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長安三萬裡》超越《姜子牙》成為國產動畫電影票房第二。上週和家人一起去看時,周圍80%都是中小學生,很多年看電影沒有這種感覺了。坐我旁邊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看到高適和李白在揚州船上的那一段,哭的稀里嘩啦。我偷偷看了他一眼,他注意到我後,強忍住淚水,假裝堅強也是一種勇敢。其實我很欣慰,這部動畫電影可能就此在他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以後他大概率會變成一個喜歡中國文化的人,而中國文化就是靠著這一個個具體的人,千百年來綿延不絕。下來說幾點我觀影過程中,以及回來後的一些個人思考。
第一,針對於很多人說這部電影是拍給小學生看的,我很詫異說這些話的人,能否準確說出影片中每首詩詞的名字,亦或者倒背如流。還是成年人就不能讀唐詩?還有說整部影片像是背課文之類的說辭,依我看說這些話的人八成根本就沒看,所以不值一駁。影片中精心為李白的每首詩都配了相應的場景和劇情,用來描述李白創作時的情境。你自己無法體會到這種情感的共鳴,那便是自己的問題罷了。
第二,說影片像流水賬。誠然影片有幾處段落,稍微略顯拖沓之外。整體的節奏張弛有度,高適與李白的人生各個段落都可以自成一幕。起承轉合,有始有終,有鋪墊有高潮。我不知道說是流水賬的朋友,是不是對流水賬這個詞有什麼誤解?還是你自己本身就對中國傳統文化不感興趣,所以才會覺得枯燥乏味,像流水賬。難道這也成了電影的問題嗎?
第三,我們來談談李白這個人。中國傳統文人唯一的出路就是仕途,也就是做官。很多文人雅士終身都在出世與入世間不斷徘徊。《將進酒》中的“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詩僧寒山多次投弟不中,在天台山出家,隱居寒巖。有詩“我自遁寒巖,快活長歌笑。“
蘇軾“烏臺詩案”後被貶黃州,所作《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中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柳永留戀花間所作《鶴沖天·黃金榜上》中的“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當然還有大家最熟悉的陶淵明,仕途之路起起伏伏,最終歸隱。寫出《桃花源記》。以上的種種例子,無一不說明中國古代文人的大致情況殊途同歸。失意時想到歸隱,看透浮名。但一有機會,仍想積極入世,參與政治施展抱負。這裡有一點我想提醒一下大家,一個文人知識分子的詩文才華,很多時候並不直接等於他的政治才華。文章詩詞寫得再好,但並不一定懂得治國理政。當然這也並非是批判李白,文人的浪漫主義是促使他們想要施展才華,報效國家的一個直接原因。這種情懷當然值得肯定,尤其是在當下這個時代。出世與入世永遠是橫在中國歷朝歷代知識分子面前的抉擇。
第四,對於經典典籍和重要歷史人物的解讀權,官方應該適當的,選擇性的下放。這對於創作者來說非常重要,對於文化輸出和文化自信來說也異常重要。誠如我開頭提到的那個坐在我旁邊的小學生。如果沒有這部《長安三萬裡》,那麼他腦海中的李白形象又會是什麼樣?可能永遠只是語文課本上的生平簡介,以及幾首李白的詩詞。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吧啦吧啦等。這樣幹扁的形象怎麼配得上李白精彩的一生呢?而通過影視化,甚至是電子遊戲化,這樣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載體的傳播之後。很多年輕人自然而然的會在觀影之後,去搜索相關的詩詞,人物和歷史。這種主動的學習永遠比他在課堂上被動背誦要來的深刻。
我們整天說中華文化是一個幾千年來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那麼如果你不開採,不挖掘這個寶庫,它就等於沒有。開採和挖掘的權利應該屬於所有致力於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創作者。《長安三萬裡》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希望有更多的創作者參與進來,把我們偉大的文化傳承下去。
第五,王微十幾年前把土豆網賣了,成立追光動畫時就說要做東方皮克斯,十年後的今天確實做到了。順帶推薦一下王微的長篇小說《等待夏天》。以及王微十多年前掛在土豆服務器上的個人博客,現在早也沒有了。《長安三萬裡》是追光動畫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十年來的集大成者。李白《將進酒》的視覺化表達將長留動畫影史,成為中國文化大氣磅礴,灑脫不羈的標籤,為世人所稱道。
最後我想起了《妖貓傳》裡,楊貴妃對李白說的話“大唐有你,才是真的了不起。”
#長安三萬裡#
#電影#
#國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