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童年記憶清晰起來了
隨著修復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技術人員樂意使用軟件技術對一些舊照片、影片進行幀數、色彩、清晰度上的修復,使其在更加符合現代人的觀影習慣的同時,也能增加原片的信息量。
因此,“修復”已經成為很多舊時代產物在現代煥發新機的方式之一,無論拍攝和製作的年代有多久遠,只要修復師願意花時間打磨,我們就能明顯的感受到畫質的提升。
於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感受到老舊影片的魅力,很多官方機構也會對自己所擁有的舊片源進行修復,而B站就是其中之一。
在六一前夕,B站就宣佈啟動「動畫4K修復計劃」,計劃對製作時間久遠、畫質較低的經典動畫進行超清修復,修復的作品包括《EVA》、《名偵探柯南》中配劇場版、《魔卡少女櫻》和《迪迦奧特曼》中配版等25部作品。
對此,有不少網友表示贊同,認為這樣的修復能夠為觀眾帶來更好的觀影體驗,以發現影片中的更多細節;
也有網友希望這樣的修復計劃能夠涉及《貓眼三姐妹》、《星際牛仔》、《數碼寶貝》等經典的老動畫;同時,也希望官方能借著這次機會修改一些錯誤的字幕;
只是,也有人對B站所謂的“修復”抱有懷疑的態度。
鑑於B站對番劇的審核越來越嚴格,認為官方可能會藉著此次機會,對影片中的一些敏感畫面進行刪減或和諧,最終導致影片變了味。
就以《魔卡少女櫻》為例,這部於1998年4月開播,在2002年引進國內的動畫,可謂是無數80、90後的童年回憶,也是典型的賽璐璐動畫。
由於原畫繪製所用的材料、方式、攝影的不同(賽璐璐動畫),我們能從原版畫面上明顯感受到色彩的暗沉,較為昏暗的光線也使得畫面上的一些細節難以被觀眾察覺;
但經過修復之後的4K,我們不僅能夠清晰的看到線條細節,色塊也顯得更為平滑,一些原本模糊的文字和畫面也變得清晰可辨;
(480P)
(4K修復版)
但眾所周知,在目前國內正規渠道播放的版本里,很多耐人尋味的情節都遭到了“魔改”,CLAMP曾賦予的極為細膩的少年少女情愫已經消散於無影了。
另一個無奈的是,修復好的4K動畫在畫質上雖有質的飛躍,但觀眾想要感受到這樣的飛躍,還需要搭配相應的硬件---4K顯示屏。目前,市面上常規的電腦顯示屏所能提供的最高分辨率為2K,因此即便是用戶選擇了4K畫質,電腦最多也只能顯示出2K的效果。
在這樣的基礎上,4K的修復就顯得不那麼必要了,更何況賽璐璐動畫特有的質感,在不少小夥伴心中才是真正的靈魂所在---直言B站的修復計劃,會讓老番沒了“那味兒”。
如今,就有不少畫師開始研究如何用數碼繪畫還原賽璐璐的質感,通過改變上色方式和濾鏡,讓成圖得以接近賽璐璐風格,從而滿足自己懷舊的需求。
因此,對於此次的「動畫4K修復計劃」,網友們都是喜憂參半,但不論這次的修復計劃如何執行、修復效果如何,能夠提供多一個選擇終歸是件好事。
02.經典的“那味”究竟是什麼味?
