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當我們想到登上太空,都會想到高端大氣的宇航員,需要進行千般歷練,百般挑選,最後才能成為那個“踏足天空的人”,許多孩子在小的時候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宇航員。尤其是在美蘇冷戰時期,對於宇航員更是大力宣傳,在許多文藝作品中,宇航員更是人類之中精英中的精英。
但是《異形》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在創作《異形1》這部電影的時候就提出來,在未來,開運輸飛船的人應該和現在美國開長途貨車的司機沒什麼差別,應該都是當時社會的底層工人階級平民,沒有什麼高學歷也不是什麼精英,不然誰願意去幹這又苦又累的工作呢?
於是在《異形》電影當中,我們看到的是一群頹喪而疲憊的太空打工人,他們為維蘭德-湯谷公司打工,受到表面上是助手,實際上是監工的生化人的管控。累死累活的幹著活,還被派去回收危險的“未知生命體”,結果導致全船人員幾乎全滅,只有女主存活。之後幾部《異形》電影之中,維蘭德-湯谷公司更是不幹人事,拿女主和異形做雜交實驗,讓她生小異形,簡直把黑心資本家演繹的淋漓盡致。而維蘭德-湯谷也成為了科幻電影裡非常著名的虛構公司,與遊戲界中的安布雷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而《碎艦師》這款遊戲基本上,也就是一個被黑心企業坑騙到太空上當垃圾佬的故事。
歡迎加入 LYNX 的大家庭!
在沒玩遊戲之前,我還對於一款在太空拆解飛船撿垃圾的遊戲抱有一些幻想。作為一個資深模擬經營遊戲愛好者,這類遊戲我玩的多了。而一說到太空撿垃圾,我就想到在小的時候看過的一部經典日本動畫 《星空清理者》 。
《星空清理者》的獨特之處在於背景很宏大,敘事口吻卻非常接地氣——隨著人類進入宇宙時代,太空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殘骸,並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圍繞著地球轉動,清理殘骸的清理者應運而生。而主角“頭帶八”不是風光無限的“蘇帕拍駱駝”,也不是衣著光鮮的星際牛仔,只是一個普通太空社畜。故事中的他代表著大環境下每一個平凡的年輕人,當我們能從一段小人物的故事中看到宇宙,夢想,國家,時代,我想這也是它能夠打動讀者/觀眾的地方。
《星空清理者》 是日本星雲賞歷史上少數原作漫畫和改編動畫都拿過獎的作品。 其優秀程度可見一般。
我以為《碎艦師》這款遊戲會是一種類似的基調——在太空當中,一個雖然並不受重視卻極為重要的太空垃圾清理部門,一群個性鮮明卻極具代表性的同事,每個角色背後都有著深刻的背景故事,反應了當今社會的諸多矛盾與問題。然後主角通過解決一個又一個麻煩的太空垃圾,逐步成長為一名業界知名的“碎艦師”的成長故事。
然而,當我進入遊戲之後,我才發現我錯了,這款遊戲不是要表達映射現實,人家表現的就是徹徹底底的現實!
一上來,你就是一名生活在社會底層走頭無路的人,為了生存,聽信了廣告,來應聘環太陽系的大型綜合型公司LYNX的高薪崗位——碎艦師。
雖然說的天花亂墜,但實際上這個崗位是個人都能幹,然後在你簽了一份基本上等同於賣身契的合同之後,LYNX公司在你頭上鑽了個洞,提取了你的DNA用於製造你的克隆體,恭喜你,你現在已經是這家公司的“員工”了!歡迎你加入 LYNX 的大家庭!
哦對了,順便提一句,為了把你送上太空以及給你配置DNA克隆體等一系列雜七雜八的費用算下里,你欠公司12億了哦!
是的,你沒有看錯,玩家還什麼都沒幹,就已經倒欠公司12億了,但是身為資本家,怎麼能只欠這麼“億點”錢呢?畢竟我LYNX公司也不是什麼惡魔嘛。玩家在工作裡的全部開銷都要從你賺取的利潤中扣除,在遊戲裡你會發現,你呼吸的每一口氧氣都是要錢的!
