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來聊聊老婆們,哦不,聊聊美豔女鬼,哦不,聊聊戲劇藝術
。
拉提娜正倒在那裡。 只有窗外光線的閣樓相當昏暗。 這讓肯尼斯一下子無法明白拉提娜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肯尼斯往前走近一步,這才明白拉提娜的腦袋正躺在血泊當中。一頭白金色的秀髮也沾染了鮮血。 「拉提娜!」 基於過去的經歷,對血與受傷早已見慣的肯尼斯之所以會如此動搖,是因為在眼前的人「是拉提娜」。 而且這是「拉提娜自己」所造成的傷害。 肯尼斯在附近找了塊較乾淨的布——從迪爾房裡拿的——壓住她的「傷口」,同時抱起拉提娜的身子衝下階梯。 布塊轉眼間就被鮮血染紅。 拉提娜的傷勢嚴重到光靠按壓都無法減輕出血。 除了立刻施展恢復魔法之外——肯尼斯能想到的,就是用火燒融她的「傷口」來止血了。 拉提娜自己主動、將自己的、剩下的「角」弄斷了。 屬於「魔人族」象徵的那個部位,裡面有血管跟神經。 跟外表堅硬的印象相較,那其實是個纖細的器官。 一旦受損,不僅會感受到劇痛,還會流出大量鮮血。 失去意識的拉提娜全身癱軟,一動也不動。
以上這段節選自《為了女兒就算是魔王我也能打敗》的第一卷。
拉緹娜某天被一名種族歧視的老師發現自己魔人族的身份,除了遭受辱罵之外,也得知了自己壽命比迪爾長數倍的殘酷事實。大受打擊的拉緹娜對於自己是魔人族這件事感到十分痛苦,於是在回家後用迪爾教的攻擊魔法折斷了自己的另一角,並因失血過多而昏厥。
在前天和友人們閒聊的過程中,突然談到了關於拉緹娜這個角色。拉緹娜是筆者最早接觸的輕小說女角色,那時我還在唸中學,她那單純真摯的愛,與為追求愛和迎合愛人所在的集體而做出的“愚蠢”行為,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我本是衝著“跟女兒談戀愛”這個噱頭來的,開始以為是廁紙文學,可剛讀沒兩頁就被這數行文字的衝擊力所震撼,越讀越暢快,漢化沒跟上進度,就又去找日文版資源來讀。
題外話:我的名字也是根據拉緹娜的片假名原文取的,取了發現機核180天才能改一次名,有點後悔沒用自己的筆名。
本篇想深入聊聊拉緹娜可能的人物原型,為什麼這類異族形象這麼討喜,以及非人類女主人公在遊戲設計上的思考。
原型
首先我們來看看拉緹娜這個角色的概念。拉緹娜是異族人,而且是作為大眾主流的人類一族歧視或者害怕的那種異族,在這種矛盾下,拉緹娜對一個人類愛得死去活來。異族,這是其一。
對於愛情年幼的拉緹娜顯然沒有多麼深奧的理解,在她的眼裡自己被親人拋棄,被“定罪”,身份的定位上變得卑微無比。在種種的前置渲染,拉緹娜的父親死去,奄奄一息之時被男主人公撿回了家。男主人公克服了各種困難,要讓她健康成長下去,於是拉緹娜的第二生開始了。一起克服了生與死的困境,這是其二。
拉緹娜在之前露出來的身份大家都沒想過她其實是魔王,因為某種原因不得不隱藏自己的身份(包括上面說的歧視),這是其三。
如上文提到的通過割斷自己的角想使自己離人類形象更近一點,降低別人對自己“魔族”身份的認知程度,哪怕疼痛萬分也能忍受;拉緹娜為了能和男主永遠在一起,逃脫壽命論的詛咒,選擇成為特別的魔王——因為這行為威脅了其他的魔王,所以拉緹娜被抓去封印了起來,明明是愛人拉緹娜卻沒有告知男主這一切,反而是默默承受這一切。
自我犧牲,這是其四。
在寫完這四點之後我腦子裡馬上就想到了《海的女兒》。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入口處的海面上的雕像
在大海深處的海底王國裡住著海王一家與人魚國的子民,海王喪妻多年由祖母掌管大局,海王有七位女兒,其中年紀最小的小美人魚公主與其他六個姐姐在一起,每一位公主都各差一歲。當一個美人魚年滿十五歲時得以浮上海面看一看上面的世界,小美人魚每一年都聽到姐姐們描述人類世界的種種事物。(異族元素)
當小美人魚十五歲的那年,她終於浮上海面一窺人類世界。她看到一艘大船上正舉辦著生日派對,派對的主角是位英俊的王子,小美人魚對他一見鍾情。不久後,一陣猛烈的暴風雨摧毀了船隻,小美人魚救起溺水的王子將他帶到岸邊,直到王子被附近神殿裡的女性發現後游回海中。王子醒來後沒有看到小美人魚,但他知道有人救他一命。(克服困境元素)
