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


3楼猫 发布时间:2021-12-08 00:49:06 作者:JackieMishka Language


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第1张

大家好,我是米沙,一只红色的熊。

作为去年游戏界的一匹黑马,由名不见经传的东欧游戏工作室ZA/UM开发的非典型RPG《极乐迪斯科》的中文版一经推出就再次引发了中国玩家的关注。不过,由于游戏本身包含大量晦涩的文本和哲学探讨,很多人在投入游戏世界的同时,可能也是一头雾水,甚至对于标题都有疑问:这个标题里,为什么会出现一个“迪斯科”?这里的迪斯科,到底说的是个啥?

本文将不再赘述游戏的文本内涵,而是会以“迪斯科”为切入点,从社会的角度,尝试解读《极乐迪斯科》的背景设定。请注意,本文关于游戏背景的讨论涉及剧透。

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第2张

用音乐为其他类型的文艺作品命名,并不是件新鲜事。

日本的创作者们似乎尤为热衷于此:村上春树以披头士的名作《挪威的森林》作为自己的书名;《星际牛仔》用不同的音乐流派作品担当每一集的标题;荒木飞吕彦让乐队及其代表作成为《JOJO的奇妙冒险》中替身使者和能力的名字。

在游戏领域,音乐同样重要——即使把那些专门的音乐游戏排除在外。我甚至不需要专门举例:去看看有多少游戏专门把原声带(ST)拿出来作为DLC售卖吧。

但选择迪斯科(Disco)作为自己标签的,并不是很多。对于9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一代来说,“迪斯科”已然是个陌生的事物,这个词本身就让人茫茫然不知所云了。

那么,让我们从迪斯科本身说起。

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第3张

Disco本来是个法语词,全称“Discotheque”,本来指的是专供跳舞的舞厅。远在1964年,一些这样的夜场就已经出现。特征是用播放舞曲碟来代替现场演出。后来,这种跳舞音乐也被称为disco,这就是迪斯科的来源。

60年代末,就已经有一些专门的流行舞曲风靡美国,这些歌曲后来被称为“原型迪斯科”(Proto-disco)。那“真正”的迪斯科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其实谁也说不清楚。可以肯定是,70年代初的美国,迪斯科已经形成了风尚。一些知名的音乐人开始加入迪斯科创作:Bee Gees、The Jackson 5(Michael Jackson小时候参加的团体)...

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第4张

Bee Gees

1974年,国流行音乐风向标Billboard 开设了热门舞曲榜 Disco Action,当时只设前十榜位。这个榜单的来源来自监测的夜场俱乐部的 DJ 们的播放列表,也就是说代表着夜场内实际的热度。在70年代,迪斯科实际上成了对任何时新的舞蹈音乐的统称。与摇滚相比,它的特点是强劲的、不分轻重的、像节拍器一样作响的4/4拍子,歌词和曲调简单。76年,这个榜改叫National Disco Action Top 30;到了79年,改为TOP100。今天,这个榜叫做Hot Dance Club Songs,热门舞曲榜。

迪斯科进入全盛的标志,是1977年的电影《Saturday Night Fever》及以Bee Gees为主的原声碟发行。电影本身是很多人眼中的77年最佳;而这张原声中,有6首Bee Gees的歌。霸榜首美国24周,英国18周,在榜美国120周,13国榜首,英美德澳等8国年榜榜首,英国70年代榜#8。这在披头士时代之后已经非常少见了。这张专辑则狂销4千万张,在2010年计算的榜单上,是世界第四高销量的专辑。此后,disco开始在全世界各个阶层的年轻人中流行。

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第5张

《周末狂欢夜》

盛极而衰,70年代末,反对Disco 的声潮渐起,"disco sucks" 和 "death to disco"成为一时的标语。1979年7月芝加哥的 Disco Demolition Night(Disco 拆迁之夜)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一些摇滚 DJ 和艺人们组织的大型集会上,大家在体育馆里烧毁大量的 Disco 唱片,最后酿成了暴乱。就如同60年代末的曼森杀人案让盛极一时的嬉皮士运动成为众矢之的,不久就偃旗息鼓;70年代末,美国的迪斯科潮流仿佛一夜之间就退去了。Disco在美国的舞厅派对被House取代了;流行音乐的位置则让给了R&B和乡村。

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第6张

这样的场景,停留在了70年代

喇叭裤、迪斯科衬衫、肩扛录音机,定格成为了美利坚的时代icon,留在了闪耀的70年代,却又不断地在后来世界的其他地方被复刻:80年代,disco在欧洲继续流行,甚至传播到了中国——而这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在继续之前,让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极乐迪斯科》的世界观背景。

