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夢》:藏在麥積山的夢


3樓貓 發佈時間:2021-12-27 19:22:25 作者:芒果互娛 Language

“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

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

亂石通人過,懸崖置屋牢。

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

——杜甫《山寺》

《藏夢》:藏在麥積山的夢-第0張

不少小夥伴已經玩過了《藏夢》的Demo,非常感謝你們的關注與支持,目前Demo的不足之處,也謝謝大家的包容和建議。一些小夥伴可能知道《藏夢》第二章的內容發生在麥積山,但對麥積山石窟並不十分了解。最近藉著Demo的更新,就趁機聊聊麥積山。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是小隴山的一座孤峰(小隴山即是中國古代文學中聲名顯赫的關山),高142米,整個山崖拔地而起,因形如農家麥垛而得名。

《藏夢》:藏在麥積山的夢-第1張

麥積山的“麥積煙雨”(圖片來源:網絡)

《藏夢》:藏在麥積山的夢-第2張

《藏夢》最初的麥積山原畫概念圖

麥積山坐落的天水是當年文成公主西出長安後途徑的第一個重鎮。古時,此地名為秦州,相對完備的生活配套設施,使得這裡成為送親隊伍西出長安後的首個重要補給站,也是我們將其設計為第二章的緣由。

《藏夢》:藏在麥積山的夢-第3張

唐藩古道路線圖(圖片來源:網絡)

塑像

《藏夢》第二章中出現了不少佛像,其由來便是麥積山石窟的泥塑佛像。敦煌莫高窟矚目於壁畫,大同雲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聞名於石刻,而麥積山石窟則卓絕於泥塑佛像。

由於麥積山常年氣候潮溼,以致石窟內外泥塑色彩大多業已剝落,但好在塑像本身完好保存了下來。塑像數量之多,延續時代之長(錯落散佈在一千六百年的時間裡),在國內實屬罕見。麥積山石窟的塑像由佛教題材主導,所以絕大部分的石窟雕像皆以佛像為主。

在這個基礎上,麥積山石窟的佛像造型大受漢文化影響,中國古代藝術家們既遵照“相、好”的要求,又不被其程式性的因素所束縛,而不同朝代的造像又體現了不同的審美追求。北魏前期的魁偉雄健、北魏後期的秀骨清像、西魏的俊秀清朗、北周的珠圓玉潤、隋唐的飽滿圓潤、兩宋的寫實求變都使得麥積山的泥塑作品擁有著不同朝代的廣泛風格。也使其成為了我國研究雕塑史、美術史的重要資料,因而有了“東方雕塑陳列館”的美譽。

麥積山泥塑之所以深深吸引我們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古代藝術工匠對於佛教造像世俗化的探索。在這一點上,我們總覺得與西方美術史上聲名赫赫的文藝復興遙相呼應,然而卻要早出西方近千年的時間。

《藏夢》:藏在麥積山的夢-第4張

西方宗教雕塑的傳統是帶有敘事表達,然而東方的佛教塑像傳統更強調永恆性(圖為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作品《聖殤》,來源:維基百科)

作為帶有意識形態的造型藝術,既要教化人們去信仰和敬畏,又不可過分拉開與人間的距離。於是就有了石窟中各種菩薩、弟子、供養人等親切可人的形象,這些形象使得信仰生活化、日常化,彷彿人們能從尋常生活中見到他們的身影。宗教與世俗在這裡絕妙融合,給了身處紛擾世事的普通人以信仰的慰藉。


《藏夢》:藏在麥積山的夢-第5張

123窟帶氈帽的童男和梳牛角辮的童女,造型天真純樸,生活氣息十足(圖片來源:麥積山石窟官方微博)

傳統的泥塑佛像與我們平日所識的泥塑雕像製法有些差異,古代工匠塑造的這些泥穿過載千年時光與今時的我們相見,自是有他們的訣竅,現在鄉下的不少地方都還保留著往日古制泥佛像的技法:

1.首先是選土,古法講究三分紅土,七分黃土,這樣的比例塑出的像不易開裂。但麥積山石窟的泥塑還會用到當地不易精雕細刻的砂礫岩土,或許是因為自古女媧就被認為來自天水,所以天水的泥土就被賦予了某種意義,工匠們就依然講求就地取材。當然,對於砂礫岩土的脾氣,古代工匠也有他們的應對之策。

《藏夢》:藏在麥積山的夢-第6張

新疆岀土的人首蛇身女媧伏羲圖,不但是女媧,伏羲也被古人認為是來自於天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備稻草與麥秸。麥積山石窟因所用的土質特別,還會加入麻絲,以增加沙土之間的黏合性。


《藏夢》:藏在麥積山的夢-第7張

麻絲是從各種麻類植物中取得的纖維(圖片來源:網絡)

