不起,也是真的難。
進入沙漠的陳宇和宋迪文,至少要克服三道坎,這三道坎,每一道都不好過。
第一道,是什麼都缺。
導演用一場戲,將這種“缺”的無奈和艱辛,展現得入木三分。
故事開場,陳宇的車被當地的車輛堵在路上——沙漠還有堵車?原來是當地到鎮上接人的老爺車,剛好擋在他們車輛的前面,而茫茫沙漠,只有一條勉強算路的小路。
被逼無奈,司機狂按喇叭,立刻被陳宇攔下——“蘇布拉喜歡安靜,這樣沒禮貌”。蘇布拉是誰?是這片沙漠的名字,一個細節,中國建設者對當地文化的尊重,全出來了。
過不去怎麼辦?陳宇只能強行從側路“超車”,結果沒開多久,duang,車陷沙堆裡了。
陳宇趕忙下車,手裡舉著手機,一路往沙坡上猛跑,找信號參加自己召集的集團視頻專項會議。
好不容易跑到高崗上,信號有了,卻被領導批評遲到兩分鐘,“我不聽藉口”,而他立馬扶著直不起的腰,喘著粗氣一通輸出。
領導讓他別急,先喝口水。陳宇眯著被強風沙吹得睜不開的眼睛說,“對,水,今天我要反映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缺水。”
原來,建設工作從一開始就面臨巨大困難。原因嘛,歸根結底兩個字:沙漠。
劇中沒有直觀展示沙漠建設有多難。
但通過陳宇的描述,側面反映出了建設條件的惡劣:缺水、缺設備、缺專業技術工人,缺信號,缺交通,“我都不知道怎麼按時完成任務。”
事急從權,陳宇只能一開口,就向集團要權。
在當地招工,需要用人權。建設處處要錢,需要財權。
集團領導當機立斷,都給他,但也下了死命令:必須按時完成光伏電站建設任務,一天都不能遲。
一場沙漠裡的奔跑,一場全程被風沙吹得睜不開眼的彙報,既展現了建設條件的艱難,又把中國建設者的堅定,刻畫地真實有力。
其二,是入鄉隨俗。
沙漠,給人的第一個感覺的,當然是土。
而且是「土到掉渣」。
沒有一個角色的臉是完全不沾灰的,但到底有多土,最好有一個新的進入者,帶觀眾感受一下。
這個“倒黴蛋”就是袁弘飾演的宋迪文。
本來可以升總監,他卻偏要申請來這裡做項目經理,還不等手傷好,就買了飛當地的票。
結果剛到地兒就吃了癟:企業的車都去拉設備了,誰去機場接他?開場擋住陳宇車輛的老爺車。
除了一張歡迎宋迪文的大紙,一個熱情的司機賽義德,要空調沒空調,要速度沒速度,還要到小鎮上接上當地村民一起走。
好不容易到地兒洗個澡,泡沫剛打上,水沒了。
恃才傲物的技術專家?現實先喂他吃一嘴沙漠的土。
建光伏電站也沒想象中簡單。
宋迪文來到當地第一件事:重新勘測,所有數據都信不過,必須自己親測一遍。
設備怎麼辦?找陳宇,“24小時之內,必須給我弄到。”
測完就完事了?整個工區,全部根據最新勘測數據改變打樁深度,全部返工。
返工是最難的?最難的是當地監理立刻找上門,如果解釋不清楚,視同違約,入鄉隨俗的艱難,瞬間就溢出屏幕了。
其三,爭取人心。
光伏電站是建在人家的土地上,當然必須爭取當地人民的支持。
陳宇事必躬親。他深諳,用真心才能換真心。
可事情沒這麼簡單,有場戲是:夜色中,一位當地人形色匆匆,來到鎮上親戚的家中,開口就問——“你知道中國人要建電站嗎?” “知道啊,中國人很了不起,但這跟我有什麼關係?”“沒關係,你忘了我是賣什麼的嗎?”
賣煤油燈的。
接下來,一場關於光伏電站建設會帶來環境汙染的謠言,在當地傳開,就連村長,也聽信了謠言。
陳宇要怎麼說服對光伏電站毫無概念的當地村民?
當一腔熱血,進入利益的沙漠,如何迎來綠洲?
