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短片《壓縮機自行返廠》創作記錄,與純文本版本


3樓貓 發佈時間:2021-12-26 16:21:16 作者:糧倉病貓 Language

1、五分鐘不太夠,十五分鐘夠了,但是五分鐘可行,三分鐘就挺少的

藝術不是工具,它不是用來給文章做註釋的,而是有著闡述自身,表達自身的重任
小林老師給皇7的配樂 有種摩拳擦掌的備戰感
當我第一次被告知,藝術大學的電影相關專業可以提交影片資料時,首先衝上我頭腦的是“我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拍片子了!”
在得到學校允許前往上海的藝術工作室進行藝術創作前,我大部分的繪畫、寫劇本、擺弄研究相機和打光燈的時間都是極其碎片化的,也許一天只有幾分鐘,也許一星期只有幾小時,其他時間都得花在聽老師講課或是被不支持我學藝術的家長罵上。
最初的想法
在開始對這次申請相關的影片準備之前,我寫過許多現在看來無足輕重卻又令我自己印象深刻的劇本,有關於“陰謀論”的,有關於“民工與包工頭”的,有關於“中世紀垂暮老人最後一搏”的,當然,也有關於一段“無法客觀判斷的愛情”的故事。
也許是曾經對冷戰文化的著迷,我原本打算做一個充滿越肩鏡頭、對話以及政治諷刺的片段(也許還帶有一些《是,大臣》的意味)。按照著對政治諷刺的理解完成了《謹慎的空調循環風》的初稿之後,我突然發現,初稿中存在太多邏輯上的硬傷,且部分歷史考究也沒有切合實際局勢。我寫的初稿,在沒有經過大量文獻、調查、審視的前提下,這個題材的劇本創作時幾乎可以看作一個充斥著低俗膚淺橋段的低質量快餐式集成品。
因此,我與我的編導朋友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將主題定為了我童年時印象最深的場景,以一個更加“自我介紹”偏向性的方式去塑造一個被母親強迫著練習鋼琴的角色。在確定了這是一個我很熟悉(甚至親自經歷過)的題材且瞭解並規劃了接下來的整體創作思路後,接下來……
接下來就是無盡的酗酒……
自創的困難時期
很多藝術作品在創作期間都會經歷那麼些個“困難時期”對吧,比如畢加索的藍色時期啥的,我的困難時期主要表現在,呃……好吧,主要表現在一瓶又一瓶廉價朗姆酒上,至於事情的起因嘛,也許我也忘得差不多了,失戀?家庭?還是學業?欸管他呢。
總之,在如家酒店和爛尾樓和酒精朋友沉淪了幾個月,連一瓶朗姆的錢也掏不出之後,我決定和這些爛事說再見,並不再酗酒(也許是因為當時喝太多,現在一碰就噁心),並繼續去吃那個該死的鎮定藥。
一小時變十五分鐘
將社交軟件裝回手機並交了話費之後,我發現電話和短信都快被編導朋友打爆了。我立馬趕回了上海的工作室,投入到新劇本的創作中,我們把項目的名稱暫定為《拼拼湊湊的相對和諧》。
這主要是講的一個小孩的母親非常喜歡鋼琴和古典音樂,為了參加各種音樂會,她會到處彎腰去討好上流人士們,但是她的底線是,他的孩子不應該牽扯於其中。在平日裡她會逼迫他的兒子練習鋼琴,一有時間就練,不管小男孩哭還是哭到沒有力氣。在這些壓抑的因素中,小男孩難免會對訓斥變得麻木。他喜歡看電影,但並不是因為電影的內容,而是因為在閃爍的電視光源中,他可以什麼都不用想,什麼都不用擔心,哪怕是呆呆盯著屏幕不動,他也會很放鬆。
唯一給他帶來快樂的,是他熱愛藝術的奶奶,雖然文化水平不高而且經歷過華北的社會變革,屬於下崗浪潮中的第一批工人,但是她永遠懷著一顆赤忱的心。
小男孩會看奶奶畫畫、刺繡、織毛衣,雖然他不覺得有趣,但和這個經常護著他不被他媽媽打的奶奶在一起做事時,他感到很快樂。直到有一天奶奶去世,他也自殺了,裹屍袋被第二天打掃衛生的阿姨當作了垃圾扔到了垃圾桶裡。
這一整個劇本算下來大概要有個一個多小時的片長,三十幾個大場景。考慮到我們沒有那麼多製作經費,所以我們打算只拍一段場景,適當的修改劇本,使它在作為一個單獨劇本時更加連貫。並更名為《壓縮機自行返廠》。
像俠客一樣熱血沸騰!
