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如果你玩過《古墓奇兵》系列,就一定會對於勞拉·克勞馥這位英姿颯爽的女角色印象深刻,當然,除了她火爆的身材之外,對她的描述基本上都集中在以下幾點:充滿冒險精神、自稱考古學家以及非常有錢。在遊戲中,勞拉總是因為種種原因而前往人跡罕至的遺蹟中去進行探索,從炎熱沙漠中的古老埃及金字塔,到茂密亞馬遜叢林中的阿茲特克神廟。
這樣的設定在玩家看來多少有些誇張,但更誇張的是,勞拉的原型,其一生的傳奇程度,完全不亞於遊戲中的勞拉。
她的名字叫格特魯德·貝爾。這位女性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獨立女性的代表,一位強到沒邊的女強人。
一、貝爾家的大小姐
格特魯德·貝爾就出生就是個含著金湯勺,降生於中產階級上層的顯赫之家。她的家族在維多利亞時代是當之無愧的豪門望族。關於這件事情要從她家族的發家史開始說起。
貝爾的曾曾祖父是居住在卡萊爾(Carlisle)的鐵匠,曾祖父則開始在傑諾(Jarrow)經營制鹼工廠和鑄鐵廠。而她的祖父是知名的艾薩克·洛西恩·貝爾(Isaac Lowthian Bell) ,生於1816年,他可能是英國那個時代最為著名和成功的實業家。
在他年輕時,他在他父親設於紐卡斯爾的鋼鐵廠開始了他的工業生涯,之後不久他首次在鋼鐵生產中應用鼓風爐和軋鋼設備,成為英國鋼鐵工業技術革新的先驅,他還創辦了全英國首座化工廠來生產鋁。"1844年,洛西恩和他的兄弟一起創建了貝爾兄弟公司,到19世紀70年代,這家企業成為了英國東北部地區鋼鐵工業的領軍者之一。他的企業規模非常之龐大,擁有多家煤礦、鍊鋼廠、採石場等,通過大規模的生產,他供應了英國三分之一的鋼鐵產量,英國三分之一的鋼鐵產量是什麼概念?在當時來說,世界真正意義上的老牌帝國就那麼幾個,英國一家的鋼鐵產量,佔世界鋼鐵產量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貝爾家的鋼鐵廠單靠他們自己生產就佔當時世界鋼鐵產量的六分之一,擊敗了全球百分之九十的國家和地區。其中大部分都用於英國在工業革命中迅速擴展的鐵路與橋樑建設上,他的企業遍佈紐卡斯爾和米德爾斯堡,以“從一根針到一艘船”都能製造而驕傲。
1871-1881年主要工業國鋼鐵年鋼鐵產量表
洛西恩不僅是一名成功的工廠主,他在科學研究和技術革新領域的成就同樣非常出色。他在青年時代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洛西恩主修工程技術起家,曾在愛丁堡大學和巴黎索邦大學就讀,其後又輾轉丹麥、法國、德國等歐洲多地繼續深造。他是首位確認鋼鐵製造過程中的副產品富磷化合物具有極高的農業生產價值的人。他獲得了一系列的科學獎項,得以躋身英國皇家學會。他與同時代的其他著名科學家,如達爾文、赫胥黎等都是朋友。洛西恩是八個全國性工程與化學研究機構的會長和副會長,其中多個都是他親手創立,他還是英國東北鐵路的負責人。洛西恩·貝爾還在英國政界具有一席之地,他曾兩次被選舉為紐卡斯爾的市長,還曾擔任杜倫郡的郡長,他還曾是一屆英國下院自由黨的議員。
在1885年他受封,獲得了“從男爵”的貴族頭銜。洛西恩的長子,就是格特魯德·貝爾的父親-休·貝爾,繼承了他父親的頭銜和財富,從十八歲開始在紐卡斯爾的家族企業工作,逐步成長為貝爾兄弟公司的中堅力量。
休·貝爾
