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9日,我一邊看小米發佈會,一邊下單了第一批小米 15 Pro 亮銀版。在等待新手機期間,我帶著2021年閒魚購入的二手 iPhone 12 mini 開始了北京開會的差旅。這一趟差旅的途中,我深刻感受到了 12 mini 在 2024 年應對各種使用場景時的力不從心,但是新手機已經在路上了,也不由自主地暗喜:“12 mini 主力機?再也不見!”
續航與發熱
要說使用 12 mini 的這三年,我養成最好的習慣是什麼,那就是保持手機隨時充電,隨時滿電。
12 mini 小體積機身裡 2227 mAh 的電池肯定是最大的掣肘,iPhone 保守的充電速度更是讓續航情況雪上加霜(同時在電池健康度保護方面也沒感受到多少提升)。
這次出差過程中,我體驗了一個最極端的使用場景:在高鐵上邊充邊用。
高鐵上沒別的事幹,只能玩玩手機,除了信號時有時無,發消息純靠運氣之外,玩了一會電量就開始告急。於是我插上充電器,打算邊補電邊玩,結果玩了不到幾分鐘,iPhone 出現了高溫提示,強制停止使用。過了一會,高溫提示結束了,我拔掉電,拿起溫熱的手機繼續用。於是糟糕的循環開始了:正常使用會發燙,充電也會發燙,已經不敢邊充邊用了,但到底是充還是用變成了一個不可兼得的取捨。其次,手機在溫熱狀態下會觸發自動降頻,即使可以用一用,也是體驗很糟糕的狀態。
總結一下,就是我在幾個小時的高鐵上,全程帶著對續航的提心吊膽使用一個溫熱甚至發燙的手機。
無縫切換 Xiaomi 15 Pro
1:1 復刻桌面
小米 15 Pro 到貨之後,我帶著激動開始了換機過程。
遷移過程
MIUI (現Hyper OS) 對我來說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東西,我在初中階段使用華為 U8818 (海外版型號 Ascend G300) 和高中階段使用 SONY Xperia Z3 時分別刷過 MIUIv4, v5和 MIUI 9,後者甚至是通過付費進 Q 群的形式從群文件裡下載的 ROM 包。因此,當登錄上小米賬號,2017 年的聊天記錄,短信,便籤同步到 2024 年的新手機上時,我感覺到:“回來了,一切都回來了!”
2017年的便籤
進入系統完成開機設置後,首先打開的就是桌面,設置 iOS 不存在的翻頁效果:經典、淡入淡出、轉盤、翻頁、層疊、旋轉、方塊。十年了,還是這七個效果,一個不多一個不少,就像七個老朋友一樣,不知道這時候是該評價這些效果經典還是評價沒有進步和新意?
我的老夥計
體驗差異
既然是 iOS 換 Android,系統切換導致的陣痛是不可避免的,唯一的區別就是感知是否強烈。
Hyper OS 2 的流暢度和 bug 之少讓我感到震驚,雖然小米 15 Pro 是我的第一臺小米手機,但是從以前使用 MIUI 的經驗到各種科技數碼區視頻裡的信息,我對小米系統的印象一直是不太好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功能大而全的情況下,各個功能間的耦合極易出現問題,比如小窗很好用,但是小窗也會遮擋和影響其他應用,尤其是掛著小窗的情況下進行屏幕方向旋轉,效果就很難調到令人滿意。 使用了一段時間之後,我看到了 B 站數碼博主對 Hyper OS 2 的評價,才知道現在很多做得不錯的細節並非自古有之,反而在以前都是 MIUI 存在的頑疾,因此從 Hyper OS 2 這一代迴歸安卓,配合小米力推的 HyperConnection 實現多端互通與協同,成為一個安卓黨或者雙機黨,一定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小米互聯服務
說了一些優點,缺點肯定也不少。一個多月體驗下來最大的感受是小米在自己可以做的功能上(如界面模糊、小窗、互聯等)做得不錯,但是在一些系統級框架限制的細節上沒法完全按自己的想法做(如返回動畫、我一直覺得有點醜的應用彈窗文字提示、系統級小部件及通知欄播放控件等)。
與此同時,小米也在一些地方享受著安卓底層功能更新帶來的優勢。比如我最在意的:應用通知分類。
