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芸紀
如果你是被人邀請參與一個系統測試,系統能幫助你看到平常你所看不見的事物,你會如何選擇,從而做到自己心裡的公正道義?相信到這裡,有很多劇情內容類似的遊戲已經在你的腦海裡出現,但我現在要說的是比較冷門的,打破了第四面牆的虛擬現實解謎遊戲——《Orwell》。

遊戲的一開始,在我們作為奧威爾系統測試員準備進入奧威爾系統的時候,遊戲會需要我們選擇自己心儀的頭像和輸入自己的姓名建立個人檔案(遊戲上算作存檔)。下一步還需要我們輸入現實世界的電子郵箱地址(雖然可能是為了做續集和遊戲相關內容的反饋,但在這裡已經開始慢慢把我們帶入進遊戲中了),之後就是正式進入遊戲內容。
而遊戲的全流程像美劇一樣,圍繞著一樁連環爆炸案展開。作為調查員的我們,為了找出爆炸案的幕後元兇,遊戲裡的第一個NPC賽姆斯會給我們第一嫌疑人的檔案資料,然後逐步開放系統的三個主要權限來調查對方。
其中三項權限,查看,就是利用網頁尋找嫌疑人跟爆炸案有關的訊息(有很多仿現實遊戲都有這樣的基礎玩法,在這裡遊戲貼心的把關鍵詞都標註出來了);竊聽,不用做過多的解釋,但唯一遺憾的是,這個地方沒有像《全網公敵》那樣的遊戲有語音來讓玩家帶入;黑客,入侵嫌疑人的電腦和手機,如果對方不是電腦高手的話,完全不會意識到你在看對方的隱私。

只不過,這遊戲可不只是調查完第一嫌疑人卡桑德拉就可以結束了。當我們慢慢收集到很多資料,你可能會發現,她也許就只是這場“遊戲”裡的一個小小配角,在她的背後還存在著一個叫做“思想”的組織,為了挑戰(遊戲裡的)政府和奧威爾系統策劃了一場“驚人”的陰謀。
就以遊戲取用關鍵詞條的玩法舉例,遊戲關鍵詞條融合在大量的文本內容中,尤其是當這些詞條都融入在卡桑德拉的人物關係網裡,我們不僅要一條條找到那些有利於案件推動的詞條,還得自己去考量判斷一些有矛盾的詞條會不會是對應的人物性格和所發生的事件。期間,遊戲還會特意的在卡桑德拉、哈里森和妮娜等人身上埋下懸念和反轉,還把思想的領袖在最後搞死來嘗試打亂玩家思路。可見遊戲在鋪墊陰謀上可謂是煞費苦心。

只是遊戲在最後沒有鋪墊好真正主使犯案的真正目的,甚至在最後還是讓兩個NPC的嘴炮生硬地讓玩家認識到自己的罪責,接受正義的審判,簡直跟那些高開低走的影視沒什麼差別,把這個奧威爾系統也變成兒戲一樣的存在。不過,幸好最後的結局選擇權在於我們自己,不管最後是把誰送進了監獄,我們都會跟著一起進去,真是好一個黑色幽默。

想想當初這個遊戲所吸引我的點,就是能讓我們像偵探一樣能通過遊戲給出的信息抽絲剝繭來找出真正的犯人。而且在遊戲中也有很多的地方在悄悄地突破我們玩家與遊戲的第四面牆。像是前面說的建立奧威爾的個人檔案,之後奧威爾的系統崩盤,我們的存在被遊戲裡的“他們”發現,一步一步,是十分巧妙的做出了屬於自己的節奏,只要玩家在一秒鐘的時間入戲進去,這個突破感可謂是很刺激的。

只是遊戲在自己的立意、結局上,存在著很多無法忽視的缺點。很多人說《Orwell》在致敬《1984》這本書,但沒有把這本書的思想給建立起來,因為奧威爾系統選擇海外人員作為測試者這一設定就破壞了一個偽善烏托邦的圈子。且遊戲中的主角團被調查,也是因為他們本就是反政府團體,還傷害到了別人,違反了國家的律法,又有什麼資格來跟作為測試員的玩家談論自由這一問題並讓玩家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這裡是結尾彩蛋而已,並不會真的影響玩家的現實生活)?而且遊戲中的所謂隱私問題,歸根結底不也是他們自己選擇放在網上,才會被人找到用來分析。如果想到這一點,那麼《Orwell》的主角團立意瞬間就會讓人覺得幼稚可笑。

另一方面,奧威爾系統也存在著瑕疵,從矛盾詞條和無效詞條就可以看得出來,如果玩家沒有謹慎再謹慎的性子去做分析,那麼選擇上傳的詞條很有可能就是片面性的內容(因為一旦上傳,無法修改和撤回),這一點從賽姆斯偏見的話語中得到十分的體現。儘管玩家能在做關鍵選擇時挽回一點劣勢,可是遠遠不及故事發展有疑似向美化恐怖主義的地方前進。

我相信人性本惡,如果沒有一定的法律道德約束和對世界與自己的認知,社會無法容納這樣的人存在,而他根本也就不會得到所謂的自由。而《Orwell》裡的這些思想成員,從一至終也只是把自己的自以為是貫徹到底,是毫無存在感的小丑。因為遊戲還埋了一條暗線,玩家可以憑此推測德拉克羅瓦的對手在她下臺之後很有可能會掌管遊戲裡的國防安全,如果這人知道奧威爾系統那麼好用的話,他難道就不會建立出另一個新的監控系統嗎?這個無法確定答案的可能性,在將來也會是他們新的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