他對公共事業和工程極為熱心,創設了學校和圖書館,興建教堂和工人宿舍。他還在泰恩河上興建了運渡橋,直到今天仍為紐卡斯爾市民的通行提供著服務。休與他的父親洛西恩一樣,也對政治充滿興趣。1906年他成為北賴丁的郡治安長官,並三次獲選為米德爾斯堡市長。休還具有廣闊的全球視野,積極參與大英帝國的國際事務,他作為一位傑出的公共演說家,衷心擁護全球的自由貿易,並竭力反對愛爾蘭自治的議題。“格特魯德·貝爾的祖父與父親都具有某些相似性,超凡的頭腦,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旺盛的精力等等,這些都對貝爾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當然同樣重要的是,他們家族所積累的鉅額財富和崇高的社會地位為貝爾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使得她可以從小接受最良好的教育,一生衣食無憂而專心投入到她所感興趣併為之奉獻一生的事業中去。
19世紀的英國,是一個處於不斷發展與改革的年代,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婦女權利運動也在不斷進行著,這被視為社會進步的表現,在這裡要稍微強調一下,否則即使貝爾家的條件再優渥,也無法培養出格特魯德這樣一位偉大的女性考古學家。
在格特魯德三歲的時候,她的生母就去世了,其父親娶了弗羅倫斯為妻子,這是一位開明的母親,她將格特魯德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撫養,併為她創造了寬鬆的生活環境,滿足她對於文學、藝術、歷史以及國際事務的好奇心。
但格特魯德旺盛的好奇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並未消退,反而越燒越旺,傳統的女性家庭式教育已經無法滿足她對於知識的渴望了。於是在繼母的支持下,她進入到了倫敦女王學院中進行學習。
少女時代的格特魯德·貝爾
女王學院(Queen's College)成立於1848年,其建設目的是為了滿足當時英國中產階級家庭中女性家庭教師缺失的問題而成立的這樣一所學校。因此,學校內設計的課程主要涉及到當時大部分的基礎知識,並不涉及高深的學問。所以很快,格特魯德這些基礎知識也被她給悉數掌握,其在英國史、英文文法、地理、法語和古代史的成績都名列前茅。在這一時期,十來歲的小格特魯德就已經開始展現出對於歷史的濃厚興趣。當女王學院的教育不再能滿足她的求知慾之後,年輕的格特魯德向父母申請到大學進一步學習深造。
在19世紀的英國,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是十分罕見的,貝爾的父母在經過一番猶豫後還是同意了她的請求。
1886年,貝爾來到牛津大學附屬瑪格麗特學院,這所學校在當時來說也算是鼎鼎大名,原因就在於這所學院的設立與當時主流觀念不符。在1878年剛剛成立的時候,首次招收的學生僅有9人。《泰晤士報》還非常誇張的起了一個標題為“牛津大學女子學院-她們會來嗎?這是一個很好的論題。”來討論這件事情。
牛津大學女子學院-她們會來嗎?這是一個很好的論題。
對於牛津大學裡那種古板而保守的學校氛圍,當時女性走在校園裡,就跟猴子走在大街上一樣惹人注意,尤其是一幫血氣方剛的小夥子們一邊說著閒話一邊對女性學生投來意義不明的目光時,我相信這種感覺對於任何人來說都不好受。
即使這樣,貝爾還是優秀的完成了學業,於1888年,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預定三年的課程,還獲得了現代詩的一級榮譽學位。而這也是牛津大學裡首位獲得這一學位的女性。
