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王寶強導演的最新力作《八角籠中》正式在國內上映。這是一部從6月中旬於上海國際電影節放映之後就不斷口碑發酵的國產電影。有人將其稱作“上影節最具賣相的片子”,也有人說這是王寶強的集大成之作,甚至稱這是他繼《樹先生》之後演技最棒的演出。
還有人說這是一部後勁十足的影片,紮根真實案例,故事和情感無比複雜。
在這般口碑的推動下,該作在點映的幾天時間中就已經累計超4億票房,饒有著能夠追趕《消失的她》的勢頭了。
這部《八角籠中》我在上週點映的時候就已經去看了,雖然對比起王寶強在6年前的導演處女作《大鬧天竺》有著巨大進步,後者目前在豆瓣的評分是3.7,而王寶強也憑藉該片獲得了第9屆金掃帚獎最令人失望導演的臭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年的金掃帚頒獎典禮上王寶強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個上臺領獎的一線演員,而在當時他還發表了一番深情的自省。
“為什麼說今年我必須親自來接受大家的批評?我覺得是我愛電影,我尊重電影,我尊重觀眾,尊重在座的前輩們...這次是我欠觀眾一次的,我相信自己未來的努力,不斷學習,一定會成為大家心目中比較合格的一個導演...”如今《八角籠中》在豆瓣已有超6萬人次打出了7.6的不俗成績,再加上不斷髮酵的口碑以及票房勢頭,該新作也被視為王寶強洗刷屈辱的證明。
對我來說,我十分同意“洗刷屈辱”這個說法,畢竟《大鬧天竺》的口碑是真的爛得不能再爛了。但如果你要因此說《八角籠中》已經具備佳作實力了,那我可就不怎麼同意了。因為在我看來,這就只是一部極為“生硬”的商業電影。
《八角籠中》究竟講了什麼?首先必須承認《八角籠中》的故事是非常具備意義性和治癒力的,講述原本為偏遠山區的沙場老闆的向騰輝為了幫助山區小孩走出大山,找到新的人生出路而砸鍋賣鐵開辦格鬥俱樂部,並讓孩子成為格鬥冠軍的故事。當然,這段通向格鬥冠軍的經歷是一點都不平躺的。在最開始的時候也只是向騰輝的一位賣食品的老闆提議的,他想著借向騰輝擁有過的中學格鬥冠軍的頭銜來蹭一把奧運會熱度。但殊不知在給出首期投資款且向騰輝已經找來一群野孩子後,那位老闆卻因被舉報假冒偽劣食品而進局子了。
在隨後時間中向騰輝不是沒有遣散過孩子,但兜兜轉轉他們還是回到沙場。面對這一“爛攤子”,向騰輝也決定好人做到底,從帶領孩子們去“假打”商演,到被拆臺後連沙場也賣掉,毅然決然帶著這群山區孩子走進省城組建正式的格鬥俱樂部。經過多年發展,向騰輝的格鬥俱樂部也成為村裡的一個傳奇,無數山村父母將孩子的未來希望寄託於他。
然而就在這時,網絡流傳開了“向騰輝坑騙山區小孩練格鬥牟利”的謠言,在一夜之間鋪天蓋地的謾罵都湧向了向騰輝。不僅是媒體和網友的譴責,包括村民們也紛紛將孩子從俱樂部帶離,他們認定向騰輝就是唯利是圖的壞商人。同時因為該謠言馬虎和蘇木也遭遇到職業危機,他們的後續比賽通通被停掉了。面對此困局向騰輝解散了俱樂部並強行將一眾孩子的格鬥契約轉移到另一傢俱樂部,他此舉的目的在於讓馬虎和蘇木能繼續比賽,但此“強迫”也讓馬虎懷恨在心並不歡而別了。
只是事情的發展也並未如向騰輝所願,在一年後他在老家再度碰見馬虎,只是此時的馬虎已經不是拳手,而是攔車搶劫的罪犯。同時蘇木也因為拒絕新俱樂部教練強行灌藥的要求被毒打至瘸腿了。在看到這一切後向騰輝立馬衝向俱樂部討要說法以及幫孩子們拿回轉會的契約,結果卻遭到拳館的圍毆。