不難發現,此次B站修復的動畫,有不少都是誕生於上個世紀的賽璐璐動畫。
所謂的“賽璐璐”是一種合成樹脂,最早在製作動畫的時候,創作者會使用以賽璐璐製作的透明膠片,把人物畫在膠片上面,背景畫在紙上面,從而達到不同的動畫效果。於上個世紀開播的日本動畫,大多都是用賽璐璐製作而成的。
由於賽璐璐動畫的原畫是被繪製在透明膠片上,因此畫面會具備明顯的質感;而與現代的紙張作畫和數碼作畫不同,賽璐璐作畫一旦下筆,就不能利用橡皮這類常規的方式進行修改。
為了保證作畫的細節和質量,每一張賽璐璐原畫都出自經驗豐富的原畫師之手,也因此原畫本身所富含的價值,就更為貴重。
既然是在膠片上作畫,那麼賽璐璐動畫自然是具備膠片所獨有的質感。由於時代背景和製作流程的不同,當時的動畫製作公司能將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投入到動畫當中,從而製作出一部部畫面精細、動作流暢的高質量動畫。而當年GAINAX的製作的《王立宇宙軍》就是其中之一。
據稱,這部動畫當年耗費了8億日元(後製作人澄清8億日元其實是謠言),集結了樋口真嗣、貞本義行、赤井孝美、庵野秀明等公司內部最具朝氣和熱情的年輕人,拉來了坂本龍一,用數年的時間製作出了這部時長為兩個半小時的動畫電影。
動畫當中最經典的鏡頭,當屬由庵野秀明負責的火箭發射。在這段鏡頭中,痞子從多個視角描繪火箭點火、推進的瞬間。
從仰視特寫鏡頭中我們能看到和現實中的火箭一致的精細部件;上萬片散落的冰片和精密複雜的電線襯托出了火箭騰空時所產生的動能;至於噴射而出的火光、騰起的巨大煙塵,則營造出了強烈的動感的迫力。
這段工程量巨大,被稱為“手繪動畫巔峰”的作畫,全都源自痞子的全盤操刀。
而在《王立宇宙軍》中,這樣細緻的作畫貫穿了始末。在沒有電腦特效、3D輔助、每一幀畫面都只能手繪的八十年代,GAINAX的年輕人用數十萬張賽璐璐造就了日本動畫史上的傳奇。
除了純手工作畫佔據大量的時間、成本以外,賽璐璐動畫的“動”,也需要專門的膠捲攝影機來完成。
動畫動畫,實際上就是“動起來的漫畫”,想要讓這一張張的原畫動起來,攝影師就得將其放入攝影機中逐張進行拍攝,最終達成動態的效果。
或許正是因為賽璐璐的價格昂貴,加之用以複雜的拍攝手法,當年的創作者們都精益求精,儘可能在一張賽璐璐上將更多的細節,絕不浪費任何幀畫面。
在上個世紀就踏入黃金時期的機器人動畫就是最好的證明。
《高達》系列、《超時空要塞》系列這些動畫都有大量機甲戰鬥、變形等畫面,在這些畫面當中,我們就能看到不少精密的零件原畫。
除此之外,能夠展現賽璐璐原畫魅力的便是美少女了。
為了展現女角色妙曼的身材和隨風飄動的髮絲,畫師們也會用儘可能多的細膩線條和元素表現出少女的美。《美少女戰士》、《貓眼三姐妹》等動畫就是其中的代表。
當然,賽璐璐動畫特有的質感與精緻度,只是讓這些老動畫成為一代經典的原因之一,敘事方式、角色塑造,都是能夠左右動畫口碑的重要要素。
要說哪部經典動畫在這方面最有發言權,《星際牛仔》必定要榜上有名。
《星際牛仔》的故事發生在近未來,由於地球因相位差時空門的實驗而變得不再宜居,人類不得不移居到太陽系的各個星球上。
但隨著各行星和衛星的發展,各類社會問題也逐步顯現,因此為了抑制星際間的犯罪,各行星之間結成了太陽系刑警警察機構“ISSP”及賞金制度,而我們的主角團,就是以捉拿逃犯獲取獎金為生的賞金獵人。
性格搞怪、自由奔放的斯派克,性感奔放、嗜財如命的菲,內心細膩、富有責任感的杰特,天真活潑、擔任團隊智囊角色的愛德,再加上一隻擁有高智商的柯基艾因,這支成員性格、目的各不相同的賞金團隊,在太陽系中遇到數不盡的人和事,並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印象深刻的單元劇。
例如20集《道化師的鎮魂歌》就是《星際牛仔》中的經典劇集。
在這集當中,負責分鏡和演出的武井良幸,就利用多個俯瞰鏡頭和強烈的光影對比,營造出夜間陰森的氛圍,反應出“狂人皮埃特”的的瘋狂和詭異;而他與斯派克的初戰,則用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視角的轉換增強觀眾的代入感、展現了戰鬥的激烈。
這類充滿電影感的鏡頭和表現手法,貫穿了整集。
關於皮埃特的部分,則儘可能用鏡頭語言講述他的性格、身世和行動目的,尤其是披露他身世---人體實驗的犧牲品時,武井良幸也用變形的空間和詭異的實驗人員、意識流的表現手法來突出這場人體實驗的對皮埃特的造成的傷害。