這樣的成績讓貝爾家的人也倍感榮耀,於是獎勵了她一次歐洲豪華之旅。在親友的陪伴下,這位貝爾家的大小姐瀏覽了巴黎的香舍麗大道,看過慕尼黑的街景,並在羅馬尼亞受到了國王和王后的宴請,有錢人的假期就是這麼的高端。
也就是在這趟旅行中,貝爾第一次接觸到了考古學。當她和她的家人到達希臘之時,下榻的酒店附近,正有人在不斷地朝外搬運著沙土。貝爾好奇之下一經打聽才知道原來這裡正在進行考古發掘,而帶隊的是牛津的考古學教授,大衛·霍格斯。
各位看官如果對這位名字眼熟的話,那很正常,因為這位霍格斯正是勞倫斯的考古學導師。
貝爾對於這位教授早有耳聞,因為霍格斯是貝爾在牛津大學時一位同學的哥哥,他當時正在當地進行希臘古典時代的遺址米諾斯城的挖掘工作。沒有錯,正是考古黃金時代的神之手——海因裡希·施裡曼遺憾沒有挖到的那座城。
霍格斯十分樂意為這位牛津大學的學妹展示自己的發掘成果,在此期間,貝爾跑遺址的次數比去愛琴海邊散步的次數還多。甚至她還參與到挖掘現場的協助工作中去,因此與或霍格斯成為了朋友,霍格斯日後出版的《透視阿拉伯》成為貝爾在中東地區考察隨身必備的書籍。
在結束了為期四個月的“畢業之旅”後,貝拉準備取道奧斯曼土耳其治下的伊斯坦波爾回到英國。在那裡,她感受到了完全不同於歐洲的異域風情和深厚文化,她在寫給母親的信中提到:
“夕陽中······伊斯坦布爾每座清真寺的尖塔都變成了令人陶醉的大理石塔”
1889年回國後,貝爾發現自己的生活突然多了很多的負擔,她的繼母弗洛倫斯希望她能夠儘快消除身上的“牛津風格”,然後迴歸家庭相夫教子。母親開始讓她接手家中的許多家庭事務,以此來訓練她成為一名合格的維多利亞“淑女”。除此之外,作為一名望族之女,她還要出席各種上流社會的舞會、沙龍、茶話會,與那些大戶人家的千金與淑女為伴,並不斷地幫她結識那些她根本不想結識的“青年才俊”。
甚至貝爾還被引薦給英國女皇,在父親的陪同下參與各種“高端沙龍”,每每看著男人們對於當下時局品頭論足,而她卻只能在一旁與胸無大志的婦女們聊著各種無聊八卦的時候,貝爾有些忍受不了。更讓她受不了的是各種各樣的繁文縟節,因為她是未婚淑女的原因,她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要注意,不讓自己的行為顯得“太過輕浮”。這讓她感到生活毫無生趣,感到絕望。為此她不止一次的向她的母親抱怨她是多麼的不喜歡這些聚會,家庭關係一度十分緊張。
於是,為了緩和家庭矛盾,也為了讓貝爾散散心,當他的姑父法蘭克·拉塞爾被任命為英國駐德黑蘭大使的時候,姑媽邀請貝爾一家一同前往伊朗旅遊的時候,貝爾欣然前往。
二、旅行者貝爾
1892年,貝爾走下了火車,僕人們將她的行禮搬上馬車和駱駝,晃悠著前往了英國駐德黑蘭大使館。她望向德黑蘭的街景,看著頭戴頭巾身穿長袍的阿拉伯人在街道上匆匆而過,小商販們兜售著她從未見過的商品和小吃,這裡的一切都讓她感到新奇。
波斯的異域風情讓她著迷,在旅行期間她飽覽了伊朗高原的壯麗風光,仔細欣賞波斯風格的建築與噴泉,生長著茂盛波斯玫瑰的波斯花園讓貝爾陶醉。而在這兒,她還邂逅了自己的第一段愛情,她與時任英國使館秘書的亨利·卡多根墜入愛河,貝爾覺得他風趣幽默、風度翩翩且富有涵養,但很可惜,她的父親休·貝爾並不這麼認為,休認為這為年輕有為的亨利其他都挺好,就是有一點小小的缺陷,那就是沒錢。因為這一點小缺陷,貝爾的這段感情最終無疾而終。
這進一步讓她對於英國上流社會的教條與古板心生厭惡之情,她不甘心人生餘下的時間都是在貝爾家當一位千金大小姐,等待著和某個門當戶對的顯赫家族聯姻,然後做一個賢惠的妻子和稱職的母親。她的靈魂與身體都向往真正的自由,而她的餘生也一直在追逐這種自由。