《沙漠之光》,沙漠是題面,“光”是題眼,正因為艱難,才更顯出中國建設者的不凡。
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必須完成。
看上去難以說服的人心,終能打動。
劇集宏大的命題,也隨著情節展開被慢慢展現了出來。
劇中不止一處情節,展現了當地民眾生活條件的艱苦,少年哈桑,連雙運動鞋都買不起,但幫助當地,和當地共贏,不是往沙漠裡澆水。
那隻能解一時止渴,但不治本。
雙贏的目的,應該是讓沙漠深處中放出光芒。
怎麼做到?靠——人。
2、袁弘入戲,王凱驚豔,連群演都恰到好處,這劇演技真不賴主旋律大劇,向來最考驗演技,也最出演技。
《沙漠之光》最大的難度在於,演員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內,用精準的表演塑造人物,打動觀眾。結果,在這樣的環境中下,反而間接逼出了演員們最高水準的表演。
第一位值得一讚的,是王凱。
這幾年,王凱的經典角色不少,尤其是主旋律大劇的表演,令人印象尤為深刻。
但陳宇這個角色,與過往不同,沒有幾十集的篇幅將角色成長娓娓道來,必須儘快鋪展出角色弧光。
怎麼演?千人千面。
對不同的人物,展現不同的反應,從而塑造出角色的不同側面。
比如,面對剛到來的高水平刺頭兒下屬。
陳宇怎麼做?剛中帶柔,先給態度。
對方提出以後早上4點開工,早開工早收工,避開高溫,採納。開展專業培訓,採納。
可當宋迪文說嗨了,立刻懟回去一句,“我是總監還是你是總監?”
立刻把對方鎮住。角色幹才的一面,有了。
面對當地人,又是一面。
在當地搞建設,需要當地群眾的支持,要平衡的是利益,要撫平的是人情世故。裡子和麵子,一個都不能少。
王凱的表演,有理,有利,有節。
“要相信我們的阿拉伯朋友。”但,該守的規矩,必須守。
面對孩子哈桑,又是另一面。
劇中陳宇兩次救下哈桑母親留給他的小羊。
給哈桑送羊的時候,哈桑家拿出最好的食物羊奶酪,但陳宇哪吃得慣這個,聞了一下便皺起眉頭,剛打算假動作混過去,。
就被哈桑疑惑的大眼睛盯住,只好硬著頭皮塞進嘴裡,瞬間來了個痛苦面具,最後還對哈桑比了個大拇指。
王凱用了一種極放鬆又生活化的方式演繹這一段,角色溫柔的一面,也有了。
而當人物拿出巨大的魄力,決定頂著被撤職的壓力,給光伏電站建設高規格排水系統,那一刻,王凱眼中閃耀著光芒,一個排除萬難的中國建設者形象,瞬間就立起來了。
第二位,是好久不見的袁弘。
雖然好久不見,但袁弘基本沒變,不管是稜角分明,立體的五官,還是一如既往有張有弛的演技。
宋迪文這個人物,恃才傲物,有傲氣、真性情,但在專業光伏領域,是絕對的專家,用他自己的話說,整個公司懂光伏的一個半人,研究室的四位專家加在一起,頂半個,他自己是一個。
這種角色演得不好很容易惹起反感,容易裝。
袁弘卻演得又放鬆又可愛,和總監提建議的時候,身體語言鬆弛,但眼神銳利,語氣斬釘截鐵,自信又直率。
但剛剛還在總監面前吆五喝六,
看到對方反懟,立馬清醒過來,謙虛地來一句“這只是建議嘛,建議——你採納”,袁弘臺詞的重音掌握,簡直是讓人笑不活了。
但在工作時宋迪文就正兒八經,一段工地培訓說的專業又通俗,袁弘的表演把角色說服力都演出來了。
這個角色很可愛,但也不好搞,尤其是解決問題時,就是不按規定辦事,固執地認為自己每次兵行險著,最後都是對的。
結果乾出了先斬後奏、去村裡偷水等許多讓陳宇頭疼的事蹟,這都讓人物的性格愈發立體了。
第三位,是朱顏曼滋。
從《暗戀橘生淮南》裡的白月光,到本劇中的質量管理員黃公,朱顏曼滋充分展示了自己絕對是這屆小花中的演技潛力股。
這種女強人角色國劇女星演得好的實在是不多,不是智商不在線,等著男主拯救,就是過於狂拽酷炫,走路不看路,開口就懟人。總之,沒什麼說服力。
而她換上簡單的妝容,簡單的低馬尾髮型配上白色T恤,專業強,脾氣倔,討喜又幹脆,有個性又不至於讓人反感,拿捏相當到位。
有場戲是她去質問追求她的宋迪文為什麼私自改變打樁深度,
宋迪文一句話聲音大了點,她就委屈地反懟:你吼什麼呀!
