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遇诸葛亮的时候,感伤的是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由此才有髀肉复生的悲情。
这悲情背后,是一个一事无成迷惘的中年老男人,苦逼的处境!
跟少年继位,前途无量的孙权比,刘备其实更迷惘,一个迷惘的中年人,遇见了明锐远见的年轻人诸葛亮。这个年轻人给刘备勾勒了一个三分天下的纲领文件,刘备听完恍然大悟,原来只要按照这六步走就能三分天下,甚至恢复汉室啊。
第一步:搞不定曹操,就不要想心思,这是避其锋芒,不硬干。
第二步:联合江东,共同对抗曹操,这是找寻盟友。
第三步:火中取栗占据荆州,这是稳固基本盘。
第四步:拿下荆州在寻思弄益州,这是扩大势力,因为益州之主刘璋好对付。
第五步:横跨荆益后,依旧要维系和东吴孙权的关系,这是为后续的统一天下做准备。
第六步:横跨荆益结好东吴后,等待合适的机会出兵两路北伐,配合东吴搞定曹操。
通过这六步分析,可知《隆中对》真是一个手把手教刘备打天下的策略,涵盖了政治目标,外交关系,战略方向,未来构想,甚至进攻方向,等等无数方面。

而且《隆中对》还有很强的容错率!
执行之初,刘备就不算很听话,面对进攻刘琮的机会,轻易的放弃了,若不是后续诸葛亮去往东吴谈合作,让孙权见识到了刘备的抵抗决心,刘备都没有跟孙权联盟的可能,当然这其中鲁肃也出力良多。
这之后,《隆中对》的执行就异乎寻常的顺利,刘备用时数年就占据了荆州五郡益州,最后在和孙权轮番拉扯下,依旧拥有荆州三郡和益州汉中,三分天下,成了。至于一统天下,那就是时也运也了。
一个《隆中对》让地盘只有新野的刘备,成立三分天下的雄主,甚至在14年后称帝,反观“榻上策”貌似成效并不大!
其实这和孙权、刘备两人的起点有关!
一个一穷二白的搬砖人,成立亿万富豪,跟一个本就身价千万的人,变成亿万富豪比,感官冲击力当然不同。
诸葛亮的战略眼光比鲁肃高这是毋庸置疑的。
只是这相对的高,只有结合他们不同的发挥空间,还有起点上去对比才有意义。
刘备起点,让诸葛亮成了传奇,可鲁肃的大战略眼光,在当时依旧值得诸葛亮叹服和敬重。原因无他,明白孙刘联盟重要性,明白孙刘联盟才能更进一步,就足让鲁肃比肩诸葛亮了。
鲁肃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更是将这想法坚持到了临死之前。
他死后才有吕蒙的上位和背刺,才有关羽的横死,才有刘备势力的衰微。
如果他不是,关羽北伐的时候,我们有可能看到的,不是孙权背刺,而是联袂出击。
因为这,才是最好的策略,也是东吴和蜀汉,唯一能统一天下的谋略,可惜的是,务实主义的孙权,错过了这个计划。
全文写完,有一点个人思考!
这思考就是,隆中对和踏上策,其实诠释了蜀汉和东吴两个政权的理念之别。
在我看来,蜀汉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权?他是一群理想主义者,在刘备坚持和诸葛亮感恩奉献下捏合起来的,以一个理想复兴汉室为依托,一群理想派组成的政权,一群男人致死依旧少年的人,组成的政权。
反观东吴,从榻上策中的全据荆扬就能看出,这是一群务实主义者,在务实的政客孙权带领下组成的政权。
一个理想一个务实,一个孜孜不倦北伐,一个安守三分天下,试图有所作为。
在这两个政权, 我依旧欣赏刘备的蜀汉。
原因无他:一个一穷二白的搬砖人,成立亿万富豪,跟一个本就身价千万的人,变成亿万富豪比,感官冲击力当然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