3.加入水混合沙土、稻草與麥秸以製成粗土。麥積山的工匠會將麻絲打到細碎再與溼潤的泥土調和,這樣就能對砂礫岩不易成型的性子進行補足。砂礫岩土雖有不足,但也大大增強了塑像成形後的硬度,使其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4.壘蓮臺、搭木樁然後扎骨架、上粗泥。麥積山由於是石窟制式,工匠們通常會先在巖壁上鑿出佛像大概形制,再用木樁去進行綁定,之後再上粗泥。

5.從頭部到身軀的順序進行粗塑形。聰明的麥積山古代工匠將與麥秸混合的粗土製成內裡的軀幹,與細碎麻絲混合的粗土用於中層的肌肉,而到了面部以及皮膚的細膩部分則用與棉花纖維混合的細土,這些技法流傳至今仍在使用。

《藏夢》:藏在麥積山的夢-第8張

從圖片可以隱約看出裹挾在泥土之中的木架與纖維材質(圖片來自《麥積山石窟》紀錄片)

6.細塑形後等泥土風乾,最後對塑像進行上彩上色。但麥積山石窟遠沒這麼簡單,傳統的最終步驟之後,工匠還要細緻地給佛像及洞窟描繪裝飾及壁畫,此後才算大功告成。

麥積山的一個石窟從開鑿到塑像再到裝飾往往需要歷經數年甚至數十年,背後許許多多的故事都深深埋藏在了歷史時光裡,我們已無從再去知曉那些逸事,所幸還有這些泥塑佛像依然屹立在那裡,等待我們去與歷史對話。

棧道

南北朝時期秦州(天水)大都督李允信在公元565年為自己的父親祈福,在麥積山上營造一座規模巨大的七佛閣,於是請到了當時的大學士庾信為其做一篇銘文(截選):“壁累經文  龕重佛影  雕輪月殿  刻鏡花堂  橫鐫石壁  暗鑿山樑”,這描繪的便是當時上七佛閣的盛景。

《藏夢》:藏在麥積山的夢-第9張

上七佛閣(圖片來自《麥積山石窟》紀錄片)

麥積山有三座七佛閣,上七佛閣最為宏偉,所在的位置也最高,處於東崖大佛上方的最高處,距地面約八十米,石窟高15米,寬31.7米,深13米。“橫鐫石壁  暗鑿山樑”說的是工匠們一錘一點地橫著鑿出了上七佛閣的這段長廊來,長廊的地面是石質的,這一點我們在《藏夢》中也大概保留了原有的制式與材質。


《藏夢》:藏在麥積山的夢-第10張


我們也在麥積山章節前半段頂部設計了仿上七佛閣的部分,還在最左邊頗有私心地加了一個庭院來代表原本在山下的瑞應寺

《藏夢》:藏在麥積山的夢-第11張

“小瑞應寺”的內部

上七佛閣也有個別稱為“散花樓”,石窟周圍四面環山,形成了小型盆地,氣流易產生對流,天氣晴朗無風的情況下,將花瓣從棧道上灑下,花瓣不會直接飄然下落,會冉冉上揚一段再緩緩樓下,那種直上晴空後下飄的情景神似天女散花,於是便有了“散花樓”之名。‍

《藏夢》:藏在麥積山的夢-第12張

在麥積山的風元素之中加入了飄零的花瓣也受了些散花樓的啟發,散花樓上推著石敢當欣賞一下秦州(天水)八景之首“麥積煙雨”也有些意趣

《藏夢》:藏在麥積山的夢-第13張

“麥積煙雨”(圖片來自網絡)

麥積山地處秦嶺,位於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分水嶺上,山區降水頻繁,溼氣久不散去,就容易在雨季形成“麥積煙雨”這種縹緲的景緻。


《藏夢》:藏在麥積山的夢-第14張

圖片來源:麥積山石窟官方微博

《藏夢》中對於棧道最大利用主要集中在第二章的最終謎題,基本上是在圖中所示棧道的結構基礎上進行的關卡設計,雖然這給解謎設置了一定限制,但我們希望極可能地還原這座空中佛閣的結構美感。畢竟,無論這石窟還是棧道都凝結著無數古代無名工匠的大部分人生。

《藏夢》:藏在麥積山的夢-第15張

第二章最終謎題關卡(關卡設計:姜晨)

麥積山石窟流轉千年,但不論是興盛亦或沒落,石窟裡那些佛像都在那裡安然地微笑這,我們知道終有一天它會因為各種因素在時間中慢慢摩滅。所以,有機會何不去見證一段千年歷史呢?

每一個開發者就像古代的每一個工匠,即使多數內容背後隱藏的努力鮮為人知,但絲毫不會影響他們默默的堅持,再次感謝大家對遊戲開發者的每一份友善與支持。


如果你還未體驗過我們的《藏夢》,可以先去Steam上試試我們的遊戲哦(喜歡的話還請添加心願單):


《藏夢》:藏在麥積山的夢-第16張


參考資料:

《麥積山石窟雕塑再認識》——段一鳴

《麥積山石窟》紀錄片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