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佔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1931年9月18日夜,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燬瀋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其實就是要找任何一個藉口,開始侵略中國)日軍就以此為藉口,開始“名正言順”“光明正大”地炮轟瀋陽北大營,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瀋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使東北3000多萬同胞飽受亡國奴的痛苦滋味。九一八事變是由日本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九一八事變也標誌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部隊,組織起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此後,中國國民黨在東北開展地下黨務工作並支援、資助東北義勇軍的抗敵活動;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人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
背景
根據以往的條約,日本擁有中國東北地區境內的南滿鐵路,和鐵路沿線的駐軍權。為擴大利益,日本政府積極主張建設鐵路支線。初期東北的統治者奉系領導人張作霖,為獲得日本的貸款,同意日本修建了一些支線。後來迫於民意壓力,張作霖計劃自行修建鐵路,打破日本的壟斷。1928年6月發生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被日軍暗殺,其子張學良繼續其父的方針,引起日本的不滿。同年12月12日,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廢五色旗,改立青天白日紅旗,歸順南京國民政府。1929年3月26日,中國國民黨東北黨部在奉天成立,並主張收回旅順大連租界與南滿鐵路。1929年底,張學良的東北軍為了從蘇聯手中收回位於中國東北的中東鐵路與蘇聯紅軍爆發武裝衝突,即中東路事件。此役東北軍大敗,暴露了其相對虛弱的軍事實力。事後,中蘇關係徹底斷絕。日本關東軍從上到下則變得極為急迫。1930年5月,關內爆發中原大戰,張學良於9月率領東北軍主力進入山海關,支持蔣介石中央軍,獲勝後領兵常駐北平、天津,關外防備空虛。自東北易幟歸服中央後,日本人既嫉妒中國之統一,復羨慕東北三省之資源,發動侵略日趨積極。1931年5月,汪兆銘、李宗仁在廣州另立國民政府,派遣陳友仁赴日本接洽援助,並策動石友三叛變、出兵北伐同時以武器資助江西南部的共軍。同月,石原莞爾提出關東軍應為解決滿洲問題主動製造機會。6月,日軍相繼挑起“間島事件”,軍部和政府趁機在國內大肆渲染“滿蒙生命線的危機”,陸軍大臣南次郎聲稱“滿蒙問題只能用武力解決”。此時,雖然中華民國形式上實現統一,但當時國民政府仍忙於平定中國各地以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工農紅軍為首之軍政勢力。7月,東北發生萬寶山事件、中村事件,張學良指示東北軍保持克制,避免與日軍衝突。7月23日,蔣中正:“中正奉命剿赤,自六月二十一日自京入贛以來……與赤匪作殊死戰之際,忽于軍中接讀朝鮮華僑慘案(萬寶山事件),與石友三叛變,暨粵桂諸逆進犯湘贛之報。中正星夜馳回南昌,總閱各方報告,乃知石友三叛變是受粵中叛徒五十萬收買,且有日本之軍官及贛匪首領出入其軍中,隱與帝國主義(日本)者之侵略及贛、鄂赤匪之擾亂,彼此遙想呼應。又於寧都(江西南部)赤匪之總部搜獲毛澤東致彭德懷之電文,內稱兩廣月內出兵湘贛,接濟子彈五十萬粒,即日可由嘉應解來。”7月28日,長江中下游豪雨成災,漢口堤防潰堤,災民佔全國四分之一人口,國民政府將全國預算七分之一用於賑災,使國家赤字增多,但湖北、安徽、江蘇依舊爆發騷亂,中國共產黨組織災民組建工農紅軍進行反政府的鬥爭。國民政府對日本的進攻採取不抵抗政策。據張學良部下洪鈁回憶事變發生前的1931年8月16日,蔣介石曾致電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此即所謂“銑電”)
事變經過
柳條湖事件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關東軍虎石臺獨立守備隊第2營第3連離開原駐地虎石臺兵營,沿南滿鐵路向南行進。夜22時20分左右中國人屍體放在現場,作為東北軍破壞鐵路的證據,誣稱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襲擊日守備隊。爆炸同時,呆在鐵路爆破點以北約四公里的文官屯的川島中隊長,立即率兵南下,開始襲擊北大營。爆炸後,駐紮中方北大營和瀋陽城的日軍兵分南北兩路,向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進攻。南軍為平田幸弘指揮關東軍第2師步兵第2旅第29團,北軍為島本正一指揮的鐵路守備隊第2營。1931年9月18日事變發生當夜,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中將參謀長榮臻根據張學良之命,命令東北軍“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次日1931年9月19日張學良在協和醫院對天津大公報記者談話時再度說:“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軍械,存於庫房”。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地方當局在事發後對日本的進攻採取了不抵抗政策。因此1931年9月18日當夜,北大營駐守的東北軍第七旅毫無防備,被打得措手不及。而事前張學良曾訓令東北軍不得抵抗,駐守部隊並未做出激烈反擊。第七旅三個團中有兩個團按指示撤走,只有王鐵漢的620團未及時接到撤退命令,被迫自衛抵抗,最後突圍撤走。(因為王鐵漢的對日抵抗行為,事後蔣介石曾於召見他時稱讚道:“我記得你,在瀋陽北大營當時情況,你做得很好!”)由於執行張學良不抵抗命令,北大營逾萬名守軍被只有500多人的日軍擊潰。