小美人魚憂鬱地請教她的祖母,祖母告訴她“人魚雖然可以活三百年,但死後只會化成泡沫;人類的壽命雖然短暫,但他們的靈魂能在天堂得到永恆”。小美人魚渴望著與王子碰面便前往海里危險的地帶,尋找深海女巫。女巫拿出一罐能變身成人類的藥水,要小美人魚用聲音作為代價來換取這罐藥。女巫告訴她;一旦小美人魚在喝下藥水後將會感到有把無形的利劍切開自己的尾巴並痛得昏過去,在清醒後雖然能獲得人類的腿,但每走一步都會感到痛如刀割。此外如果不能得到王子的愛並與他結婚就不能獲得靈魂,而且會在王子與別的女人結婚後的隔日黎明化作波浪上的泡沫消失。(自殘元素)
小美人魚游到緊鄰皇宮的海岸喝下藥水後痛得昏死在沙灘上。當她清醒並變成人類後,王子被他的美麗迷得神魂顛倒,儘管王子以外的人都認為她太過沉默寡言,但王子早已傾心於她,尤其是她曼妙的舞姿。很快地小美人魚成為王子的愛侶並經常一起出遊。當國王和王后安排王子和鄰國的公主結婚時,王子拒絕表示自己只愛當初那位救命恩人。但在他得知鄰國公主便是當初神殿裡的那位女性後,便將她視為救命恩人並表達愛意,與她舉行一場皇家婚禮。(隱藏身份元素)
王子和公主在婚禮船上慶祝他們的新婚,而小美人魚卻心碎。她為了愛情犧牲一切卻只換來了悲傷、痛苦以及殘酷的命運,在她絕望地等待黎明的陽光將自己化為海上泡沫的時候,她的姐姐們為了拯救她將她們的長髮交給深海女巫換來一把匕首。如果小美人魚能用這把女巫給的匕首刺殺王子,讓王子的血滴到自己的腳上,她就能恢復人魚之身回到海里和家人享受美好的生活。 但是小美人魚沒有痛下殺手,她在破曉之時把匕首扔出船外然後跳入海中。小美人魚在清晨的第一道陽光打在她的身上時化成泡沫。但小美人魚感覺到自己化為一團閃著光輝的靈魂。原來她那超越種族的無私得以讓自己永恆不朽並能前往神的國度。(自我犧牲元素)
當然這個故事還有另外一個版本,在最後小美人魚縱身躍入海里後,並沒有迎來什麼“感動神明”的結局,而是慘死海中,充滿了西西弗斯神話的悲劇色彩。不過這個版本暫且先不管,回到剛剛發的版本。
將這兩部作品的主要情節提煉並進行拆分,可以獲得如下的類似戲劇結構。
平(開頭)——上(開頭與中端的銜接)——下(中端小高潮)——上(比較長的發展期)——下(中端大高潮)——上(結局/高潮)——平(後記)
在這裡也能確定這類人物形象可以從《海的女兒》這個方向深挖原型。而《海的女兒》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安徒生所寫戲劇《 Agnete og Havmanden 》的精神續作,這個續作提到了有關水精靈的概念,而水精靈則來源於近代廣泛植根於歐洲大陸的民間傳說“水仙女”,有關“水仙女”的具體故事可以去看看機核網的這篇科普佳作 歐洲民間傳說中美麗神秘的水仙女莫盧西娜(Melusine),接下來對水仙女的來源做一下補充。
水仙女形象的最初來源是以不潔方式夭亡的女人或孩子,而她們甚至也有藉助迷人容貌和美妙歌聲誘人入水或是通過暴力拽人下確的可怖特點。身為死者魂靈這些水精原本居留在(根捱斯拉夫人的信仰闖色樹叢中膀間則下降到陰森寒冷的水塘中由於溫熱陽光的爽烤她們在凌晨不得不返回綠樹叢中——在這裡,陽光被看作是賦予生命的力量,而綠樹和水搪實際上構成了一對有高下之分的區域水仙女在其間的上升和下降轉化為文學意境上的考察,就是在暗示所謂"下凡"(descent)和“歸仙"(re-ascent)母題(motif)嬗變的雛形。
古代歐洲水仙女是一個不上不下,卡在那兒的異族概念——不是神,人不會對她有足夠的敬畏之心;不是鬼,人不會對其有足夠的恐懼之心。雖然溯源方式是夭亡的女人和孩子,但作為脫胎於大自然,成長於大自然的藝術產物,她有像人又不像人的特徵,從水聯想到魚,自然產生了人魚這一形象,這樣其恐怖程度則大大降低,更不會產生女人和孩童變成厲鬼的傳統聯想。
水仙女——民間更多是一種帶有怨氣的女精怪形象
仙妻與鬼妻的獻身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以前看的新版《活佛濟公》有這麼一集:
蚌精天天用自己的血為貧窮的丈夫家生產珍珠賺錢,可丈夫知道她是妖怪後,不但不感恩,還對她大打出手,覺得這個蚌精接近自己就是圖謀不軌。
上面已經說過,人並不會對這種普通的精靈、精怪產生敬畏與恐懼,更多的是歧視與提防,被認為是不詳和禍害的象徵(當你被人覺得會給人帶來災禍,你最好真的會,因為當這個思想形成並在集體裡進行傳播,而這個集體又缺乏科學的思辨能力時,你就已經被開除了純人類籍)。就算是和神女鬼女邂逅,更多的也是心安理得接受他們的付出,而自己並沒有任何能夠提供回報的能力。這或許源於樸素的古代族群主義的特點,在各類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分離中,強大勢力的習慣往往會被保留,弱小勢力的習慣往往會被“丟掉”。
在我國及東亞文化圈常見各種神仙妖怪和凡人戀愛並且用超現實的力量影響凡人生活的故事,常稱為仙妻情結和鬼妻情結,他們本質上都是男性中心主義影響下的文藝產物。
先來聊聊仙妻情結,仙妻情結的產生源於對仙人的信仰,對仙人生活的嚮往。早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民間就開始盛傳類似的故事,而從西晉束皙的《發矇記》開始便有了對此類故事的書面記載,到東晉陶潛所寫《白水素女》中的“田螺姑娘”此類故事的結構已經基本趨於成熟——農民或下層士人→偶得奇特的大田螺→養之於甕→田螺變為美女為農夫燒飯做菜→農夫發現秘密→田螺女敘述原委→天機洩露,黯然離去。在一些後世的田螺故事中,出現了類似上文中提到的“歧視”心理。
仙妻的孩子被人取笑其母親是個螺兒精,孩子哭著回家,仙妻給予其安慰,可剛勞作完回家的父親看到這一幕反倒哈哈大笑,“你娘是個螺精!”還把自己藏起來的螺殼拿出來給孩子看,卻馬上被仙妻搶了去,神力恢復,又變成了田螺。
也許對這些精怪並不是真正的“歧視”,相處了這麼久,感覺和人沒兩樣,為你付出這麼多,你卻不知感恩,最後遭到“惡報”,其中也有濃濃的人性批判意味。
在廚房裡農夫和田螺姑娘的尷尬場面
鬼妻情結則和仙妻情結類似,不過鬼妻故事相較於仙妻而言更多強調了“女性身份”的弱勢地位,包括但不限於對惡鬼的馴化後惡鬼變成好鬼來以身相許,幫助冤鬼伸冤後鬼來以身相許,救妖怪的命後妖怪來以身相許等等。當然除了以身相許也有很多幫恩人發家致富與考取功名的環節。
《倩女幽魂》中的聶小倩
在這裡不得不提到日本的鬼妻,在日本幾乎沒有用儒家思想來審視女性的習慣,這點直直體現在古代日本的鬼怪類文藝作品上(例如《雨月物語》雖然許多故事是改編而來,但是其中描寫女鬼展現出來的感覺和中式女鬼差別巨大,讀完都感覺怨氣久久不能散去)相較於中式鬼妻,融合了日本物哀文化之餘,更帶有一種性獵奇的感覺。
說了這麼多,其實不管是什麼文化什麼民族,底部階層男性都具有一定的共通性。都喜歡完美的女性
,而現實中幾乎不存在所謂“完美女性”,就算有能這樣稱呼的存在,也不及自己想象中那般美好。為了迎合自己想象的邏輯自洽,完美女性應該是非人的,最好是有力量的神鬼妖,能讓他們過上上層人才能過的生活——農民不用種田,每天都有金銀財寶進賬;書生不用苦讀,一戰就能鯉魚躍龍門,這些都是“非人女性”們的付出與自我犧牲,在一些極端的劇情中她們甚至會放棄生命來成就丈夫。她們神秘而偉大,也是底部階層男性們追求完美女性的具象化:
- 對美的追求。這種追求並不能用俗世的擇偶概念去解釋,而是對一種至純無暇的美的追求。
- 對和諧婚姻的追求。娶妻娶賢,幸福的家庭生活絕對離不開一個有“大賢”的妻子。
- 性。這點我認為是最重要的一點,在古代底層男性往往缺乏良好的擇偶條件,並且由於封建禮法的束縛,很多人得不到生理上的發洩,便通過一些歌曲故事來給自己開“素葷”,長期下來許多仙妻鬼妻類故事被創作,被編排成文本廣泛流傳。
以上觀點運用於傳統農業社會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適用於現代社會。人們對於美對於和諧婚姻對於性的需求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古代人可能看到婦女露個胳膊就覺得很色,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可能看到一絲不掛的美女內心都會毫無波動,大家擁有著千奇百怪的xp。
