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


3樓貓 發佈時間:2021-12-07 23:27:24 作者:AshuraSJ Language

·大太刀

大太刀(おおたち/おおだち)也稱“野太刀”(のだち/のたち)或“背太刀”(背負い太刀),起源於日本鎌倉時代(185-1333)後期,興盛於南北朝時期(1336-1392),是太刀在特殊時期的一種異化產物。通俗說法認為,大太刀是浮誇風盛行的南北朝時期的特定產物。但實際上,大太刀——或者說,加長的太刀,最早在13世紀後期的元日戰爭(1274年的文永之役和1281年的弘安之役)就於

西日本被運用到實戰中。一方面,源賴朝在鎌倉開幕建立武家政權後,武士階級掌握了國家的統治權,如何彰顯自身的武勇逐漸成為武士思考的問題。這種背景下,大太刀這種體型龐大、甚至略顯浮誇的武器,就成為了一種不錯的解答;另一方面,受制於文永·弘安之役中元軍使用的長槍、以及當時日本的長槍和長矛在耐用度上存在缺陷,因此武器長度不佔優勢的武士不得不採取將太刀加長的方式加以應對,使大太刀逐漸成為武人的慣用武器。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1張

奈良國立博物館所藏的一休宗純像,大約作於一休宗純54歲時、也即1447年。一休宗純就是曾經家喻戶曉的《一休的故事》中的主角;在這張畫像中,他的座椅邊就立著一把大太刀

從武器分類上來定義“大太刀”,其實是一件略有難度的事。不同軍事著作中對“大太刀”的命名、規格均有不同記載,相異的說法甚至達到了5-9種:從規格上劃分,一般將刀身超過三尺(日製,約85-90cm)的刀稱作“大太刀”;按照種類來分,則將刀身長度大於85cm的日本刀稱作“野太刀”、刀身長度達到150cm左右者稱為“大太刀”;而按照用途來分的話,又有將用於野戰的刀身達150cm左右者稱為“野太刀”的說法——總之,眾說紛紜,難有定論。因此現代主要採取籠統的劃分標準,只要是刀身長度在85cm以上者,都可以被劃分為大太刀;

這裡有一點需要注意:大太刀、薙刀(なぎなた)、乃至介於二者之間的“長卷”(ながまき,也稱長卷野太刀),其實都沒有嚴格的評判界限。大太刀的刀身被加長,最長甚至可以達到150cm以上,其刀柄也成比例加長,通常與刀身呈1:2、1:3不等的比例;薙刀刀柄特別長,通常情況下刀柄就達到了150cm;而“長卷”則是將刀身和刀柄都加長,將兩部分都擴展到三尺左右、也就是85-90cm的水平。這使得對大太刀實例的鑑定多少變得更加模糊;另一方面,大太刀本身並不是常見的武家兵器,在各項標準上完全沒有太刀、打刀那般條目明晰,其本身又受到使用者個人風格的強烈影響,因此如果對比現代留存的各類大太刀,會發現這些武器彼此間尺寸相差較大、不像太刀或打刀那樣有較為規整的尺寸規定。

正如前文所述,大太刀是特殊時期的異化產物,這意味著這種武器本身是一種“偏科”的存在:刀身延長造成武器整體重心變化,在馬上使用起來極為考驗使用者的武藝和平衡性;大尺寸化帶來的重量提升,又讓這種武器在劈砍、揮舞方面要消耗比其他武器更多的體力。因此,在南北朝結束後大約20年的時間裡,大太刀這種武器就逐漸衰落下去,不再成為軍隊中的常用武器。研究者認為,擅長突刺、戳擊的大太刀在南北朝時期成為軍隊中的重要武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的長槍或矛在長度和堅固程度上不如大太刀、再加上大太刀的長柄也能用於突撞敵人(仁王中大太刀武技“裡槌”、“荒波”)所致;在長度更長的長槍逐漸風行以後,大太刀自然不可避免地走向沒落。

南北朝時代之後的室町、戰國時代,雖然也有使用大太刀的案例,但大多是個別武將出於個人習慣的特殊考量(如武德充沛的上杉家就留存有多把大太刀);也有部分士兵會利用大太刀的超大揮砍範圍,在戰場上專門用大太刀砍敵方騎兵馬匹的腿部,或是以數人配合的方式,利用大太刀形成鉗形攻勢以截停敵方的衝鋒(因此大太刀在日本也有“斬馬刀”的別稱,但注意與中國古代的斬馬刀並不是一種東西),這種情況則主要出現在步兵中,騎兵則大多選擇更方便順手的長槍和一般的刀。

總體來說,鑑於大太刀本身的特殊性質,現在留存的大太刀其實並不多,其中有名氣的還大多為室町時代及之前的老古董;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仁王》中的許多大太刀,其實在現實中都是長太刀、太刀甚至是打刀,這也算是一種無奈之舉。

注:太郎太刀、次郎太刀和神威在初代《仁王》中就有,但作為一個非酋,我壓根就沒碰到過這三把武器,不要說製作書了,就連掉落都沒碰見過。因此這三把武器沒有截圖,還請見諒。

·太郎太刀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2張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3張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4張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5張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6張

