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認,自己險些走寶。
畢竟,國產影視劇有多久,沒出現一部《亮劍》那樣的抗戰神作了?
這些年,就算提到戰爭題材的影視劇,大家的第一反應,大概也應該是吳京易烊千璽的《長津湖》系列,抗美援朝題材+當下國產電影工業的頂級製作,創造出國產電影的一個票房奇蹟。
相比之下,曾經在熒幕上收視所向披靡的抗戰題材影視劇,反倒相對沉寂下來,賣情懷的爆款,有。實打實的硬貨,太少。
想念那份熱血沸騰的感覺的觀眾,只能一遍遍刷《亮劍》解饞。
難道,抗戰題材,就真沒一部硬貨了?
看到這張臉,我有點拿不定主意——王挺,抗戰影視劇老臉,矢野浩二,“鬼子專業戶”,再看故事,再現蘇村阻擊戰的悲壯歷史。好像有點東西。
但,到底是抗戰神劇,還是神作?拿不準,先瞅幾分鐘?
結果這一瞅,好傢伙!十分鐘過去,我全神貫注,半小時過去,我熱血沸騰,90分鐘過去,我一拍大腿:差點錯過好東西!國產戰爭片,就得這麼拍!
再一看,像我一樣撿到寶的觀眾竟然不少,這部電影,徹底點燃平臺評論區。
原因?“媽耶,給我看破防了”;“這電影,咱老家拍的,得勁兒”;“看戰士們犧牲我心老疼了”;“英雄們永垂不朽”……
還有觀眾提問:這質量,是一部網絡電影?
還真是。但,不聲不響上線3小時,拿下平臺飆升榜第一。算上這響噹噹的口碑,誰還敢說抗戰影視劇沒東西?
八小時,全網熱度第二。
我敢斷言,王挺這部抗戰大片,將是一副火向全國的戰爭片王炸。
憑啥?就憑它拍出了特三營鐵血忠魂,拍出了咱當年保家衛國的純爺們,胸口那股子血氣!
一、 入戲:絕地之戰有多難打,第一場戲就拍出來了開篇就被鎮住。
片名《絕地防線》,“絕地”二字就已經點明瞭故事主題。一開場,“絕地”就被拍出來了。
蘇村外圍陣地保衛戰,日軍第一次衝鋒。
本來氣氛還算緩和。
王韜飾演的戰士貓著頭在工事裡送子彈,小號手撿起滿是灰塵的號,雖然戰事緊密,戰士們還不忘調侃兩句:“瞅準了打,看好了”“廢話”。
小戰士低頭套近乎:哥,給我倆唄。“等鬼子靠近了再丟。”
子彈送到了,還有戰士鬥志昂揚立flag,“等這仗打下來,絕對能立個二等功。”
到了王挺飾演的特務3營在營長鍾大炮這邊,“你過來幹啥子?”“營長,子彈幹掉一半了!”
營長聽完急得立馬搗他的頭,“啥子,這麼快,你為啥不給我省著點。”
說完立馬向戰士們喊話——“穩住”。
最後一句是:“打完這一仗,回家吃餃子嘍!”
但不到1分鐘,急轉直下。
抬眼一看,日軍跟著大傢伙——坦克車一步步摸上來了。
怎麼辦,立馬扯一嗓子——“迫擊炮——”炮字拉出一個長音。
看出來沒?
這片子,規模比不得大熒幕戰爭大片,場面,不算小,但也不大。
我軍一個營,戰場集中在一個地方:蘇村。
小場面怎麼打得精彩?一個鏡頭你就明白。
螺螄殼裡做道場。
動作戲,驚險戲,不缺;驚險段落,滿上。
就說眼前這場狙擊坦克之戰。
日軍藉著坦克掩護,“暴雨”降臨我軍戰壕。
炮火一響,鏡頭如地震般狂抖,我軍戰士瞬間被翻起的泥土埋成“泥人”,被飛濺的彈藥震飛。
濃煙後面,滿屏日軍早列好了攻擊陣型。
怎麼辦?王挺一聲大吼,喊出王韜和另一個戰士:“你們給我想辦法,把它給我搞掉!”
勇士一聯手,便知有沒有。
兩個戰士,一對眼,一合計,三秒內制定出整套應對方案:一個“在這邊吸引火力”,另一個找機會“削它”。“幹它”!
