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


3樓貓 發佈時間:2021-12-07 15:52:11 作者:tsusaku Language

—偷走你的心。
Take your heart.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1張

·引:卡爾·榮格和他的“榮格心理學”

1875年7月26日,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降生於瑞士凱斯維爾鎮的一處小小村落。半年後,榮格一家人搬遷至萊茵瀑布邊的洛封城堡附近,卡爾·榮格在這裡度過了大部分的童年和少年時光,伴隨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叛逆。面對自己的牧師父親,8個牧師長輩和他們所崇拜的基督教,他嗤之以鼻。空洞且無意義的神學教條令他感到煩躁,信仰與現實的真實差距讓他感到失望。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2張

榮格曾在巴塞爾大學學習醫學,畢業後進入到蘇黎世伯格爾茨利精神病院實習。任蘇黎世大學精神病學講師時期,他經由《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這本書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相識。兩人興趣相通,很聊得來,甚至共同創建了國際精神學會,可後來因學術意見上的巨大分歧最終分道揚鑣。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3張

△ 左1弗洛伊德,右1榮格

榮格雖對全世界的宗教都有著較為深入的研究,但主要目的是研究深層次的人類心靈,因此直到晚年仍保持著對諸如猶太教和基督教等的批判(寫於著作《答約伯》(Answer to Job)中)。作為西方心理學歷史上的宗師級別人物之一,其最大的成就莫過於由他帶頭創立的“榮格心理學”,也被稱作“分析心理學”或者“原型心理學”。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4張

作為一支充滿神秘色彩的心理學學說,它還被經常引用到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甚至是遊戲作品中。我們熟知的《女神異聞錄》(Persona)系列,最為突出直接地引用了“人格面具”(Persona)一詞。本文將以《P》系列(主要是《P5》)為案例,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5張

·“意識”和“無意識”

根據榮格的人格結構理論,人的心靈(他將人的人格稱之為“心靈”)首先被分為“意識”和“無意識”兩大部分。

“意識”即“自我意識”,顧名思義,指那些能夠在正常情況下被我們察覺和記憶的部分。“意識”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讓我們知道自己是個有意識的人、知道自己是誰,其存在的最顯著特徵就是其連續性:情感是連續的、記憶是連續、感知也是連續的。然而榮格認為“意識”僅僅是心靈的一小組成部分,那些難以被察覺到的、位於心靈深處的“無意識”,往往對人格塑造的影響更大。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6張

“意識”是顯露的,而“無意識”是隱藏的。

“無意識”即“潛意識”,與“意識”剛好相反,是人心靈中無法在正常情況下被察覺和記憶的部分。“無意識”是極黑暗的,因為它自身具備的不可見性。“無意識”也是極重要的,因為它在一定條件下可完成向“意識”的轉換。後《P》系列中《P3》的“影時間”、《P4》的“深夜電視”、《P5》的“認知世界”,實際上均可以理解為是由“無意識”中誕生的、區別於現實世界的產物。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7張

人類個體的成長是“無意識”向“意識”進行轉化的過程。當一個人的“無意識”無法正確向“意識”轉化時,心理疾病的症狀便顯露了。《P5》的中典型表現為個體在被“偷心”(殺死他的“陰影”)後的“廢人化”。

·夢的作用

榮格認為,夢是“無意識”通向“意識”的窗口。因此夢境雖往往荒誕,但冥冥之中同現實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人在做夢時也會發生“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交流、整合和轉化。但因“無意識”本身的不可見性,一般人在醒來後不久便會忘記夢的細節內容。回到遊戲,我們扮演的Joker則需要通過上床睡覺的方式“夢”進天鵝絨房間。當然也可以通過各地的傳送點進,這一方面是為了突出主角“詭騙師”身份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更主要目的)還是方便玩家們遊玩。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8張

△ 監獄和囚犯的造型象徵著主人公“被束縛的命運”
—這裡是位於物質與精神的夾層間的地方。

“意識”與“無意識”接觸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個性化”,即“自性”的誕生。《P》系列中反覆出現的“天鵝絨房間”,潛藏著更為深層次的東西。

·“個體無意識”

前面提到,根據“榮格心理學”,心靈首先被分為“意識”和“無意識”兩大部分。而其中的“無意識”,仍能被繼續分割為“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兩大類。

首先,什麼是“個體無意識”?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9張

這裡我們單純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即可。

所謂“個體無意識”,是個體層面上所有同“意識”(自我意識)不一致或產生矛盾的心靈內容。可以是被我們遺忘的事物,被我們忽視的情感,被我們封閉的回憶等等等等。它們的形式多種多樣,但都具備同一個特點:與個體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10張

《P5》中的殿堂(Palace),是對“個體無意識”這個概念進行藝術加工的結果。按照遊戲設定,正常人的陰影(Shadow)遊蕩在印象空間(認知世界中的地鐵站)。而內心慾望極其強大者才會形成殿堂,陰影居住其中。本體的7個殿堂,分別對應了7種人類內心深處的醜惡慾望。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11張

鴨志田——學校——色慾
斑目——美術館——虛榮
金城——銀行——暴食
雙葉——金字塔——憤怒
奧村社長——宇宙基地——貪婪
新島冴——賭場——嫉妒
獅童——客船——傲慢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12張