在 iOS 裡,一個應用的通知只能保持開或者關。但是安卓在某個版本引入了應用通知分類功能,每個應用可以給自己的每條通知選擇一個分類,用戶也可以選擇開啟或關閉某類通知推送。我換到新手機下載所有需要的應用後,選擇了給所有 AirPods Pro 一個發送全部通知的機會,再去手動關掉營銷類,廣告類的推送。畢竟我們討厭的是每天面對無孔不入的優惠券和營銷廣告,而不會太介意需要劃掉一條與我們生活弱相關的發貨提醒。
安卓通知類別
iOS 通知開關
好的系統通知生態可以幫我們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與接收到的信息,蘋果你就趕緊抄吧!另一方面,也期待安卓的焦點通知應用生態不斷完善,未來與蘋果齊頭並進。
簡單總結一下體驗部分:背靠大樹的一體兩面就是受制於人,我既期待小米能在未來拿出真正的自研系統,也不否認與谷歌、高通的合作是小米能走到現在必不可少的路徑依賴,能夠跳出來固然勇氣可嘉,但是不跳出來也並不可恥。
12mini 迴歸 MP4
雖然我的主力機換成了小米 15 Pro,我的半條腿依舊被蘋果生態牢牢鎖住,主要體現在需要通過 iMessage 在小群裡和朋友交流,iCloud 依舊在每月扣費,相冊同步非常方便,Apple Music 空間音頻獨佔,以及 Apple Watch 在蘋果生態裡的綁定這幾點。至於 AirPods Pro 自動切換,統一的返回動畫,Apple Music 在 iOS 端的界面更好看等一些體驗上的癢點已經不能留住我繼續使用 60Hz 的 iOS 了。
12mini 儲存空間
從另一個角度看,以前那個最卡的時候打開支付寶付款碼需要十秒左右的 12mini,在迴歸 MP4 屬性後,似乎也變得不再如此面目可憎。小尺寸,輕重量再次變成了其最大的優勢所在。在把它當做一個大號的 iPod 之後,我發現:128G 存儲夠用了,系統不卡了,下歌可以隨意下載無損格式了。而這一切都是拋棄掉 25G 的微信和各類 3A 小系統級支付、購物軟件之後得到的。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 L 口了,這一點也可以被無線充電所取代。
總結
2021 年,受夠了內含升降攝像頭的厚重一加 7 Pro,我矯枉過正地選擇了迄今為止除 SE3 之外最輕薄的 5G 手機——iPhone 12 mini。在使用它的三年過程中,我告別了 90Hz 屏幕,雙卡,大機身存儲與安卓,開始從 AirPods Pro、黑蘋果筆記本、Apple Watch、Apple TV 等硬件以及 iMessage、Apple Music、 iCloud 等軟件慢慢加入蘋果生態,並逐漸被套牢,這些都是矯枉過正做出選擇所必須承擔的取捨,正如小米 15Pro 也有相對厚重的問題,沒有真正完美的手機,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手機。
小米15Pro 與 12mini 正面投影面積對比
三年過程中,外部環境變了,我自己對電子產品的感受也變了,對極端果粉嘴裡最偉大的科技公司蘋果逐漸實現了祛魅。強如蘋果也無法對屎山 AirDrop 下手實現大刀闊斧的變革,也無法違揹物理規律造出下一級別還原現實的 VR 設備。
話說回來,切換任意一個系統與生態都需要付出成本,甚至需要一些勇氣。本來我的換機目標是iPhone 16 或 16 Pro,但今年看了OPPO、小米的發佈會之後,我意識到:有一個時間點可能到了。國產手機從純靠性價比,到對標,到部分超越,再到綜合產品力超過蘋果的時間點也許已經到了,或許這個時間點對你來說還很遠,或者對於其他人來說早就到了,因為每個人對於綜合產品力的定義和各項體驗的評分權重都不同。
對我而言,小米的發佈會內容及其展示的潛力、願景,讓我自願通過消費這種形式做出了用腳投票的選擇:我不想再用 6000 多塊的 256G、60Hz 主力手機,也不想再在等級森嚴的產品階級劃分中低人一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