棒打鴛鴦之後,貝爾的父母責令她立刻回國,貝爾忍著心痛回到家中後,便將自己關在屋內,把自己的一切精力都花費在了寫作上,為了寄託自己對於波斯之行的情關,她根據自己在波斯旅行時期的見聞,整理成一部通俗旅行日記《波斯圖景》於1894年出版,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本專著。
對於詩歌的熱愛使得貝爾開始翻譯古代波斯詩人哈菲茲詩集,她一邊翻譯一邊學習波斯語,以驚人的毅力和學習能力,僅三年的時間,就出色地完成了詩集的英譯工作,於1897年出版,讓英語世界體會到了東方波斯詩歌的美感。
完成了這部詩集的翻譯之後,生性自由的貝爾向父母提出要外出旅遊,散散心。或許是出於女兒的愧疚,父母同意了她的外出旅遊的意願,貝爾開始她漫長的旅行。
1897年的夏季,一個女人乘車來到了阿爾卑斯山腳下,她揹著行囊,穿著裙裝,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但是很快所有人都會認識她。因為這位女士不差錢,在登山圈子裡,一個不差錢的女人的傳播力還是很廣的,她永遠都用最貴的,請的是最好的嚮導,買的是最好的裝備。很快所有人都知道了這位女士是英國鋼鐵大亨貝爾家的大小姐。
一個女人跑來阿爾卑斯山登山,這是一件具有轟動性的事情,畢竟登山在當時剛剛成為一項運動,許多閒的蛋疼的英國紳士們跑到阿爾卑斯山追求刺激,許多登山客滿懷壯志的帶著各種自己攢的裝備,去應對低溫、缺氧、高山反應。他們歡笑,他們聚會,他們登山,然後死在路途之上。
十九世紀的登山者版畫
可以說,登山是一種勇敢者的遊戲,而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這種極具挑戰且危險的運動是獨屬於男人的。女人?來這裡度度假就好了,登山?別開玩笑了。
在許多登山客眼中,貝爾女士都是異類,他們完全不看好這位大小姐跑來登山這件事,許多人都在等著看貝爾的笑話,等著她爬上去,然後瑟瑟發抖哭哭啼啼地被人抬下來。可是,讓他們失望且驚訝的是,貝爾並沒有如他們想象的那退縮,而是不斷進取,不斷勇往直前!
每年登山季,貝爾都會來到阿爾卑斯山,輕車熟路地準備好各種登山裝備和物資補給,僱傭嚮導,向著另一座更高、更難的山峰發起挑戰。
1899年她首次征服了位於法國境內的阿爾卑斯山梅吉峰(Meije),而到了1901年,貝爾成為了首位成功登頂瑞士境內阿爾卑斯山所有封頂的登山者,而完成這項挑戰她僅僅用了兩週時間,同時她還開闢了一些新的登山線路,甚至有一座山峰的峰頂以她的名字命名——Gertrudespitze。
與此同時,她依舊在進行著自己的環球之旅。她在兩次環球旅行的過程中,去過英屬印度,參加了英王愛德華七世加冕印度皇帝的招待會,又在新加坡、中國、朝鮮和日本駐足,最終經過加拿大和美國回到了英國。總之,只要不呆在英國,她哪都願意去。當然,她最愛去的還是中東。
可以說這一時期,正是英國作為老牌帝國主義最強盛的時期,作為貝爾家的大小姐,格特魯德的事蹟經常作為英國上流社會的談資。時不時就會傳出貝爾跑到什麼地方去旅行的消息。
有人在耶路撒冷遇見她,正在和當地人用蹩腳的阿拉伯語進行交流,有人又在波斯境內的佩特拉古城看見她。還有人聽說她在當地市場上大肆購買物資招收嚮導打算冒險穿越豪蘭山和德魯茲山前往大馬士革。
每一次旅行,貝爾都遠離當時的熱門路線,作為一名孤獨的旅行者,自力更生,檢驗自己的體力與耐力,去參觀不一樣的風景。最為瘋狂的一次是她獨自穿過沙漠參觀著名的帕爾米拉古城,然後再獨自返回貝魯特。
帕爾米拉古城
