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終究妥協——關於軟盤之殤
直到本系列文章第七篇,我仍然在堅持完全使用軟盤+軟驅的驅動方式去玩舊時代的遊戲,但是最終還是妥協了,正如標題下的說明所說:在磁性存儲物質即將失效的今天,軟盤只能以別的方式去保存了。
從3.5英寸軟盤開始,軟盤已經退出歷史舞臺20年了
3.5英寸軟盤大概於21世紀初,USB閃盤流行後開始退出個人存儲的舞臺,算到今日已經大概20年了,根據kyroflux這一組織的成立理念中所提到的,軟盤和光盤的非接觸讀取不同,軟盤的介質是一種硬接觸設計,即磁頭是在與磁片的接觸過程中讀取磁盤的每條磁道中的磁信號強弱的數據,形成特有的磁信號起伏並轉化為二進制數據,但是終歸這種接觸會對整個磁性表面產生逐漸的破壞,而磁片的表面是氧化磁粉和膠體的設計,在一次次接觸後勢必會逐漸剝落,再加上地磁,磁性物質的誤接觸,現有的磁碟基本都已經岌岌可危。
賽璐璐的薄薄的數據面,看起來就如此脆弱
在正常的使用中,雖然大部分磁碟仍然可以基本穩定的讀取,但是也有大部分處於一種臨界狀態。而且磁碟本身的穩定度也與磁環境,磁頭的可靠度有關,即便是同一片軟盤,每次讀取的情況也完全不同。根據我的使用過程來看,經常會出現某一扇區的磁信號突然減弱導致讀取出錯,但是第二次讀取又正常的情況。
於是,在這種物理性不穩定的情況下,軟盤時代的遊戲均可以稱為“瀕危遊戲”,以軟盤為載體的遊戲,除非早已提取並數字化,否則基本可以說是處於隨時可能散失的狀態。
即便是這樣乾淨的盒子,裡面的軟盤可能也已經開始劣化
並不是我不想玩正版,只是歷史逼得我得不把正版供起來,不去繼續傷害它——作為一個“正版俠”,我第一次陷入了糾結,然而站在保護遊戲歷史的角度上,只能走上妥協之道:不用模擬器環境,堅持原機是最後的倔強,那麼脆弱的軟盤載體是否可以備份化、數字化並模擬還原其運作呢?
最終我還是決定接受“仿真軟驅”。
HXC:誕生於法國的軟驅拯救者
如果說第一個要講的,我覺得必然是HxC軟盤模擬器(官網),應該說我對仿真軟驅的研究最開端就是他的作品。
HxC 全稱為HxC Floppy Emulator ,是法國作者 Jean-François DEL NERO(暱稱Jeff)研製的基於ARM 架構的軟驅模擬器,採用SD卡/U盤作為載體,目前提供了三種型號的軟驅即USB模擬器(
USB HxC Floppy Emulator ),內藏式( SD HxC Floppy Emulator RevF)和外接式(SD HxC Floppy Emulator RevC),區別並不大,不過由於大部分改造軟驅的玩家都是把原有的軟驅卸掉,換上仿真軟驅,所以RevF更好賣一些。 Rev F(內置版)
但也有些玩家希望保留原有物理軟驅,並採用仿真軟驅外接到擴展接口的方法來讓仿真軟驅作為一個可選部件來使用,於是就可以使用RevC的純電路板版本,這個版本並不像F版一樣做成了3.5英寸軟驅的外觀,而是單純的一塊電路板+LCD屏幕。但是Jeff本人銷售的Rev C是裸板,十分的醜不說,還必須使用傳統的4pin軟驅電源接口,如果外接還需要自行購買USB轉4pin的轉接線。
裸板RevC
不過也有部分合作網店提供了帶有精美金屬外殼的Rev C MAX版,把電源接口改為了5V標準口或MicroUSB通用口,這就好看很多了。
MAX版(amigastore網店版)
為什麼先介紹HxC,因為這可能是所有RetroPC粉絲裡最早進行對舊計算機、舊遊戲機的軟驅進行仿真化的一個項目,早在2006年Jeff就開始了相關的研究,直到大概2011年終於研究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案,並加以量產化。所以,除去那些專供企業的超級昂貴的模擬方案之外,HxC也堪稱個人復古or舊設備軟盤替代品中的“扛把子”了。
諸多領域都在用(不過怎麼看都是工控)
HxC之所以能成為現在的首選,最主要的是他的固件幾乎模擬了歐美所有計算機架構下的軟驅的信號(支持列表),而且支持軟盤格式的程度也非常高,大部分常見的鏡像文件格式都可以讀取,能夠模擬大多數的軟盤,甚至是一些特殊格式。所以幾乎可以利用到歐美所有老掉牙的設備上,甚至在前幾次更新中還支持Mitsumi的Quick Disk標準的軟盤(FC磁碟機即為此標準的改版),可謂更上一層樓。
