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先自证一下,以免有人乱扣云玩家和盗版玩家的帽子。从初代《使命召唤》到今年的《使命召唤:先锋》全都在PC上买了。
我个人主要还是在Xbox360和PS4上玩的历代作品(除了1代,以前玩的是育碧上海发行的PC版)。PC只是我又买了一遍,方便写文章做视频用。包括没登陆PC的《使命召唤3》也在PS2上玩过。
《使命召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列游戏,它的题材从二战横跨到22世纪的太空战争,故事的世界线和背景也被划分得明明白白。
简单来说,从故事内容关联的角度出发,大致分为以下几个世界线:
- 《使命召唤》《使命召唤:联合进攻》《使命召唤2》《使命召唤3》《使命召唤4:现代战争》《使命召唤:现代战争2》《使命召唤:现代战争3》《使命召唤:无限战争》的二战/旧现代战争世界线:前面四部二战作品有角色串联,由Infinity Ward角色设计师萨米·奥努的说法,后面三部中的主角之一是初代作品主角的孙子,《无限战争》因为出现了一艘名为141级的太空军舰,有时也被认为是这一世界线的作品。
- 《使命召唤:世界战火》《使命召唤:黑色行动》《使命召唤:黑色行动II》《使命召唤:黑色行动 解密》《使命召唤:突击队》《使命召唤:黑色行动III》《使命召唤:黑色行动4》《使命召唤:现代战争》(2019)与《使命召唤:黑色行动 冷战》的黑色行动世界线:角色串联,去年的《黑色行动 冷战》确定是原世界线的故事,再加上新《现代战争》中的角色正式出现与本作,所以新《现代战争》也成为了第一部与《黑色行动》世界线融合的Infinity Ward作品。需要特别指出的两点是,新《现代战争》和原作并无直接关系,可以理解为平行宇宙;《黑色行动4》是否是《黑色行动III》前传,这一点尚且存疑。
- 《使命召唤:幽灵》的独立世界观。
- 《使命召唤:高级战争》的独立世界观。
- 《使命召唤:二战》的独立世界观。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从二战到21世纪60年代,横跨二战、冷战、未来第二次冷战和第三次冷战的黑色行动世界观,包括了七部正作和两部旁系作品。由于文本量达上万字,所以还是分期讲述。
码字不易,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不吝点赞。
世界战火(二战的故事)
《黑色行动》系列的故事,还要从2008年的《使命召唤:世界战火》,要从1942年的马金岛开始说起。
列兵米勒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名士兵,在太平洋战争中被日军俘虏,关押于马金岛(也叫马金环礁岛)。
日军残忍地杀害了其他战俘后,准备对他下手。此时美军的突击队踏上了沙滩,救下了即将死于日军之手的米勒。
救出战俘后,美军开始了对日军的攻势,并屡屡遭到日军的伏击。穿过了岛上的雨林后,米勒炸毁了岛上的弹药库,却在撤离时被突然出现的日军用武士刀所伤。
罗巴克下士又一次救下了米勒,海军陆战队员登上了小艇,迅速撤离。
这就是历史上1942年8月17日夜间的马金岛突袭战。
而在这次行动中,亚历克斯·梅森的父亲获得了紫心勋章。而亚历克斯·梅森是谁,我们下一篇就知道了。
一个月后的9月17日,一支在斯大林格勒防御的苏军小队遭到了德军惨无人道的屠杀。