種類:大太刀

鍛造者:備中末青江派·不明。太郎太刀的追銘(並非鍛造之初、而是後來才加上的銘文)為“末之青江”,表示這把刀是末青江派某位刀匠的作品。在備中青江派的劃分中,一般將平安時代末期到鎌倉時代初期的備中刀工稱為“古青江”,鎌倉時代末期到南北朝中期的稱為“青江”,而南北朝末期到室町時代末期的則稱“末青江”。南北朝到室町時代這段時期盛行體型龐大的太刀和大太刀,因此這一時期末青江派鍛造出了很多大太刀。

參數:

目前熱田神宮所藏的通稱“太郎太刀”的大太刀刀身長7尺3寸有餘(221.5cm),全長達303cm,重4.5kg,朱銘“末之青江”;刀身側面塗上朱漆的棒樋;另附有淺黃木棉線纏柄的朱漆刀拵。但據史料記載,真柄直隆所用大太刀的刀身長達5尺3寸,即175cm左右;

另外,石川縣白山比咩神社也藏有一把傳為真柄直隆所用的大太刀,刀身長6尺1寸5分有餘(186.5cm),全長8尺4寸8分(257cm,反約3.3cm,銘文“行光”。這把大太刀通常被稱為“真柄大太刀”,與熱田神宮俗稱“真柄太刀”的那把區分開來;但也有說法認為,白山比咩神社的這把在長度上與史載更為接近、是真正的太郎太刀;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7張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8張

白山比咩神社所藏的真柄大太刀,刀莖有“行光”二字銘文

此外,據《明智軍記》說法,真柄直隆使用的太郎太刀長7尺8寸,行軍時需隨從四人方可抬動;但並未明確提及這個數據到底是刀身長度還是全長。在這個說法中,太郎太刀也並非出自備中末青江派,而是千代鶴派兩位刀匠——有國、兼則合力完成的作品。

初代《仁王》中,太郎太刀的造型得到了完美還原,包括《仁王2》中的BOSS真柄直隆,其在戰鬥中手持的大太刀造型也與現實中一致。但《仁王2》中,玩家能得到的太郎太刀是一把通身為寒冰所覆蓋的無鞘刀,這是劇情CG中真柄直隆使用靈石魔化後的結果,反而沒有原本的造型耐看了。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9張

CG中真柄直隆使用的冰太刀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10張

戰鬥中真柄直隆使用的原版太郎太刀

相關典故:

太郎太刀”和其兄弟刀的名稱“次郎太刀”,其實都沒有什麼傳奇色彩;相反,這就相當於給孩子取名“大娃”“二娃”一樣,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普遍做法。在武家時代,如果武士在戰場上佩戴了兩把刀,就會將其中較長的一把就被稱為“太郎太刀”或“太郎刀”,短刀則被習慣性喚作“次郎太刀”或“次郎刀”——實際上,現存的真柄直隆使用過的刀劍中,沒有任何一把的官方名稱是“太郎太刀”或“次郎太刀”,這個稱呼只是根據歷史記載而採用的通稱。

持有者:真柄直隆/真柄直澄

真柄直隆(1536-1570),通稱真柄十郎左衛門,戰國時代朝倉氏家臣,在各種講談和軍記物語素有“北國豪傑”(北國の豪傑)之稱;於《明智軍記》中和兒子真柄隆基、隨從隨傳坊(隨伝坊,《一乘錄》中作“隨転坊”)並稱“真柄三人眾”。由於其弟真柄直澄在生平事蹟方面與直隆高度重合、且缺乏獨立的記載,史學界因而大多將二者視為同一人(也有將真柄直澄和真柄直隆之子真柄隆基視為同一人的說法);本條目採取二者同一人說,將二者歸為真柄直隆一人進行介紹。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11張

《阿根川大合戰之圖》(阿根川大合戦之図),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家月岡芳年作於1866年,這幅畫描繪了本多忠勝與真柄直澄交戰的畫面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12張

《姊川合戰圖屏風》(姉川の戦い)中揮舞大太刀的真柄十郎左衛門尉直澄。真柄直澄和真柄直隆是兄弟,但由於二者的事蹟高度重合,很多研究者認為二者可能為同一人

真柄直隆出身于越前國真柄莊的真柄氏,其一族的居住地位於上真柄地區。雖然現在一般將直隆視為朝倉家的家臣,但真柄氏是越前國十分強大、具有相當程度的獨立性的國人眾,本身與朝倉氏並沒有牢固的上下級臣屬關係,僅僅是在臣服的同時擔負起一部分的軍役,因此比起完全失去獨立性的“家臣”,直隆的身份應該更接近因契約關係而提供軍事援助的“客將”。

有關真柄直隆、真柄直澄,乃至直隆之子真柄隆基的記載,實際上存在相當大的空白。除了在《朝倉始末記》中提到直隆曾在室町幕府末代將軍·足利義昭的御前展示過揮舞9尺5寸大太刀(並未提到這把大太刀是否有名字)的剛勇之姿以外,有關他的史料記載就只有元龜元年(1570)的姊川合戰。在這場被織田&淺井氏稱為“野村合戰”(野村合戦)、朝倉氏稱作“三田村合戰”(三田村合戦)視為戰爭中,身高7尺(約210cm,*注1)的真柄直隆騎著黑鹿毛的戰馬,揮舞著5尺3寸(約175cm)的大太刀,在亂軍中奮力廝殺,於朝倉軍即將敗退之際單騎衝陣,將德川軍的12段防線突破到第8段,最後被德川氏麾下的勾坂三兄弟所討取(此為江戶初期《信長記》《寬政重修諸家譜》的說法。太田牛一的《信長公記》中則提到真柄直隆為青木一重所殺)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13張

