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橫空出世,斬獲包括“科幻界諾獎”雨果獎在內的多項國際大獎,點燃了國內的科幻產業熱潮。此後,《三體》改編的影視劇集,中國科幻電影的集大成作《流浪地球》等作品接連大獲成功,國產科幻IP“南天門計劃”的科幻戰機也在珠海航展上以真實比例模型的方式亮相,取得了國內外的巨大反響。
而作為“第九藝術”的遊戲產業,也在這場中國科幻的“黃金年代”中走出了屬於自己的“大學生”——一款融合了即時戰略RTS與大戰略SLG的革新之作《群星紀元》。其在外表與內在的各方面,都達成了對國際先進水平的追趕與對標。
題材上《群星紀元》採用了科幻界最為浪漫的太空歌劇系設定,玩家將扮演機甲指揮官,在異星球上對抗原生異形與腐朽的人類帝國,展開殖民探索。得益於遊戲採用的虛幻引擎,《群星紀元》中各類特色機甲的設計外形出眾,建模精度與特效質量無可挑剔,而太空蟲族的形象得到了寫實與科幻結合的完美呈現,機甲與蟲群千人同屏的對轟的場面更是能在廠商成熟優化的加持下達到驚人的流暢度。
而在玩法上,《群星紀元》創新性地將高科技科幻機甲對抗異星怪獸的題材,與融合了SLG與RTS的玩法相結合。不同於傳統SLG中死板僵化的“走格子行軍”與兩軍展開對壘後一成不變的回合制“滷蛋對碰”式站樁戰鬥,《群星紀元》之中,一切的戰鬥都是實時發生的,玩家隨時可以通過玩家手操來改變位置,實時影響戰場結果。
在局部戰場上,玩家可以用諸如類似傷害均攤,“走A”“甩槍兵”的操作最大化己方有限部隊的戰鬥力,形成單點突破的鋒矢,甚至打出襲取側翼,穿插包圍的漂亮仗。
不僅如此,遊戲中的機甲單位還加入了種種獨特的變型能力,如“颶風戰甲”可以切換地面與空中兩種形態,前者綜合輸出能力更強,而後者則能夠迅速跨越地形,並擁有強大的對空作戰能力;而“泰坦守衛”則擁有長射程,高輸出的默認模式與短射程高防禦的“防禦形態”兩種模式。玩家可以在戰鬥中隨時靈活切換形態,合理安排殘血與健康單位的射程,達成最大化利用兵種戰鬥力的結果。
到了遊戲後期,聯盟共斗的世界BOSS與公會間戰鬥的戰場將把遊戲抬高到新的維度,玩家的軍隊可能承受來自多方的火力壓制而陷入劣勢,但也將同時收到來自後方多個友方支援單位的治療與輔助。那些擁有隱身,飛行,超遠程炮擊等獨特能力的單位也將在團體戰的量變下產生質變,在更大的戰場範圍內形成潛在的戰術包抄。
此外,《群星紀元》在SLG減負的方面也做到了業界的先進水平,“鋪路打地”“等待建築升級”等SLG中拖延時長,增加無意義上線的行為得到了革除,遊戲中的軍隊可以在大地圖上任意部署移動,在友盟控制範圍內更是可以做到隨時傳送,而建築升級也不再需要等待,讓遊玩體驗更多集中在戰場環節的精華之中。遊戲還保證了不賣城建,不賣資源,讓玩家間的發育競賽更加公平。
《群星紀元》這款國產科幻SLG的新星即將於4月17日開啟首次公測,國產科幻“南天門計劃”與《群星紀元》的聯動活動也將同步上線,南天門計劃的經典機體“白帝戰機”“承影戰術機器人”與“瑤光空天母艦”都將在遊戲中登場。屆時,玩家便可以在遊戲中親自體驗中國科幻遊戲“大學生”的風采,領略國產科幻的又一個“一大步”。
注意:《群星紀元》不僅會登陸移動端,還會在WeGame平臺同步發佈PC版本,數據多端互通。PC端的預約現已開啟,玩家現可前往WeGame平臺預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