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第七藝術,用不算長的一到兩個小時的時間,在電影開始時入夢,進入那個或捧腹大笑、或潸然淚下、或孤獨終老或幸福美滿。不論結局如何,一部好的電影,或稱為經典,隨著時間的加持,在我們的一生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心靈捕手》:這不是你的錯!
《心靈捕手》由美國著名導演格斯·範·桑特執導,馬特·達蒙、羅賓·威廉姆斯、本·阿弗萊克等實力派演員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1997年上映,在全球範圍內贏得了觀眾和評論家的一致好評,並在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獲得了九項提名,最終斬獲了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剪輯兩項大獎。
劇情介紹
威爾(馬特·達蒙飾)是一個年輕的藍領工人,白天在工地搬磚工作,下班後到哈佛裡做一名清潔工。他有著驚人的數學天賦,能夠輕鬆解決複雜的數學問題。然而,威爾由於家庭背景和成長經歷,他一直避免與人建立深層次的關係,導致他成為了一個內向、叛逆、自閉的年輕人。
哈佛大學走廊裡由教授藍勃(羅賓·威廉姆斯飾)寫下的一直未被解開的數學研究題被威爾做了出來,藍勃通過這件事情發現了威爾的數學天賦。他試圖將威爾引入學術界,但威爾對陌生人表現出強烈的不信任感,對藍勃的邀請毫不感興趣。
藍勃並沒有放棄,他繼續與威爾接觸,並安排了心理學家桑恩(斯特蘭·斯卡斯加德飾)對威爾進行心理治療。桑恩是一個善良、真誠的人,他漸漸贏得了威爾的信任,開始幫助威爾解開他的心結。
在與桑恩的交流中,威爾逐漸敞開心扉,透露了他對過去的恐懼和不安。桑恩鼓勵威爾面對自己的過去,並嘗試與他人建立更深層次的關係。
在這個過程中,威爾結識了一個名叫史凱蘭(明妮·德瑞弗飾)的女孩。史凱蘭是一個溫柔、善良的女孩,她漸漸走入了威爾的內心,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道亮光。威爾跟斯凱勒相愛,但是兩人存在觀念上的差異,但是當他女朋友史凱蘭提出讓威爾和她一起去加州時,兩個人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因為性格家庭原因害怕被拋棄,最後提出分手了,對於愛情,他內心是自卑的。
在最後一次心理治療時,桑恩翻著威爾20年的個人檔案,瞭解他曾經所經受的痛苦與為了掩蓋自己的自卑而如瘤子一般到處遊蕩惹事的經歷。他一遍一遍地對威爾說“這不是你的錯”,終於最後威爾情感控制不住,抱著桑恩失聲痛哭。威爾終於把積壓在內心的情感宣洩出來。威爾最終能夠走出童年的陰影。
影片最後,威爾不再恐懼決定離開哈佛,他不再迷茫,而是決定開始新的生活,開始追隨自己的內心,去追逐愛情,找尋史凱蘭。
深度解析
電影的前半部分充斥著迷茫、憤怒、暴力和叛逆,但後半部分卻充滿了溫馨和愛,這種前後的反差,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也感動了無數的觀眾。“問題少年”威爾因為童年時期的遭遇,抗拒別人的接近,拒絕袒露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將自己層層包裹在玩世不恭的偽裝下,這並非是他本身便冷漠無情,而是他已經徹底對社會失去了應有的信任,對人生失去了目標。看完這部電影,我們看到的不會是一個玩世不恭、惹是生非的男主,而是一個渴望理解和被愛的“孩子”,就如同電影中的臺詞:躲避和不信任,是因為曾經被應該愛我的人遺棄。
桑恩與威爾的互相拯救,使得威爾從自己的童年陰影中逃離,也使得桑恩願意再次面對過往,勇敢地去尋找獨屬於自己的第二春。桑恩用自己的溫和、包容與理解融化了威爾偽裝,威爾也用自己的直言不諱擊碎了桑恩的心牆。他們二人的“對手戲”可以算得上是這部電影最值得回味的地方,也是最為精髓之處。
1.愛情、友情、師生情,勵志外衣下十足的人文關懷
泰戈爾曾說:如果你把所有的錯誤關在門外,真理也要被關在門外了。
沒人會懷疑史凱蘭對威爾的感情,她不停的提醒威爾帶她去見他的家人,就是想要早一點融入他的生活,通過認識和了解他的家人,更加深入的瞭解威爾本人,這本身就是一種表達的愛的方式。
史凱蘭是一個善良的、懂得包容的哈佛女生,當威爾帶她去見自己三個朋友時,史凱蘭不僅沒有任何的排斥心理,反而願意配合威爾的朋友說著惡趣味的粗俗笑話。都說愛一個人,就會愛他的全部,史凱蘭的這種愛屋及烏的表現,也證明了她對威爾不含雜質的愛。沒人會懷疑史凱蘭對威爾的感情,當史凱蘭問及威爾的家人時,威爾習慣性地用自己的偽裝撒謊說自己有十一個哥哥。在這之後,她不停的提醒威爾帶她去見他的家人,就是想要早一點融入他的生活,通過認識和了解他的家人,更加深入的瞭解威爾本人。
和威爾發生爭吵後,史凱蘭哭著對他說:“我知道你害怕,怕我不愛你,我也怕,但我願意試試...我想幫你,我想和你在一起。”
雖然威爾還是憤怒的離開了,但史凱蘭的痛苦和眼淚卻實實在在的印在了他的心裡,而史凱蘭的話,也第一次掀開了威爾一直以來的“偽裝”。
威爾有三個朋友,他們每天開著車到處閒逛、打鬧、喝酒,怎麼看都覺得是一群“酒肉朋友”,然而他們卻是威爾僅有的朋友,除此之外,再沒有和任何人來往。
