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了!《流浪地球2》。
票房爆。這部4年磨一劍的國產科幻片,在春節檔目前拿下了7億票房,創造內地影史第五高首映成績,不但領跑春節檔,還一口氣破了35個票房紀錄。
口碑爆。豆瓣開分8.3分,春節檔新片評分第一。貓眼評分9.4,淘票票評分9.7,爛番茄好評83%。
觀眾評論爆,“燃”“動人”“大年初一我就在影院哭了”。
有人說,“比小破球1還好”,還有人說,“中國科幻需要更多小破球”。
觀眾的熱情,讓我彷彿回到了4年前的春節檔,小破球那漂亮的逆襲曲線,如今重溫仍是一個大寫的爽。4年後,小破球2是口碑票房雙領跑。
之前就預測,小破球2要爆。
但觀影過程,還是出乎我自己的預料,前半場,觀眾時而緊張,又不時爆發出一陣笑聲,到了後半場,又有很多人默默拿出紙巾抹眼淚。
而我看完只有一個感受:震撼
好久沒有在電影院感受到如此極致的觀影體驗了。
實際上,電影帶給我的不止是感官刺激那麼簡單。
還有一種直抵心靈的感動,一種作為中國觀眾特有的,看著自家孩子日益茁壯的自豪與感動。
小破球還是4年前的小破球,又已經不是4年前的小破球了。
一是小破球成長了。
如果說看《流浪地球》時還帶著看自家孩子出息了的感動,這次看《流浪地球2》便是震撼——
製作水準、特效場面、故事格局,有了全面的、質的升級。
場面更大、細節更多、更逼真、想象力更豐富,很多宏大場景爽得我心呼“臥槽”!工業層面和科幻硬核的進步之外,還為中國科幻注入了獨有的人文主義精神。
二是小破球依然是那個小破球。
宏大敘事下的細膩情感,中國科幻獨有的浪漫,中國人的家國理念絲毫不減。
一句話,《流浪地球2》再次打破了國產科幻的天花板,也將再次刷新你對中國科幻片的想象。
1、 特效升級:太空電梯、月隕危機、全球災難,特效更好看、更耐看,審美更中國2019年,《流浪地球》橫空出世。
憑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帶入世界水平,實現工業化的行業升級。
4年過去了,《流浪地球2》還能帶來怎樣的技術革新和視聽突破?
看過那麼多特效電影,但只有這次觀看《流浪地球2》的時候發出了由衷的驚歎:中國科幻的想象力,牛!
大家應該都不會忘記上一部的視覺場面,以殘酷的末日景象為主。
而《流浪地球2》開場十分鐘,更多元的特效場景,已經震撼我的眼球。
先來個大招,太空電梯。
當電梯轎廂以biu一下的速度拔地而起,直衝雲霄,橫貫天地。伴隨轟鳴聲與澎湃的BGM,到處可見滿滿的重工業質感和科幻氣勢感。
更絕的是,這場景有如對古人浪漫吟詠的復現——“扶搖直上九萬里,送我上青雲。”
大銀幕下的我簡直雞皮疙瘩起一身。
如果我說,這只是大場面的開胃菜,你敢信?!
接下來的正餐,是太空電梯危機。
有一天,太空電梯基地的無人機群突然“叛亂”。
沒有任何指令,但它們全部集體出動,與人類開戰。
為了應對危機,人類的戰機也同時起飛,畫面的遠景可見成千上萬架戰鬥機與無人機在空中激戰,近景能看到每架飛機的部件細節。機群一次次高空俯衝,看得我腎上腺素飆升。
激戰長空中,不斷有戰機和無人機冒著濃煙從天空墜落。
更緊張的時刻來了,快節奏和緊張的配樂下,太空電梯被劫持,高速穿梭在大氣層中,伴隨著高速衝破音障產生的渦流,一步步靠近方舟空間站,緊張感接近爆棚。
這種緊張感在天空電梯進入空間站範圍,恐怖分子引爆電梯時,瞬間達到頂點,當電梯和空間站最終隕落,轟然落地,人類死傷無數。
當天空的俯拍變成陸地視角的仰拍,太空站像一個燃燒的大山,在人們眼中冒著滾滾濃煙墜地,一種蒼涼悲憫感頓時在觀眾心中嗡嗡作響。
另一個震撼大場面,則是月球墜落危機。
當危機忽然發生,拖著火尾的隕石忽然如雨點般砸向地球,場面壯美又震撼。
月球墜落引發的行星發動機過載、潮汐、洪水也很快出現,觀眾在過去科幻大片裡看到過的,沒看到過的,全都來了。
從天而降的火球,席捲城市的海嘯,巨浪滔天,淹沒一切……看得人心頭一緊,甚至下意識閃避。
還有震撼的太空月球爆破場面。
我敢保證,當地球在一片燦爛的爆炸中,悠然從太陽系的軌道中遠離,浩瀚蒼穹,宇宙孤獨,絕對能讓人生出天地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震撼感。
但好看,絕不是《流浪地球2》特效唯一的進步,而是隨著視聽爽感肉眼可見的升級,影片特效不但更好看,還更紮實、可信、耐看。
特效,絕不是單純炫技的表演。
這才是《流浪地球2》特效最大進步所在——不僅有顛覆想象的高概念大場面,還用寫實場景和海量細節構築起豐富而紮實的科幻紀實感。
當年郭帆導演問劉慈欣:你心目中的科幻片應該是什麼樣的?