靜岡縣盤田氏勾坂城遺址碑文。勾坂城築城時間不明,一說建於天文元年(1532),為勾坂氏的居城。勾坂城的碑文上記載了勾坂三兄弟討取真柄直隆的事蹟

真柄直隆戰死後,太郎太刀也一度下落不明。根據熱田神宮留存的文本記載,在姊川之戰六年後的天正四年(1576),這把大太刀突然重現,被一位名為山田甚八郎吉久的人奉納給了熱田神宮,之後便被視為神宮重寶加以供奉。


目前狀態:太郎太刀於2015年至今存放在愛知縣名古屋市熱田神宮寶物館的入口處;真柄大太刀現藏於石川縣白山比咩神社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14張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15張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16張

熱田神宮寶物館的太郎太刀

·次郎太刀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17張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18張

種類:大太刀

鍛造者:千代鶴派·千代鶴國安。千代鶴派主要活躍於南北朝和室町時期,其開祖千代鶴國安據說是另一刀匠世家·來派的來國安的門人,後來獨自來到越前國自立門戶,因此千代鶴派也有“越前來”的別稱。

參數:

刀身長5尺5寸(約166.7cm),全長244.6cm,約重5kg。另附有淺黃木棉線纏柄的朱漆刀拵。

相關典故:

見上一條目“太郎太刀”。

持有者:真柄隆基

真柄隆基(?-1570),真柄直隆之子。真柄三人眾在歷史上沒能留下多少記載,根據《朝倉始末記》、《一乘記》的記述,18歲的真柄隆基曾在足利義昭、朝倉義景到訪一乘谷時隨父親真柄直隆一同展現武藝,將庭院中數個四尺寬的黑色卵型試刀石如玩雜耍般拋向空中再接住;隆基後來隨父親一同作為朝倉方客將加入姊川合戰,手持大太刀在戰場上拼殺,據《古實記》(古実記)記載,聽聞父親壯烈戰死消息的隆基準備策馬回身見證父親的結局,最後卻在途中被斬殺。

目前狀態:現存於愛知縣名古屋市熱田神宮。有說法認為,現在存放於熱田神宮寶物館入口處的大太刀不是太郎太刀、而是次郎太刀;包括2019年朝日新聞對熱田神宮所藏大太刀的報道中,也將寶物館入口處的朱漆大太刀稱為“次郎太刀”、而非“太郎太刀”。

·宇佐美長光(宇佐美長光)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19張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20張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21張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22張

種類:打刀(部分博物館展出資料將其標為太刀)

鍛造者:備前長船派·備前長船長光。

參數:

刀身長2尺4寸5分(約74.3cm),刀莖處銘文“長光”。在《仁王》系列中,宇佐美長光被設計為一把刀鞘上纏有蜈蚣狀繩索、尾部有蜈蚣狀裝飾、刀柄有蜈蚣吊墜的大太刀,一是為凸顯使用者伊達成實的武勇,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與成實的百足前立頭盔和守護靈“毗沙百足”相對應。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23張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24張

相關典故:

宇佐美長光本身並沒有什麼怪力亂神的典故,但這把刀也有一個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就是它背後隱藏了三個家族——上杉氏宇佐美氏伊達氏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

宇佐美長光最初為室町幕府八代將軍足利義政所持有。1460年,畠山氏的畠山政長攻打據守河內金胎寺城的畠山義就,是為嶽山城之戰(嶽山城の戦い)。這場攻城戰耗時兩年,在1462年才結束;攻城過程中立下先鋒之功的是越後琵琶島城主宇佐美左衛門尉政豐,他在戰後被足利義政下賜備前長光的寶刀以示褒獎。宇佐美政豐對此刀極為愛惜,將其視為家寶妥善保存,因此這把長光刀也有“宇佐美長光”的別稱。

如果事情只有這麼簡單,那宇佐美長光大抵也不會有太多名氣;這把刀後來的經歷表明,作為藏品留在附庸風雅的將軍足利義政手上不過是暴殄天物,被賜給宇佐美氏才是傳說的開始。在政豐之後,他的四世孫宇佐美越中守孝忠作為越後守護上杉家的將領出徵武州(武藏國)川越,在戰場上手持宇佐美長光與一名持槍敵將對峙,一刀將對方用於招架的槍桿斬斷,並連同對方的頭盔和頭顱一同劈開、直到牙齒為止,孝忠和宇佐美長光的武名因此傳遍了上杉家;之後,宇佐美長光傳給了宇佐美孝忠的後代——宇佐美駿河守定滿(宇佐美定行)。永正六年(1509),越後守護代長尾為景將越後守護上杉房能的從弟上杉定實(有說法認為上杉定實是上杉房能的養子,但目前並沒有確鑿的史料證據)立為守護,宇佐美定滿便將宇佐美長光獻給新主公上杉定實。