如果當時有單反相機或者攝像機的話,貝爾說不定能夠成為一名相當優秀的戶外旅遊博主,不過很可惜沒有。所以貝爾感覺不能把自己所看到的壯麗美景給記錄下來,是一件相當遺憾的事情。於是她發揮了自己的語言專長,開始有意識地記錄起自己在旅行途中所看到的美景。
比如,當她參觀完佩特拉古城之後,就記錄道:
······穿過一條幽深狹窄的峽谷,就能看到建在沙漠中粉色砂岩峭壁上的石制墓穴,一座雕鑿在剪影岩石上的神殿,正面由巨大的科林斯式圓柱支撐起來,到了巖壁最頂端,正面比例協調的分成兩部分,上部裝飾以栩栩如生的雕塑。所有這一切都在玫瑰紅的岩石上,在陽光下看起來像透明的。
在這趟旅行中,她已然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資深旅行家,但是有一點讓她十分不滿,那就是她總是困惑於這些遺蹟的歷史。在她旅行的時候,她總能在路途上遠遠地看到許多在隔壁上的殘垣斷壁或者黃沙上露出頭的石制建築,可是她甚至不知道這些建築都是什麼年代的,是什麼形制的。因為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她的旅行記錄工作。
每次旅行完之後,她還要回去圖書館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去查詢那些遺蹟的名字和年代,這讓她十分難受,在請教了不少專業人士之後,她才意識到這種專業問題因該尋求誰的幫助——考古學家。
這是貝爾從旅行家向考古學家真正轉變的開始。
三、考古學家貝爾
1904年,貝爾打算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冒險,她自稱為“荒野之旅”,意為這趟旅程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會在遠離城市與人煙,人跡罕至的荒野之上。
而在規劃路線的時候,她就意識到自己多半會經過許多古代遺蹟,於是她提前想要學習一些考古學相關的知識。另一方面,她也希望自己在之前的旅程中的見聞所撰寫的學術論文可以發表在《考古評論》上。
當時任《考古評論(Revue Archéologiques)》主編的是久負盛名的歐洲著名古典學家、藝術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所羅門·萊納赫(Salomon Reinach)
法國考古學家所羅門·萊納赫(1858–1932)
當年年末,在友人的陪伴下,貝爾前往了巴黎親自拜訪了萊納赫教授,而教授對於這位旅行家小姐也是略有耳聞,於是親切地接待了她,在看完了貝爾所帶來的論文和旅行手稿後,對於這位小姐的學識和已經取得的成就頗為驚訝。畢竟對於一位非專業人士來說,能夠將殘垣斷壁與歷史考古相結合已經非常難得了,更何況其中不少用典都十分到位,很難想象是出自一位從沒有系統學習過考古學的人士所撰寫出來的文章。
萊納赫教授十分欣賞貝爾的學術精神,於是大方地將自己的私人圖書館和收藏全部向貝爾開放,並傳授她大量關於古代雕塑、建築攝影、雕刻和銘文的相關課程。
同時,通過私人關係,萊納赫教授親自帶她去參觀巴黎的各個博物館,借閱古希臘手抄本和各種古代文獻。甚至在當時新落成的拜占庭博物館尚未開放之前,就讓貝爾進入親自接觸文物,錄入古代象牙製品和一些古籍原本之類的。
更不用說,為了支持貝爾來年的旅行,萊納赫教授還將貝爾介紹給了其他中近東考古領域的教授,包括梅爾基奧·德·沃古爾、雷內·迪索等。可以說,萊納赫教授的無私相助,讓其成為了貝爾在考古學領域的領路人,讓其正式踏入了考古學這條路。