有著和《星際牛仔》相似故事背景的還有《阿基拉》,和前者一樣,後者的舞臺也建立在“浩劫後重生,治安混亂的城市”之上。而故事中的少年們,就是在這樣殘破的世界中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和泡沫經濟一起“崛起”的日本動畫產業,無論是題材還是作畫都充滿著活力和野心,在這一時代背景發展的日本動畫,多是描繪反抗命運、描寫星辰大海的動畫。
相應的,其創作者們也因為擁有充足的資金而得以畫出精良的原畫
像這樣在畫面和劇情上都能超越時空,在21世紀的世界依舊煥發魅力的賽璐璐動畫還有很多,而它們每一部都基本是曾影響好幾代人的存在。
只是令人深覺諷刺的是,在如今的生產技術、人力儲備、乃至資本營收都遠非過去可比的情況下,日漫圈卻已經很少有動畫公司能夠騰出數年的時間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一部動畫的製作當中,這也是動畫的作畫質量參差不齊的原因之一。
即便是同一部動畫當中,也可能會因為工期問題而出現作畫質量兩極分化的情況。
除此之外,因為審美和市場的變化,機器人動畫不再是業界的巨頭,日本動畫的題材呈百花齊放的姿態,越來越多描寫校園、職場、異世界、架空世界的番湧現。只是由於缺乏時間的打磨,這些改編作品也同樣出現了良莠不齊的情況。
也正因如此,一些資深的動畫愛好者會愈發懷念這些舊動畫,並希望它們能夠保持記憶中那模糊的樣子。
03.4K的可能性
不過4K對動畫的影響絕不只停留在對舊動畫的修復上,既然4K意義在於用更高清的畫質讓觀眾看清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特寫,那麼動畫的製作也必須跟上需求變化,才能創作出令觀眾滿意的效果,或者能讓動畫展現出新的可能。
早在前些年,網飛就宣佈要與曾製作了《攻殼機動隊》的知名日本動畫公司I.G推出了世界首部4K HDR手繪動畫---《旭日》,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這部時長僅有不到四分鐘的動畫在2020年4月正式與觀眾見面,並震驚圈內人士。
在瞭解這部動畫的製作之前,還得先簡單說說日式動畫的主流創作方式。
目前,日本多數的動畫公司仍採用A4畫紙(畫布)作為描繪動畫世界的根基,因此即便是創作者的想法、繪畫經驗再豐富,A4紙(畫布)所能填充的細節也是有限的。
為了使動畫能在4K HDR的畫質上顯示更多的細節,原畫師就需要在比A4紙(畫布)大四倍的4K紙(畫布)上作畫。而這,也就意味著畫師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更大的紙張(畫布)中描繪更加密集的線條。
在《旭日》的正片中,我們也確實看到了4K作畫與A4作畫的不同,從《旭日》的畫面中,我們就能明顯感受到比常規季番更加細密,且動感十足的髮絲、魔法陣。
如果能在4K顯示屏中觀看這部動畫,甚至能夠觀察到魔法陣內部的文字。
而在常規的季番當中,為了降低原畫師的工作量,角色的頭髮即便是被風吹起,也是成片而動,唯有少數工期充足,製作流程常規的動畫公司,才有條件將髮絲的飄動表現出來。
這也就是這部耗時兩年而製作的動畫,最後成片只有4分多鐘的原因之一。即便是投入了I.G少數的精銳員工,在巨大的工作量下,也只能在保證畫面質量的前提下,犧牲時長和故事性。
且由於作畫時主創團隊使用了一種很少用於日式動畫的“Cutout animation技術”,原畫師只需要描繪少數的動作,就能利用軟件實現自動補幀,儘管這樣的做法能夠減輕原畫師的工作量,但也讓動態的部分過於流暢、畫面繁雜(全篇幾乎沒有靜止畫面),使得觀眾很容易照成視覺疲勞。
當然,這也與這部動畫的定位---非商業動畫有關。
因此主創團隊無需更具受眾的需求而調整故事、畫面,只是利用當前可利用的新技術,打破傳統的方式和思維,探尋動畫4K化的可能。
就像是在賽璐璐時代有人會藉助當時還屬於實驗性技術的3DCG融入到動畫當中,探索動畫的可能;在A4紙作畫仍是主流的當下,也有這麼一群創作者選擇開天闢地,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比A4紙大四倍的畫板上作畫,描繪更多的細節,打開通往4K動畫世界的大門。
這些時代的開拓者,總能讓人們發現更多的可能。
相信在未來4K技術不僅能夠修復舊影片、讓新動畫展現出更多的魅力,還能夠造福更多的領域和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