接著無計可施且萬般愧疚的向騰輝突然答應電視臺關於當年利用孩子的採訪,而在採訪節目上他承認了所有的骯髒事,同時讓人意外的是,被逮捕的馬虎居然也通過錄像指責了向騰輝所有的罪名。這究竟怎麼回事?在最後的最後一切真相大白,原來那場採訪是向騰輝和馬虎聯合出演的一場戲,他們的目的在於讓向騰輝承受所有的罪責並吸引輿論的關注,從而引導輿論去譴責那個黑心格鬥館,讓後者賠償蘇木的醫藥費以及還他們職業自由。再經過一年的治療,重回格鬥舞臺的蘇木終於成功拿下了冠軍。
如上便是《八角籠中》的故事概述,標題中的“籠”除了指代格鬥場外,還寓意著困縛孩子們的“大山”,而很顯然王寶強飾演的向騰輝便是這群孩子的“破籠人”。這是一個勵志且治癒的故事題材,但是並不怎麼罕見。在觀影過程中我就想起了三部相似的電影《我不是藥神》《摔跤吧!爸爸》《棒!少年》。
從題材類型來說,《八角籠中》是真像極了後兩部,如《摔跤》就描述了印度父親為了讓兩位女兒獲得人生自由,能在長大後襬脫“嫁娶的封建陋習”,故在小時候開始就強迫她們訓練摔跤,並在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後成為摔跤冠軍的勵志故事。《棒!少年》的相似性就更不用說了,同樣聚焦在貧窮的山區小孩,也同樣是通過鍛鍊他們掌握某項運動項目(棒球)而走向自強,走出大山。值得一提的是《棒!少年》是一部真實的紀錄片,同時製作人也沒有注入過多的藝術化改編,故片中呈現的一切都是真實可信的,只有我們“敢不敢相信”而已。不僅如此,更更更值得一提的是,那位曾在《棒!少年》中最具戲份的山區小孩“馬虎”,如今也正是在《八角籠中》出演少年馬虎的那位演員---在3年前他演的是自己,3年後他成為了一名少年格鬥演員。這個事例也告訴我們,馬虎是真走出大山了。
如上兩部作品的題材和《八角籠中》都是極為相似的,都講述了某人為了讓孩子能夠走出某種困境,故傳授他們一種運動技能,並在最後獲得自強的故事。至於《藥神》和它的相似性則在於故事設定。《八角籠中》的向騰輝和《藥神》的程勇都是商人身份開場的。同時在早期給向騰輝安排的一場場“酒吧格鬥賺錢戲”,讓他抽大煙並躺著賺錢以及會為了更豐厚利益而拒絕老友酒吧的幫忙請求,等等形象似乎都是為了復刻程勇在《藥神》前期時的唯利是圖的商人形象。不僅如此,向騰輝在最後於直播間演的那出“擺爛戲”(用自己承擔一切罪責的代價來換取馬虎和蘇木的自由),無疑也是像極了《藥神》最後程勇為幫助患者而被逮捕入獄的那場戲。
當然,與其它影視佳作“相似”並不一定就是槽點,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角度來評判的話,這甚至可以算是一種“擔當”,說明製作人有下過調研和借鑑的狠功夫。畢竟要將其它電影的精粹無縫融合到新片且以一個全新的故事敘述出來,這本身就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如口碑王炸如今已位列豆瓣TOP250的《我不是藥神》,便有著對另一部影史神作《辛德勒的名單》的深度借鑑嘛。
但即便如此,我還是認為《八角籠中》不是一部好電影,而它的不好就體現在一個事情---
生硬的轉折。比如那場直接決定向騰輝從商演走向組建格鬥俱樂部的“酒吧打砸戲”,彼時向騰輝正帶著孩子在省城的大酒吧表演拳擊並獲得全場賓客的歡呼,然而突然間一群小混混走上舞臺並當面怒斥孩子們在“假打”,以及強迫他們當眾承認。見狀,向騰輝立即跑上擂臺並抄起一切能拿到的工具將小混混一個接一個擊倒在地,但奈何人多勢眾,最後只能在好友幫助下拉上一眾孩子逃離了,再接著向騰輝的商演之路就被徹底封死並走向賣沙場組建格鬥俱樂部的方向了。但仔細想想這場戲又會發現不少奇葩點。如自始至終都沒人承認過是假打啊,相反向騰輝不是展示過不俗的格鬥能力嗎?以及邀請向騰輝的那家酒吧不是有不俗的財力嗎?怎麼會放任那群小混混在自家地盤惹事呢?請問你們的安保去哪裡了?還有哪怕不能在大城市大酒吧混了,那直接回到小縣城的酒吧也能活得滋潤啊...