哎呀媽呀,過去只覺得東北話幽默,這麼一聽,那是老帶勁了。
只見二人分頭行動,吸引火力的,在戰場上輾轉奔跑,靠近目標了,抬出破擊炮,先給你個見面禮。
果然,日軍紛紛轉向他這邊。
另一頭,一個戰士用溼毛巾掩護,快速靠近目標。
瞅準機會,一個炸藥包直送坦克底部。
下一秒,一聲巨響,直接送敵人坦克一個四仰八叉。
戰士不忘立馬一個眼神遞過去——哥可以不?
太可以了!王挺飾演的營長立馬大吼:幹得好。
這才多久?4分鐘不到。
以上戰爭場面,放在院線大片當然不算什麼。
可《絕地防線》是一部網絡電影。
我們都曾看不起網絡電影,更不用說,抗日影視作品,已經被許多觀眾打上神劇烙印。
怎麼破?往真實了拍。
就說這部電影,劇組先根據查閱的大量資料及走訪當地村民,最後和研究黨史的專家反覆論證手裡掌握的資料。最後定下來,少用大場面鏡頭,儘量多捨棄傳統的“大煙大火大爆破”的大場面,那拍啥?
拍戰場細節。
比如,就算小屏幕,它也能讓你近距離感受什麼叫死戰,鏖戰。
接著說這場坦克阻擊戰,一輛坦克幹掉了,贏了?
然而戰場是殘酷的。
上一秒,偷襲得手,下一秒,敵軍坦克又發炮,剛才還在衝著戰友“得瑟”的英勇戰士,轉眼中炮,整個身體被炸得四分五裂。
王韜的眼睛,溼了,王挺的眼神,蒙了。
生猛,直接,殘酷,動容。
也是這場戲,把這部電影拍明白了,論陣仗,網絡電影是比不上A級大製作,但,反而促使它把好鋼都用在刀刃上。沒這麼多錢怎麼辦?
《絕地防線》給出了一個答案:相比於能夠刺激觀眾的各種“大而全”。不如主動選擇“小而真”。
故事,切點小。
就是還原1941年1月位於魯西地區的一場阻擊戰。
故事細節,真。
為掩護魯西軍區行署機關安全轉移,特三營營長鍾大炮率九、十兩連130多人進駐蘇村,阻擊瘋狂掃蕩的日軍。
在我軍與敵軍在1:10的絕對劣勢兵力,武器裝備與後勤保障上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斃敵300多人,犧牲126人,僅8人生還。
聽起來,神不神?太神了!
但故事的內核卻不是“神”,而是“絕地”。
由於缺少重武器,外圍陣地還是失守了,特三營退守蘇村最後一道防線,小小蘇村已經被數千日軍包圍,變成了絕地。
絕地之戰,與敵人狹路相逢。為掩護大部隊,如何以小博大。
怕了嗎?咱們的戰士只怕一件事:不能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至於小鬼子,我怕你不來!
來了,就跟敵軍主力扳手腕!
在這個故事裡,戰士們沒有神力去手撕鬼子,沒有神技玩狙擊槍打落飛機,唯一做到的是:是面對十倍於己的日軍,憑著人手半個紅薯一支步槍,從清晨打到黃昏,接連打退敵人的4次進攻,以絕地防線,見英雄本色。
開戰了,接下來就是:燃!燃!燃!
燃夠90分鐘。
讓人入戲的電影很多,讓我這麼熱血沸騰的,可就不多了。
二、 爺們兒:誰再說王挺演技不穩我跟他急,但演得好的不止王挺影片的規模算“中小製作”,細節,卻是衝著A級大製作去的。
除了大型對戰,片子裡的幾處小型遭遇戰,有模有樣。比如一開場,我軍就趁夜偷襲,把敵人的大炮給搞走了。
只是搞大炮?其實是故意向敵軍暴露行蹤,引誘尾隨而至的日軍偵查隊,將敵軍火力吸引至蘇村方向,掩護軍區機關撤離。
打從故事一開始,那種戰爭的慘烈、壓迫感一下子就撲面而來。
但,電影不僅是拍故事,更是拍人。
不光是拍主角,而是拍特三營這群手裡要啥沒啥,但卻錚錚鐵骨的戰士們。
最窩心的,還是中段一場戲:修復電話線。
特務營用以命搏命的方式打退了鬼子好幾次進攻,但電話線卻被切斷,和上級失去聯繫後,營長無法確認任務是否完成,只能一邊繼續死守陣地,一邊派戰士搶修。
然而電話線在戶外平原上,從一開始,搶修的戰士,就已經一步步進入敵人視野開闊的瞄準區。
畫面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小戰士們已經完全暴露在敵人的槍口之下,只剩一片莊稼地能掩護自己。
那他為什麼還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因為任務必須完成,即使粉身碎骨。
但很快,敵人就給出了回應,把藏在暗處的冷槍開火,幾名戰士身體接連被打穿,應聲倒地,鮮血染紅了莊稼地。
再出去,就是活靶子!