這地方看上去有些蛋疼
在準備拍攝時,我們設計場景期間,在走訪了大多數場地後,我們把最終地點設在了我的老家——一個沒人住的大房子,並做了許多有必要的,為符合影片基調的設計改動,包括但不限於將一整個大鋼琴塗黑;又或是把整個房間拆了架幾臺大的舞臺燈。但是儘管美術組已經拼盡全力,到那時整個房子除了拍攝的地方,依舊很陰森,一個人晚上留在片場就顯得很蛋疼(而且我還在那裡漆黑的停電走廊睡了一天)。
錄音準備!鏡頭設定!燈光設定!記憶卡滾動!
整個拍攝過程持續了兩天,假如資金允許的話,我會想要它是三天。
不停地拍攝,不斷地保一條,直到大家都很累時,我終於得到了我想要的片段。在拍攝現場遇到的問題,說實話,沒有我們預想的那麼多,除了有一個學校的場景因為疫情原因不得不臨時換場地,其他的問題都在發生前得到了解決,比如早飯沒有小籠包但是我特別想吃那種。
我有幸從我爸那裡接到了一臺不得了的小玩具,SONY的FX3,這臺強勁的小鋼炮可在整個拍攝過程中幫到了大忙。
十五分鐘變五分鐘
因為我堅持要操刀每一步的原因,在剪輯過程中,我無意間又看到了大學對提交資料的要求。這一瞟可出了大事,“要求五分鐘的視頻資料”。
在剪輯方面,我的原則是,在別人讓我修改作品時,必須有能夠說服我的原因,單單以“我喜歡”或“我看著不好”這類沒有理論依據的指控是完全不行的。大多數時候,對我剪出來的東西指手畫腳倒也沒什麼問題,就是我不會改罷了,但是這次是因為大學沒有那麼多時間一個一個十五分鐘地看那麼多人提交的視頻資料,所以十五分鐘的片子,被我剪成了五分鐘。但所幸,我們在拍攝時所有的畫面都拍了好幾個版本,有適合十五分鐘的,也有適合五分鐘,甚至有適合三十秒的。
藝術不是工具,它不是用來給文章做註釋的,而是有著闡述自身,表達自身的重任。所以,當申請資料提交後,我立馬著手了十五分鐘的我最喜歡的版本的剪輯,也許會作為導演剪輯版上傳至YOUTUBE作為我個人頻道的自我介紹片也說不定。

2、壓縮機的想法來源到底是什麼?

