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玩家毛姆說過:閱讀是一所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純愛玩家三毛曰:書海漫漫,容顏自染。或多時以為書香早逝,實則潛藏心坎。氣質深處,言談風生,胸懷廣袤,或顯生活文字。
閱讀是不是就有點陽春白雪的味道了,是不是恨不得一頭扎入書海,自由遨遊。
面對茫茫書海,卻想不起要用什麼泳姿了。
回首求學生涯,聽到地最多的就是: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但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去閱讀。
閱讀前,也許我們應該去了解一個人和一本書。

艾德勒在美國學界和出版界都是個傳奇性的人物,早年因為想當記者,所以輟學去報社打工,後因看了19世紀英國重要的思想家密爾(John Stuart Mill)的自傳,才正式求學,求學期間因沒拒絕體育課,沒有學士文憑,卻留校任教,最後拿到博士學位。
後來主編了《西方世界的經典》,以及擔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而聞名於世。
他在1940年的時候,寫了一本書,叫《如何閱讀一本書》,(1972年同名新版。截止目前亞馬遜網絡書店排名569名。)
這本書系統的從閱讀目的出發,解構了整個閱讀過程,包括為什麼要閱讀、什麼是閱讀、閱讀方法到如何精進閱讀,都有涉及。

他首先把閱讀的目的分為三類,一是娛樂,二是獲得資訊,最後才是求得理解。
雖然這是一個半個世紀前的觀念,但對於現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還是非常的有指導意義,讓我們知曉,充斥在我們身邊,快要把我們淹沒的信息是屬於哪一類,因為周嶺在《認知覺醒》裡說,解決問題的前提是界定問題。
讓我們心動的短視頻是娛樂還是資訊傳播?
讓我們醍醐灌頂的乾貨文章是資訊還是知識?
我們在新媒體中學到某種“知識”,或是利用AI產出觀點,並把那些包裝過後的觀點裝進自己的腦海裡,當想用的時候,只要按一個“回憶”的鈕,就能找到這種“知識”,這算不算理解了。

他最後定義了閱讀的目標:閱讀是在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你就是要讀這本書。你什麼都沒有,只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為止。
並在以閱讀是增進理解能力的前提下,提出了漸進的、互相包含的四個層次劃分的閱讀方法。分別是:
一、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
可以學習到閱讀的基本藝術,接受基礎的閱讀訓練,獲得初步的閱讀技巧。
一般分為四個階段:(1)閱讀準備階段:時間跨度從出生到求學,分為:身體方面的視力與聽力;智力方面的認知能力;語言方面的口齒清晰;個人準備是和他人相處能力和注意力、服從等品質。是一切閱讀的基礎。
(2)簡單的讀物,一些基本語彙標準是能自主地閱讀一些簡單的書,如繪本,圖畫書等。
(3)建立起基本理解能力,通過上下文所提供的線索,能理解陌生的“詞語”,為了好玩、滿足好奇心,會主動“擴大視野”而閱讀
(4)消化閱讀經驗,能從書本提練出作者觀點,並能提出自己的觀點。
這是閱讀基礎能力的學習過程

二、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
就是在一定的時間之內,抓出一本書的重點。 他分為二種(1)系統的略讀或粗讀
我們已經過了知識匱乏的年代,個人成長也需要我們在某一方面形成壁壘,所以選擇閱讀書目時需要有一點的選擇,這就需要通過這個方法瞭解這本書值不值得讀,是判斷一本書價值的基礎,也是更進一步瞭解書籍的基礎步驟。
一般流程為:Ⅰ先看書名頁,一般能從序中看到作者對於本書相關說明或宗旨,通過了解可以把書本歸類,並聯想已經閱讀過同類的書目的相關內容。
Ⅱ研究目錄頁,這是一本書的“地圖”,就如我們去一個陌生的城市開導航一樣,搞清楚路線是到達目標的前提,這也是我們提練相關知識體系框架的好機會。
Ⅲ索引,這是一個作者都需要引用的內容,直接表明了重要性,也許就是書本的關鍵點,關係到作者意圖與態度的新方法。
Ⅳ選看,可以隨便翻,當然書本的結尾一般都會有彩蛋,不要錯過哦!
這就完成了一本書的系統略讀,花不了多少時間,但你會對書本有了基本瞭解,也能確定是否要有讀下去的計劃,或是把它歸類到資料庫中去,方便下次引用和參考。
前提:是一種非常主動的閱讀,否則將一無所獲,把自己想成是一個偵探,在書裡尋找線索。

(2)粗淺的閱讀
把書讀下來,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停下來就會中斷我們在腦海中初步建立起本書的框架和場景,閱讀一本書就是在自己的腦海中建立起自己理解的框架和場景,為了每一個知識點,重新反覆建立框架和場景,一個工作量巨大,另一個大腦也不喜歡,得不償失。三、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
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或是說優質的閱讀——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閱讀方式。
想要達到最好的的效率,需要一定的規則的保障,分為三個階段,規則(一)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規則(1) 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2) 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3) 按照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4) 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二)詮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5) 詮釋作者使用的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6) 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7) 找出作者的論述,重新架構這些論述的前因後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張。(8) 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三)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9) 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①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②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③能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④能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⑤能證明作者不合邏輯。⑥能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霍布斯所說:“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樣讀那麼多書,我就跟他們一樣愚蠢了。”
作為“閱讀的人”(readers),要習慣於從書寫文字中汲取大量資訊,以增進對世界瞭解,
想要讀書“讀得很好”(Well-read)時,我們心中應該要有這些標準來作衡量的依據。
是理解一本書的開始,也是閱讀的意義所在。

四、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
閱讀中最複雜也最系統化的閱讀,除了需要閱讀大量相關的書籍之外,還需要架構出一個不存在於所閱讀書目中的架構。
作為最複雜的閱讀,好的流程將助你一臂之力。
步驟一:找到相關的章節。分解書本的構成,把你需要的內容找出來,不再去管書本的其他內容。
步驟二: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閱讀一本書時,書本是老師,我們從中得到知識,現在需要反過來,我們是老師,作者是學生,需要從他們的話來回答我們提出的問題。
步驟三:釐清問題。主題閱讀不再是解決作者的問題,是要解決自身的問題,所以要先想清楚,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總數和問題內容。
步驟四:界定議題。主題閱讀的目的是產生自己的觀點,那就必須找到所有觀點的素材,通常對一個問題會有超過兩種以上的答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找出不同意見彼此之間的關聯。
步驟五:分析討論主題閱讀的目的,並不是給閱讀過程中發展出來的問題提供最終答案,也不是給這個計劃開始時候的問題提供最終解答。而是我們在追求對事物理解的過程中,發出一種不同的見解。
而這樣的形式必須是絕對客觀又公正的,主題閱讀所追求的這種特質,可以用這句話來作總結:“辯證的客觀。”

法國學者帕斯卡爾(Pascal)在三百年前就說過:“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
拋開許多成人沉迷於速讀課程亮麗的保證——增進他們閱讀理解與閱讀速度的保證,而是從基礎做起。
閱讀一本書應該像是你與作者之間的對話。有關這個主題,他知道的應該比你還多,否則你根本用不著去跟這本書打交道了。你想“接住”多少意念完全看在閱讀時多麼主動,以及投入不同心思來閱讀的技巧如何。
慢慢地熟悉最基礎的閱讀方式才有可能去掌握更好的閱讀方式。 閱讀:從《如何閱讀一本書》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