大劉回答:拍得像是未來的紀錄片。
什麼是頂級科幻視覺奇觀?就是特效場景能說服我們——科幻,即未來的歷史。
也就是,對科幻世界的描摹必須是完整,未來,這些場景都有可能真的發生。
但我在影院最驚歎的就是,以最高級別的工業水準打造特效的時候,郭帆也沒有選擇照葫蘆畫瓢的偷懶,而是選擇了一種中國式審美,那些毀天滅地的科幻場景中,依然包含著中國哲學中宇宙洪荒式的遼闊、溫柔、詩意。
再廣袤的想象力,其實最核心的,還是能與觀眾產生靈魂深處的共鳴。
電影做到了,用特效場景滿足觀眾對“奇觀”想象的同時,又服務於劇情。
電影的核心是故事和人,而視效都是為了這個核心服務。
所以當影片中月球隕落,地球發動機點火,地球開始逃亡時,觀眾在中國式的審美震撼中,更關心的,不是在雲蒸霞蔚中飄然遠去的地球,而是為人類獻出生命的英雄們,和他們身上發生的故事。
2、 中國故事:吳京劉德華演出災變時刻中國人的選擇,前傳故事太震撼了郭帆一直是個很會講故事的導演。
一方面,他極度重視信息密度——不管是視聽呈現還是敘事效率、情感表達,只有信息密度足夠高,才能讓每一個細節都經得起觀眾深挖。
同時他總能將那些最純粹的中國人的情感通過電影中的人物,傳達到觀眾心中,達到高度共鳴。
如果說小破球1講了一個人類帶球跑的故事,這一部則講述了一個人類如何面對全局災難的故事。
而故事核心,始終是人——
《流浪地球2》作為前傳,圍繞《流浪地球》之前的故事展開。
電影中的時間屬於“前剎車時代”,太陽危機一觸即發,人類開啟全方位自救,而危機接踵而來。
前文中的太空電梯危機、月球墜落危機,讓電影的危機和矛盾衝突一波接著一波,觀眾從頭嗨到尾,完全找不到尿點,難怪有觀眾提醒:看電影前別喝太多水。
除了兩次大型危機,還有兩種理念衝撞,兩個一體兩面的主要人物。
當年地球的一萬座行星發動機還未建,人類還在摸索著如何自救。聯合政府制定了多項方案。
而《流浪地球2》的故事探討了兩種選擇:移山計劃,還是數字生命計劃?
但當落實到具體情節,我只說一個詞:親情。
移山,即為了尋找嶄新家園,人類建造出巨大的推進器,試圖帶著地球離開太陽系,可以說是流浪地球計劃的前身。
劉培強參加的,正是這個計劃。
當時他的妻子韓朵朵身患重症。他一邊參加培訓,一邊一直陪伴在她身邊,但在生離死別的關頭,他卻不能守在愛人身邊。
《流浪地球》中,這也成為父子二人的心結。
而劉德華飾演的科學家圖恆宇,則因為多年前妻女在車禍中喪生,為了讓孩子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存在,偷偷啟動了被法律明文永久禁止的數字生命計劃。
按照過去科幻片的經驗,一旦科學家黑化,可能帶來一連串的麻煩,但這個故事,完全沒有陷入過往的套路。
地球存亡之際,他們的信仰和使命,看似殊途,其實同歸。
他們的結局,也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人類命運的答案。
概括來說,比起第一部,《流浪地球2》不僅跨越更長時間線,面臨的危機也更多、更復雜,編年體串聯起了時隔十幾年的相對獨立的兩次危機,影片世界觀,則已經超出了第一部的格局,將“數字生命”等宏大命題融入到流浪地球計劃這個大背景中,也令整個故事更加開闊。
而那種解決地球危機背後的理念,又是非常中國的。為後代而搬遷整個地球絕對是隻有中國人才會幹的事。
所以當影片中地球緩慢經過太陽,四個大字“流浪地球”出現在銀幕上,那種史詩般的衝擊感,那種帶著地球流浪的歷史感,讓我的眼淚忍不住奪眶而出。
電影講了一個動人的中國人拯救地球的故事,其中蘊含的是人類共同應對地球危機的理念,影片彩蛋還埋下一個精妙的伏筆。