為了防止玩家“怠惰”每個還款週期,LYNX公司都會貼心地提示你的“最低還款”額度,簡直把壓榨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玩家在遊戲裡就是一個冤種大社畜。
而我個人覺得最惡趣味的就是,在遊戲中玩家可以在拆解的飛船上找到一些需要解碼的資料,這些信息是玩家獲取外部信息到唯一通道。從這些檔案中,玩家可以看到一個波瀾壯闊的宇宙世界,火星正在鬧革命,探險家正在探索宇宙星空,而玩家只能縮在格子間裡,整天沒日沒夜的給LYNX公司還債!
消失的工會
要說讓資本家最痛恨的組織是什麼?工會說是第一就沒人敢說是第二,在遊戲中工會是一個只存在於“傳說中”的組織,偉大的LYNX公司中不允許工會這種破壞公司內部團結的組織。但是一幫底層員工偷偷成立了工會,而且效仿的是“火星”上的工會,從隻言片語中,火星似乎正在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罷工。
不過從那些檔案中,以及那些被廢棄的飛船中,不難看出,火星上的革命事業似乎並不順利,否則怎麼有那麼多的廢棄飛船被送到這裡來拆解呢?如果腦洞大開一點,或許這些“廢艦”都是政府軍繳獲之後被送來的。
在遊戲的主線劇情中,公司似乎發現了工會的存在,於是“空降”了一個監管員來監控玩家這一組的員工,使用的手段也非常的“現實”,就是蘿蔔加大棒,而大棒竟然是減少與家人通訊的時間。
這個通訊時間限制讓我瞬間就想到了監獄裡對於罪犯的懲罰方式。可以說LYNX公司對於員工絕對不像他們所宣傳的那樣是當做家人來對待,而更像是對待犯人。
更細思恐極的是,在遊戲中,每個員工都被分配到一個獨立的工作區,生活與工作是見不到任何人的,所有與其他人的交流全是通過通訊頻道來進行的,而更為嚴厲的懲罰就是對於員工進行“禁言”。雖然工會的人可以通過某種手段繞過公司的監管私下裡進行通訊,但是這依舊是不安全的,因為從公司下派監管員的行為來看,在工會之中還有“工賊”,正在出賣同志們的信息。
同時,監管員也在對於基層員工進行著內部的分化和拉攏,這就是蘿蔔了,私下裡許諾一些好處,讓玩家成為工賊,幫他盯著其他人,人為的製造猜疑和矛盾,把“分化一批,拉攏一批,打壓一批”這種手法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也使得工會在LYNX公司的管控下顯得十分脆弱,只能進行一些非常隱秘的串聯活動,在表面上工會甚至都不存在。
救贖之道
在如此壓抑的環境中,有人放棄了希望,自然有人想要逃出生天。一個碎艦師一直夢想著去往無垠星海,於是偷偷留下了一艘老舊的飛船,只要修好飛船,她認為就可以天高任鳥飛,去往無限美好的明天。
但是在遊戲中有個限制,那就是回收那些有用的材料是會損害船體回收價值的,一旦一艘艦船的回收價值損耗過多,那麼很有可能會入不敷出,回收的物品還抵不過一天的開銷,一次回收白乾。
因此,這種回收有用材料的活動必須偷偷進行,每艘飛船都必須精打細算,拆哪一個不拆哪一個。
而當修好了那艘飛船以後就真的能夠逃離LYNX公司的掌控嗎?或許LYNX公司根本不在乎,因為有一個令人細思恐極的事實擺在眼前,那就是玩家真的是當初那個簽下協議的本人嗎?因為在遊戲中,每次死亡之後,LYNX公司都會將意識灌輸到“克隆體”當中,而且死亡次數越多,丟失的記憶就越多。
既然LYNX公司可以灌輸意識到“克隆體”當中,那他們還會在乎你單個克隆體的逃跑嗎?逃跑了以後再激活一個新的克隆體就好了。更進一步的想,當你簽下那一份賣身契以後,你就相當於徹底把自己的DNA賣給了公司,從肉體到靈魂都被LYNX公司掌控了,那份12億的欠款,你或許永遠也還不完了,哪怕你還完了,他們可以清除你的記憶,然後讓你重新再來,就如同西西弗斯一般,永遠循環下去,直到你的意識崩潰······
辛辣的諷刺