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第7张

在无尽的灰域(Pale)之中,包裹着一片海洋环绕的大陆——蒙迪。这样的一片领域被称为伊索拉,而这个世界,被称为极乐(Elysium)

。在蒙迪的人类文明诞生6000年以来,蒙迪是人们所知的唯一的伊索拉,也就是全部的世界。

灰域是什么呢?灰域无色无味,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它却是物质和生命的敌人。它不像任何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东西。它是向着虚无转变的过程,物质和灰域的边界是物质的哀鸣,最终物质会慢慢上升,在灰域中翻滚,淹没,成为灰域的一部分,看起来很是壮观。世界和灰域的过渡区域被称为失落走廊,冠状的蒸汽和冰冷的水汽因致病的微生物孢子而闪闪发亮。

人们曾认为灰域是永恒而不可战胜的。300年前,女皇,“领航者”艾琳·拉纳奎尔先后派出8次探险队探索灰域的另一边。

八支探险队驾驶特制的飞艇进入世界边缘的灰域中,两个失踪了,归来的五个则人人神志不清。经过了多年的尝试和错误,在严格的心理管理下,第八支探险队安全、清醒的回来了。他们讲述了一个新的大陆,他们告诉女王和她的议员德洛丽丝·戴(Dolores Dei),灰域开始日复一日、一小时又一小时、一分钟又一分钟地凝结,最终,一只大贼鸥撞到了船上,他们知道,他们发现了一个新的伊索拉——这就是伊苏林德(Insulind)

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第8张

大航海时代(《帝国时代3》)

伊苏林德是一个由大洋和18000个岛屿构成的伊索拉,而且奇迹般地没有任何原住民。这个发现改变了一切。德洛丽丝·戴被推选为“无罪女王”,开启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德洛里安时代。一个又一个的伊索拉被发现,到今天为止,存在七个已知的伊索拉。其他伊索拉并非无人居住,随之而来的就是征服战争。

而在伊苏林德,以当年探险队的登陆地瑞瓦肖为中心,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宗主国,它附庸了若干附属国,一度与旧大陆分庭抗礼,瑞瓦肖则成为了一座辉煌伟大的都城。

但到了“这个世纪”之初,瑞瓦肖已经辉煌不再:资本主义的发展动摇了社会根基,国王昏庸无能,西方的旧大陆虎视眈眈,内部阶级矛盾激化。其他的伊索拉也都情况类似,在格拉德伊索拉,克拉斯马佐夫和他的马佐夫社会经济论崛起了。马佐夫的追随者都被称为康米主义者(即共产主义),并用星星和鹿角作为他们的标志。02年,革命在格拉德率先发起,随后席卷了世界。在瑞瓦肖,经过了艰苦的斗争和鲜血的洗礼,公社建立起来了。瑞瓦肖革命在08年由于外国联盟介入而被击垮。失败后,瑞瓦肖成为了由外国联盟控制的无独立政府特别行政区。

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第9张

加姆洛克区,图中红圈是马丁内斯;黑圈是主角所在的RCM41分局

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是51年,瑞瓦肖风光不再。某一天早上,在瑞瓦肖最糟糕城区加姆洛克的最糟糕街区马丁内斯的一家旅店的二楼,你——一个经历了宿醉和失忆,邋邋遢遢衣冠不整的中年男人——醒了过来。《极乐迪斯科》就此开始。

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第10张

这些历史叙述在游戏中你是不会直接获知的——如其他信息一样,你需要询问过许多人、通过许多*博学多闻*检定,才能一点一点地拼凑起来,这也让玩家在游戏前期会如坠五里雾中。即使是知道这些之后,这个世界与我们之间仍隔着一层朦胧的玻璃。

首先要注意,steam的商店页面没有显示科幻的标签,但这实际上是一个科幻作品(至少是科学奇幻)。理解一部幻想作品的关键是,它核心设定是什么。对于这个游戏来说,隐藏的核心设定就是“灰域”。

前面已经用了许多游戏内的描述来介绍灰域。简单地说,“灰域”类似于黑暗和虚无,占据了极乐世界的大部分空间;而有些地方,灰域裂开了一个巨大的空洞,这些地方就形成了伊索拉。灰域可以摧残普通人的心智,甚至致命,直到近代才发现了安全穿越灰域的方法。现在对于灰域的研究,发现了它正在逐渐扩张,成为了现代人类的隐藏威胁。

这样一来,如果把灰域理解为“有毒的海洋”,再对世界近代史有些许了解,就很容易了解极乐世界的世界观了:

蒙迪对应着旧大陆,即老欧洲。“领航者艾琳”对应着15世纪资助冒险者、航海家的西班牙、葡萄牙王室,这个名字也很容易让人想到“航海家”亨利王子。

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第11张

西班牙征服者征服阿兹特克(《帝国时代3》)

