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中的皮影戲
序
---
千秋英雄燈下舞,萬古豪傑手內提
在從良兒時天啟大爆炸留下心理陰影到路途中滿穗與良,到共死結局中刺殺福王,皮影戲一直扮演著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以說《餓殍:明末千里行》是由皮影戲串聯起來的。
這時我就在想皮影戲到底是種什麼樣的藝術?面對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詞,一股朦朧感在心中縈繞。
想了又想,是了,大抵是我從 未在現實中見過,街頭三五人一面布,吼起嗓子唱著詞,妙手操作影人,影人靈動的在畫布上演繹出一場精彩非凡的故事,周圍人群隨著劇情,拍手叫好,充滿了市井氣息。
故在查閱相關期刊論文,資料後,結合遊戲走向我們來看看皮影戲的真實面貌。
江漢平原皮影戲
無影起源
-----------
飄渺似無蹤,只是未到時
皮影戲的起源並不明確,但在漢朝就已出現了蹤跡有記載是:
宋高承《事物紀原》卷九論“故老相承,言影戲源於漢武帝李夫人之亡”
這個故事在《史記》、《漢書》、《搜神記》中均有出現但是關於表演的方式各有不同,傳說畢竟是傳說這個起源不足以讓世人信服。
到了唐朝百戲興盛,皮影戲似乎被遺忘在了不知名的角落裡,沒有任何典籍可以明確證明皮影戲的存在。
鋒芒畢露
------
宋朝皮影戲才從歷史的角落裡初露鋒芒,盡情的向世人展現它那獨特的魅力。
最早記載影戲的文獻是宋張耒(lěi)的《續明道雜誌》:“京師有富家子……此子甚好看弄影戲。每弄至斬關羽,輒為之泣之,囑弄者且緩之”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每一坊巷口,無樂棚去處,多設小影戲棚子”,“諸柵看人日日如是”
耐得翁《都城紀勝》、吳自牧《夢梁錄》、洪邁《夷堅三志》、周密《武林舊事》其中還記載宋朝影戲的種類、造型、表演及影戲行業組織等情況
可見這時的皮影戲已經成熟。
宋朝皮影經歷了從素紙雕簇到羊皮妝彩的轉變,其影人形象性格忠奸分明。《都城紀勝》“伎中載“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鏃,後用彩色裝皮為之”。《夢梁錄》卷二十“百戲技藝”載有“更有弄影戲者”
可以看出在北宋汴京時影人們並沒有色彩到了南宋人們為影人添了新裝,上了顏色,更增幾分了靈氣。
南宋時皮影雕刻已成專門行業,並出現了行業組織———繪革社。這一點記載於《武林舊事卷六“小經紀”條列有“鏇影戲”一項,這也是我國影戲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班社。
宋姜白石詩“燈已闌珊月色寒,舞兒往往夜深還。只因不盡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
《東京夢華錄》載“每一坊巷口,無樂棚去處,多設小影戲棚子,以防本坊遊人小兒相失,以引聚之”。
蘇漢臣所繪《百子嬉春圖》描繪了這種小影戲棚子。
百子嬉春圖
四處開花
-----------
光影舞動江湖夢,紙上揮灑風華頌
移民屯墾和禮教宣揚促進了各地影戲的融合發展。
明朝初期,朱元璋採納劉基的建議,在南北重要地段設立衛所駐軍,並相應地遷江南、中原等地富庶之戶到邊疆屯田、墾地,因而皮影戲被帶到了邊疆之地,例如如今北方皮影的代表樂亭,曾多次移江南人至此,建屯九,南戲中眾多的故事和戲文也由此帶到了樂亭。例如雲南各地,當時也由江西、湖北等地移民組成,皮影戲受到了中原影戲的影響。
逐漸形成明顯的地域風格,分為三大區域流派。
灤州為中心的北方皮影,皮影具有寫意性特別是小生和小旦的通天鼻造型;
灤州皮影戲
以陝西為中心的西部皮影,刻工精細,高額頭是其特徵。
陝西皮影戲
以江浙湖廣為代表的中南部皮影,多近於寫實。
江浙湖廣皮影戲
清朝至民國初影戲全國普及,達到鼎盛。
此時皮影戲已經傳入全國各地的大中城市和小縣城,各地都有專業或者業餘的戲班演出,各地影戲班數量多,比如樂亭縣當時就有影戲班四十餘個,浙江海寧一地戲班有二十幾個。
影戲已經融入人們的日常休閒生活,在北京、湖北、成都等地出現了一些影戲茶館。
清朝影戲得到王室貴族的喜愛。王公貝勒在年節和喜慶佳日,也要傳皮影藝人進府演出助興。不少王府還出資置辦戲箱,重金聘請著名皮影藝人長期為其演出。
學者齊如山《故都百戲考》稱:清時“各王府多好影戲,如怡王、肅王、禮王、莊王、東王等府,皆有影戲箱,及吃錢糧之演員,尤以肅王介弟善二為最,府中有抄本子者二人,雕影人者四人,皆系常年僱用”。
官員權貴中甚至有親自參與設計和雕簇影人者。王室對於皮影的喜愛更加助長了民間對影戲的熱情。
新時代
--------
歷經曲折終回返,非遺名單代新生。
新時期皮影戲發展道路呈現曲折,逐漸走向沒落。
抗日戰爭爆發後,全民抗日,一切以國家為重,興盛的影戲慢慢隱沒。
新中國成立之後,在新的文藝政策下,國家對包括皮影戲在內的戲曲工作相當重視。1955 年、1960 年,文化部還在北京組織過兩屆全國性的木偶、皮影觀摩演出大會。此時皮影戲一時又得到復甦和發展。
此時誕生了一批具有革命色彩的戲劇《劉胡蘭》、《白毛女》、《平原槍聲》、《紅燈記》、《沙
家浜》。
此後有段時期國家禁止演出,只讓演一些樣板戲。
20世紀 80 年代以後,全國各地皮影戲藝人重新組團演出,展現出一時的興旺景象。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影電視新媒體技術廣泛地介入人民的生活中,皮影戲不可避免地衰落,藝人年齡出現斷層,老藝人都在感嘆後繼無人。
皮影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是民族文化絢爛的瑰寶之一,不能也不應該任其消亡。
進入 21 世紀,各界有識之士意識到非物質文化的重要性,特別是 2003 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2011 年 11 月 27 日,中國皮影戲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皮影戲的重要性得到了世界的承認。
《影戲》
燈火光中夜漏遲
風輪旋轉竟奔馳
過來有跡人爭睹
散去無聲鬼不知
參考文獻:中國皮影戲在各時期的發展特點研究 黃 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