羅蘭 任天堂等企業用的特殊QD標準軟盤
而且,HXC固件本身是支持“雙驅模式”的——也就是可以同時模擬兩個軟驅。因此。在歐美復古計算機玩家和中小企業使用工控的環境中,HXC備受青睞。
老掉牙的鍵盤和老電腦都可以使用
而且,HxC的作者自研了一套特殊的軟盤格式HFE(HxC Floppy Emulator file format),將鏡像數據,軟盤的原始物理參數及各種環境的模擬信息全部封裝進文件中。雖然這樣會使文件體積變得幾乎大了一倍,但也能最大限度的保證鏡像運行的穩定性和仿真性,一些無法直接讀取的軟件格式(如PC88常見的D88格式鏡像)也可以用這個軟件轉換為HFE來使用。
HXC轉換軟件
不過,HxC雖然是很多人“首選”,但是它依然有自己的弊端。
首先,HxC作為歐洲人的作品,其重點還是著眼於歐美地區的熱門計算機系統(Amiga、康懋達、雅達利等),以及IBM PC(PC/AT)和shugart標準的軟驅,在這些設備上還是正常使用的。
但對於一些特定地區特殊制式的計算機尤其是日本自有制式的電腦就存在一些兼容性的問題了,而且日式電腦特有的Mode3模式和1.23MB的格式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其扇區數、軌道數都很特殊,模擬的難度也更大。
目前大部分仿真軟驅對日系電腦的軟驅引腳標準是建立在AKAI S950採樣器的軟驅參數的基礎上,雖然大部分日系電腦都是基於這個標準,但是仍然有一些特殊構造的日系電腦並不是這樣,而且對日系軟盤的格式兼容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為HXC等仿真軟驅無法模擬日系電腦的獨有特殊信號,尤其是X68000、PC98這類存在特殊信號的電腦,都得或多或少的進行一些改造,否則HXC使用在這些設備上會不正常(這點下邊再講)。
Akai S950——日系電腦用軟驅的基準
而且,HXC的作者本人也並不是太關注於日系電腦方面(畢竟在歐美玩日系電腦的是少數),所以對日系電腦的兼容只能仰賴於有部分熱心愛好者給作者寄過去機器去研究,才能得出相關的數據(並且我感覺Jeff本人的脾氣也不太好)。
另外,HxC雖然已經實現量產和商品化,但是用料比較昂貴,還是處於半“手工作坊”的模式,HxC的價格依然沒有能夠壓到稱之為“廉價”的程度。Rev C的價格稍微便宜一些,但仍然在63-65美元之間(根據不同經銷商,價格浮動),Rev F則更為昂貴,花接近1000塊錢海淘一個設備,也不是誰都能接受的,尤其是部分設備還需要2個以上軟驅,那就更無法接受了
波蘭直銷商的價格
綜上所述,HXC屬於遊戲機、老計算機仿真軟驅的“中端方案”,砸銀子來一臺可以,真要拿來大規模替代軟驅,實在是有點成本太高。
GOTEK+自制固件:來自中國的廉價方案
由於HXC的成本遲遲壓不下來,jeff等作者同時也把目光轉向了中國:那就是GOTEK(高泰)仿真軟驅的改造。
GOTEK仿真軟驅(原始版本)
GOTEK(高泰)是來自深圳Gotek system公司的基於ARM的仿真軟驅,由於是國產產品,其量產化水平也是非常高的,它的優勢是價格十分低廉,就算是最高級型號的這種數碼管版本的也僅僅只有120元左右的價格,可以說是最廉價的仿真軟驅了。而且淘寶遍地都是,極其好買到。
但是,原始的GOTEK的功能實在是太初級了,首先,官方版本只有三種(三個不同價位):三位數碼管(模擬1000張軟盤)、兩位數碼管(模擬100張軟盤)和無顯示(一U盤=一軟盤),由於數碼管只能顯示簡單的數字和字母,所以GOTEK要使用鏡像必須採用專門的格式化程序,將U盤格式化成若干個1.44M的分區,每一個分區僅僅存放一個鏡像,靠分區的序號來切換鏡像,十分的麻煩。
GOTEK用的分區軟件
而這個軟件對軟盤的模擬也很初級,最早的版本只支持1.44M,也就是最後期的3.5英寸軟盤這一格式,雖然後來新版本支持了1.2M(5.25英寸2HD)、1.44M(3.5英寸2HD)和720K(3.5英寸2DD)。但是這對於錯綜複雜的舊式計算機的軟盤格式是完全不夠的,因此很明顯,GOTEK主攻的就是國內這些繡花機,紡織機等簡單環境,就不是為了複雜場景而設計的,所以GOTEK的原始版本是基本沒有什麼使用價值了......
