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獲授權,轉載自 機核 科爾沁流浪者
在腥風血雨的戰場之外,酒館就是卡拉迪亞難得安寧的一角。
眾所周知,下棋是《騎馬與砍殺2》酒館的主要功能(確信),因為這代賣奴隸和招npc直接在酒館外就能操作,於是下棋成了防止卡拉迪亞酒館倒閉的重要娛樂項目。一局棋最多可以賺500金幣,而且目前下棋AI還比較智障,玩家輕易就能賺到一筆不小的起步資金。
《騎砍2》開發日誌第11期中提到,酒館中的小遊戲均是開發組根據現實中的遠古棋類遊戲改編的。透過六種《騎砍2》小遊戲,我們能窺探出許多古代桌遊(也就是棋類遊戲)的故事。
羊狼棋 BaghChal
位置:巴旦尼亞
巴旦尼亞酒館裡的“羊狼棋”棋盤為方形,由4個米字格拼合。“狼”子4個,“羊”子20個,狼方通過跳過羊吃子,不可跳過兩隻及以上的羊,吃掉5只羊為勝利。羊方目標則是把狼方困死。用現在電子遊戲的分類來說就是“非對稱競技遊戲”。
“羊狼棋”的英文名字Bagh-Chal其實來源於尼泊爾語,直譯就是“虎棋”的意思。規則和《騎砍2》中基本相同,只不過把老虎的角色變成了狼,所以漢化組也翻譯成“羊狼棋”而不是虎棋了。
虎棋類遊戲在中國和蒙古有許多變種,比如北京也有一種“北京虎棋”,棋盤比尼泊爾虎棋多一塊米字格:
“北京虎棋”大概是活躍於清朝到近代的兒童遊戲,問問老北京人可能會知道。清末《燕京雜錄》記載:“京師孩童多以搏虎棋為樂,一虎對群羊,或羊被虎所食,或虎為所圍,不亦樂乎。”據說那時候的小孩以大石子為“虎”,小石子為“羊”就可以玩虎棋了。
和《騎砍2》中的羊狼棋不同的是,老虎棋類一般開局所有棋子都已經在棋盤上,且棋盤形狀不規則。但走法同樣是縱橫斜線移動,黑子目標是吃子,白子目標圍死黑子。
在解放戰爭時期,這種喜聞樂見的民間遊戲添加了時代背景,演變出“解放棋”,又稱“中國打老蔣”,看名字就知道“老蔣”扮演被人圍堵的“虎”角色。此外其他變種還有“邯鄲狼吃羊棋”、“膠東虎棋”、西藏朵康的“國王與臣民棋”等等不一而足。
剛才說到這種棋可能是模仿遊牧民族的圍獵活動,這樣解釋的話,蒙古鹿棋可能就是他們的祖宗。1948-49年,考古學家在蒙古帝國哈拉和林窩闊臺汗宮廢墟中出土一幅鹿棋棋盤,其格式與現在流傳的完全一樣,窩闊臺汗宮建於1235年,說明這種遊戲起碼有800年曆史。
蒙古鹿棋形制類似虎棋,不過可以吃子的“虎”換成了“鹿”,而“羊”變成了“犬”,故事背景從狼吃羊變成了犬趕鹿。但犬不以吃鹿為目標,而是把兩隻鹿趕出方形區域。正方形棋盤兩側的菱形或三角形被稱為“山”。
幾個格子當然滿足不了蒙古人的征服欲,這是一般的二十四犬鹿棋:
這是四十八犬鹿棋:
這是溫都爾汗蓋包格,六十四犬鹿棋的一種:
這是九十六犬鹿棋:
……好了,停止套娃。
由於虎棋所需的條件十分簡單,玩法變式不豐富,現在基本沒什麼人玩了。不過《騎砍2》倒是讓這種古老的遊戲重新被人們所認識。
古典象棋 Tablut
位置:帝國
遊戲裡的古典象棋英語原文是Tablut,漢化翻譯成“古典象棋”,但除了都有一個虛弱的“王”之外,這個棋跟我們認識的象棋八竿子打不著。
“古典象棋”同樣是非對稱對抗。棋局中守方目標是把中心的國王移動到任一邊線,攻方則要俘獲國王。兩子夾住對方一子即為吃子,但主動“投懷送抱”不構成吃子。
由於雙方子數都不多,守方只要保持好十字陣型幾乎就能無懈可擊,可能是目前卡拉迪亞最容易贏的棋局了。
“古典象棋”源於古代維京棋類遊戲Tafl,在諾斯語中是“板”的意思,所以中文譯作“板棋”。1993年,廠商Piko以此為原型推出了King's Table - The Legend of Ragnarok,正是以板棋為背景。