《碧藍航線》玩家的獨特審美習慣——“c杯以下都是貧乳”
非人類女主人公在遊戲裡的設計思路
還是老習慣,對於文章所述內容引申到遊戲設計上做個思維發散。在這裡不得不先做個補充,人與異族之間的交往,本文只是提供了一個類型參考,在實際創作當中思路可以打開,不必那麼死板。並且在這類劇情創作中,必須要明白一件事情,不管是好結局還是壞結局,道中一定要有大量的針對兩人的情感描寫,受眾的體驗是不得不考慮的。
人和異族交往的情節,我認為可以著重於三點差異——外觀差異,身份差異與習慣差異。
外觀差異又叫審美差異。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對膀大腰圓、裂著嘴長著巨大獠牙的綠皮獸人感興趣,而是會對五官更像人類,皮膚質量明顯更好的精靈感興趣。原因無他,只因為精靈更像人,顏值都長在了人類審美平均線以上,常見人和精靈婚戀的故事,而不是人和獸人婚戀的故事。
“這位騎士小姐你不要害怕,我作為獸人看你們人類,就像你們人類看小貓小狗小雞一樣。你不用擔心我會把你怎麼樣,難道你們人類會對動物產生性趣嗎?” “好像……會……” “?”
身份差異,也是我認為需要考慮的最重要的差異,本文的大量篇幅其實都是在探討這種差異。比如我們來自身份文化完全不同的兩個族群,我是人類,你是貓娘,你不能理解人類對於男主外的強烈執著,我也不能接受貓娘那種自由的母系生活,那肯定走不到最後。如果你被你的族群遺棄,我把你撿回了家,你對貓貓族十分厭惡,想拼了命融入人類社會,可是你的外表決定了你永遠都不能成為人,你的身份撐死了只可能是“我的外族妻子”,大概率會發生類似開頭自殘的事件。假如兩族互相敵視歧視,那兩個人在一起更是難如登天,有一些作品設定與“身份不同”的人婚戀會成為罪人,嚴重點的甚至會被殘忍處死(可以參考遊戲《破曉傳奇》,作為互相有數百年血海深仇的達納和雷納兩族,哪怕在最開明的城市劇情環境描寫中也沒提到兩族通婚的情況)。
習慣差異,多指生活上的習慣差異。這類差異也是我認為最好用來去塑造細節的差異。
放到遊戲裡,外觀差異直接影響了美術與劇情表現,畢竟是男主人公和非人類女主人公談戀愛,差異的特點怎麼去表現,怎麼製造cp感尤為重要。例如上述提到《為了女兒我說不定連魔王都能幹掉》中年少有為長著稚嫩的臉的男主,給缺了一隻角的女主梳頭的畫面,以及“耍狠”去給女主找場子回來,晚上給女主念睡前故事的畫面。哪怕情節剛開個頭,看者們看到這個畫面,九成九會覺得這對男女以後絕對會在一起!哪怕他們現在的身份還是“父女”。
身份差異則會對關卡結構和數量有一定影響,上面已經提到幾種劇情的可能形式和變化,而劇情結構和關卡結構是不分家的,這點需要兩者深(大)入(打)交(出)流(手)最終需要的效果。
習慣差異這個我認為可重視可不重視,畢竟這不算遊戲劇情的骨血和皮肉,頂多算一些外飾,而外飾這種東西只能錦上添花。可以認真去做,做好了既能感受角色間真實的互動(發糖),還能增加玩家的沉浸體驗感。
後記
本來標題想用“自殘”這個字眼,可是想了想自殘是一種太具體的行為,並不能具有代表性,而這類文藝作品中的虛構出來的這種非人完美女性,他們的存在,他們對男主人公的所給予的付出,以我們作為現實人類的價值觀去衡量,幾乎全都可以用“自我犧牲”去概括。
“你很喜歡這種在愛情中為了男方不計回報地去無私付出的女性角色嗎?” “是的,只要劇情設計不失邏輯,這才是我心目中男性向文藝作品應該有的模樣。”
參考文獻
維基百科:漢斯·安徒生
唐均,楊天舒.安徒生“海的女兒”文學形象原型考析[J].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6):86-90.
高木立子.中國中原地區仙妻故事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07(01):38-42+171.
關四平.唐代人鬼婚戀小說新論[J].學術交流,2012(01):14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