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专栏基本不涉及详细的资料介绍,而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汇总,为辐射爱好者搜集一点点和背景有关的线索。一则是绝大多数词条已经在维基百科上有较详尽的翻译,重复劳动似无此必要,二则是本人并不如何了解航空知识,故擅自讲述恐多有疏漏,因此尽可能以现有的经过校对的版本为主。
(本来应该指路去空军之翼的,结果这个网站没了……)
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
1948年7月21日时,一架编号为45-21847的B-29轰炸机坠毁在米德湖中(此为史实),即使在核战刚刚爆发之时,这架飞机也已然在水中浸泡了超过一个世纪,而在34号避难所的人们终于决定走向废土的时候,它的年岁已经超过了三百年。但这并没有阻止这些34号避难所的前居民,如今的“大炮族”们挖空心思想要将它修复的渴望:在内利斯的空军基地里还保存着不少B-29轰炸机的备件,只要这架飞机的残骸大体上还算完整,复原它并非不可能。在大炮族的心目中,驾驶着这架战前轰炸机把炸弹丢到敌人的头顶上俨然成了他们的终极目标,但这项任务究竟要让谁去完成却始终没有定论,也许,只是也许,他们真正的希望会来自于外部也说不定……
维基百科B-29轰炸机词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oeing_B-29_Superfortress
B-24“解放者”轰炸机
仅在辐射4开场动画中出现过的B-24轰炸机,识别特征是双垂尾和四发动机,这种飞机是美国生产数量最大的四发轰炸机,达18482架之多,但是在战后它的轰炸机角色很快就被B-29取代了。
维基百科B-24轰炸机词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solidated_B-24_Liberator
虽然在开场动画里这种轰炸机紧跟着的是核弹爆炸的镜头,但是B-24实际上并不具备投放原子弹的能力
C-47“达科他/空中列车”运输机/DC-3客机
在麦卡伦营地和探照灯机场里,这种战前飞机的残骸尤其地多,但控制着这些地区的NCR是否有可能将它们修复还是个未知数。从野外这种飞机坠毁的残骸来看,起码在大战来临时这种飞机仍然处在现役状态,和后人在波士顿地区发现的大型飞翼客机的残骸完全不像是同一个时代的产物——事实上,自从核能开始全面地进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之后,这种奇怪的割裂感在战前并不是个例。
维基百科C-47运输机词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uglas_C-47_Skytrain
现实中的C-47运输机并没有这样的折叠翼
P-80/F-80“流星”喷气战斗机
根据战前记录和战后残骸来看,P-80喷气式战斗机是核战爆发时美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主力战斗机。在战前的航空母舰,战后的铆钉城上这种飞机的残骸尤其地多,在一些战前的军事基地,譬如亚当斯空军基地或是内利斯空军基地里也可以看到这种飞机的踪影,但很显然处于可用状态的飞机已经没有了:就连英克雷军也没有费力去复活这种战机为己所用,好像飞鸟直升机已经完全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在现实中,这种飞机诞生的时机比较尴尬:它没有赶上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巴,却又在紧随其后的下一场战争中被更先进的F-86“佩刀”战斗机把风头给比了下去。在现实时间线中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也就是理论上距离辐射世界中核大战爆发前约一百年时,这种飞机就已经退出了现役。
维基百科P-80喷气式战斗机词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ckheed_P-80_Shooting_Star#P-80/F-80
英国的这个飞机也译作流星,但是原文不是P-80的“Shooting star”而是“陨石(Meteor)”
P-80在海军中以TO-1/TV-1的编号列装过,但是并没有这样的折叠翼
P-51D“野马”战斗机
无论如何,这种曾经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著名战斗机肯定会在博物馆里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因此在科技博物馆的馆区里见到这种飞机到并不那么地令人意外——非要说的话,它还保持着基本的完好才真的让人吃惊——但铆钉城的亚伯拉罕·华盛顿的私人收藏中竟然也有这么一架飞机就着实不易了:别的不说,要将这件飞机运到铆钉城的舰体舱室以内就绝对是个兴师动众的麻烦活计。