但又一次拯救地球的,是我們的中國英雄。
中國人物:吳京演出劉培強另一面,劉德華角色驚豔,還有兩位配角,演到我飆淚《流浪地球2》的魅力不僅僅限於視聽與故事內容。
影片還給我帶來了一種獨立於劇情之外的情感觸動。
它雖是一部硬核科幻,卻有著最柔軟的內核:家。
導演在故事中將英雄抽絲剝繭,露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比如兩位無法割捨親情的父親。
如果說《流浪地球1》觀眾看到了吳京飾演的是為大局犧牲自己的劉培強,那麼這一部則讓觀眾看到,他為什麼成為一個英雄。
讓我意外的是,電影毫不掩飾主角的——脆弱。
比如他參加航天員選拔,最初沒什麼偉大抱負,只為了讓親人活下去。
年輕時候的劉培強是真的“猛”,戰鬥機開得嗷嗷快,遇事啥也不想咔咔就是開幹,師傅一直讓他穩著點,直到經歷了婚姻、妻子重病,到了地下城生存資格抽籤時,全家只有他一人中籤。
吳京完全演出了人物的另一面,穿著租來的黑色西裝、身處黑白麵試室的劉培強,嚴肅、忐忑,甚至面對人工智能MOSS冰冷式的面試提問時失控落淚,因為“我只想讓我的家人活下去”。
即使通過了,也會導致他十幾年無法與兒子相見,被誤解拋棄患病的妻子,被兒子誤解多年。
但從此他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完不成的任務,為了孩子活下去,他能夠操起重機槍對著木星開火,也可以獻出生命。
可以說看完了《流浪地球2》,劉培強的血肉對於我來說才更加清晰豐盈了起來。
無需盲目拔高或貶損,英雄也有自己的迷茫和堅持,盤算與奉獻,脆弱與強大。
這種柔軟的中式情感表達,就足夠打動人心。
而劉德華飾演的圖恆宇,堪稱華語科幻片又一個經典的複雜人物。
他不顧一切冒險一搏,只為給女兒“完整的一生”。
從一開始暗藏私心,到觀眾逐漸理解他的苦衷,再到最後的關鍵轉折。
劉德華的演技太過震撼人心。
當他違例重啟項目見到女兒時,紅著眼失聲痛哭:“爸爸太想丫丫了,特別想,特別想。”我認為沒有多少父母能不被他打動。
這個角色的堅強與脆弱,隱忍與釋放,都被劉德華詮釋得恰到好處。
所以看到影片最後的彩蛋時,觀眾的情感也終於得到了釋放。
也是因為圖恆宇這個人物在劉德華的演繹下,觀眾才更容易理解這個人物其實從來沒變過, 即便穿越億萬光年,重新定義“現實”和“生死”,他其實只有一個信念,守護自己的孩子。
劉培強和圖恆宇,一個是航天員,一個是工程師,命運幾乎毫無交集。
但他們危機之下的選擇,卻如此一致。
咱們中國人拍的科幻電影,命題再大,哪怕牽涉到整個人類的命運,最後迴歸的,還是中國人最樸素的人情:中國爺們兒,為家人幹啥都行。
好萊塢寫不出這樣的人物,任何國家的科幻片都拍不出這樣的人物,因為這就是中國人獨特的人情,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科幻電影,為什麼這麼牛!
但精彩的不止是主角。
看完電影終於明白郭帆為什麼請來李雪健先生飾演周喆直。
李雪健貢獻了非凡的演技。他撐著柺杖站起來那一刻的不怒自威,而當他完成那場演講,我想觀眾很難不被他打動。因為這個人物,就是未來世界的愚公。
人物身上寄予的中國精神,傳達的中國人的理念,註定讓人心潮澎湃。
最後我要說的,是沙溢。
這是本片一個巨大的驚喜,沙溢飾演的張鵬是劉培強的師父,但更像一個嘮叨的老父親,在劉培強和韓朵朵的婚禮上,他作為劉培強的家長出席。
平日他會操著一口東北話侃侃而談蚊子餅,看到徒弟有了心愛的人,還會賤嗖嗖的臊他一句“地球美好不?”
