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导演乔·赖特与女星凯拉·奈特丽合作拍出了一部《傲慢与偏见》。
该片获得第78届奥斯卡的4项提名,让两人风光无限。
时隔两年,乔·赖特再次携手凯拉·奈特丽。
以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赎罪》为原型,拍摄了同名电影。
这部电影席卷了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的8项提名,并最终收获了最佳原创配乐奖。
毫无疑问又是一部乔·赖特的经典代表作。
电影《赎罪》讲述了凯拉·奈特丽饰演的西西莉亚和詹姆斯·麦卡沃伊饰演的罗比,
因为一场误会而错过彼此,只能遗憾终生,属于典型的爱情悲剧。
西西莉亚是某个贵族家的长女,性格比较开放,做事雷厉风行,举止豪迈;
罗比是贵族管家的儿子,性格比较内敛,思想比较保守,行为也比较儒雅。
两人自小青梅竹马,互生爱意,但是罗比碍于自己出身低微,不敢向西西莉亚表明心意。
直性子的西西莉亚受不了罗比的墨迹,但又下不来面子倒追对方,一气之下对他不理不睬。
他们两人的矛盾被西西莉亚的小妹布里奥妮察觉到了。
布里奥妮当时只是一名豆蔻年华的少女,情窦初开的她对帅气的罗比有点心动。
但心有所属的罗比只把她当作妹妹,这让布里奥妮对姐姐稍稍有点嫉妒。
爱而不得的布里奥妮把爱意都宣泄在写作上,经常以自己和罗比为主角写一些爱情剧本。
布里奥妮的小心思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她备受长辈宠溺,所以大家对她都很迁就。
当她发现西西莉亚和罗比闹矛盾后,肆无忌惮的她甚至忍不住向姐姐刨根问底。
但西西莉亚却对妹妹三缄其口,惹得脑洞巨大的里奥妮以为罗比做了些什么不光彩的事。
不仅无视了自己的示好,还伤害了姐姐的感情,这就是渣男了吧?
里奥妮因此对罗比“粉转黑”。
好巧不巧,在布里奥妮误会罗比的当天,一连串的巧合放大了她的偏见:
她把罗比和西西莉亚在水池边的打情骂俏当成了争吵;
把罗比放错了信封的“小黄文”当成是他给西西莉亚写的威胁信;
甚至还把罗比和西西莉亚在书房里幽会,当成了罗比在耍流氓。
经过这一系列的误会后,布里奥妮已经把罗比当成了坏事做尽的“大魔王”。
所以当她意外撞见表姐被人侵犯时,即使没看清罪犯的面孔,也一口咬定是罗比所为。
事实上,罗比当时正在帮忙寻找走失的小孩,根本没作案的时间。
但在场所有人只有西西莉亚相信他,面对众贵族的指责,出身贫寒的罗比百口莫辩,只能无奈地被扣上了流氓的罪名身陷囹圄。
此时恰逢二战爆发,为了可以摆脱犯罪污点,罗比主动申请上战场立功。
在出发前,他意外地碰见了西西莉亚,并得知对方因为自己的事已经和家族反目。
两人共同渡过了一段短暂的快乐时光,并约定在战争结束后到指定地点相见,再续前缘。
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这次短暂的见面就是他们的最后一次相聚。
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军的攻势下溃不成军,英军为此不得不进行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罗比此时已经身患严重的败血症,靠着对西西莉亚的执念一路支撑到撤退的码头,无奈最终还是赶不上撤退的轮渡,葬身在阴暗的角落里。
另一边,西西莉亚也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空袭中不幸丧生。
这对苦命鸳鸯最终没法完成那个美丽的约定,甚至连对方最后的信息都无法收到。
而导致这场爱情悲剧发生的布里奥妮,虽然在意识到错误后用当战地护士的方式“惩戒”自己,但直至西西莉亚意外身亡前她都没勇气向姐姐说出真相并道歉。
即使她曾想把真相写成小说记载下来,却因为无法直面自己的错误而多次作罢。最后随着时光飞逝,到了她行将就木之际,布里奥妮才下定决心完成所谓的“救赎”。
她不仅在小说里让自己对西西莉亚和罗比认了错,还安排了两人躲过了战难,幸福地活在了一起。布里奥妮认为,安排两人有个美满的结局,并不是自己软弱,而是自己最后的善意。
因为给予了他们快乐,能给读者带来满足和希望。
对于这个结局,有人会觉得布里奥妮完成了一场自我救赎,并为西西莉亚、罗比以及收看故事的观众提供了一个美好的人文关怀。
但我认为,布里奥妮的做法根本就不是赎罪,而是一种自以为是的人文关怀。
西西莉亚和罗比的爱情悲剧就是布里奥妮一手促成,她站在上帝视角去审视自己根本不了解的情感,还武断地用先入为主的偏见下结论,以一己之力毁掉了两个人的幸福。
在意识到自己做错后,她本来有机会可以用行动去纠错,但却以缺乏勇气为由,眼睁睁地看着罗比继续蒙冤、让西西莉亚饱受相思之苦。
眼看自己大限已到,布里奥妮好不容易憋足了劲写出了真相。却依然是选择站在上帝视角,打着为读者着想的旗号,用想象来完成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赎罪”。
自始至终,布里奥妮都没有把道歉付诸行动,更没有改变自以为是的陋习,她的所谓赎罪与其说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自我救赎,还不如说只是一场自我感动的闹剧。
布里奥妮的行为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引起争议的国漫电影《雄狮少年》。
这部本应能成为继《哪吒:魔童降世》之后又一部国漫之光的动画电影,因为在人物造型上的争议,曾一度成为公众口诛笔伐的对象。
诚然,《雄狮少年》在人物造型上运用了“眯眯眼”元素,是非常冒险且大胆的尝试。这种有违主流审美标准的设计,必然会招来一大片喝倒彩的声音。
但真正让《雄狮少年》陷入舆论风波的原因,却并不仅仅是人物设计难看,更主要是源自于动画主创团队成员在采访时被“有心人”截取的一段话:
“在形象设计上我们讲求去网红化……在广东等地进行多次采风……我们没有一丝贬低谁的意思,但可以想想身边的朋友,想想如果是阿猫、阿狗的话,应该长成什么样子。”
这样的表达显然是非常不妥的,虽然联系上下文可以得出制片人的原意是想突出在角色设计上进行了审美自信的新尝试,但单独把这段话拿出来就非常膈应人了:
审美自信是应该建立在真正符合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而不是片面地进行所谓采风,然后得出一套和主流审美完全相悖的模型,并在遭到口诛笔伐时还理直气壮地说:
我们没有贬低谁,你身边的人就应该长这样。
这种自以为是的“人文关怀”其实是和真正的人文关怀背道而驰的,并不能“从人的自身需求、人的欲望出发,满足人的需求,维护人的利益,从而达到对人权的基本尊重”。
《赎罪》里的布里奥妮,打着“让观众满足”的幌子写了一个美好的结局,只不过是想在弥留之际完成自己穷尽一生都无法弥补的错误。
《雄狮少年》的主创团队,自以为能通过“去网红化”来实现弘扬审美自信的目的,实际上只是在进行着标新立异的尝试,并无助于在实质上提高公众的审美自信。
作为一个创作者,在创作时无可避免会加入很多主观的想法在自己的作品里,这无可厚非。
但如把主观的想法强加在观众的头上,就犹如“牛不喝水强按头”,不仅会引起受众的反感,还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神来之作第九期##影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