这只小队原本属于德拉克维奇少将和克拉夫琴科上校麾下,两人声称会带着援兵回来支援,最终却遭到两人的无情抛弃。
在喷泉里装死的维克多·雷泽诺夫和迪米特里·彼得连科免于被德军补枪,逃过一劫,两人也因此相识。
由于丢了右手的食指,雷泽诺夫将自己的装有瞄准镜的莫辛-纳甘步枪交给了彼得连科,二人在德军的重重包围中穿越城市,抵达了德军的驻处。
在其他苏军士兵的正面佯攻下,彼得连科狙杀了德军的海因里希·阿穆塞尔将军,两人在德军的袭击中跳入伏尔加河,成功逃脱。
1943年1月,由希特勒的授意,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施坦纳博士开始研发一种新型毒气,兼具糜烂性毒剂与神经性毒剂作用的化学武器,代号为“新星6号”(音译“诺瓦6号”)
从后面《使命召唤:战区》僵尸核爆事件可知,第三帝国也在战争战争中了另一种名为“新星5号”(音译“诺瓦5号”)的生化武器,能将人类变为僵尸。
同一年的某个时候,苏联特工珀尔修斯从美国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窃取了曼哈顿计划的详细信息和文件。
1944年9月15日,马金岛突袭战过去了两年,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在海航部队的支援下登陆佩里硫岛。
在成功登陆后占领滩头壁垒后,苏利文中士却不幸被一名日军军官暗算。
武士刀穿透了他的腹部,不幸身亡。
罗巴克下士晋升为中士,成为了这支小队的小队长。
第二天16日,承受着失去苏利文的悲痛的米勒、罗巴克和鲍伦斯基等人,对佩里硫岛上的日军机场和防空炮兵阵地发起了进攻,并在夺取了阵地后,得到了海航单位的全面支援,击退了日军的反扑。
时间到了1945年。4月初,美军对太平洋上日军的物资运输船队发动了空袭,在被日本零式战机截击后返回编队,返航途中营救了遭到神风特攻队袭击的舰船的水手。
时隔半个月,欧洲东线战场已经是盟军完全的大反攻。
4月18日,这次迪米特里被德军所俘虏,但又一次“骗过了死神”(雷泽诺夫语),得到了雷泽诺夫和切尔诺夫的援救。
苏军对德国本土的塞洛高地高地展开了全面的进攻,雷泽诺夫也兑现了他当年“他们的土地,他们的血”的血誓。
苏军的钢铁洪流以无法阻挡之势向着帝国的心脏推进。彼得连科乘坐一台T-34坦克摧毁了大量的德军坦克,以及德军的通讯设施,占领了德军的一处火车站。
苏军的先头部队,包括雷泽诺夫、彼得连科和切尔诺夫,就在这处乘上了开往柏林的火车。
5天之后,三人乘坐的火车在柏林郊区的潘科遭到了德军袭击。火车脱轨,但三人并无大碍。他们攻破了德军的防御,进入柏林,拉开了柏林会战的序幕。
在投入战场之前,切尔诺夫还在写日记,雷泽诺夫批评他,认为写日记救不了苏联,责骂了切尔诺夫一顿,把苏联的红旗塞到了切尔诺夫手中,表示“既然你没法证明你能为祖国母亲战斗,也要证明你能为她而死”。
苏军在柏林攻下了一座又一座楼,双方在巷战中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德军节节败退,最后剩下了几个残兵,在地铁口向苏联人求饶。切尔诺夫认为杀了他们没有必要,也没什么道德。但雷泽诺夫还是呼号着士兵们把手中的莫洛托夫燃烧瓶砸向了这几个德国兵。
紧接着,德国人的炮兵开始反击,这些苏军士兵进入地铁隧道内躲避轰炸。德国人见势不妙,开闸放水,洪水涌入了地铁隧道之中。
雷泽诺夫三人侥幸逃生,并与大部队会合,向着德国国会大厦发起冲锋。