宮殿的模樣,正是殿主的“個體無意識”在認知世界的映射。

·“集體無意識”

“意識”與“無意識”,相對卻又相通。“個體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亦是如此。榮格認為,人類生來就具有“直覺”,它們是比所謂“本能”還要更古老的東西。如果說“個體無意識”是由一個人的後天經歷形成,那麼“集體無意識”則潛藏在整部人類進化和文明史之中,是我們祖先的遺留物品。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13張

“精神的個人層終結於嬰兒最早的記憶,而它的集體層卻包含著前嬰兒的時期,即祖先生活的殘餘。”——卡爾·榮格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14張

《P5》中模擬現實地鐵站的印象空間(Mementos)雖然與榮格提出的祖先遺留觀點存在相悖,但大體上還是借用了“集體無意識”的主要框架,或許我們可以將其看作一種“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的結合體,是東京所有民眾心中的慾望在認知世界形成的巨大“殿堂”。思想剝奪之路、和諧剝奪之路、節制剝奪之路、美德剝奪之路、慈悲剝奪之路、感動剝奪之路、寛容剝奪之路,一層一層,直至奪去人類心靈中的所有美好品德。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15張

偽神,或者說聖盃,正是集體醜惡慾望膨脹下的終極產物。

·“集體無意識”中的“原型”

經由對世界上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不同神話、不同宗教、不同人群(的夢)的考察,榮格將眾人“集體無意識”中相似的內容或者反覆出現的內容稱為“原型”(原始意象)。這些“原型”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積累並形成的一種遺傳傾向。大部分“原型”都與神話、宗教、幻想等掛鉤,因此帶有神秘主義的色彩。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16張

“每一個原始意象中都有著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的一塊碎片,都有著我們祖先在歷史中重複了無數次的歡樂和悲哀的一點殘餘,並且總的說來始終遵循同樣的路線。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開鑿過的河床,生命之流在這條河床中突然奔湧成一條大江,而不是像先前那樣在寬闊然而清淺的溪流中漫淌。”——卡爾·榮格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17張

《P5》則借用到榮格所發現的一些標誌性“原型”,進行了再創作。

【陰影】

“陰影”是“無意識”中與現實自我相反的形象,依據“人性矛盾”的觀點提出。遊戲中的形象則是慾望擴張之人在認知世界中的心靈映射,即“他認為的自己和身邊的人應該是什麼樣子”。且殿主不止擁有一個陰影,殿堂中的所有陰影都由殿主映射形成。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18張

【阿尼瑪】和【阿尼瑪斯】

“阿尼瑪”和“阿尼瑪斯”分別是男性“無意識”中的女性性格和女性“無意識”中的男性性格。遊戲中最為接近的人物形象應該是“天鵝絨房間”的雙子,不要忘了《P3,4,5》中“天鵝絨房間”都有女秘書。最重要的是,“阿尼瑪”在“無意識”中僅有一個存在,而雙子本來也是一個存在(只是被偽神分成了兩半)。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19張

【自性】

“自性”是人心靈的本性和中心,通常以一個“老者”的形態的出現且具有神的特徵,和善且樂於助人。這很難不讓我們聯想到“天鵝絨房間”的主人:伊戈爾。至於為什麼《P5》裡的伊戈爾這麼兇,相信打通關的玩家最後應該都知道了。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20張

【人格面具】

戴上了“人格面具”,你就成為了它的樣子。不同的“人格面具”對應著不同的性格和處事態度。一個人“無意識”中的“人格面具”不止一個,但我們往往會選擇最符合他人期待而非自己期待的那個。只有在不同的場景下選擇戴上不同的“人格面具”,我們才能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才能在這個社會生活下去。當然,既然是面具,就不可避免地會隱藏“真實自我”。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21張

《P5》中,怪盜團成員們的“人格面具”同樣象徵著他們在其他人眼中被期待的形象。而撕下面具的過程,是“真實自我”覺醒的過程。除去JOKER外,其他角色均是一人對應一副“人格面具”。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22張

JOKER——怪盜“亞森·羅賓”
MONA——怪傑“佐羅”
SKULL——海盜船長“基德”
PANTHER——妖豔少女“卡門”
FOX——俠盜“石川五右衛門”
QUEEN——中世紀的女教皇“瓊安”
NAVI——克蘇魯神話中的“死靈之書”
NOIR——貴婦人“米萊狄”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23張

“你生命的前半輩子或許屬於別人,活在別人的認為裡。那麼請把後半輩子還給你自己,去追隨你內在的聲音。”——卡爾·榮格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24張

—世界將會重生,它不再是囚禁任何人的監牢,只要擁有希望,世界變回充滿光輝。世界由每個人的感覺形成,這便是世界的真相,正因如此,就算你的眼前一片漆黑,只要握著某人的手,用羈絆連接在一起,世界就不會完結。
—因為世界就在我們心中。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25張

當JOKER摘掉象徵“面具”的厚重黑框鏡時,他已然選擇了追隨自己內心的聲音。

這是卡爾·榮格的想法,也是《P5》這部作品想要傳達給玩家們的想法。

淺談遊戲中的“榮格心理學”(以《P》系列為案例)-第26張

—跟隨我的心。
 Follow my heart.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