就是從這裡開始,宇佐美長光的傳承逐漸複雜了起來。上杉定實本人沒有子嗣,因此他從自己姐姐(一說是女兒)的兒子、伊達家第14代當主——伊達稙宗那裡收養了後者的三男·時宗丸,在天文十一年(1542)從伊達家迎接時宗丸前往越後上杉家時,把宇佐美長光和上杉家的竹雀家紋贈給了時宗丸。當時,伊達家主稙宗派遣家中的精銳騎兵100人擔任時宗丸的護衛,而稙宗的長子——伊達晴宗擔心此舉會削弱伊達家的武備力量,因此聯合部分伊達家臣,採取武力措施幽禁了伊達稙宗;不料此舉後來引發了伊達氏內部對立,即“天文之亂”。伊達晴宗花費6年平定了這場內亂,最後以父親稙宗隱居、晴宗繼任家督之位告終;由於伊達稙宗一方失敗,時宗丸最後自然沒能正式成為上杉定實家業的繼承者,而是在元服改名伊達實元、擔任大森城主後臣服於兄長伊達晴宗,並迎娶了兄長伊達晴宗的次女。

之後,伊達實元和正室鏡清院(伊達晴宗次女)誕下嫡子伊達成實,將宇佐美長光一同傳給後者。後來,伊達成實開創了仙台伊達家的分支——亙理伊達家,宇佐美長光也作為亙理伊達家家寶得到傳承。

持有者:足利義政-宇佐美政豐-宇佐美祐孝(政豐之子)-宇佐美定興(祐孝之子)-宇佐美孝忠(定興之子)-(宇佐美房忠,*注2)-宇佐美定滿-上杉定實-伊達實元-伊達成實-亙理伊達家

足利義政(1436-1490),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東山文化的開創者。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25張

傳為足利義政像。但據研究表明,這幅畫像很有可能屬於室町時代前中期的公卿洞院實熙

足利義政是締造室町幕府全盛時期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孫子,同時是第七代將軍·足利義勝的兄弟。由於同母兄長義勝9歲元服、在任一年就去世,義政也以孩童之身就任了將軍之職,在成年前由擔任管領(幕府中僅次於將軍的要職,類似鎌倉幕府前期的執政)的田山持國、細川勝元主政。後來,足利義政在成長後產生了強烈的親政意向,開始重用擔任幕府政所執事的伊勢貞親;但諸大名對伊勢貞親的聯手抵制,導致將軍的權威遭到進一步削弱。之後,由義政的正室——日野富子誕下嫡子足利義尚一事,義政與原本被選為下任將軍的弟弟——足利義視關係疏遠,幕府內部因為繼承人問題而分化;而後,支持幕府的田山氏因家督之位虛懸而爆發內鬥,重要守護細川勝元與山名持豐之間又爆發衝突,最終導致全日本的大名分為兩派互相攻訐,引爆了將室町幕府引向衰落的“應仁之亂”,讓日本進入了戰事不休的戰國時代。

足利義政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但他確實對室町時代的文化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義政愛好風雅,仿照祖父足利義滿在京都修建了慈照寺(即銀閣寺),並將大批畫師、庭院設計師、能樂師等文藝人召入其中,奠定了“東山文化”的基礎;此外,義政主政前期還恢復了因足利義教暗殺事件而被迫中斷的明日勘合貿易,較積極地推動了日本與明朝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上杉定實(?-1550),越後守護,越後上杉家末代當主。

雖然被視作世襲越後守護的越後上杉氏末代當主,但上杉定實本人並非越後上杉氏的血脈,而是出自上杉氏的旁支上條氏(江戶時代才獲得上杉姓,稱上條上杉家),據說是上條房實(上杉房實)的兒子。文龜三年(1503),上杉定實迎娶越後上杉氏當主上杉房能的女兒,成為後者的婿養子(將女婿收為養子以延續家名的一種形式)。永正四年(1507),越後守護代長尾為景擁立上杉定實為新的越後守護,起兵圍困了上杉房能並逼其自盡;之後,上杉定實作為長尾為景的傀儡,迎娶後者的妹妹,成為上杉家的當主。大概就是在這時,宇佐美氏將家寶“宇佐美長光”獻給了這位新主公;

後來,定實逐漸不滿於只當個傀儡,聯合宇佐美氏、上條氏等國人眾勢力對抗為景。雖然一度失敗,但最後還是讓為景被迫隱居、交還了部分權力。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在於,上杉定實沒有子嗣,越後上杉家面臨絕嗣的危險。因此,定實向自己的外甥、伊達家當主伊達稙宗提出過繼一個兒子的請求;伊達稙宗也正有藉助過繼來在越後地區獲得外交優勢的想法,因此將三男時宗丸送往上杉家。上杉定實將自己的偏諱“”、名刀“宇佐美長光”和上杉家的竹雀紋贈給了這個孩子,並讓後者改名“實元”;但時宗丸過繼一事引發了伊達家內部的分裂,最後不了了之。

天文年間末期,越後領內的黑田氏(黑田秀忠)爆發叛亂,解決此事的是長尾為景的幼子——長尾景虎。景虎的優秀表現讓定實對其刮目相看,後者因而在天文十七年(1548)長尾氏兄弟(晴景、景虎)的繼位之爭中支持景虎,最後促成了景虎繼承長尾當主一事。兩年後,上杉定實病逝。由於沒有子嗣,越後上杉氏的血脈斷絕;室町幕府第13代將軍足利義輝承認了長尾景虎的地位,由後者代行越後守護職能。