但是,既然GOTEK用的是ARM7芯片,證明它就有很高的可修改性和可配置性,和路由器一樣,HxC的作者Jeff和另一個github的程序員keirf看中了Gotek的廉價和可改造性,於是分別為Gotek製作了第三方自制固件,並提供了更多的可擴展改造,算是讓Gotek正式變成了一個既廉價,又有改造樂趣的仿真軟驅的新選擇。
Gotek要想用第三方自制固件,必須“刷機”,也就是用編程器或者強行進入DFU模式來擦寫芯片,並寫入新固件數據。
最普通的方式就是接上一個STM用的USB下載器,這東西也很便宜
簡單粗暴的“刷機”辦法
而有些用戶覺得買個下載器沒多大用,那就只能用跳線的辦法進入DFU模式,然後用一根公對公USB線接到電腦上,再用開發軟件刷入固件,這種方法比較麻煩一點,但是主要在不需要買什麼特殊的東西。
STM32的DFU模式跳線
關於GOTEK的自制固件,首先說的是HXC,因為HXC的“手工作坊”的生產力,所以Jeff也考慮到了將HXC固件移植到產量更大的GOTEK,HxC For Gotek就這麼誕生了。
Gotek版HXC固件與商品版基本一致,唯一的缺點就是gotek的用料較差可能比不上商品版HXC,不過重點在於便宜,這點就是一個巨大的優勢了,就算大量使用也花不了多少錢。
不過,Jeff做GOTEK版固件並不是做慈善,他也是要收費的——刷HxC固件需要用戶用郵箱註冊後併為每個設備付款10歐元(加稅12歐元),一次付費僅能刷一臺設備。
每臺10歐(稅後12歐)
這時候有人會問了:Jeff是怎麼保證付費激活的呢,原來他採用了一種很奇特的辦法:首先往ARM芯片內直接刷入的只是BootLoader(底層引導),如果是下載器刷固件,需要用他專門的installer,輸入帳號密碼之後才會往Gotek裡刷入BootLoader和激活數據,之後再用U盤進行單獨的固件的寫入升級就可以了,此時Jeff的服務器也會記錄下這塊ARM的序列號,以後就可以無限刷。
“線刷”軟件
對用DFU模式刷新的用戶,則採用一種稍微複雜一點的“離線刷”(offline)方式:先用DFU模式配合開發軟件刷入離線的BootLoader,然後把升級固件文件和一個用於記錄基本信息的bin文件放入U盤,插入GOTEK來記錄下基本信息,並把BIN文件發至HXC的激活郵箱,等待它返回一個確認的BIN文件(最早這個步驟完全是jeff手動操作,但是他現在已經搭建了自動回覆郵箱,完全自動化了),覆蓋至U盤即可刷入固件,此時服務器也會記錄下這臺機器的數據。
當然,有一些比較拮据的玩家更希望尋找免費的方案,而且Jeff本人雖然開源了固件的源代碼不過依然還堅持半閉源收費,而且激活步驟也容易出錯(我指導別人激活愣是花費了一箇中午)。
來回發郵件,眼暈
並且剛才也說了,HxC雖然強大,但是強行移植到Gotek這一廉價的平臺就不一定那麼好用了(下面會詳細說),因此github裡的英國程序員keirf另闢蹊徑,造就了後起之秀Flash Floppy固件(Github頁面),為廣大復古電腦玩家提供了另一選擇。
Flash Floppy固件(以下簡稱FF固件)是英國程序員keirf製作的開源Gotek自制固件,使用方法與HxC基本雷同,刷機方法也基本一樣,甚至FF固件的軟盤鏡像轉換還需要HxC的軟件才可以進行轉換。
但是FF固件和HXC固件二者側重點不一樣:HxC重點在於易用性,所以提供了轉換程序,可視化配置界面和儘量少的配置選項,基本就是“即插即用”,但是這對於一些特異情況就不那麼舒服了(我自己就遇到了,而且因為多次詢問作者Jeff還被Jeff認為是無理取鬧)。
HxC的配置頁面
而FF固件提供了更多的參數選擇——FF的配置文件是一個標準的文本配置文件,可以對每一項都進行配置,固件的介紹說明裡也提到了“FF固件具有高可配置性”,實際上大多數特殊架構軟驅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微調來進行修正,只不過對於一般用戶來說,這些參數又多又雜,實在是不好看,遠沒有HxC那麼直白。但另一方面,只要有用戶試出了某一種設備的配置方法並共享給他人,那麼根本不用作者去關注就可以解決一些特有的問題,社群眾人加入到FF固件的調試和實驗,讓它適配的設備能夠更多一些。