在接近一年的旅行準備時間裡,萊納赫聽取了貝爾的旅行計劃,併為她的計劃提出了一些建議,鼓勵她實地走訪羅馬與拜占庭的遺蹟,並瞭解這些文明對於當地所造成何種影響。這讓貝爾對於這次考察中的重點更加明晰,而這趟旅行所積累的素材則是之後一段時間貝爾最為重要的研究領域,她關於基督教考古的主要成果也基本上誕生於這次旅行之後。
1905年,貝爾開啟了她的“荒野之旅”。這趟旅程從巴基斯坦地區出發,一路向北,沿著海岸線何沙漠交界地帶行進,翻越德魯茲山,繞過敘利亞沙漠進入敘利亞大馬士革,再繼續北上阿勒頗,接著從土耳其與敘利亞交界的安提阿穿越安納托利亞高原,最終到達伊斯坦布爾。
正如她所計劃的那樣,這趟旅行的路線遠離繁華與城市,幾乎沒有其他的歐洲人同行,和她同行的只有自己僱傭的一小隊護衛、嚮導何廚子。憑藉著自己流利的阿拉伯語何奧斯曼文,貝爾克服了當地奧斯曼官僚的重重阻礙,堅定進行著自己的形成。
在這個過程中她樂於和遇到的各色人等平等交流,上到奧斯曼官吏下到販夫走卒,沙漠酋長的帳篷她也敢進,伊斯蘭的清真寺她也會拜訪。這些事蹟都被她記錄在《沙漠與傳播》一書中,這些豐富的經歷使得她對於當時中東的風土人情、政治狀態以及普通民眾的思想和生活狀態都有了很深的瞭解。
她再次感受到中東這片土地的活力,她寫道:
“這些圍坐在篝火旁或是與我們一同騎馬馳騁沙漠的普通人,他們的語言似乎就像亞洲政治大洪水中的稻草一樣無足輕重,但其實潮水是怎樣流動起來的就蘊含在這些人的言談之中。”
而正是在1905年的這次旅行中,貝爾旅行記錄中大篇幅的考古學與古代歷史相關的內容,與介紹當地風土人情的現代介紹內容的份量幾乎一樣。
比如,她介紹了羅馬人的城市巴勒貝克,十字軍時代的騎士堡。她還探訪了當時鮮為人知的卡迭石遺址。
卡迭石遺址: 公元前13世紀敘利亞地區的一個城市,是古代世界重要的貿易中心。 卡迭石要塞位於兩條河流之間,是聯結南北敘利亞的咽喉要道,也是赫梯軍隊的軍事重鎮和戰略要地。這裡發生的最著名的事情就是 約公元前1274年5月底,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與赫梯國王穆瓦塔裡二世在這這裡爆發了當時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車會戰,並因勢均力敵,最終雙方在戰後締結的《埃及赫梯和約》是歷史上保留至當代的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國際軍事條約文書。
在哈馬郊外,她前往伊斯蘭時代的夏薩古堡攝影,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影像,同時準確描述了遺蹟的位置。她在敘利亞境內對希臘化時代的古城阿帕美亞進行考察,再往北,貝爾在塔魯京遺址遇到了普林斯頓的考古隊,她在這裡與考古隊的成員們一同學習一同工作。
伴隨著貝爾對於古蹟閱歷的不斷豐富,她對歷史遺蹟的描述日漸嫻熟,她的攝影也特別注重拍攝古代建築物的細部特徵和藝術裝飾的細節,這些都使得她超越了一個好奇旅行家的範疇,而開始像一個考古學家的方式以考古專業知識來描述這些古蹟。
就這樣,時間來到了“荒野之旅”的最後旅程,當年的4-5月,貝爾穿越安納托利亞高原,到達了安納托利亞南部的基利家和利考尼亞地區,之所以將旅程最後一段放在這裡,是因為貝爾聽從了萊納赫的意見,這一地區在公元3-8世紀時期是拜占庭基督教的文化中心,遺存著大量拜占庭時期的教堂、修道院、蓄水池、要塞以及住宅。
在這裡,貝爾真正意義上開始了她的考古事業,翻開了自己人生中一個新的篇章。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