他們雖然看上去吊兒郎當,但會在威爾與人發生衝突時,毫不猶豫的出手相助,朋友被哈佛男生奚落時,威爾也會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天賦與知識的積累幫朋友出氣。
女友史凱蘭想見威爾的家人,威爾就帶她和三個朋友聚餐,因為對於威爾而言,朋友就是他的家人,甚至超過“家人”對他的意義。
威爾十分珍惜這份友情,再加上他的自我封閉與自卑,讓他不敢接觸新的事物,不敢邁出他的“舒適圈”,不願離開貧民窟。他甚至憧憬著和幾個朋友做一輩子鄰居,未來一起帶著孩子看球賽。
然而朋友查克卻是十分嚴肅的對他說:“我每天去你家接你,我們一起出去喝酒玩鬧,那很棒,但每次我敲響你的房門時,都希望你不在家,不說再見,什麼都不說,就是走了。”
威爾聽完,久久的沉默。
哲學家叔本華說:一個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身邊的人比自己過的好。
但查克對威爾的友情,卻是打敗了人性自私的一面,鼓勵威爾積極面對生活,主動去創造更好的未來。在電影的最後,當查克再去威爾住的房子接威爾卻發現早已人去樓空之時,他的內心是無比釋然的,他的最好的朋友終於不再浪費自己的天賦,不再整日無所事事,而是勇敢地踏出了新的人生軌跡。
桑恩絕對稱得上威爾的心靈導師,在第一次見面被威爾冒犯之後,不僅沒有放棄威爾,反而主動敞開心扉,向威爾述說著自己和妻子曾經的經歷。
其實桑恩完全可以不理會威爾,雖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藍勃,但在理解了威爾以後,他衷心地希望拯救這個深陷泥沼的孩子,衷心地希望他能夠走出童年的陰影,重拾對生活的信心。所以,桑恩願意忍受威爾的詆譭和不尊重。
至於藍勃,很多人會忽略他的存在,但不可否認,藍勃花了5萬美金將威爾從警局保釋,給威爾找心理醫生,幫威爾介紹工作,這一切,都能說明藍勃的無私和用心良苦。
一次威爾點燃了藍勃的研究資料,藍勃不僅沒有怪他,反而冷靜的告訴威爾他的無奈和惋惜,威爾擁有他夢寐以求的能力,卻一直在浪費這種能力。
藍勃和桑恩一樣,從未想過從威爾那裡得到什麼,如果說藍勃是希望威爾將來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留在哈佛大學發揮自己的數學天賦,那麼桑恩就是希望威爾將來做一個精神世界健全的,幸福的人。
一個鼓勵威爾追求物質滿足,一個幫助威爾實現精神富足,他們之間觀點的矛盾,並沒有影響他們各自對威爾的關懷和用心,二人傾注自己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只是為了幫助他走出人生困境。
友情、愛情、師生情,在威爾迷途的人生道路上,給了他足夠的關懷和理解,不僅是在生活中給予威爾關懷,更在精神上給了威爾莫大的安慰。
而這,也正是“勵志”背後體現的人文關懷。
2.教育的藝術
《放牛班的春天》中有句臺詞這樣說: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
最後一次見面,桑恩用自己的童年經歷,喚起了威爾對童年的痛苦回憶,但威爾早已習慣了逃避和掩飾,條件反射的想要用輕描淡寫的方式一筆帶過。
桑恩沒有給他再次逃避的機會,他溫柔而堅定的對威爾說:“那不是你的錯!”
桑恩不斷重複著這句話,整整十遍。
威爾也從開始的漫不經心,漸漸變的手足無措、變的憤怒,他痛苦推開桑恩,卻很快又被一句“那不是你的錯”徹底擊潰。
他終於哭出了聲,並主動擁抱了桑恩,伴隨著他的眼淚,我們也看到了這個男人的重生。
當一個人願意正視過往,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就是一個人自我重鑄的開始。
而桑恩,無疑就是引導威爾正視童年傷害的人。
而電影中的藍勃,並非沒有可取之處,他雖然在追逐名利的過程中,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變化,對桑恩的“不成功”現狀加以抨擊,但不可否認,藍勃在對待威爾的教育原則上是有閃光點的。
韓愈的《師說》有這樣一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藍勃清楚的知道,自己為之努力了幾十年的研究成果,都不及威爾的靈光一瞬,但他仍是不遺餘力的向威爾傳授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這種無私的教育精神,亦是我們一直推崇的教育理念。
而更有意思的是,桑恩心理學教授的頭銜,在威爾面前同樣是形同虛設的。威爾可以通過“臨時抱佛腳”的方式“嚇退”一個又一個心理治療師,甚至在第一次與桑恩的“交談”中,讓桑恩失去理智。
很滑稽嗎?並不是,這部電影其實是重新定義了“天才”二字,正如桑恩對威爾的評價一樣:“看著你,我沒有看到聰明自信,我看到的,是一個被嚇傻的狂妄孩子。”
桑恩與威爾的交流方式,也給了無數教育工作者一個提醒。
教育並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授業者告訴受業者需要做什麼、應該做什麼,而是通過引導和交流讓他們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電影推薦無法替代原片,好電影值得多次品鑑。細看此篇,各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