同时进行的伊索拉大发现,明显就是地理大发现的翻版,只不过游戏中发现的新大陆,不止一个,而是六个。为了争夺资源和土地而与原住民的战争、摩擦、观念碰撞,更是从16世纪到20世纪,西方世界殖民扩张历史的重现。

随之而来的德洛里安时代,也就是现实中的文艺复兴: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人道主义”,即人文主义,在此时广泛发展, “爱”被大肆宣扬;中世纪的封建主义在此后逐渐瓦解,资本主义也发展起来。

游戏的主要舞台,瑞瓦肖城本身的命运,则是个大杂烩:

瑞瓦肖是一个没有成为合众国的美利坚,走上了拿破仑式的英雄统治的帝国主义道路;帝国末期的种种内忧外患可以从一战前任何一个欧洲君主国的身上找到影子,包括游戏中老兵雷内那一身“凤头鹦鹉”般的制服;“K·马佐夫”和他的大胡子以及马佐夫经济学,没人看不出来正是卡尔·马克思和政治经济学;昙花一现的“大革命”影射了整个欧洲革命史,它的广泛传播像是1848欧洲大革命,瑞瓦肖公社是有党的领导的巴黎公社,被外国势力终结则又不免让人想到苏联的解体。

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第12张

游戏中的马佐夫像,是不是很眼熟?

最终,瑞瓦肖被国际联盟接管,衰落、破败、看不到未来。用ZA/UM自己的话说,“民众在贫穷中艰难求生,在形态各异的政治观点碰撞中迷失自我。这里不是乐土,但我们却再也熟悉不过——这不就是东欧曾经或者正在经历着的么。”

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第13张

总的来说,极乐世界,仿佛是我们这个世界某段遥远过去的其中一个永远也不会到来的未来。

这里的时空与我们的世界以一种魔幻的方式对照着。51年的瑞瓦肖,有着现实世界20世纪初的汽车和飞艇、30年代的盘式录音带、50年代的弹子机、60年代的卡拉OK、70年代的桌面游戏和手提式收录机,以及从未存在于现实的“无线电脑”…

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第14张

经典福特T型车,与游戏中的锐影异曲同工

这些似是而非的文化符号堆叠起来,构筑成了一个昨日重现的幻象。但吊诡的是,游戏中的音乐潮流,似乎与今日相当。现实中就已不再流行的disco,在游戏中同样是过气了几十年的明日黄花;甚至于摇滚乐,也同样不是新鲜东西,乃至于有“30年代(20年前)我就不玩摇滚了”这样的对话选项。

Disco,是游戏与今日现实联系的精神脐带。

时间再度拨回。

80年代初,美国的迪斯科风潮已经席卷过去,但欧洲的disco还方兴未艾,先前就自成一派的欧陆迪斯科(Euro Disco)在八十年代发展出了伊泰洛迪斯科(Italo Disco),同样风靡一时。而在远东,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和正处于“平成景气”泡沫中的日本也各自舶来了这一娱乐形式,并也在其中揉入了属于自己独有的文化元素。

广义的迪斯科文化借此走过了90年代,但最终没有进入新世纪。尽管近年来,无论是欧美乐坛还在是国内,迪斯科不时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且不说那首《野狼disco》其实根本不是disco,就算是有乐手做出了一首复古的纯正disco风格的音乐,那个以去迪斯科舞厅为风尚、随着音乐在灯球下律动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等等,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我们似乎遗漏了什么。

铁幕的另一边,是什么样子呢?

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第15张

“2000年那时,我正在立陶宛的一个小镇上想找些东西拍,突然看到几个十几岁的孩子去迪斯科舞厅。我跟着他们进去,找到了第一个我要拍摄的迪斯科舞厅。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房间,有一个小酒吧,一个小舞台和一个迪斯科球。墙上有一个银色的金属列宁头像,我甚至不敢相信这有多神奇。……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我拍摄了大概15或20个左右的迪斯科舞厅。”

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第16张

DISKO ©️ Andrew Miksys

一位立陶宛裔摄影师Andrew Miksys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经历。立陶宛,“波罗的海三国“之一,2018年时,人均GDP一万九千美元,大概是我国的两倍。但是,在这个如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角落,仍然遗留着来自社会主义的遗产。立陶宛的许多小镇和村庄都有文化中心,周末的时候,这些文化中心被用作迪斯科舞厅。周末时青少年跳迪斯科是苏联时代的传统。它们实际上并不是被遗弃的地方,他们只是没有翻修,仍然保留着苏联时期的残垣断壁。