宇佐美定滿(1489?-1564),越後上杉氏家臣,越後琵琶島城主,通稱駿河守。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26張

《美談武者八景·西條山之夕照:宇佐美駿河守》(美談武者八景・西條山の夕照:宇佐美駿河守),描繪了川中島之戰中的宇佐美定滿,江戶時代畫家月岡芳年作

宇佐美定滿是越後流兵法的開創者,有“越後第一智將”的稱號,在各種民間話本和軍記物語中多有登場;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導致他的生平蒙上許多真偽難辨的雲霧。在各種史料和野史中被記為“宇駿”(宇駿)、“宇佐美駿河守”、“宇佐美駿河守定滿”、“宇駿定滿”(宇駿定満)的他有著謎一樣的前半生,據說在上杉定實與有擁立之功的守護代長尾為景反目成仇時,宇佐美定滿及其父一同加入了上杉定實陣營,之後其父宇佐美彌七郎房忠*注2)於永正十一年(1514)敗亡于越後巖手城,而被記載為“彌七郎息(子)”的定滿在城破之際逃了出來。

在巖手城被攻陷大約20年後,宇佐美定滿在雲遊各地後再度回到上杉氏門下,第二次與長尾為景為敵,加入守護上杉家一門的上條定憲陣營,據說這一時期活躍的“宇佐美四郎右衛門尉”(宇佐美四郎右衛門尉)就是宇佐美定滿;其後,宇佐美定滿臣服於長尾氏,輔佐長尾為景之子長尾景虎(後來的上杉謙信),逐漸成為景虎的重要謀士。由於上杉定實的介入,長尾為景並沒有立年長而體弱多病的兒子長尾晴景、而是立幼子長尾景虎為家督,這引起了長尾晴景的不滿;因此,為景死後,長尾晴景聯合上田長尾氏的長尾政景等人出兵攻伐長尾景虎。這場兄弟鬩牆之事最後以長尾晴景一方被擊敗而告終,擔任守護的上杉定實再次介入,讓長尾晴景隱居、由長尾景虎繼任長尾為景的原職;

天正十九年(1550),不滿長尾景虎繼任家督的長尾政景(景虎的堂兄弟,迎娶了景虎的姐姐仙桃院)發動叛亂,次年被景虎所降伏。之後,率領上田眾的長尾政景成為改名上杉謙信的長尾景虎麾下重臣而活躍,但其曾經謀反的事實為這一君臣關係蒙上了陰影;這時決定以毒計斬草除根、為長尾景虎除去不穩定因素的,正是其身邊的軍師——宇佐美定滿

永祿七年(1564),琵琶島城主宇佐美定滿在長尾政景居城坂戶城周邊的野尻池與後者一同泛舟,但二人都離奇地溺死在了湖裡。有說法認為,宇佐美定滿憂慮於長尾政景仍懷有二心,因此設下此局欲除去後者,但自己也在打鬥中落水、因不擅水性而溺亡;也有說法認為,定滿本人有謀反的意圖,是在與謙信的對決中兵敗而亡,但後一種說法並不能解釋為何長尾政景也一同死去。定滿死後,上杉謙信對宇佐美氏一門處以嚴厲的責罰,將其逐出越後國、永世不能再返回越後,宇佐美氏就此衰落,據說這是對重臣兼姐夫政景意外去世的補償;但也有說法認為,這是宇佐美定滿事前就與謙信商量好的結局,是為了不暴露謙信為此事主謀的措施——無論哪種說法是事實,真相早已隨著這位前半生撲朔迷離的“越後第一智將”一同深埋於冰冷的湖淵深處,難以被後人所窺探。

目前狀態:現作為重要美術品被北海道伊達市教育委員會收藏,保管於北海道伊達市的伊達市開拓紀念館。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27張

·大兼光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28張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29張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30張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31張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32張

享保名物大兼光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33張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34張

今村兼光

種類:大太刀、太刀、打刀、脅差-大脅差

鍛造者:備前長船派·兼光。“兼光”並非一個刀工,而是一個帶有繼承性質的稱號。第一代兼光為備前長船長光之子、“正宗十哲”之一,通稱孫左衛門、備前長船住兼光;第二代兼光出生於南北朝時期嘉歷、延文年間,是古刀期最高水平的刀匠之一,通稱延文兼光、備前長船國兼光——現在一般說“兼光”,大多都是指這兩名刀匠;《仁王2》中提到,齋藤利三使用的這把大兼光是出自二代兼光之手。

參數:

現實中有“大兼光”之稱的刀共有5把,分別是《享保名物帳》所載大兼光(下文簡稱“享保名物大兼光”)、相馬兼光紅葉狩(紅葉狩り/もみじがり)、山內家所藏的今村兼光,以及一把傳為武田信虎所持有的兼光刀

享保名物大兼光為打刀,《享保名物帳》記載刀身長2尺7寸9分,經測量實長為2尺7寸5分5釐(83.4cm),反約2.2cm;刀莖表面銘文“備前國兼光”,裡面銘文“本阿彌”及花押。此刀為江戶時代由大太刀研磨而來,是與遊戲內大兼光最貼近的一把;

相馬兼光為打刀,《享保名物帳》記載刀身長2尺7寸5分(約83.2cm);

