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不是激發我們暫時逃離現實的工具,而是重新激活我們理解、塑造與改變現實能力的催化劑。"
在數字化浪潮席捲家庭教育的今天,遊戲——這一人類文明中最古老且最具活力的文化表達形式,正以其前所未有的影響力重塑著代際關係與教育範式。遊戲不再是簡單的"玩物喪志"或"數字鴉片",而是一種足以承載文化記憶、激發創造思維、培養批判能力的複雜文化載體。然而,這種認知轉變在中國家庭教育語境中仍處於艱難的過渡期,亟需專業引導與系統支持。

跨界對話:從"防沉迷"到"育人價值"的認知躍遷
2025年4月25日,遊戲的人檔案館館長劉夢霏應邀參加了由中國家庭教育協會與騰訊客服未成年人保護協會共同打造的"幸福家·家庭教育服務園地·雲端家長會"直播節目。在這場跨界對話中,劉夢霏老師與騰訊客服未保營地教育專家宋翰林老師、未保營地志願者秦高峰老師一同探討了遊戲如何從家庭衝突的源頭轉變為教育賦能的工具。

三位嘉賓從遊戲文化研究、教育心理學和家庭溝通實踐等多維度切入,共同解構了現代家庭在數字時代面臨的核心挑戰:
自控力困境:當孩子難以控制玩手機的衝動時,家長如何避免簡單禁止而採取更具建設性的引導方式?
學習與遊戲平衡:為何某些孩子能在享受遊戲樂趣的同時保持優秀學業,其中蘊含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家庭遊戲規則:科學合理的遊戲邊界應當如何制定才能既保護未成年人健康,又不損害親子信任關係?
這場跨界對話不僅信息密度高,更因其直擊當代家庭痛點而引發了線上觀眾的熱烈互動。據主辦方統計,本期節目人均觀看時長創下該欄目新高,評論區討論熱度持續攀升,由此可以看出遊戲素養議題已成為家庭教育領域不可忽視的關鍵命題。
觀看回放: 視頻號搜索 “幸福家-家庭教育園地” 最新一期雲端家長會。
家長觀念轉變:從對立走向理解
值得關注的是,直播過程中呈現出的鮮明家長認知轉變軌跡,恰如其分地映射了中國家庭遊戲觀念的演進歷程。在直播籌備階段,遊戲公司曾對節目內容呈現方式表達顧慮,擔憂直接觸及遊戲話題可能激化家長的防禦心理。然而,實際播出效果卻令人驚喜地展現了認知重構的可能性。
直播初期,部分家長確實展現出典型的防禦性觀點,如一位家長在評論區直言:"孩子應該把玩手機遊戲的時間全部用來學習"——這種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正是當下許多家庭衝突的根源。然而,隨著劉夢霏老師以及專家們基於實證研究的深入解析、生動案例的分享與系統性解決方案的提出,這位家長的立場逐漸出現鬆動,在節目後半段主動表達了觀念的轉變:"遊戲可以玩,關鍵在於端正態度,避免沉迷,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另一位家長提出的"禁止往往會增加渴望"的心理洞察更是引發共鳴,獲得評論區大量點贊與轉發。這種從簡單"堵"到理性"疏"的思維轉變,恰恰是遊戲素養教育的關鍵目標——幫助家長擺脫非黑即白的簡單判斷,建立更加辯證、更具包容性的遊戲認知框架。
結構性失衡:中國家庭遊戲素養的深層困境
根據遊戲的人檔案館多年的實地調研與數據追蹤,我們在《遊戲素養行動指南》中對中國家庭中的親子游戲素養呈現的鮮明的"結構性失衡"做出過詳細分析,這種失衡主要體現為三大錯位現象:

認知與角色錯位:中國式家長習慣於在家庭教育中扮演"全知全能"的引導者角色,期望在各個領域為孩子指點迷津。然而,在數字遊戲這一全新文化領域,大多數家長卻面臨著知識儲備嚴重不足的尷尬境地——他們既無法辨識遊戲品質優劣,也缺乏理解遊戲機制的能力,更無法在海量遊戲中為孩子篩選出真正具有教育價值的作品。這種角色反轉導致家長喪失了傳統教育中的"權威感",進而引發對遊戲的全盤否定與排斥。
經驗與判斷錯位:由於缺乏親身遊戲經驗,家長普遍難以準確識別孩子游戲行為的深度與頻度,無法判斷何為健康範圍,何為過度使用。這種判斷失準導致許多家庭要麼過度放任,要麼矯枉過正地全面禁止,很少能找到科學適度的平衡點。同時,家長對孩子游戲內容的陌生感也加劇了代際溝通障礙,使親子對話失去了共同語境。
素養雙重缺失:調查數據令人警醒地顯示,雖然孩子在遊戲操作技能上普遍優於家長,但其遊戲素養同樣存在顯著不足——表現為遊戲選擇視野狹窄、遊戲行為模式單一、對遊戲文化價值的認知淺薄,以及缺乏將遊戲轉化為學習與創造工具的能力。這種"雙低"狀態(家長低素養與孩子低素養並存)構成了許多家庭數字教育困境的深層根源。
我們的研究進一步揭示了一個關鍵發現:家長的遊戲素養水平是孩子游戲素養培養的基礎與先決條件。家長的遊戲認知框架直接決定了孩子的遊戲視野邊界,家長對孩子游戲的參與深度與質量,則決定性地影響著孩子對遊戲的理解層次。換言之,若要真正解決"遊戲難題",最為有效的切入點恰恰是提升家長的遊戲素養,並以此為基礎,構建更加健康、互動、創造性的親子游戲關係。