劇透警告,前方內容容易引起道德家不適
叛亂公司的ost 聽完想拳打道德分子
每次構思劇本時,在一張白紙前苦思冥想往往是最難熬的。在構思《拼拼湊湊的相對和諧》時,這種斷斷續續的創作灰域也同樣困擾著我。
因為確定了以一個以我自身為原型的小男孩為故事主角所展開的一系列相關情節,所以我想到的自然是那段被母親逼迫著學鋼琴、小提琴的童年。
道德分子PTSD
大概是幾年前吧,隨著國內各個自媒體平臺的飛速發展,微電影製作浪潮進入了各個高校內。起初,大家都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以對自己創作的熱情出品了許多優秀且具有實驗意義的短篇作品。就像大家在千禧年都在感嘆80、90年代的美好一樣,最不理想的情況還是發生了。
硬件設備的大眾化以及價格的不斷降低使得微電影的拍攝門檻急速下滑,你敢相信嗎?現在就連手機都有4K畫質了(只是想感嘆一下,並不說明我是傳統主義瘋狗)。在基數變大、想法變多的同時,低質量的、譁眾取寵的作品也變多了。
在這個大背景下,出現了這麼一幫子人,他們拿著並不適配他們手機的雲臺,穿著市面上曝光率最高的潮衣潮鞋,化著濃妝,侵佔著公共空間,拍攝著他們口中編寫了幾個月但是實際上只花了十五分鐘左右想出的故事。在他們所拍攝的十個作品中,十一個是有關校園霸凌的,雖然他們身邊並沒有校園霸凌的現象或是需要表達反校園霸凌的動機。因此我將他們歸為“道德分子”。
那麼為什麼不將他們歸為“道德家”呢?因為道德分子的“行”與他們的“知”完全脫節了。就拿那些拿著雲臺的傢伙們舉例,假如你問他們,“你們拍攝的這部作品的內在思想/內核是什麼”,他們一定會先花上幾分鐘深情地和你闡述校園暴力、網絡暴力或是人際關係交往中產生的冷暴力的本質,然後再花個十幾分鍾和你分享那些他們或他們身邊朋友和同學親身盡力的完全由他們自己編織出的悲慘的校園霸凌現象。但是一旦你對他們所闡述的內容提出半點疑惑,或者指出他們漠不關心的拍攝中存在的某些理論以及技術上的問題,那你可就慘了,他們就會像傳統主義瘋狗一樣,以詆譭他們作品中的“道德層面精神內核”為理由與你進行爭論。哦,別期望你會聽到有理論依據所支持的新觀點從他們的嘴巴里蹦出來,就像我說的,他們是道德分子,不是道德家,他們凸顯自己身份認同的唯一方式就是用爭論中的優勢來給他們的一種至上的優越感。我甚至認為,行為間充滿矛盾的他們連道德分子都算不上,因為他們活在他們自己想入非非的知識權威中。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他們十組學生拍短片,八組都講述了苦大仇深的故事。
我自詡全世界最可笑的中間派,在暗自心想那幫道德分子到底認不認識康德的同時,也確定了,我寫的這個關於擁有著童年陰影悲劇內核的小男孩的故事,絕對不能以一種帶有強烈悲劇色彩的敘述方式出現在觀眾面前。換句話說,我們周圍有那麼多美好的事,我們幹嘛要把自己搞得跟冉阿讓一樣。
哦!關於為什麼這章的前面我寫的是“容易引起道德家不適”而不是“容易引起道德分子不適”。首先,是我根本不想去理會道德分子的想法,畢竟《純粹理性批判》對他們來說還是太早了。其次,我相信道德家們一定會將這些道德分子的行為歸結於“他們的初心是好的”吧。但是道德家們也別太生氣,我也曾崇尚過道德主義,誰年輕的時候不想去建立那個人人向善的“模範國度”呢?(只不過我得承認,奧地利經濟學派和共產國際的那幫老傢伙們可有趣多了)
japan的新浪潮代表作之一 我個人挺喜歡
他不是一個連環悲劇
回到對劇本本身的討論,我對自己編寫劇本質量的信任程度一向不是特別高,所以考慮到這次申請材料的重要性,我果斷選擇對我所較為熟悉的題材進行創作。也就是說《拼拼湊湊的相對和諧》(《壓縮機自行返廠》的初稿)其實是以我童年的親身經歷去進行的藝術化處理,我不想特別突出強調我老媽對讓我練習鋼琴時的侵略性表現,但是很明顯,整個劇本的悲劇內核是圍繞鋼琴展開的。