维基百科P-51战斗机词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orth_American_P-51_Mustang_variants#P-51D_and_P-51K
经典的水滴形座舱盖是从D型开始使用的
波音斯提尔曼75型/PT-17教练机
以战斗机的眼光来看,双翼机的构型不论是在现实还是在辐射世界中都已经完全地过时了,但它优良的可操控性仍然使得它可以在别的方面承担重任:对于新手来说,飞的太高太快的飞机反而是难以驾驭的代名词,在PT-17这样的初级教练机身上先体会一下飞行的滋味倒是正合适。在战后的废土上,这种飞机的残骸并不少见,但尚未有人考虑过它们的复原工作。不过,因为技术含量实在说不上有多高的缘故,在理论上这种飞机修复起来的难度应该比其它飞行器要低不少。
维基百科PT-17教练机词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oeing-Stearman_Model_75
UH-1“伊洛魁/休伊”直升机
UH-1并不是第一种列装部队的直升机,但在它之前的其它型号的服役记录都远不如它在越战中的表现那般令人瞩目。于UH-1的形象密不可分的利用直升机快速投送部队的战术直到核战后也依旧被沿用着:英克雷军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在英克雷接连遭遇毁灭性的打击之后,在现今的废土之上似乎反而是钢铁兄弟会的枪骑兵们更为出名。
维基百科UH-1词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ll_UH-1_Iroquois
CCW-5
这种五座的双引擎飞机有着十分独特的设计:诚然推进式的螺旋桨布局就已经很少,但像这样机翼干脆向下凹下去一块呈现U字型的设计才是真的世所罕见——事实上,正是因为这种U字形机翼的空气动力学特性才使得设计师卡斯特专门为这种机翼配对的飞机选择了背推式螺旋桨布局。如果稍微留意一下这种飞机的构型就会发现,机翼凹陷的程度几乎正好和螺旋桨的尺寸相近,这并不是巧合。
我们已经知道,飞机飞行时所依靠的升力来源源自于上下翼面的压力差,而压力差又来自于空气流过上下翼面时的速度差。简单的结论是,过上翼面的气流速度更快,因此上翼面的压力更小,飞机获得的外力方向向上。既然飞机依靠的仅仅只是上下翼面的压力差值,那么理论上哪怕经过下翼面的气流速度为零,只要在上翼面的空气流速依旧很大,飞机也同样能够获得足够的升力——这就是半涵道机翼的目的所在。
通过将螺旋桨布置在U型通道的位置,只要螺旋桨转动,那么必然会有高速的气流顺着U型通道流过机翼的上表面,而此时飞机本身甚至都可能还没有开始滑跑加速,这个特性意味着这种飞机可以具备非常优异的短距离起降能力。事实上,即使去掉外面的平直翼,仅靠这个U型翼面产生的升力这种飞机照样有能力飞行。
CCW-5的第一架原型机在1953年7月13日首飞,在1956年秋完成了测试飞行,但直到1964年6月第二架原型机飞上蓝天的时候,这种飞机依旧没有投入生产。最终第二架原型机进入位于宾夕法尼亚洲雷丁市的中大西洋航空博物馆展出,据悉对它的复原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维基百科CCW-5词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ster_CCW-5
现实中的原型实际上是螺旋桨飞机,而且是比较少见的后推式螺旋桨布局,在辐射新维加斯背景里改用喷气式推进的这种飞机到底还能不能获得半涵道式机翼的好处的确是个迷
飞行者一号
它是飞行者一号,是第一台有人驾驶的动力飞行器,是人类航空史的一个里程碑……但在人人皆为生存而竭尽全力的废土上,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本就寥寥无几,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就更加稀奇了。
维基百科飞行者一号词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right_Flyer
对废土游民来说,这些一动不动的战前残骸除去拆解之外根本毫无价值可言,天空对于他们而言遥不可及,而且似乎也不值得投入什么关注——除非有什么天气剧变的征兆。然而当一个巨大的构造物缓缓降临废土上空之时,能够抑制住自己好奇或是震惊而不向天空投去视线的却没有几个,但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