從認知到行動:遊戲素養培育的實踐路徑
作為中國首個系統化研究與推廣遊戲素養教育的專業機構,遊戲的人檔案館不僅致力於發現、診斷問題,更著力於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基於多年實踐,我們針對家庭遊戲素養建設提出以下具體行動建議:
1. 重構遊戲認知框架
家長首先需要突破"遊戲即娛樂"或"遊戲即沉迷"的簡化認知,理解遊戲作為數字時代文化載體的多重價值維度:
遊戲作為認知工具:優質遊戲能培養空間思維、邏輯推理、資源管理等核心認知能力
遊戲作為文化媒介:從《仙劍奇俠傳》到《黑神話:悟空》,遊戲正成為傳統文化創新表達與國際傳播的重要渠道
遊戲作為社交平臺:現代遊戲提供了跨地域、跨文化的社交互動空間,培養合作與協調能力
遊戲作為創造力媒介:從 Minecraft到Roblox 遊戲創作,遊戲正成為新一代創造力表達的重要載體
2. 遊戲素養專業工具
為使遊戲素養培育落到實處,我們開發了一系列專業工具,幫助家長實現從理念到實踐的轉化:
《遊戲素養行動指南》:這份由遊戲的人檔案館基於6年研究與實踐編撰的指南,提供了系統化的遊戲素養培育方法論與實操步驟。您可在我們公眾號後臺回覆"行動指南"獲取完整內容。
"素養遊戲庫"工具:我們在官方網站上構建了一個基於多維度分類的遊戲推薦系統,家長可根據孩子年齡段、學科關聯、能力培養目標等篩選條件,快速找到適合的優質遊戲作品。每款入庫遊戲均經過專業團隊的教育價值評估,確保內容健康且具備明確的素養培育功能。
"親子游戲共創":將在未來上線,引導家長與孩子一起經歷遊戲評估、遊戲改良甚至簡單遊戲創作的過程,通過共同體驗轉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創造的身份轉換。


3. 參與系統性學習與實踐
遊戲素養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項目,而是需要家長與孩子共同經歷的持續性成長過程。我們鼓勵家庭:
關注檔案館:關注遊戲的人檔案館的各分享平臺,我們將在後續發佈各式活動預告、指南,提供實操性指導與經驗分享。
踐行"共玩"理念:將"一起玩遊戲"納入家庭活動清單,通過陪伴與對話培養孩子的遊戲批判思維。
✨活動預告:內蒙古中學遊戲素養教育的創新實踐
遊戲的人檔案館始終致力於將遊戲素養教育從理論探索轉化為生動實踐。2025年5月,我們將攜手北京師範大學、北京童年一課助學發展中心以及機核玩家社群深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第一中學南校區,深度介入並記錄這一令人矚目的教育創新實驗 —— 以《黑神話:悟空》為媒介重構《西遊記》教學體系的跨媒介素養培育項目。

作為曾經參與過檔案館舉辦的“遊戲育人教師教案遊戲化工作坊”的團隊,東勝一中的教師們並未將數字遊戲視為傳統文學的對立面,而是將我們的理念推行到其教學實踐中,將《黑神話:悟空》這款承載中國文化審美與敘事傳統的現象級國產作品遊戲,置於與四大名著《西遊記》平等對話的位置,創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雙重文本"教學模式。
我們也與校方聯合策劃、設計了《西遊指導手冊》的六根課程,將這一複雜的文化對話系統化為學生可操作的學習路徑,真正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紙質與數字、閱讀與遊戲的深度融合。這種創新不僅打破了文學教育中長期存在的"高雅/通俗"二元對立,也為"如何讓經典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提供了一種富有啟發性的解決方案。


六根課程的設計打破了學科壁壘,以激發學生以多元視角重構西遊世界的積極性為目的:眼觀美術之精,耳聞音樂之妙,舌品文史之華,鼻察天地之變,身鍛體魄之強,意達思政之遠。因為作品遊戲的介入,學生不再僅僅被要求背誦原著情節或分析寫作手法,而是被鼓勵以研究者、評論者甚至創作者的身份積極參與文本意義的生產過程。

檔案館將於五月深入探訪該校舉行遊戲素養進校園的活動,挖掘作品遊戲中的教育創新與實踐智慧。我們期待通過這一項目,讓更多教育工作者看到:遊戲素養教育並非大城市、重點學校的"奢侈品",而是可以根植於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的普適性教育創新。遊戲作為一種跨越地域、年齡與文化差異的媒介,恰恰能夠成為連接不同教育場域、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的關鍵橋樑。
未來展望:跨領域合作共建遊戲素養生態
作為數字文化遺產的守護者與遊戲文化價值的倡導者,遊戲的人檔案館深知:個體家庭的遊戲素養培育無法脫離更廣泛的社會生態系統。要真正推動遊戲素養在社會層面的全面提升,需要教育者、家長、遊戲開發者、政策制定者等各方力量的協同參與。
當前,遊戲素養教育已成為檔案館著力推進的核心項目。來館參觀的夥伴們可以切身感受到,我們正積極與教育機構、家庭社群、遊戲開發商等多方力量開展深度合作,構建更加開放、多元的遊戲素養生態系統。然而,我們深知單一機構的力量有限,唯有匯聚更多跨界夥伴的智慧與熱忱,才能開創遊戲素養教育的新紀元。
我們誠摯邀請關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各界力量,與我們一道探索遊戲作為文化載體與教育媒介的無限可能,共同致力於讓遊戲真正成為連接代際、激發創造力、培養批判思維的積極力量。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幫助新一代"遊戲的人"(Homo Ludens)在數字文明的浪潮中,不僅成為技術的熟練使用者,更成為文化的主動創造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