FF固件的配置文件,說實話挺讓人眼暈的
同時還有一點,FF固件提供了日式電腦的標準配置(JP-PC配置,雖然仍然是AKAI S950的標準改的),且同時提供了PC98軟盤鏡像最常用的兩個格式HDM和FDI的直接支持,這點導致FF對日式電腦的支持度遠勝於HxC。
刷完了自制固件之後,自然要魔改GOTEK,因為GOTEK就算是最高級的版本也只是有三位數碼管,實在是太簡陋了,所以如果想更加舒適的使用改版GOTEK,必須要對其進行更改,而GOTEK的主板也提供了很多的接口引腳,所以都被自制固件的作者利用上了。
Gotek的魔改,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顯示模塊(OLED或LCD):GOTEK原配的數碼管畢竟還是太簡陋了,顯示不了太多的數據,所以幾乎所有的自制固件GOTEK第一時間都要將數碼管改為OLED或LCD,以便於顯示鏡像的信息等,否則數碼管只能使用INDEX(索引表)模式,每個鏡像必須按照特定格式命名,且通過序號切換鏡像,非常麻煩。
換顯示模塊其實非常簡單,幾乎都是現成的模塊,拔掉原有的數碼管接上新的模塊就行了,HXC的商品版使用的是I2C LCD模塊,換起來也很簡單,拔掉後用新的帶頭杜邦線把針腳依次接上即可。
換LCD的方法,就是把數碼管的四個針腳對應上即可
不過LCD顯示太過“顆粒感”而且還有可視角度極限(特定角度一片黑或一片白),用不用只能看是否個人喜愛了。
“大果粒”LCD
當然,實際上更多人用的是OLED——清晰度更高,可視度更佳,目前自制固件支持 SSD1306 的OLED模塊,可以支持0.91寸(128X32)和0.96寸(128X64)的模塊,這個模塊極其便宜,也是單片機機器人常用的模塊,淘寶上到處都是。
OLED模塊的接線
很明顯,0.96寸的模塊有點太大了,塞不進GOTEK裡,只適合那種把顯示屏外接到別的地方的場合,目前大多數用戶還都是接0.91寸的模塊,因為這樣正好可以利用GOTEK的數碼管的開孔,我目前的改造方法是切掉裡面的限位槽,用熱熔膠將它粘在外殼上。當然,數碼管開孔還是比模塊小一點,FF固件在設置裡提供了把顯示寬度設置為符合GOTEK開孔的大小,而HXC則只能用銼刀把開孔稍微打磨的更大一些了
大部分展示也都是用的0.91寸模塊
內部菜單模塊(OSD):這個基本都是利用到Amiga和Atari ST這類電腦上,可以在遊戲畫面顯示選擇鏡像菜單等信息。
內置顯示菜單
OSD顯示雖然不需要添加什麼新的模塊,不過需要焊接到原有設備的電路上。估計很多人不會改造了,畢竟幾十年前的設備誰都不想改壞了。
需要把信號輸出焊接到主板的信號腳上
按鈕和旋鈕模塊:原始GOTEK只有增、減兩個按鈕,如果選擇鏡像和選擇設置菜單後還需要等1秒鐘才會確定,如果不想等這一秒鐘,可以安裝一個確認按鈕,只需要接上一個微動開關即可(見上圖的“第三個按鈕”),只不過原版GOTEK外殼並沒有給這個按鈕預留開孔,需要自己打孔。
有些玩家甚至覺得按按鈕都很麻煩,自制固件還提供了一種更高級的模塊選擇——旋鈕模塊,只需要買單片機機器人的那種帶微動開關的旋鈕模塊就可以了,很多搞DIY的都是裝上這種旋鈕
這種旋鈕即可
我也買了一些這個模塊,但是發現該模塊太大了,GOTEK外殼內部的空間根本放不下,而且旋鈕會導致面板突出太多,很不方便,只好放棄。
有旋鈕確實顯得高級很多
蜂鳴器模塊:這個就純屬情懷了,因為有些懷舊玩家會覺得軟驅運轉時磁頭的聲音是一種“浪漫”,但是換成了仿真軟驅之後,讀盤時鴉雀無聲總像是缺點什麼,這個蜂鳴器就是利用換磁道的信號來模擬讀盤的聲音的,官方HXC商品版自帶蜂鳴器,而GOTEK自制固件也可以安裝蜂鳴器,雖然這個蜂鳴器頂多只能發出類似針式打印機的“滋滋”聲音,與真實的軟驅聲音還是有差距,不過能發出模擬讀盤的聲音來就已經足夠了。
也是一根接線解決問題
自制固件支持的蜂鳴器為壓電蜂鳴器,HXC可以隨便使用有/無源蜂鳴器,但是FF固件建議使用有源(有發聲源)的單音蜂鳴器,使用無源蜂鳴器聲音會很小。另外,這個蜂鳴器在不同設備上發出的聲音也有差距,有的會非常沙啞(如PC88),有的則十分清晰(如X68000)。
就是這個東西,注意的是有源蜂鳴器要買單音蜂鳴器,否則你在運行軟盤時會報警聲大作......