但一轉身,替宋迪文解決問題的,也是她。
我尤其喜歡她看宋迪文培訓的那場表演,嘴上說“他就愛顯擺”。但那種喜歡,又不想讓對方看破的情緒,都寫在她的眼神裡。
主角個個都給力,演啥桑的小演員、演薩義德的演員,就連群演演技也在線,這部劇的表演質量,當然差不了。
3、“走出國門”的主旋律大劇怎麼拍?《沙漠之光》打了個樣這兩年,是“主旋律”劇的春天。
而“主旋律”本身,又包含眾多題材類型。
但故事“走出國門”的主旋律劇,到底怎麼拍?之前還沒個概念。
太過深沉,容易壓抑,而過於輕巧,又承載不了厚重的主題。
《沙漠之光》,本身的劇作結構就十分討巧,以一個北非當地小男孩的視角出發,去展現一座光伏電站的誕生,以及對於當地的改變。
故事確實“土味十足”,但它越土,反倒越好看。
和某些開了十級磨皮美顏濾鏡的國劇相比。《沙漠之光》所呈現的一切,都近乎真實。
劇集改編自真實的埃及光伏電站建設案例,雖然受疫情影響只能國內取景,但劇組搭建的3000平米的棚內場景,完整展現了北非小鎮、小鎮、沙漠公路、光伏電站,異域風情和阿拉伯風味滿滿。
劇組還邀請了將近200名外籍群演,所以觀眾追劇絕不會有看景的感覺,而是彷彿跟隨主角置身沙漠小鎮,因為場景有著當地獨特的時代味道和生活氣息。
吃不慣的當地特色山羊奶酪,高溫乾旱天氣導致的皮膚病,以及生活用水的短缺等等,都讓劇集更接地氣了。
除了真實,還有趣。
過去很多主旋律劇有一個顯著特徵,就是「苦難敘事」。
但在《沙漠之光》這部劇裡,艱辛曲折不是底色,建設者的奮進與拼搏才是底色。
所以,劇中加入了很多喜劇元素,用輕鬆幽默的基調去呈現故事。就比如宋迪文強烈要求陳宇找找鑽孔機完成勘測,陳宇只能帶著同事 ,在當地好友賽義德的幫助下,在鎮上尋找,結果一路上都被當地朋友熱情友好的接待,每到一個處都被要求合影,從一開始露出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
到後來日益嫻熟,連當地合影的口語都張口就來。
還有宋迪文和陳宇暗戳戳的叫板,也為劇情增添了不少笑點。
最後,雖然光伏電站建設艱辛異常,但其實它處處離不開“沙漠之光”的浪漫。
詩意的寫實主義這一點,和《山海情》很像。
在寫實的基礎上,兩部劇都沒有忘了點綴詩意。
只不過一個發生在咱們的黃土高坡,一個發生在北非的浩瀚沙漠。而最貧瘠的地方,也有著最壯美的風景。
每次鏡頭拉到大全景,那種粗糲蒼涼的沙漠之美,都直擊人心。
帶來了劇情之外帶來的附加感動。
整部劇中,這種浪漫又無處不在。尤其兩個極度“浪漫”的片段,我最喜歡。
第一段,是小型光伏電站終於投運。
中國建設者和當地人民一起圍在夜色降臨的院子裡,萬事俱備,陳宇開始倒數54321,然後推開電閘,光亮忽然照亮了整片沙漠。
那一刻,我的眼淚真的奪眶而出。媽耶,中國建設者太牛了。我的祖國,太牛了。
第二段,則是光伏電站遭遇了當地多年難遇的強降雨。
雖然已經完成了排水管道,底層倉庫還是要趕緊轉移。可是就這些人手,來得及?
這是鏡頭給到了留守少年哈桑。
在此之前,哈桑的父親在外打工遲遲不寄錢回來,爺爺生病,他自己一次次看著心愛的小羊差點被賣掉。
每一次,都是陳宇把羊救了回來。
因為中國建設者不把自己當作只是在異國他鄉工作的人,而是把自己當作蘇布拉人民的朋友,出門,幫朋友,但中國還有一句話:出門,靠朋友。
正因為以心換心,關鍵時刻,哈桑敲響了村長家的門,所有的村民都趕來幫忙,
磅礴大雨中,中國人,蘇布拉人,所有人,扛起設備,向著同一個目標奔跑。
夜色中,所有人都彷彿看沙漠中的一縷光。
這一刻,劇的主題再次昇華。
哈桑只是當地許多孩子的一個縮影,而建設清潔能源基地的意義,也不只在清潔能源,它最大的意義,永遠是人。
大結局的時候,陳宇又要去北非工作了,結果接到北非朋友哈桑的電話,讓他給帶臭豆腐。
當兩個國家人民的心被打通以後,整部劇的格局也徹底打開。
它揭示了沙漠之光照亮的,不僅是夜色,不僅是物質上的支持。而是人與人的情誼。
《我們這十年》講述的,都是這樣獨立的小故事。短小精悍,意義非凡。
從《大江大河》到《山海情》,再到《大山的女兒》,已經給主旋律劇走出了一條路,而這部《沙漠之光》讓觀眾看到,這條路,越走越寬。
有繼承,也有發揚。
和那些打動人心的 主旋律大劇一樣,這些故事依然是以中國發展的波瀾壯闊作背景,以個人的喜怒哀樂作前景。
《山海情》有山和海,《大江大河》有命運的江河,《沙漠之光》裡,光伏發電站帶來的是光,沙漠裡的真摯的感情是光,人們的奮鬥力量更閃閃發光。
江河入海流,山海自有情,而沙漠裡能發出光,這樣的民族和國家,當然值得期待。
我們的下一個十年,當然值得期待。
而能拍出這種感覺,說明《沙漠之光》成了,《我們這十年》,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