現實中的板棋是這樣的:
板棋的出現時間已不可考,據說它可能是古羅馬軍棋遊戲(精羅狂喜)Ludus latrunculorum的後裔。板棋形象曾出現在許多不同的薩迦文學裡,它隨著維京人的侵略路線發展出Brandubh(愛爾蘭板棋)、Hnefatafl(挪威板棋)、Alea Evangelii(撒克遜板棋)等好幾個變種。
但到了中世紀後期,象棋佔據板棋的市場,大部分板棋分支都衰落試穿了。最終只有薩米人發明的Tablut留下了最豐富的記載。
Tablut能流傳下來還有賴於現代生物分類學之父卡爾·林奈。1732年,林奈深入薩米語區探險時發現當地人玩這款遊戲,由於“tablut”在當地語言中就是“去玩桌遊”的意思,林奈可能錯把tablut當成了名字。不過因為也沒別的正式名字,就只能這麼叫了。當時瑞俄大北方戰爭結束十餘年,林奈編了個背景讓瑞典人更好融入到遊戲中,他把較弱的守方稱為“瑞典人”,攻方則是“莫斯科人”(俄國的前身)。
1960年,美國桌遊大亨Milton Bradley(後來被孩之寶收購)推出一款桌遊Swords and Shields(劍與盾),完全照搬了林奈記載的規則,不過把攻防雙方的名稱由瑞典莫斯科換成了劍與盾。現代桌遊發明家們在此基礎上又開發了Breakthru和Thud兩種棋類遊戲。
施嘉 Seega
位置:阿塞萊
Seega在遊戲中出現的位置終於“史實”了一次,它來自埃及,阿塞萊也是以阿拉伯為藍本的文明。Seega除了遊戲中翻譯成“施嘉”以外,另一個譯名是埃及夾棋。
題外話,騎砍裡出現現實中地名時總感覺怪怪的,例如《騎砍1》裡的“日耳曼重劍”。這次漢化組似乎有意避免這種情況,沒把“尼泊爾虎棋”和“埃及夾棋”翻譯進去。
“施嘉”開局雙方只有四個棋子放在固定位置,其他棋子要輪流放入棋盤內,也可以在未放完所有棋子時開始走子。施嘉的吃子方式與上面的古典象棋幾乎完全一致,都是靠兩子夾住對方的棋子來吃子。
Seega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說是可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因為有人在埃及神廟中發現的疑似棋盤。一說它是羅馬軍棋遊戲Ludus latrunculorum的祖宗(精羅震怒),因為它的夾吃玩法太像板棋類遊戲了。然而關於Seega的可靠文字記錄要到1836年才被英國人萊恩(Edward William Lane)創作出來。
比起上面那些深受古代宮廷喜愛的遊戲,目前認為Seega可能是平民遊戲,因為目前發現的棋盤都是在神廟裡刻出來的,古人可能用石子當棋子來玩這個遊戲。
舞棋 Mū tōrere
位置:瓦蘭迪亞
前面兩款都是舊大陸上的棋類遊戲,有許多變種分支。這款“舞棋”則是徹頭徹尾的新大陸游戲,源於新西蘭原住民毛利人。吐槽一下,舞棋所在的文化背景(新西蘭)和瓦蘭迪亞的文化原型(西歐)位置上一點也不對應,看來T社沒有這方面考慮,不然前面的Tablut應該分配到斯特吉亞去。
據說毛利人是在粘土板上下棋的,Mū tōrere的棋盤由八個端點(kewai)和一箇中心點(pūtahi)組成。棋子開局都放在端點上,乙方移動和對方相鄰的棋子到中心點,另一方移到空出來的端點上。要是出現一方把另一方堵死的情況,遊戲便結束了。
Mū tōrere似乎還沒有正式的中文名字,遊戲漢化組也許覺得走子如同圓舞而翻譯成“舞棋”,還是比較傳神的。
傳說英國人登陸新西蘭時,毛利部落Ngāti Hauā的酋長向殖民頭領喬治·格雷(George Grey)表示他倆可以下一盤舞棋,誰贏了誰就獲得整個國家。然而愚蠢的英國人拒絕了下棋挑戰(英國人:我不和流氓單挑,兄弟們上!)。