紅葉狩為加藤清正所持的太刀(一說為大脅差),刀身長3尺3寸(約100cm);

今村兼光為太刀,刀身長80.6cm,反1.9cm;刀莖表面銘文“備前國長船兼光”,裡面銘文“建武三年丙子十二月日”;刀身表面有“八幡大菩薩”字樣,裡面有不動明王梵字紋

武田信虎所持兼光刀參數不明,史料中只提到武田信虎持有過一把兼光刀,但這把刀的各項參數、傳承均沒有記載。

在《仁王2》中,大兼光的刀身被設計為類似陰陽魚的造型,刀莖和刀尖處各有一處圓形凹陷,這是為了與劇情中齋藤利三維護陰陽調和平衡的陰陽師身份相契合的設計。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35張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36張

相關典故:

大兼光”是一個十分籠統模糊的稱呼。雖然根據記載,一共有5把刀有“大兼光”的別稱或俗稱,但如果結合這些刀的使用者和傳承來看,最有可能是遊戲內大兼光原型的,應該是《享保名物帳》記載的大兼光,其次是打造於建武三年(1336)、不知為何在江戶中期才明確可循被人持有的今村兼光。因此本條目的介紹將以這兩把刀為主。

享保名物大兼光原本是大太刀,後來流入豐臣秀吉手中,於江戶初期被打磨為現在的長度,變成一把打刀。因此,成書於德川幕府八代將軍德川吉宗統治時期的《享保名物帳》記載其“長二尺七寸九分”,是沒有錯誤的。根據《享保名物帳》記載,這把兼光刀之所以被稱為“大兼光”,就是因為其原本為一把體積巨大的大太刀

而為土佐藩主山內家所擁有的今村兼光,也有“大兼光”的別稱。之所以會有這一別稱,是因為山內家共有兩把兼光刀,一把是今村兼光,另一把是出自初代兼光之手的一國兼光(いっこくかねみつ,*注3);前者比後者長5cm,因此山內家將長的那把稱作“大兼光”,以與一國兼光進行區分——也就是說,這裡的“大”,是指兩把刀裡相對大的那一把

持有者:

(享保名物大兼光)豐臣秀吉-藤堂高虎-德川將軍家

藤堂高虎(1556-1630),伊予今治藩主、伊勢津藩藩主。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37張

藤堂高虎

藤堂高虎出身於近江犬上郡的沒落武士家庭,13歲時隨父侍奉統治近江地區的淺井家,但淺井家很快就在姊川之戰和小谷城之戰後衰落下去。之後,成為浪人的藤堂高虎不停尋找可以侍奉的主君,先後在阿閉貞徵、磯野員昌、織田信長麾下任事,但都沒能長久,直到遇見羽柴秀吉之弟·羽柴秀長(後來的豐臣秀長)才得以安定下來。秀長以300石俸祿招納了高虎,讓高虎自由施展武藝、內政、財政等方面的才能,之後又不斷提升高虎的俸祿和地位,在高虎立功之時將其功績直接報告給秀吉,從而使得這一時期的高虎得以快速晉升。小牧·長久手之戰後,藤堂高虎奉秀吉之命,在京都聚樂第中為德川家康營建居所,因此與家康日益親密;

九州征伐中,藤堂高虎憑藉擊退島津家久之功加封至2萬石。但就在四年後,對高虎有知遇之恩的主君豐臣秀長去世,高虎為報知遇之恩,沒有離開秀長一脈,而是繼續輔佐秀長年幼的養子豐臣秀保。然而,秀保在17歲時失足溺水而亡,其領地也因無後而被收回。為此深感自責內疚的藤堂高虎遂主動脫離豐臣家,前往高野山剃髮隱居;但不到一個月後,看重高虎才能的豐臣秀吉又將其徵召,賜予其伊予板島7萬石和豐臣直系臣屬地位。秀吉去世後,高虎又繼續輔佐了年幼的豐臣秀賴一段時間。

到這時,高虎已經換過7次主君了;但他似乎是認為秀賴難以支撐秀吉留下的基業,因此轉向了與自己交好的內府德川家康。關原之戰時,藤堂高虎加入家康的東軍,與京極高知一起進攻西軍大谷吉繼等部,戰後得到伊予今治24萬石領地。慶長十三年(1608),高虎的領地被移至伊勢國安濃津城,大阪夏之陣後又憑戰功獲得5萬石加封。在侍奉德川家後,高虎終於安定下來,此後一直為德川家天下鞠躬盡瘁,在輔佐秀忠、家光兩代將軍後於寬永七年(1630)去世,享年75。

藤堂高虎是戰國時期的傳奇人物,其一生侍奉淺井長政、阿閉貞徵、磯野員昌、織田信長、豐臣秀長、豐臣秀保、豐臣秀吉、豐臣秀賴、德川家康、德川秀忠、德川家光11位主君,自行更換7次侍奉對象,每次跳槽後都能得到相較之前更好的回報。這種行為被許多信奉忠義之道的人嗤之以鼻,為此給了藤堂高虎“渡之鳥”(渡り鳥)、“風見雞大名”(風見鶏大名)、“馬屁精”(おべっか、胡麻擂り,*注4)的外號。不過,藤堂高虎是當時極為少有的專業型人才,在內政、財政、築城等方面都是萬裡挑一的名手,之前換過那麼多主君都沒能飛黃騰達,大概真是運氣不行;一旦遇到識貨的上司,高虎就如坐上火箭般不斷高升,也再沒更換過新主君——或許對他來說,找到能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主君,是一件比固守死板忠節更重要的事;換句話說,藤堂高虎的忠義,只能被強大而優秀的主君所擁有。