在最初的以稿中,主角小男孩的名字在臺詞本上並不叫“小型壓縮機”而是很簡單的“鋼琴男孩”一詞。鋼琴男孩的首次登場至謝幕一共分為五個章節“入場儀式”、“離群惡魔”、“暨陽澄東歸敝處”、“身先朝露”、“他在澄西派出所退場”。
  • 章節一 “入場儀式”
當我的編劇夥伴將這一章節比作整個故事的開頭總起段時,我更願意將他比作以後我作品中常常會出現的一個符號。在這一章節中,一對關係並不是特別好的搭檔(最初設計為夫妻)在空無一人的劇院中看著中央舞臺上的一臺小型垃圾壓縮機展開討論,內容中提到了本片裡的主角——鋼琴男孩。他們將男孩比作了一臺負面情緒壓縮機。
  • 章節二 “離群惡魔”
鋼琴男孩和母親穿著晚宴服和一群不懷好意的老頭們在那對搭檔所在的劇院大廳兩邊的牆上的大型玻璃私人包間聚餐,在小男孩的母親不斷討好那些老頭時,那些藉著投資音樂之名戀童的老人給小男孩的母親提出,以小男孩兩小時獨處時間換取這次古典交流會(老頭們自己投資的,並不是由真正熱愛古典音樂的人舉辦的)單人鋼琴演奏的機會。小男孩的母親臉色突變,直接回絕後拉起小男孩走了。
  • 章節三“暨陽澄東歸敝處”
鋼琴男孩每天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份便是被他母親逼著練五小時的鋼琴。今天他在午飯時被他死黨告知,死黨的父親在和鋼琴男孩的母親聊天時聽說,他的母親今天要去外地參加郎朗的鋼琴演奏會。鋼琴男孩得知這個消息時興奮極了,因為他終於可以不用練琴,可以放鬆下下來,在他的奶奶的房間看一整個下午晚上電視。
為了顯擺,他在下課時以最快的速度跑去校門外林子裡的小販那裡買了一堆零食,故意趾高氣昂地從幾個小孩子面前走過,就連小區保安也發現他今天有點怪。
回到家之後,他感到有些累。在換掉鞋子之後,他路過顯得有些壓抑的鋼琴,去到奶奶房間,撲倒在了奶奶柔軟的大床上,將自己用被子和毯子包圍。
過了一會他打開電視,呆呆地看著電視中的內容,電影、動畫片、廣告,這些東西讓他不知不覺在床上待了幾個小時。但這時,他聽到母親回家的關門聲,她沒有去外地,而是照常下班回家檢查小男孩的練習情況。
這使得母親發現小男孩不在練琴後將小男孩打了一頓。
  • 章節四“身先朝露”
這一章節的故事發生在兩個地方,一個是在小男孩家,一個是在奶奶的悼念儀式中。
小男孩的奶奶去世了,他們一家子和其他親朋好友都在哭泣,到處都是哀鳴聲。
小男孩的父親拉著小男孩的手和母親站在奶奶的棺材對面,棺材前放著奶奶生前用過的東西,包括那個放在電視機旁邊的俄羅斯套娃。小男孩沒有哭,他只是站在那裡,牽著父親的手,呆呆地看著棺材。
一個人從悼念場所走回家之後,面對沒有切完的蔬菜和仍在奶奶房間裡播放著戲曲的收音機與沒有畫完的油畫,他呆呆地看著,一言不發。
他心裡清楚他因為什麼事情難過,他也知道他因為什麼事情開心,在奶奶死後,他發現再也沒有人告訴他有意思的故事,再也沒有人和他分享好看的小人書,再也沒有人和他展示最近畫的畫了。他不知道自己現在每天為鋼琴和其他事情難過的意義了,他自殺了。
警察將他的屍體在她自殺後裝進黑色裝屍袋時已經是他死後兩天了,屍體是被和母親處理完奶奶葬禮付款業務後回來的父親發現的。又過了兩天後,醫院過來取走了屍體,用於整理屍檢報告。
期間有個胖的家政清潔工一直在很煩人地打掃衛生,她漫不經心戴著耳機,把奶奶的退休證書、沒畫完的畫和裝著小男孩屍體的裹屍袋當作垃圾扔掉了。醫生還是在小區垃圾桶裡找到的他。小男孩地父母在這期間一直沒有哭,你在他們臉上也找不到難過的表情。
  • 章節五“他在澄西派出所退場”
小男孩的父母按照派出所通知,於15天后去派出所聽取屍檢報告,但是被告知還要再等12天。
所以又等了12天后,小男孩死後的第28天,他們聽到了公安人員讀的屍檢報告。