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第17张

DISKO ©️ Andrew Miksys

苏联的第一批迪斯科舞厅出现在拉脱维亚,到了1984年那儿已有300多家;莫斯科有187家,而整个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有约6000家舞厅。有舞厅的地方往往具有一种优越感,没有一家工厂、文化宫或俱乐部没有迪斯科舞厅,即使是旅馆、学校也是这样。15-25岁年龄段的青少年每年要有160小时花在舞厅里——这意味着每周都有3个小时。仅仅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舞厅每年就要吸引35000多名青年。

当时的迪斯科舞厅良莠不齐。有人对德米特洛夫的劣等舞厅作了很多形象的描绘:那儿舞厅很多,舞厅里酒鬼也很多。有的地方的舞厅里醉醺醺的姑娘们“像猫一样乱抓“;在光怪陆离的舞厅里,”可疑的“音响震耳欲聋。

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第18张

网络上流传的80年代苏联迪斯科舞厅

这时,共青团加入进来。团组织下了决心,要坚决控制兴起的迪斯科和迪斯科舞厅,“苏联的迪斯科舞厅必须在思想上、组织上有别于西方“。

有一种看法是,团之所以大力推销“健康“迪斯科,除了改革舞厅中弊病,还有一个关键的目的:抑制正在苏联大地上潜滋暗长的摇滚的流行。毕竟比起局限在舞厅里的迪斯科派对,能够煽动更多人走上街头的摇滚乐似乎是个更大的麻烦。有人如此评论:”迪斯科舞厅很可能是争夺青少年这场思想斗争的最后战场“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些模范迪斯科舞厅的产生。莫斯科附近茹科夫斯基的“七七“舞厅,办了一张报纸,承办生日庆贺,组织徒步旅行;有自己的摄像组、灯光组和设计组;与有声图书馆合作;与爵士俱乐部、音乐爱好者俱乐部、舞会俱乐部和业余歌手俱乐部都有联系。所有这些由一个委员会协调……这几乎算是一个迪斯科的乌托邦了,不是吗?类似的推广还延伸到了学校中——是的,在学校里举办迪斯科舞会。

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第19张

游戏中,主角与青少年间的关系处理的游刃有余,让搭档金·曷城很诧异

在游戏里,你扮演的主角一直幻想着自己可能曾是个迪斯科巨星。最后,你的老搭档告诉你,你在当警察前是个中学体育老师。是的,这能解释很多东西:与青少年的和睦相处、从早跑到晚的强健体力,可是不能解释迪斯科。现在,一切都说得通了。我们当然不能说苏维埃联盟发生过的事情同样发生在了瑞瓦肖,但一个中学的体育老师,兼职指导迪斯科——这时看来,也不是多么魔幻的事情了。

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第20张

Ultramelanhool

游戏的主创Robert Kurvitz出生于1984年的爱沙尼亚,没有经历过迪斯科最风行的年代。但同为波罗的海国家的爱沙尼亚,也许与立陶宛一样残存着苏维埃迪斯科的记忆。不过说来有些讽刺,无论迪斯科给了他怎样的影响,显然不是当年红色政权期望的那样:17岁的他,就加入了朋克乐队“Ultramelanhool(终极抑郁)“,并很快小有名气。

迪斯科的年代,终究还是落幕了。

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第21张

DISKO ©️ Andrew Miksys

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第22张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呢?

我想,没有一种音乐形式能如迪斯科这样,恰如其分地描绘出那个年代下的喧哗与骚动。它没有那么叛逆,但也曾足够新潮。在迪斯科灯球投下的变换光点之中,人们曾狂欢、爱慕、憧憬未来。迪斯科为过去的未来勾勒出一幅光彩夺目的梦想,它本身却最终不可挽回地逝去了。

一如那个沉没在西伯利亚无尽冻原下的政权一样。

不过,真正的迪斯科不会消失,它依然存在于整个文化当中,就像历史中斯拉夫信仰多神教的时期一样,那种狂欢的精神依然散布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民众的心里。 

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第23张

迪斯科也许落伍了,但我仍然要扛着收录机起航,还要播放伤感FM

极乐的背后,为什么是迪斯科-第24张

参考文献与引用

1.【苏】Т.Л.瓦德尔:“苏联共青团与迪斯科舞厅“,《比较教育》1984年第14卷第二期

2.白广大:“来自苏联的最后一封信:《极乐迪斯科》与创造它的人们“,机核网

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21442

3. 大D哥:“发现当代派对舞曲之美 1 Disco“,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28357387

4. 郭佳:“编年史 - 70年代 - DISCO“,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66506

5.假杂志:“Andrew Miksys:前苏联混合着的纯洁、虔诚的气息令我着迷 “,搜狐

https://www.sohu.com/a/308923594_611488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