(今村兼光)大岡忠相-今村長賀-山內家

大岡忠相(1677-1752),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時期重要大名、幕臣,世稱大岡越前守或大岡越前,西大平藩初代藩主。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38張

大岡忠相

大岡忠相是江戶時代一個旗本(將軍直屬俸祿領地不滿1萬石的武士)大岡忠高的兒子,大約10歲左右被過繼給同族的大岡忠真作婿養子。元祿十五年(1702),26歲的大岡忠相進入幕府任職,之後一路升遷,到正德二年(1712)已官至從五位下能登守。按照這樣下去,大岡忠相或許會毫無波瀾地混到一個還湊合的官階,最後正常退休;但是,正德二年(1712)的一次調度讓他成為了足以留名青史的名人。

正德二年,大岡忠相前往伊勢國山田、志摩地區擔任奉行。這塊區域是伊勢神宮的轄地,同時也是伊勢國與紀伊國的交界地帶;當時的紀州藩因為自己“御三家”的地位,即使領民侵佔了伊勢神宮轄地也不加管束,拒絕神宮多次提出的重新丈量土地劃定邊界的要求,對抗議的神官和伊勢國百姓置之不理。大岡忠相到任後,一改此前歷任奉行的推託手段,立即推行了重新檢地的工作,親自在新邊界上釘立木樁。這件事傳到了紀州藩主——德川吉宗耳中,吉宗並未加以刁難,反而對忠相的為人倍感欽佩;

五年後,大岡忠相於享保元年(1716)調任江戶普請奉行,並在次年被已當上將軍的德川吉宗欽定升任江戶北町奉行。在擔任江戶奉行期間,大岡忠相成為德川吉宗進行政務改革的得力助手,包括且不限於幫助吉宗修改、制訂一系列政令,建立小石川養生所,起用植物學家青木昆陽引進甘蔗、番薯等作物,組建江戶城第一支消防隊(他因此有“炎之奉行/炎の奉行”的別稱),編纂用於裁判案件的公案書《公事方御定書》,等等。大岡忠相為江戶城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元文元年(1736)被吉宗提拔為寺社奉行,但因為非大名出身而被同僚刁難,甚至在辦公場所沒有屬於自己的休息室,只能在走廊上來回踱步,後來才被意識到此事的吉宗提升為大名、並修建了專供寺社奉行使用的休息室。1752年,大岡忠相在江戶去世,享年75歲;雖然在去世前兩年被封為1萬石的三河西大平藩藩主,但忠相因為事務纏身和參覲交代而從未去過自己的封地。

大岡忠相是典型的民間風評遠勝官場地位的案例,在日本民間的地位甚至可以和中國的狄仁傑相比。在江戶時代,有很多知名案件的判決都被視為是出自大岡忠相之手,他因此被視為神機妙算的名吏,與另一位在民間家喻戶曉的人物——“水戶黃門”德川光圀齊名;實際上,大岡忠相雖然確實判過不少案件,目前查明的真正經他處理的名案其實只有享保十二年(1727)的“白子屋阿熊事件”(*注5),不過這並不妨礙人民對他的愛戴。

今村長賀(1837-1910),明治時代陸軍軍人、刀劍鑑定家。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39張

今村長賀

今村長賀是幕末土佐藩出身的武士,明治元年(1868)在戊辰戰爭中參軍,官至中尉。但經過10年打拼,到明治十年(1877)也才獲得與大尉同級的職銜。不過,他後來因為對刀劍甲冑有所研究而被召入宮中,擔任宮內廳御用掛的職務,並在明治十九年(1886)負責調查、鑑定全日本知名社寺收藏的武器甲冑,從此被視為有名的刀劍鑑定家,在宮內廳主掌御刀劍系。到明治四十三年(1910)去世時,據說今村長賀一生鑑定過的刀劍達到了3000把。

今村長賀鑑定過的刀劍中,最值得一提的應該就是以其姓氏命名的今村兼光。據說今村長賀從一家刀劍商店裡買到此刀,在查閱各方資料後,發現這把刀是大岡越前守忠相曾持有的兼光刀,之後便把此刀獻給原來的主家、維新後被封為侯爵的山內家,山內家因此以今村長賀的姓氏來為其命名,是為“今村兼光”;為表感謝,山內家還拿出5000日元作為謝禮,這個數目在當時相當於貴族院議長的年薪,是能夠買下一輛高級轎車的鉅款,因此一度引起了轟動。

目前狀態:享保名物大兼光在戰後從德川本家流出,於昭和三十四年(1959)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目前藏於靜岡縣佐野美術館今村兼光於昭和十一年(1936)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2004年被山內家第19代當主山內豐功與一國兼光一起寄託給高知縣,並於2018年初代土佐藩主·山內一豐的祭日正式寄贈給高知縣,現藏於高知縣立高知城歷史博物館

·神威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40張

《仁王》系列名武器背景及現實原型百科·大太刀(一)-第41張

種類:大太刀

鍛造者:\

參數:\

相關典故:

神威這把大太刀具有阿伊努背景,其名字的讀音應該是“カムイ”(kamui /kamuy),是阿伊努語中對高等神祇的稱呼。在日本東北部的原住民——阿伊努人(也稱愛奴人)的信仰體系中,“神威”是具有靈性的自然化身,其原本的造型大多特殊,但到人間行使其使命時,就會化身為人類熟悉的樣子;所有的“神威”都被稱作“カムイ”,其稱呼的區別僅在於前綴,如阿伊努神話中常以紅衣老婦造型出現的的火之女神被稱作“アペ・フチ・カムイ”(apehuchi kamui),山神則被稱作“キムン・カムイ”(kimun kamui)等等。

持有者:\

目前狀態:\

*注1:通俗說法和各種軍記物語中大多將真柄直隆說成身高七尺的巨漢。但在《明智軍記》和朝倉氏一門的家史類著作《一乘錄》中,則記載真柄直隆是身高196cm、體重252kg的鬼神之軀,其使用的太郎太刀甚至要8個隨從扛負。《明智軍記》本身在可信度上素來備受質疑,但同樣的內容在《一乘錄》中也有記載,實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一乘錄》相關記載原文如下:

公子(指朝倉義景)曰、一乗有真柄直隆者、強力無雙、善用大太刀、子・隆基、及び、其客・隨転、皆、有盛名於世。請召之。公子乃召之。公子曰、聞汝等、盛名、顕於一世。其為我効其伎矣。直隆、拝命、願令取太刀。奴八人、荷擔而至。長九尺五寸、柄二尺、曰、「太郎太刀」、六人荷擔、曰、「次郎太刀」。直隆、乃、抜両太刀、両手揮之、周旋庭中數回。隆基、年十八、使三人取庭中所有之試刀石、黒色狀如鶏卵、畏四尺許、挙弄之。投之於空中、一、二丈、軽如手毬、凢十餘次。隨転、視庭際列樹中有白黃楊、長一丈五、六尺、徑一尺三寸許、就而取之、自根際捻斷之、摘去其枝葉、雙手揮之十許回。一坐驚騒以為偉観。既日傾西山、公子、催駕而帰。

*注2:根據後來一些研究表明,“房忠”是宇佐美孝忠晚年使用的名字,而宇佐美孝忠是傳說中宇佐美定滿的祖父;也就是說,宇佐美孝忠和宇佐美定滿可能並非祖孫,而是父子關係。

*注3:江戶初期的紀伊藩主德川賴宣(1602-1671)是天下有名的愛刀者,收藏了許多聞名遐邇的寶刀。他聽聞第二代土佐藩主山內忠義曾從三代將軍家光處拜領了一把兼光打造的名刀,希望能得到這把刀,因此拜託伊勢藩主藤堂高虎前去交涉。不料山內忠義死活不同意讓出此刀,直接堵死了高虎遊說的想法。對此略感不滿的高虎遂問道“如果不是賴宣公、而是將軍想要獲得此刀,要怎麼辦呢”,不料山內忠義回答“即使是將軍也恕難從命。土佐一國的所有財物,加在一起也不及這把刀”,這把兼光刀因此得“一國”之名。

*注4:“渡り鳥”即定期遷徙尋找棲息地的候鳥,“風見雞”指的是一些西式建築房頂上的雞型風向標,這兩個稱號都是諷刺藤堂高虎另尋高就的行為如同見風使舵、投機逐利;“胡麻擂り”(ごますり)則是以用研缽搗碾芝麻時芝麻四處飛濺並粘在物體表面的樣子來比喻某人諂媚謀利,也有一說是與經常要進行人際往來的商人有關,認為商人在惶恐和對對方諂媚時不自主地兩手交叉或搓手的樣子神似在研缽裡擦芝麻,因此得名。

*注5:白子屋阿熊事件”是發生於享保十一年十月十七日的一起謀殺未遂事件。當天早晨,木材批發行“白子屋”老闆女兒·阿熊的丈夫·又四郎,在睡覺時被店裡年僅16歲的下女阿聞(きく)用剃刀砍傷,所幸沒能釀成命案。由於這樁婚事是白子屋意欲從男方家中獲取彩禮錢來緩解經營不善而促成的,因此懷疑白子屋一方蓄意殺人;後來審訊阿聞時,後者承認此事為阿熊和其母親的唆使。阿熊對這樁婚事並無興趣,婚後還與促成此事的中間人忠八私通;其與母親原本打算拿到婚禮金後就離婚,出於擔心要把錢退回去而決定謀殺又四郎、偽裝成病死來一勞永逸。起初選擇從盲人按摩師橫山玄柳處獲取毒藥來謀殺,但只是將又四郎身體拖垮、沒能致死,之後便選擇讓下女謀殺。案件最終判決是白子屋老闆及橫山玄柳被逐出江戶,傷人的阿聞被判處死刑,阿熊之母被流放外島,私通的忠八遊街後斬首,主犯阿熊則因私通及謀殺親夫未遂而被判處遊街後監禁(一說處死)。在遊行過程中,以美貌而著稱的惡女阿熊身著昂貴華麗衣衫、手持水晶念珠唸經,吸引了眾多圍觀者,這一場面引起巨大反響,使此案成為各種文藝創作的靈感來源和“惡女”作品的典型案例。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