Blackbird Interactive,也就是我們說的“黑鳥組”,它的前身便是曾經制作了經典RTS系列《家園》《戰錘40K:戰爭黎明》《英雄連》的水雷社(Relic Entertainment),在經歷了被THQ收購→THQ破產→《家園》IP被GearBOX以135萬美元收購,水雷社被拆分後,部分核心員工重組成了現在的黑鳥組,工作室也在之後推出了2部《家園》高清重製版和一部正統續作《家園:卡拉克沙漠》,而我以上提到過的這些系列,裡面沒有任何一款遊戲在MC上評分低於80的。
在太空題材是,黑鳥組有著其獨到的見解。這個遊戲中,沒有那些浩瀚星空中如同上帝一般看著文明興衰的宏大敘事,也沒有太空歌劇一般的浪漫史詩,更沒有關於人物成長與夥伴們在星空下歌頌人類勇氣讚歌的偉大詩篇,有的只是對於現實赤裸裸的戲謔諷刺。
《月球》劇照
從這個遊戲的克隆人設定上,我看到了小成本科幻電影《月球》的影子。在這部電影中,男主就是被公司派往月球採集氦-3的工程師,他一個人負責著整個基地的運作,然而在一次月球車裝車事故中,由於維生系統的失靈,基地的AI以為他已經死亡,於是激活了另一個克隆體。
當受傷的男主回到基地時,他見到了自己的“克隆體”,在他的逼問下,他才知道了這個月球基地的真相。原來,所謂的3年駐守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謊言,因為克隆人的壽命只有3年,3年一過他就會生病然後死亡,然後公司就會啟動下一個克隆體,讓他以為他是剛剛從地球到達月球基地的新人,開始下一輪的循環。
電影的最後,在兩個克隆體的努力下,他們修好了基地的火箭,坐上穿梭飛船飛翔了地球,而在鏡頭中,一枚飛彈朝著他們的飛船打來······
《碎艦師》會不會是這樣的結局我不得而知,不過遊戲中對於現在公司內的許多諷刺都是非常直白而辛辣的。
比如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互聯網公司的跨過巨頭們紛紛崛起,比如蘋果、谷歌、臉書、亞馬遜等等,這些公司打著扁平化管理的旗號,鼓吹著“公司是員工的家”的口號,但是卻幹著壓榨員工的事情。其公司內部管理層更是反對員工成立工會。從LYNX公司就可以看到諸多當前科技公司巨頭們諸多映射,比如把自己的發家史包裝成小人物翻身成富豪的勵志故事傳頌,把自家創始人的傳奇寫成書拍成紀錄片供員工學習。將自家老闆推上神壇,供員工摩拜,並激勵底下的員工,只要你努力工作也能成為和老闆一樣的人。
LYNX公司老闆
遊戲一上來就把玩家從落魄的無產者直接變成了“負產者”,相當於現代社會的奴隸。再看看當下社會,我們揹負著房貸、車貸或者在大城市打工租著房,賺取的工資絕大部分都進了這些資本家的口袋,自己不光身無分文,更是欠資本家一屁股債。
LYNX公司其實就是將這種資本市場具象化,濃縮為一家公司,赤裸裸的展現在我們面前。而且更進一步提出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我們的基因被資本寡頭給掌握了以後,那結果會是什麼樣子的?也許我們徹底會淪為資本的奴隸,成為資本機器上的一個隨時可以被替代的零件,連呼吸的空氣都要被資本家收取費用,被榨乾最後一絲價值後無情拋棄。
結語
在劉慈欣的《贍養人類》中,他大膽描述了資本主義的終極形態——終產者。 在文中劉慈欣設想了一個叫“第一地球”的外星世界:星球上的貧富分化已經到了可怕的地步,一名鉅富擁有該星球的一切,這個人被稱作“終產者”,星球變成了由一個富人和數十億窮人組成的世界。終產者的私人財產包括整個星球以及它的大氣層及海洋,為了保護自己的私人財產將其他所有窮人都攆出了第一地球。
這部2005年發表的科幻短片小說其實並不是大劉最知名的小說,但是現在經常被人拿出來提及,原因就在於如今的社會似乎正在朝著資本主義的終極形態狂推猛進。如同賽博龐克的內核是“高科技,低生活”一樣,當下社會科技依舊在發展,但是似乎和普通人沒有必然聯繫了,科技的發展並沒有給生活帶來更多改變,上世紀那種黃金科幻對於未來世界的美好幻想,似乎在一步步的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