當聽到小男孩沒有通過鋼琴六級的考試後,小男孩的母親無神的臉突然大驚失色,她抱頭痛哭。父親本想安慰她,但是聽到下一句報告是“他並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時,父親也大驚失色,衝出門去,迅速顫抖著點了根菸,抖著手將一整根菸4秒吸完(好多煙被抖著的嘴漏了出來)。[挺實驗的]
以上便是完整的五個章節,但是因為製作經費與當時得知成片只能有15分鐘的原因,我們不得不將本來大約成片一個小時左右的拍攝計劃縮小到了只拍一個章節。同時為了在15分鐘內講完一個較為完整的故事並把一個小時的角色塑造壓縮到十五分鐘內,我們不得不砍掉了許多內容,並以時間塑造鮮明角色為目的修改了劇本的細節以及內容。這期間,我發現小男孩將身邊的各種負面情緒變成了對自己的自我批判以及滋生自我毀滅的傾向特別像廢品廠的垃圾壓縮機做的事情,所以我將“小男孩”這個角色更名為“小型壓縮機”,並將這個只拍歸家橋段的短片定名為了我們現在知道的《壓縮機自行返廠》。
所以你看,這個“小壓”歸家的故事實際上是一整個完整的故事中的一環,而“小壓”也並不只是一個“悲傷的小男孩”這一略顯單調的角色設定,他具有一定的內核,也許他的出現會讓大家思考,在一個單調乏味又極其苛刻的生活中,離開了讓我們打心底快樂的因素,我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期待機遇?又或是創造嚮往的生活?還是向著某個目標不斷進發?這個,我希望觀眾自己去思考符合他們自身價值觀的答案。
至少原來的那個劇本是這樣的。

3、對“邊緣層次結構理論”的思考以及實際運用

推陳出新,以追求在下一個新時代引領風騷且標新立異的美術風格為創作理念,擺脫舊日美術的殘垣斷壁去進行創作。
海力量 你好chill啊
有些決定性的舉措往往是在不經意間獲得的,就像我在一次宿醉的經歷後無意間發現了這麼一款沉寂在我steam庫存中好幾個月的遊戲——《極樂迪斯科》。
在真正接觸《極樂迪斯科》之前,我有所聽說過業內人士對《極樂迪斯科》的一些評價,大都偏向於,“被這款角色扮演遊戲獨特的美術風格所震撼到了”之類。說實話,作為一名算不上資深,但涉獵範圍較廣且各個年代的遊戲多多少少玩過的玩家來說,這些遊戲媒體的打分標準在我這似乎不太能夠提供幫助(我的意思是,IGN給《寶可夢劍/盾》打了10分,這讓我無法對各別遊戲評分網站抱有太大的期望)。
但當我看到使用表達性畫技描繪出的標題界面以及如小說描繪一樣的文字語句時,我失語了,不知用什麼詞來表達我當時內心的喜悅。那一刻我知道,這是我一直在等待的遊戲,一款能讓你那位一直譏諷電子遊戲的語文老師啞口無言的遊戲。
隨著同樣宿醉的主角醒來,漸漸深入探索這個由ZA/UM創造的世界,近乎於詩歌的視覺小說般的劇情讓我對ZA/UM工作室的創作理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YOUTUBE上看了幾遍近兩個小時的開發團隊採訪後,我迫切地想要了解更多更詳細的創作源由以及這種特殊的表現派畫術下的藝術概念是否能夠切合到我的藝術相關項目中。為此,我想起了機核網美術組的翀老師,他們曾與ZA/UM有過書面上的聯繫,通過這種巧妙的聯繫,我能夠通過一封封電子郵件回答的方式,從ZA/UM的美術總監亞歷山大·彼得洛夫老師那裡得到我問題的答案。
彼得洛夫老師認為:
(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
[應西蒙和翀老師要求,郵件內容我不亂分享了,可能以後會有節目要用]
在瞭解了這些之後,我意識到,(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未公開)
衝啊!杜博哈!衝啊!