如此種種疑問通通沒有得到排除就那麼一根筋似的堵上商演出路了,那這場“酒吧打砸戲”還能逃脫強行轉折的嫌疑嗎?類似的生硬轉折還包括後來的“輿論壓迫”,這場戲直接將向騰輝從格鬥俱樂部高峰拽入到萬丈深淵,並緊密關聯著蘇木和馬虎兩人的格鬥命運。但這場戲還是安排得生硬至極。我能接受網絡輿論的譴責,畢竟“網暴不講理”早已是全社會的共識,也已經成為了影視作品不證自明的套路工具了。但我真接受不了那些明明已經將孩子送來大幾年,已經明確知道在向騰輝的教育下孩子是能得到體能和學識上增長的山區父母們,為啥還會一根筋聽信網絡輿論呢?其實答案也是很顯然的,那就是追求敘事上的省事,連帶將既得利益的山區孩子的父母也一同寫傻了。
除此之外還有“蘇木的斷腿”和最後那場“採訪戲”。對前者來說,其生硬點就在於想它斷的時候就斷,好用作對向騰輝良心的重擊。實話實說向騰輝前去探望蘇木時的氛圍是真被烘托得特慘,是真有點《藥神》裡王傳君飾演的呂受益在劇末死亡時的那個意思,而我們都知道呂受益的死正是讓程勇完成最終覺醒的那根稻草嘛。
來到《八角籠中》,最終推動向騰輝走向直播採訪的也正是蘇木的斷腿,那你們說當時的情形能不慘?能不被觀眾認定他就是終生殘疾嗎?然而好傢伙,在最後的最後蘇木居然康復了,而安排他康復的原因就在於“湊一個大團圓結局”。至於“採訪戲”的生硬主要體現在莫名其妙。在採訪戲之前王寶強是特地安排了一場有點意識流意味的“川劇變臉戲”的,而這場戲的目的就在於讓向騰輝覺醒“腹黑”,讓他頓悟“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的道理。即輿論愛網暴,那向騰輝就順勢滿足輿論,承認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壞的,用以調動輿論對自己的恨意,以及最大限度調動他們對馬虎等山區孩子的憐憫,並借該憐憫來“曝光”黑心拳館。在王寶強的設想中向騰輝的結局(即代價承受),是一定要無限接近於《藥神》程勇的。
但問題來了,本身向騰輝與山區小孩的事情就不缺關注度啊,在過去一年裡已經有無數媒體聯繫向騰輝採訪了啊。那在關注度足夠的基礎上,直接袒露馬虎和蘇木被黑心拳館害慘的事實難道還不足夠喚起輿論的幫助嗎?注意了,我這裡說的不是給向騰輝正名,而是順著輿論善心的方向(即幫助山區孩子脫困的方向)的引導,那直接說事實,說全部有關馬虎和蘇木的悲慘事實,怎麼就換不來對黑心拳館的打擊呢?那在此基礎上,向騰輝還有必要“擺爛”,有必要承認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壞事嗎?有必要不讓山區孩子將真情實感公之於眾嗎?而在這一連串“有必要”之下,向騰輝的那般英雄式的承受是否就有點“多餘”了呢?
事實上我是能夠理解這種“多餘”出現原因的,因為到結尾之前整部戲的“人物弧光”都是有所欠缺的。如在最開始的時候製作人雖然給向騰輝安排了“格鬥心病”(即中學時期的違禁藥事件),但在隨後的歷程中向騰輝對格鬥事業的建立以及對山區孩子的幫助,其心理狀態最多也就去到“猶豫”,而不是拒絕。因為發不起沙場工資所以猶豫要不要接受贊助;因為商演被堵住所以猶豫要不要賣沙場建立自己的格鬥俱樂部...可以看到,向騰輝的情感轉變是不夠反差和強烈的,他完全沒有《藥神》程勇從最開始時的自利(開什麼玩笑,在最開始的時候你可能讓程勇收留病人嗎?),走向劇末大義的力量感。
除此之外,類似的“弧光缺失”也同樣體現在馬虎等山區孩子身上,除了最開始時有過一兩句質疑,幾乎整部劇都在理所當然的接受向騰輝的格鬥鍛鍊,是幾乎沒有什麼情感掙扎餘地的。對比起《棒!少年》和《摔跤吧!爸爸》,這兩部佳作都完整刻畫了孩子們如何從早期的痛苦逃離,到後期的為榮譽自傲的過程。在對比之下,《八角籠中》對人物弧光的刻畫就是相當欠缺了。或許是出於這份欠缺,故在劇末就安排了那麼一出“向騰輝承受戲”,想著給這位大男主加點精神上的掙扎吧?只是可惜的是,這場戲是有點生硬和多餘就是了。
最後
所以總的來說《八角籠中》不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但它最起碼也是一部及格的電影,尤其對於6年前的《大鬧天竺》來說更是有了質的飛躍。注意了,這個“飛躍”是最關鍵的。
它不僅說明了王寶強兌現了在六年前許下的承諾“努力成為一名及格的影視工作者”,更是讓我們對他的未來有了更多的期待。
同時在我看來,王寶強的這份努力和改變,是絕對足夠讓那一年與他一同獲得第9屆金掃帚獎“最令人失望導演”和“最令人失望影片”大獎,卻壓根沒有膽量去現場領獎的另一位影視工作者無地自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