英國人登上新西蘭之前,世界上大部分人完全不知道這種棋類,也沒見過它的變體。19世紀,研究毛利文化的學者埃爾斯頓·貝斯特(Elsdon Best)在書裡寫道:
“最令人驚訝的是,我們以為Mū tōrere是一種古老的棋類遊戲,但新西蘭東角以外的部落都不知道它。我們從其他地區都沒聽說過這種遊戲。民族學通常認為遊戲是一個族群中最穩定的元素,但在地理大發現時代前根本找不到一個僅在如此小的區域裡流傳的遊戲。”
舞棋是這幾種古遊戲中唯一一種沒有對抗吃子的遊戲,遊戲文化研究者Matteo Menapace認為Mū tōrere有一定文化象徵。棋盤上的空間極其有限,每個回合只有一條路可走,遊戲的目標是隔絕對方。他推測這些都和新西蘭島與世隔絕的環境有關,遊戲發明者感覺自己“被困在”島上單調的生活裡了。
現代人用電腦發現Mū tōrere共有1180種棋局,其中平局最多有844局,其次是先手勝208局,後手勝128局,由此可見過多的平局使得舞棋賺錢效率不高。但在本文中你只要知道這個遊戲和毛利人的故事就夠了。
普魯克 Puluc
位置:庫塞特
T社為了讓玩家產生陌生感可真是有心,這幾款古棋都不全是來自亞歐大陸的。剛介紹完來自毛利部落的遊戲,這款“普魯克”則取材於中美洲印第安人。
親自玩過的話會覺得它很像飛行棋。左邊的盤子是投骰的地方,骰子是四根雙面紙條,投出一根紅面代表1,兩根紅面代表2,以此類推,沒有紅面則是5。投骰後可移動棋子往前走n行,若該行有敵方棋子則將其俘虜。只有俘虜對手的棋子才能投骰返回出發點並吃掉棋子。
普魯克的原型在瑪雅被稱為Bul或者Puluc,一譯作“中美洲返路戲”。和飛行棋以及飛行棋的爺爺十字戲一樣都被歸類到擲鬥遊戲,都是靠投骰決定每回合行動點數。擲具一說是木條,一說是玉米粒,投骰方式大致和《騎砍2》中一致。
另外中美洲部落還有一種稱為Patolli的遊戲,據說和印度十字戲十分相似,因此譯作“中美洲十字戲”。由於Puluc和Patolli和舊大陸上的十字戲實在太像,這些遊戲到底有沒有共同源頭還沒有結論。
跳棋 Konane
位置:斯特吉亞
Konane又譯作夏威夷跳棋,現實中是夏威夷人的土特產,咋一看有點像國際跳棋,但夏威夷人也有石棋盤證明這個是他們發明的遊戲。據說他們用白珊瑚石做白棋子,用黑火山石做黑棋子。
把棋子黑白相間地擺好後,先手方要選擇在中間或角落移除一個棋子,後手方移除旁邊一個棋子後開始對局。棋子只能通過跳吃才能移動,且須連跳連吃。遊戲並不以吃掉對方所有棋子為勝利,而是當一方無法吃子時,另一方就贏了,這樣遊戲就不可能存在平局。
雖然長得像,夏威夷跳棋和舊大陸上的國際跳棋(Checker)沒什麼淵源。1778年,庫克船長在報告中記錄道:
“他們玩的一種遊戲很像我們的跳棋(draughts),但從格子數看來比跳棋複雜多了。棋盤長2英尺,一邊有14個格子,一共是238格(棋盤是14x17)……“
如同許多小眾棋類遊戲一樣,夏威夷跳棋在西方文化到達後迅速衰落。傳教士們強烈批評當地人喜歡在工作間隙下棋乃至賭博的習慣,表示這都是愚昧習俗。在他們的“努力”下,到1924年知道怎麼玩夏威夷跳棋的人,只剩一個90歲土著老婦。好在如今的夏威夷跳棋被保護起來,成為了夏威夷學校本土文化教育一部分。
能在《騎砍2》中找到這麼多古棋類遊戲,可見T社花了不少心思。雖然這些遊戲大多很簡單,不見得會像昆特牌那樣“喧賓奪主”,但它們帶來的陌生感倒是給《騎砍2》增添了幾分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