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同叶雨潇和梁芷柔一样,有个关系很好的女生,只不过我扮演的梁芷柔的角色,当然没有她那么牛。
高三那一年我和那个女生也是互相扶持和鼓励,高考前几天的晚上还在宿舍楼下夜谈未来的方向、计划,因为在四川,总之想的是都留在成都。
高考结束成绩出来后,我们在一起商量填写志愿,我考得很好,最后一志愿报的西财,她也发挥不错,最后一年涨了不少,我们一起商量她一志愿报川农成都校区的几个专业,这样大学就能在一块儿了。
最后呢,同样是因为分数差几分的缘故,她被调剂,去到了雅安校区。按理说都在同省就还好,但也许是高三那年吊桥效应的缘故,其实情感实际没那么深,或者是因为那个暑假本来我们约了好几次,但都因各自或多或少的原因全都没实现,导致最后整个8月份都没怎么联系。
后来开学,9月下旬后我们也慢慢恢复了联系,那一年的跨年夜我们一起见面度过的,直到第二年的四月份,我们基本天天联系,但始终是异地,渐渐的没话聊了,两方都没有挽留,就这么结束了。
还有一处照镜子呢,是考研的时候。和叶雨潇一样,因为从小到大我都在成都,连本科也在成都,一直想去沿海城市去闯,大学期间也去了广东、厦门那边去看看,所以考研就没想过留本校,第一年想报北师大珠海,但那一年疫情压力和父母压力,最主要是父母压力,最后被自愿报了本校。
我做事其实很唯心的,有人支持或者有人陪同共同努力,我就会特别认真,发挥也会很好,就和高考一样。但大学期间发生了一些事儿,导致我大三那年摆烂、自闭、拒绝社交,又加上被自愿这事儿,第一年直到9月份才开始努力学习,最后加上那年我报考的那个专业我校复试线暴涨30+,直接没戏。
当时我也在思考我是否要继续二战、是否要考沿海城市,当时我和叶雨潇一样,很纠结,脑子里只有朦胧的想法和概念。那天下午和晚上,我第一次和我父母深入沟通,也咨询了一个在深圳、一个在厦门的亲戚。最后我决定二战,报的厦大。
最后结局呢,那年厦大缩招,本来录5个的最后只录2个,按往年的录取分数我本来还有希望,但那年我报的专业第一名的分数巨高,最后我连复试都没进。
两段经历无论是情感还是学习全在照镜子,两个角色我都找到了影子,但全都是和剧情反向的be。
现在的我呢,接受了调剂,降级读研留在了成都。感情方面呢变得十分淡泊但敏感,和别人交往始终感觉隔着一层。回看过去做出的种种决定,会后悔吗?我其实从来就不后悔,就和游戏中班主任的那番话一样,我还是会做同样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