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被定義的人生軌跡
“小棉花”原本是貴州貴陽人,父母都在貴陽鋼鐵廠工作,他成長在一個看似普通卻頗具藝術氛圍的家庭。
“我爸爸媽媽都是鋼鐵廠的,我有一個雙胞胎哥哥。”他說,雖然父母本身並非藝術領域從業者,但從小就給了他很多接觸藝術家的機會。
母親既希望他成為科學家,又希望他成為文學家,這份看似“矛盾”的期待,反而讓他有了更寬廣的視野與想象力。

大學畢業之後,他進入了一家電力公司工作,並斷斷續續做了六七年。
“我跨進那個門的時候就想走,”他笑稱。
最終他還是毅然辭職,“第一天就想辭職的”,並開始了第一次創業——只可惜那家公司後來倒閉了。
但這段經歷為他後來的遊戲創業埋下了伏筆。
二、第二次創業:從“胖布丁”出發
在2015年,“小棉花”和合夥人推出獨立遊戲《南瓜先生大冒險》,並一舉成為PS4中國大陸首發遊戲。

此後,他們又陸續推出《迷失島》系列、《小三角大英雄》等遊戲,頻頻得到蘋果商店和TapTap平臺的高分推薦。
然而,在別人眼裡星光滿滿的成功背後,他卻看得很淡然。
“收入,還好吧……維持我們這樣一個團隊,我覺得其實也就OK了。”在他看來,團隊並沒有太強的“爆發式”營收預期,反而更關注作品內容本身。
三、創作衝動
“我一直覺得,做項目最重要的是那種衝動。”

在採訪中,“小棉花”反覆強調創作的自由度和團隊氛圍的重要性。
公司如今已有七十多人,同時在做十個項目,卻並不依賴嚴苛的“KPI式”管理,而是以各個項目組自我驅動的方式展開工作。
正如其中一款新遊戲的製作人所說,“他(小棉花)沒有把成本、壓力放到我們身上。”
公司在立項時,沒有冗長的流程或“燒腦”的財務預估,“最重要的就是那種創作衝動。”
正因如此,團隊中每個人都能保有對遊戲本身的熱情與想象。
四、母親的影響
在“小棉花”辦公室的牆上,掛著他自己創作的畫作,其中有一些表現著“孕育”主題的作品。
談到這些畫時,他回憶道:“我家小的時候,我媽媽認識一個藝術家,他在我們那地方公園裡做過一個雕塑——鳥肚子裡孕育著嬰兒,給我印象特別深。”
他坦言,藝術對他的意義不僅僅是創作遊戲時的靈感源泉,更是與母親之間的情感連接。
“母親特別特別地愛我,”他說,母親在他的人生裡留下了濃重的印記,他也將對母親的懷念和愛化作對藝術、對遊戲創作的投入和熱情。
五、軀體化症狀
第一次創業失敗後,“小棉花”陷入了嚴重的身體與心理焦慮之中。
雖然醫院檢查並無大礙,卻一直感覺各種不適。“醫生一般都認為我很正常,但我還是焦慮,沒法跟醫生達成共識。”

在他看來,這正是處於創業高壓、長期焦慮狀態下身體給出的警示信號。
為了緩解症狀,他開始通過走路、跑步等方式進行調節。“我會長時間做這些運動,”他說,“這是對我最大的誤解——為什麼我看起來不像會運動的人?”他笑稱。
如今,通過跑步和適度放鬆,他逐漸走出那段艱難的時期。
六、遊戲創業的喜與痛
採訪中,許多胖布丁的成員表示,“小棉花”並不像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老闆,“比較沒有距離感。”有人形容他是“大叔”,也有人覺得他更像“老頑童”。
儘管如此,他對項目和創作的熱愛依舊能帶動整個團隊的士氣。
“該認真的地方從來沒有認真過,不該認真的地方反而很認真,”他說,似乎想用自嘲的口吻,描繪團隊“天馬行空”的工作狀態。
但正如很多遊戲人一樣,他也揹負對更高目標的追求:“我哥哥跟我說,你要去找一座山去爬,即使是一座小山你也要朝它努力。”
在不斷地試錯、失敗、再崛起中,他一次次更新著對自己和團隊的期待。
七、不管是否有人吟唱,生命註定是一首長詩
在採訪的尾聲,“小棉花”引用了一段辛波斯卡的詩作:“無論人生多長,始終短暫。”

他提到自己對“傾盡全力”的理解,“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傾盡全力,把自己的一生過得更好。”
這或許正是他“永不止步”的真實寫照。
在未知的遊戲之海里,他和團隊像探索深海的航行者,抱著創作的衝動,也帶著生命的熱望,追尋著自己的那座“山”。
或許未來有更多讓人驚喜的作品,或許創業之路仍有波折,但正如他所說:“不管是否有人吟唱,生命註定是一首長詩。”
導演BK
專注遊戲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