苏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击溃了大厦外布防的德军,摧毁了德军布置的火炮,但切尔诺夫却在登上国会大厦楼梯时,被一名挥舞着火焰喷射器的士兵烧伤(躺在地上有微小的动作,瞄准时仍然出现名字,疑似并未死亡)。
雷泽诺夫从切尔诺夫的怀中拿出了他的日记,对彼得连科说出了“应该让高层的那些军官看看(这本日记)”。
苏军在大厦内继续与德军激战,直到他们控制了每一层楼。彼得连科拿起了红旗,准备把胜利的旗帜插在国会大厦的顶端。
不料一名藏起来的德军士兵拿着刀偷袭了他,雷泽诺夫见状,抄起砍刀,砍杀了这个卑鄙的德国兵,并一刀斩断了挂着德国气质的绳子。两人一起扬起了苏联的红旗。
欧洲战场胜利了。这是4月30日。
胜利的喜悦中,我们的目光再回到太平洋战场。
两周之后的5月14日,罗巴克的小队在冲绳对死守在岛上的日军发起了攻势,摧毁了他们的防御工事。
之后他们接到了留守原地的命令,直到5月29日,他们得到了少量的空投补给品和弹药,随后对冲绳的首里古城发起进攻。
日军很清楚自己已经没救了,所以反击得更加疯狂。
等到日军的多数已经被消灭殆尽时,美军已经打到了宫殿的中心地带。
几个假意投降的日本兵趁乱杀死了罗巴克与鲍伦斯基中的一人(由玩家选择*)。存活的人与米勒并肩作战,在空中力量的帮助下,盟军消灭了首里城中所有的日本兵。
*注:玩家帮助谁杀死反扑的日本兵,谁就能活,反之将被偷袭而死。官方并未确认正史中谁活了下来。有些玩家由《使命召唤;黑色行动》的僵尸模式地图FIVE(五角大楼)中的画像,认为罗巴克活了下来。但僵尸模式并非正作的故事线,所以我持怀疑态度。
1945年的8月,两朵蘑菇云在日本升起。
二战结束了。
早在柏林被攻破之前,希特勒深感自己的末日即将来临,于是命令弗里德里希·施坦纳带着一支带有新星6号和V2火箭的部队,乘坐军舰进入北极圈,以待有朝一日能够死灰复燃。
弗里德里希·施坦纳却已经开始为自己的出路做了打算。
他不想再把自己绑定在第三帝国的废墟之中。他想和苏联人做交易。
这支“希特勒的最后希望”在进入北极圈之后,遭到了英国皇家空军的袭击,搁浅在了一片冰原之上。党卫军为了防止船上的武器落入盟军之手,曾经试图爆破整艘船,但他们失败了。
施坦纳联系上了当年当了逃兵的德拉克维奇少将和克拉夫琴科上校,约定好苏军消灭掉拒绝投降、顽固不化的党卫军,把他从党卫军中捞出来,船骸中的新星6号和V2火箭就都是苏联人的了。
雷泽诺夫和彼得连科两人在休整之后,被调入第三集团军,参加了这次消灭党卫军,找出施坦纳的奥林匹斯行动。
不巧的是,这次行动的指挥官,恰恰就是和雷泽诺夫有着深仇大恨的德拉戈维奇和克拉夫琴科。
苏军一鼓作气,凭借着炮兵的支援,将党卫军尽数消灭,雷泽诺夫第一次见到了施坦纳,那个眼神有如恶魔一般的邪恶科学家。
德拉戈维奇命令雷泽诺夫的小队开路,进入船骸,找到新星6号。
在获得了新星6号毒气之后,德拉戈维奇以实验毒气威力的借口,准备除掉雷泽诺夫等在喉之鲠。而彼得连科不幸死于毒气。
就在雷泽诺夫等人即将落入一样的命运之时,英国特种部队突然杀到,炸开了毒气室的门。雷泽诺夫和另外两名被抓的苏军士兵从德拉戈维奇手下与英国人之间逃出生天,并成功引爆了党卫军之前未能引爆的炸药。
尽管摧毁了毒气储备,但并没有完全消灭掉新星6号这种武器,因为那个造出毒气的人,还活着。
雷泽诺夫返回苏联,却遭到逮捕,被投入苏联某处的古拉格,名为沃尔库塔。
十几年后,就在那里,心怀愤恨的雷泽诺夫将和一个美国人相遇。而那个美国人,将成为他向德拉戈维奇、克拉夫琴科和施坦纳三人复仇的利刃,和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