以“找到如何將‘邊緣層次結構理論’運用至螢幕表現上”為目標,我臨摹了彼得洛夫老師的《瑞瓦肖沿岸》。但是我意識到我們要拍攝的短片是在現實中的環境,而並非電子虛擬世界的景象,所以我將繪畫平臺從虛擬搬到了現實,用丙烯顏料在大畫布上臨摹了他的兩幅風格迥異的作品《金葛城警督》和《雙榮譽警督哈里·杜博阿(感性)》。
在完成兩幅畫期間我大致確定了,通過柔化的方式將原本已經沒有很強邊界感的現實世界畫面二次柔化,並增加與之相接的場景裡的銳化成度,從而使觀看對比場景的第一印象發散至溫暖、舒適的柔光下。同時在特定的場景中加入適當的膠片噪點也能使得人們的“柏林情懷”令大腦對畫面產生好感。
這種處理方式既能滿足有限的創作資源,同時也能夠達到我們所需要的效果。

4、關於影片中零星的浪革元素以及對赤忱的工人們的思考

華北浪革,浪是浪漫,革是一個不被允許使用的詞彙
萬青的小號還是那麼撥雲見日
不管是在《拼拼湊湊的相對和諧》中,還是在《壓縮機自行返廠》中,奶奶這個角色有一項設定是,“具象化的表現不可以出現在畫面中”,換句話來說,奶奶並不會直接出現在相機鏡頭對面。讓觀眾知道有奶奶這個角色存在於這個故事中的方式是,通過聲音、生活的環境和生活環境中的使用痕跡來讓我們能夠以一種更加貼近自然的方式去認識這個給“小壓”帶來溫暖和快樂的人。
《拼拼湊湊的和諧》中對奶奶角色的描述是這樣的:“作為華北眾多國有藥廠中的第一批因社會變革浪潮而強制下崗的工人,她為了生活,離開了從小長大的縣城,來到了南方打工。雖然因為身份和只是水平的原因沒有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這也讓她認識了深愛著她的小壓的爺爺。南北經商的爺爺讓奶奶在中年時過上了富足的生活,雖然舊日的艱辛仍時常在她腦海中浮現,但是豐富的物質和文化生活讓她將‘如何養活自己’轉移到了‘如何和他的孫子相處上’”。
在短片的場景設計中,因為是發生在南方的故事,奶奶的浪革情懷並不是特別明顯的,但我有意在“奶奶”的房間中添加了一些中國東北方相關的元素,包括俄羅斯套娃(不太東北,有點黑龍江了)、用來編織厚毛衣的粗棉繩以及那個碩大的熱水壺。
但是,什麼是“華北浪漫革命”呢?我當然可以花一長段篇幅去向你描述一個“工人們因工廠倒閉下崗後為了生活四處奔波最後重燃希望”的故事,但是我認為那僅僅陳述了華北的一段過往事件,並沒有講清楚“浪漫革命”是什麼。我曾經嘗試過用文字從各個角度對“浪漫革命”做出合理的解釋,但我發現,那些筆桿子下對“浪革”的描述就連我自己看起來都又臭又長,難以下嚥,就像《半條命》裡的運河關卡一樣。它不該是這樣的,我也不能這樣去寫。
“華北浪革”這個概念來源於它同名的中國樂隊“華北浪漫革命”,樂隊的主唱劉森用《烈火青年》、《縣城》等樂曲詮釋了他腦海中的“浪革”,而另一支我喜歡的樂隊“萬能親年旅店”的專輯《翼西南林路行》和同名專輯《萬能青年旅店》也充斥著他們對那個時代的思考。同樣的“浪革”不僅僅在音樂中,在影視作品方面,又例如像賈樟柯的《小武》和《站臺》或是刁亦男的《白日焰火》與曹保平的《追兇者也》等作品。
這種赤忱的、在黑暗中追逐希望的、難平的社會變革是需要我們自己去感受的,我沒有辦法把它說清楚,我覺得我以後也不會想要把它說清楚。