對比之下,敵方的狙擊手氣定神閒,彷彿在玩一場獵殺遊戲一般,甚至忍不住露出了得意的微笑。
怎麼辦?陪這幫狗日的耍到底!
以身體做誘餌,利用敵軍瞄準的頓挫,在電光火石之間,奮力完成最後的電話線搶修。
成功了嗎?沒有。電影不是神片,敵我實力懸殊之下,根本不可能成功。
但,透過這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群沒名沒姓的小戰士,確把一個戰士群像,塑造出來了。
他們是英雄,更是人。
硬漢專業戶王韜在片中飾演趙永盛,前面執行炸坦克任務生還的就是他,特三營的精銳骨幹,平日裡,一張小嘴貧著呢,天天跟戰友們叨叨。
面對賴在軍營四都不走的蘇栓娃,像是收了個弟弟,結果蘇栓娃姐姐尋過來,他眼睛一瞅,回頭跟蘇栓娃嘮起來:要是咱真能活下來,我當你姐夫怎麼樣?
蘇栓娃呵呵一笑:大哥你啥都好,就是愛做夢。
但也是這個可愛的戰士,面對敵軍飛機掃射,護住了新兵蛋子蘇栓娃,卻和他一起親眼目睹了姐姐被亂槍射中,忍著悲痛,他把蘇栓娃藏好,自己和敵人進行最後的周旋。
最後時刻,他給隱藏的蘇栓娃打了個暗號,是啥?不說,先提醒一句,真要看,憋住了,別哭。
電影,其實是在臨摹一幅抗戰中的人性群像。
群像中,也有最動人的畫像——硬漢王挺飾演的鐘大炮。
人物原型——鍾銘新,八路軍第115師教導3旅特務3營營長,最後犧牲在蘇村。
王挺來演他,就對了。
這角色,活。帶著一股子普通人的煙火氣。
比如,與李參謀在彈藥問題上幾次“討價還價”,想盡辦法留下一些,實在留不住了,還不忘最後帶上點人情,哪怕將來可能沒機會用了。
但最絕的,還是透過電影,能看到王挺的情感爆發力有多驚人。
決戰之前,王挺飾演的營長安排剩下的年輕戰士帶著傷員撤出陣地。
意思很明白,老兵打了這麼多仗,交代在這兒,賺了,新兵蛋子,得留給將來,做火種。
但新兵們一個個都不走,都說不當逃兵。
王挺一抬眼,眼中噴火,對著小戰友怒吼:“哪個說逃跑了!說了是執行任務。”
接下來,一個個問小戰士的家鄉,嘮嗑,調侃,“你這娃,浪費老子子彈最多的就是你。”
可是嘮嗑嘮完了,下一句,扎心了——“要是我們老兵沒出息。”
“要靠你們,給我打回來!”
“打回來!”