遼寧、吉林城鎮淪陷
日軍在瀋陽當獨立守備隊向北大營進攻的同時,關東軍第2師第3旅第29團向奉天城攻擊。1931年9月19日凌晨,關東軍司令本莊繁下令:遼陽的第2師主力增援對奉天的進攻;獨立守備隊第3營進攻營口、第4營進攻鳳凰城、安東(丹東);第2師第3旅主力、騎兵第2團、獨立守備第1營分別進攻長春寬城區、二道溝、南嶺等地。至1931年9月19日10時,日軍先後攻佔奉天、四平、營口、鳳凰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沿線18座城鎮。長春地區的東北軍自發反擊,戰至次日,長春陷落。1931年9月21日東北邊防軍駐吉林省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洽率部投敵,日軍第2師主力佔領吉林。
黑龍江主要城鎮淪陷
1931年10月1日東北軍黑龍江洮南鎮守使張海鵬投敵,且奉日軍命令派出3個團進攻齊齊哈爾。10月16日在嫩江橋,被黑龍江省防軍擊退。守軍炸燬嫩江鐵路橋的第1、第2、第5號橋,以阻止日偽軍的進攻。10月26日,關東軍第2師第29團佔領四洮鐵路沿線主要城鎮。1931年11月4日,關東軍嫩江支隊攻擊嫩江橋北守軍。黑龍江省政府代主席兼代東北邊防軍駐江副司令長官馬占山指揮3個旅,5個團共1.6萬餘人進行頑強抵抗,戰至11月18日,終因實力不濟而棄守省城齊齊哈爾,撤往克山、海倫。1931年11月19日日軍攻陷齊齊哈爾。
錦州、哈爾濱淪陷
張學良在事件爆發後離開奉天,帶領屬下轉移到錦州。1931年10月8日,關東軍派出12架轟炸機空襲錦州。對此,南次郎陸軍大臣依然對若槻禮次郎首相聲稱“由於受到中國軍隊的防空炮火攻擊,才不得已採取自衛行動”,此後關東軍發表公開聲明,宣稱“張學良在錦州集結大量兵力,如果置之不理,恐將對日本權益造成損害。為了儘快解決滿蒙問題,關東軍有必要驅逐錦州政權。”此後,幣原主張的國際協調主義外交政策受到了嚴重的挫折,日本越來越強硬。黑省淪陷後,南京政府覺察日軍將進犯錦州,急令中國駐國聯代表施肇基於1931年11月25日向國聯提出劃錦州為中立區的提議。12月2日,國民黨政府就通知英、法、美三國的公使說:它同意把自己的軍隊撤出錦州和山海關,但是有一個條件,即日本要提出使法、英、美三國滿意的保證,即要求三國保證中立區的安全。有了南京政府的表態,張學良急不可待地直接與北平日本公使館參事就此事進行具體交涉。但這種交涉不僅受到南京方面的反對,而且也無法從日本方面獲得妥協的條件,日方堅持東北軍必須全數撤出錦州。錦州中立案曝光後,遭到各界人士和學生群起反對,國民政府外交部於1931年12月4日被迫急電施肇基聲明放棄中立案,同時還表示:日軍如進攻錦州,中方將實行自衛。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也已就此作出決議,強調“如日軍進攻,應積極抵抗”。
可對於是否抵抗問題,南京政府與張學良之間明顯發生分歧。張明顯地傾向於和平方法解決,鍾情於“錦州中立化”方案。1931年11月29日,張學良致蔣介石密電,稱“惟個人對此(指中立案)亦頗贊成”,並在與日方代表談判之同時,開始秘密安排從錦州一線自動撤軍。此舉引起了南京政府的嚴重不安。顧維鈞於1931年12月3日電文中極力勸阻道:“兄(指張學良)擬將錦州駐軍自動撤退,請暫從緩”;後1931年12月5日顧維鈞又與宋子文聯名致電張學良:“現在如日人進兵錦州,兄為國家計,為兄個人計,自當力排困難,期能防禦。”蔣介石亦於1931年12月8日致電張學良:“錦州軍隊此時勿撤退。”但張學良12月21日致電第二軍司令部:“當最近日本進攻錦州之時,我軍駐關外部隊理應防範,但若現政府方針未定時,自然不用錦州部隊進行防守,因而撤至關內”,“部隊駐地為遷安、永平、灤河、昌黎”。1931年12月25日、26日,張學良又致電國民政府,稱“錦戰一開,華北全局必將同時牽動”,屆時日本“以海軍威脅我後方,並擾亂平津,使我首尾難顧”,非但錦州不可守,連華北地盤亦不保。因此張學良不顧勸告,一意孤行將軍隊從錦州撤退。而與此同時,1931年12月15日,關東軍已經開始進攻錦州。12月7日,日本陸軍中央部由日本本土增派混成第8旅,並從朝鮮調第20師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轟炸飛行中隊以增援關東軍。12月28日,第2師主力渡過遼河進攻錦州;12月30日,混成第39旅進攻打虎山(今大虎山)。日軍進攻錦州時,國民政府多次電令張學良抵抗,1931年12月25日,令其“積極籌劃自衛,以固疆圉”,張不遵令;張學良部隊開始從錦州撤退後,12月30日國民政府還急電令其“無論如何,必積極抵抗”,但已經無濟於事。1932年1月3日,第20師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佔領錦州。而此時駐錦州的東北軍第12、第20旅和騎兵第3旅早已奉張學良命撤退至河北灤東地區和熱河。在張學良的一再不抵抗下日軍兵不血刃佔領錦州。1932年1月28日關東軍第3旅由長春向哈爾濱進軍,同時從遼西地區調第2師增援。當時為了轉移國際社會對滿洲的關注,日本在國際大城市上海挑起事端,引發了一·二八事變。1932年1月31日,依蘭鎮守使兼第24旅旅長李杜率吉林自衛軍進行哈爾濱保衛戰。激戰五天,自衛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撤往賓縣。1932年2月5日日軍佔領哈爾濱。由於張學良一再堅持“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整個東北三省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軍佔領。
注:內容摘選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