5、朋友和奇珍異寶供應商

他們的感染力使我腦中的場景有了重量
在聊我為什麼想拍電影前,我想先簡單聊聊我的朋友們。
對於一個17歲的青少年來說,人生閱歷到底是什麼?我所想到的是我的朋友們。我認識的人不算多,但也不算少,從資深ACG愛好者,到定居大洋對岸的軍品發燒友;從在工地管人和被管的欠債工頭,到倒賣小商品發家致富開公司的商人;從崇尚唯物共產的偏激左派,到推崇自由市場的安資右派;當然了,還有一幫子沒吃飯錢也要搞電影、設計、油畫、獨立遊戲的藝術工作者
與這些形形色色的角色做生意、聊天、鬥智鬥勇,讓我有機會在校園的學習生活以外的社會各個層面的各個圈子有目標又或是沒有目標地晃悠。他們給我描繪了一個我們生活在的簡單而又複雜的社會。
雖然在這期間,最大限度地接受多元文化以及各個意識形態的輸出讓我不可避免地在現階段成了一個世界上最可笑的中間派,又或是說一個曾經認可道德主義的中間分子。但是我認為,不斷拓展自己的眼界雖然在自主獨立思考的角度上來說也許是件壞事,但是假如在某一天我弄清了各個學派的觀點後,將他們消化並提出與解決新的問題,這是否有算得上是一件好事?
也許有一日,To be or not to be也能從我的問題變成大家的問題。
回到創作上來,這些由朋友帶給我的觀點碰撞又是怎麼具體改變我現階段的創作思路的呢?
我就假設她們喜歡仁兔成鳴了 因為他實在是 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可愛了!
我打個比方,假如說我現在想構思一對姐妹,他們都喜歡同一個動漫角色,而且樂於穿著她們自己手工做的cos服參加漫展來表達自己對這個角色的熱愛。通常來說,我會將她們設計成一對形影不離、親密無間的好朋友,因為除了家庭因素和人際關係層面,我很難能找到破壞兩人和諧關係的點,就自然不會多想。
但是在我經朋友引薦接觸谷圈後,我意識到,如果喜愛同一角色的兩姐妹中的其中一個是“夢女”,又或是說兩人都是“夢女”,這是否會成為誘發姐妹矛盾的關鍵點?又或是她們捨棄因為喜愛動漫角色而產生的對立關係的突破口?雖然這些不一定成為既定的角色創造條件,但是無疑給挖掘角色設定增加了不少創作可能性。
又比方說,假如我正在構思一個能夠表達馬列哲思的場景,也許在沒有接觸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前,我會想要創造一個公社的類似場景,也許還會設計一個長著山羊鬍跳到桌子上揮舞著真理報的角色。但是現在我會覺得,或許可以將工廠廠督、公司老闆又或是資本主義國家機器自然地引入一個特定的,帶有壓迫意味地場景,在放大資本主義缺點的情況下凸顯馬列哲思的共情感。又或是設計一個共產公社成員聯合一些特定人員進行伯思施坦主義活動,從而擴大群眾中的隱性矛盾問題,從而引出馬列哲思的本體。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但萬宗不變的是,在模糊且複雜的現代社會觀念下,這些新想法能夠讓我在能夠掌握無限創作可能性的願景下對將來所要了解的那些批判能力相關的必要理論有跡可循。

6、為什麼非得是電影?