這話,是鼓勁,又像是對戰士們最後的贈言。
強大的情感力量輸出下,我的心一下子被戳中了,瞬間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王挺的演技牛在,他的角色總是帶著一股兒勁兒,但你從來不會把“用力過猛”四個字和他的表演聯繫起來。
而是一瞬間,就能被他代入,就彷彿身處那邊絕地之中,你就是那些小戰士。
而無論是小戰士的眼淚、王挺的怒吼還是王韜的哀嚎都讓人瞬間入戲,都那麼真,那麼有骨有肉的。
不說大話,不喊口號,就這麼把人物拍出來,已經足夠動人。
而這份動人,又和矢野浩二飾演的反派日軍指揮官,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必須說矢野浩二雖然戲份不多,但演技的確讓人刮目相看,那股沉著與陰狠,全都演出來了。
當故事講明白了,我方和敵方的角色塑造明白了,接下來,就該打響最後一戰了。
三、 熱血:把歷史中的真英雄拍出來,足夠蕩氣迴腸蘇村之戰之所以叫“絕地”,最大的難題就是:戰役發生地,地處平原,地勢開闊,死守蘇村的特三營根本沒有任何迂迴的空間,
只能在缺槍少彈的情況下,硬碰硬和十倍於我的日軍展開阻擊戰。
戰鬥打到最後,三營在黎明破曉前,疏散了村裡的百姓,制定了“以一擋十”的戰略方針。
最後的戰役,打響了。
飛機、大炮、坦克,敵人啥都有,咱啥都沒有。
這,還不是最殘酷的,最殘酷的是,在瘋狂地進攻蘇村前,敵人把俘虜的三營連長掛在坦克面前,先是捅刺刀,接著當著八路軍戰士的面,將連長活活燒死。
這麼多硬仗,王挺飾演的硬漢營長沒怕過,唯有這次,眼看著戰士受敵人虐待,卻無法營救。
刺刀捅進戰士的身體,嘴裡的血在汩汩朝外流。
但即使心如刀絞,他依然要大聲吼出:不要上敵人的當,守住陣地!
接下來,屏氣,凝神,背景音消失,時間凝固。
忽然,敵軍飛機來到,接著,開火,命中。
放馬過來吧!
這也是我覺得《絕地防線》聰明的地方。
它知道自己肯定比不上那些院線戰爭電影的大手筆,大特效。
但。不依賴大場面,專注把小細節打磨好,成本有限,但誠意不低。
雖然是一部戰爭片,但這部電影的精華,不只是戰鬥。
而是片名給觀眾的劇透:絕地+防線!
對於戰爭的殘酷性,電影沒有絲毫想掩飾的意思。
片中為數不多的大場面就已經能夠傳達出這份震撼。
佈滿硝煙的戰場,敵人的每一次攻擊,都是戰友的倒地傷亡。
戰至最後,我方陣型已經被敵軍攻破,王挺飾演的營長舉起機槍,站在敵人進村的最後的防線上。
舉槍、射擊,中彈,宛如一座雕塑。
戰爭片,非得用這種大尺度?
別的我不知道。但這部電影,最動人的地方,恰恰就在這種殘酷中。
絕地之戰,有死無生,如何不殘酷?但越是殘酷,越是呈現出咱們的戰士是何等的真英雄!
戰鬥的最後,我軍戰士,全部浴血倒地,天空飄起一陣白雪,戰場寒冷,但從卻從戰士們最後浴血奮戰的身影、動作和神情裡,感受到了熱血與激昂。
“要是老兵不中用,要靠你們打回來!”
打回來了嗎?故事的結局我們都知道了,戰士們,打回來了。
四、 “神片”:抗戰大片像這麼拍,還有誰忍心罵?無需迴避,影片還是有許多瑕疵,比如,某些過度煽情的段落,幾個不討好的人物,比如那對莫名其妙的姐弟。
但,瑕不掩瑜。
而今日的中國電影,絕不該輕視《絕地防線》這樣的“小戰爭片”。 因為電影把錢都花在了刀刃上。
場面不大,但極為嚴謹,角色有限,但深入人心。
電影取材真實,但最後營長 “給我打回來”是如此響徹雲霄,我相信,這句吶喊當年蘇村的戰士們聽得見,特三營的戰士聽得見,長眠在蘇村的200多名戰士聽得見,81年後的我們,同樣也聽得見。
歷史會記住這些英雄,記住他們稚嫩的面龐,記住他們在絕地戰役中的一聲吼。
電影也沒有把電影拍成無腦的煽情,哄著觀眾哭。
而是用一場場戰鬥,一次次減員,不斷在叩問觀眾:值不值?
被坦克重炮轟得粉身碎骨,值麼?
被對方的狙擊手突然爆頭,值麼?
新兵為搶修電話線,成為活靶子,值麼?
最後的戰士們,豁出條命,只為最後拖住敵人一些時間,值麼?
這個問題,犧牲的老兵們回答不了,但電影的大結局,那場烈士陵園的戲,又彷彿回答了一切——如果老兵們能看到今日的中國,哪會不值呢?
能把抗戰片拍到這個份上,還有誰忍心罵?要我說,這才叫真正的“抗戰神片”,因為它實打實拍出了,當年戰士們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