每當看到這對師徒的戲,電影院總會綻放笑聲,所以我一開始也以為這就個妥妥的笑料製造機。
但萬萬沒想到,這段師徒情誼拍到最後,居然把咱中國人的情感,拍得這麼動容,又那麼蕩氣迴腸。
就說一個細節:“戳三下腦門”。
作為師父,張鵬總會下意識的戳三下劉培強的腦門——火急火燎地找到受傷的劉培強時,他假意嗔怪的戳了他腦門三下;劉培強妻子去世,他在擁抱慰藉徒弟後,又戳了他腦門三下。
但電影的最後,還有兩次“戳三下腦門”,兩次都不是沙溢演的,可別怪我沒提醒你——紙巾帶夠。
我只能說,從張鵬到劉培強,這對師徒,真的是殊途同歸,又光芒萬丈。
全片沒有一處刻意煽情,我卻在後半段哭得像狗;
全片都不避諱展現主角的脆弱平凡,但你很難不被這些英雄們感動。
而當你擦乾了眼淚走出影院,那些角色再次滲入你的內心時,那股後勁兒才真正到來。
《流浪地球2》最大的特點,是它在宏大敘事背後捕捉到了具體的人,有血有肉的人。
又拍出了那些人對親情、對生命、對愛的執著,所以會一遍遍的讓人破防。
因為他們就是我們,我們中國人骨子裡都有同樣的東西:宇宙遼闊,歸途是家。
4、國產科幻:小破球,繼續長大啊如果說4年前的《流浪地球》探索了國產科幻電影的未來,那麼《流浪地球2》則是將這個本土科幻系列,推向更深的宇宙。
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系列也像是郭帆帶領的主創團隊和觀眾的契約。
從任何意義上說,《流浪地球2》甚至比第一部還難,但越難,越要有人去做。
從品質看,這是一個更完美的工業化產物,無論是畫面,音樂,特效,服裝,道具。還是演員,劇本,都非常的成熟,有了更宏大的表達。
在這種成熟中,又帶著中國科幻特有的風格。
《流浪地球2》能走得更深,更遠,恰恰是因為,這種獨特。
一方面,導演無懼挑戰,原著中,太空電梯、月球發動機等場景,只要寥寥數字,拿到屏幕上,就是一個巨大的工程。
最終102個科幻類主場景,超過900000平米的置景面積,5310張概念設計,9989張分鏡頭畫稿,制6000鏡視效鏡頭,95000件道具、服裝製作,以及郭帆從北京電影學院請的二十多個專門給電影挑刺、記錄錯誤的實習生····
讓影片最終硬磕下所有的硬骨頭,完成了中國科幻電影工業化經驗的又一次系統積累。
20位科學顧問組成的專家團隊,共同書寫的十幾萬字世界觀,不僅讓故事更加紮實,也保證了整個科幻體系耐得住推敲。
另一方面,影片最珍貴的,其實是證明了中國科幻的潛力。
好的科幻片從不止於炫技,而是探討人類存在的意義,而在特效之外,《流浪地球2》所擁有的高度是:科學的盡頭,是中國哲學。
影片中最令人驚歎的視覺奇觀,其實都根植於這片土壤的文化和浪漫。
影片獨特的中國故事和人物,則源自中國人的獨特人文理念:沒有拯救世界的個人英雄,只有人類面對絕境的自我救贖。
就像片中李雪健那段「人類股骨」的演講所說,「團結延續著文明的火種」。
末日危機下,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拯救人類。
而個人有希望,人類才有未來。
世界一流的科幻特效和鏡頭語言背後,是我們對於宇宙、人類命運的理解,是中國人自古就有的心懷天下的胸懷。什麼是悲天憫人,什麼是胸懷宇宙。
到最後,這是一個只有中國人才能寫出的科幻故事,而郭帆導演帶領的團隊又證明,中國人超越宇宙的想象力,中國人不但能把它拍出來,還能拍得很棒。
而觀眾終於在一部科幻大片裡,找到了我們中國人的人情味。
這是《流浪地球》系列不同於任何一個科幻ip的原因。
科幻越硬,中國人的情感越柔軟。
我們無法逆轉生死,但我們都有一句給家人的承諾,“我在呢,我一直都在。”
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
沒有中國人人情的國產科幻,差點意思。
所以影片中達叔再現的那一刻,許多觀眾都忍不住淚崩。這部中國科幻電影內外,都是有情義的。
極少有科幻片能同時做到,兼顧硬核和人文,燃點和淚點。小破球都做到了。
吳孟達先生已經離開2年,韓子昂也已經犧牲,但觀眾總覺得,他還陪伴著劉啟他們,而《流浪地球2》最核心的主題,就是陪伴。
好的國產科幻電影,其實也是一種陪伴。
春節正是中國人團圓的節日,或許,是時候和你最愛的人一起,去影院看看中國人自己的一流科幻大片了。
有人問,“《流浪地球》還會有第三部嗎?郭帆親口應承了:不賠錢,就拍3。
小破球已經做得足夠好,現在,該輪到觀眾出場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