不停地去看、去感受,總結心得,最終將得到的經驗與效果投入到將另一種歷史可能性變成現實的項目中去
就像那個男人上捕鯨船之後的心境
是時候說說為什麼我打算學電影了。
電影,作為藝術表達形式的一種,與插畫、設計、建築等藝術形式一樣,依我看來,在“個人有表達慾望”的前提下需要掌握一定的基本功才能夠達到一種“能夠養活自己同時推動時代進程”的狀態。
對於藝術的表達形式,我向來都秉持著來者不拒的態度,所以各種表現形式,如音樂、媒體、文學、裝置或是遊戲等,我都多少有所涉及,所以我將不會用長篇大論來解釋“電影是什麼?我為什麼喜歡電影?”這類問題。而是解釋為什麼我認為在大學期間,瞭解傳統電影的製作流程、拓展性研究以及在我腦內植入舊世界的電影拍攝理念是至關重要的。
抱著學者的姿態
主流價值觀中被觀眾定性為“優秀”的藝術作品的產生在我看來是需要創作者或創作團隊擁有對特定項目題材一定的文化底蘊的。在這一個前提下大多數創作團隊需要對作品的內核不斷打磨,才能產出至少在思想層面相對飽滿的作品。
就我自身對我將來出產的作品的方向來看,我的觀念與之前我們提到的ZA/UM藝術總監彼得羅夫老師的觀點一致,
“我們作品的創作理念不是舊日美術的殘垣斷壁,而是在下一個新時代裡引領風騷且標新立異的美術風格。”
不管是通過畫還是電影又或是遊戲,我對我作品的要求是,它可以選擇滿足“訂單-供稿”的需求,但它一定不可以是空虛,缺少內核的。所以這就需要我在我所涉及的相關領域的那些理論都有所積累,不管是畫、音樂、還是建築、遊戲等。這並不是幾天或者幾個月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長年累月的沉澱,就像一瓶藏了十年或者更久的太斯卡一樣,層次豐富,尾韻悠長。
抱著研究者的態度
這樣來想,我們首先需要弄明白的是,“舊日美術”是什麼樣的。它不是一隻不可名狀的猛獸,也不應當是一位溫文爾雅的老婦。我想象,它是一位高深莫測的古神,它太高大,太威猛,又太不可觸犯。他帶著古人流傳至今且早已被當做時間長利的經驗。同時,它又在不停將新時代的力量吸收,佔為己有,讓無數藝術工作者深陷其中。
而我認為,和它對話的唯一輕鬆方式便是通過電影。那裡面藏著先人與之對抗的痕跡與智慧。
雖然這段描述被我搞得有些太中二了,但我們不妨停下想想,在所有藝術形式中,電影是否算得上是較為穩定的表現形勢了(包括實驗電影),換句話說,只要和電影有關的,是不是都是會出現一個屏幕和一雙觀眾的眼睛。一直在變的,只有做電影和放電影的技術。如果還不明白,你可以回到剛剛那個古神的場景裡,把先人理解成講故事的導演們,把對抗理解成因為過於超前所不被大家接受的cult片、新浪潮、新風格片,把痕跡理解成大眾接受程度高的新形式片子和那些片子所製造的票房,智慧理解成導演琢磨出的新拍片方式。怎麼樣,看明白了嗎?
看明白最好,看不明白也一定要記住,你在我這裡看過了。
抱著創新者的精神
我堅定地認為,在大學的學習過程中,舊日美術的精髓應當是我需要著重學習的,這指的是我不僅要了解時下導演們是怎麼拍片的,還要能夠明白且消化他們使用那些拍攝技巧的原因以及具體的使用方法。這些就是為什麼我選擇想要在大學接觸電影,瞭解傳統電影製作流程卻也同時不能忘了總結出新的標新立異的實踐計劃的原因。
畢竟,如果你連舊日美術長什麼樣子都不會知道的話,又怎麼知道自己的作品哪裡和它不一樣呢。
這歌很那啥 但是小時候經常聽 沒發現啥不對
大家對《關於壓縮機自行返廠的一切》感興趣的話我做個比較完整的版本出來,帶上一些我畫的概念圖還有前言後記啥的,也可以給大家看看當時的一些草稿和之後補拍的一些未公開鏡頭啥的
先溜了,今天是週六文明夜,和朋友搓核彈去了。
祝大家聖誕快樂,餃子包蒜!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