當然,GOTEK那麼便宜,自然也就是個廉價方案,所以本身還是不如那些付費方案那麼實用。首先的問題就是GOTEK是不可能使用雙驅模式的,因為HXC的雙驅模式是靠兩套跳線來決定模擬的兩個軟驅的序號,而GOTEK只有一套跳線,所以用GOTEK的話,多軟驅的設備就得裝複數個GOTEK,而且還需要設置對跳線,否則結果就是兩個GOTEK都別想讀盤。
HXC的兩套跳線(官方採用的是撥動開關設計)
而更為嚴重的問題是:GOTEK的芯片開始短缺了。
GOTEK原本在2021年之前使用的是意法半導體的STM32芯片,但是隨著全球芯片短缺,STM32芯片的價格逐漸上漲,為了節省成本,從2021年開始GOTEK公司就開始逐漸將ARM芯片更換成為了雅特力(ARTERY)的國產芯片AT32芯片。
STM32與雅特力的AT32
AT32雖然可以平替STM32,另外進入DFU模式的跳線方法(AT32比STM32少一根線)以及“刷機”程序不一樣,當然這都不算什麼問題。最大的問題是這個:STM32的緩存是64KB,而AT32為32KB。
由於仿真軟驅處理數據時也與真實軟驅一樣,需要把一條磁道的數據整個放進緩存內,再與設備進行數據交換,少了一半緩存意味著芯片能放下的數據更少,會與U盤產生實時的數據交換,如果此時U盤的讀寫速度跟不上的話,就會遇到各種問題——最常見的是讀寫突然停止報錯,這種錯誤常出現在大量向軟盤內寫入數據,或者對軟盤進行變更格式的全盤格式化的時候。
然而隨著STM32版的GOTEK存貨逐漸減少,這一問題也逐漸顯現,HxC打算採用往U盤內增加頁面緩存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FF固件則直接建議用戶使用質量更好,寫入速度更快的U盤,然而也是收效甚微。而其實STM32也有時候會偶爾出現讀寫中斷的錯誤問題,只不過AT32更嚴重。GOTEK官方也聲明GOTEK只適合於少量的數據寫入,而不適合整盤格式化和整盤複製,對於使用已格式化的空盤的環境,HxC的鏡像轉換軟件也提供了直接生成格式化完畢的標準軟盤鏡像的功能,但是對於一些比較特殊的軟盤格式,那就基本沒戲了......(之後會說)
目前,HxC那邊Jeff得到的消息是GOTEK正在開發大緩存版的AT32芯片GOTEK,但是不知道何時才會量產,只能等下去,或者去購買STM32芯片的存貨。
實操:各大日系電腦安裝GOTEK的心得
洋洋灑灑說了這麼多,下面我就說說自己在我之前收藏的各大PC上安裝GOTEK的一點實操心得,雖然大部分還是比較順利的,不過依然遇到了不少惱人的情況。
當然,目前PC98我並沒有購買臺式機,所以PC98我並沒有做仿真軟驅的替換,不過我也參閱了不少日本用戶寫的心得內容,這點在最後做一點介紹,就不詳細說了。
首先改造的是MSX2的分體軟驅,之前我說過我的MSX的軟驅是索尼的分體軟驅HBD-F1,由於MSX2的軟盤都是標準的720K的2DD 3.5英寸軟盤,所以是一個標準型號的軟驅,可以直接套用GOTEK+自制固件,因此我先拿它練練手。
HBD-F1
HBD-F1看似挺複雜,其實整個軟驅部分就是一個大鐵殼子,除去後面有兩個螺絲之外就沒有什麼固定的螺絲了,卸掉兩個螺絲後,把上下底板抽出來,發現裡面的空間實在是太空了,除了左邊的電源板之外,只有一個整體的軟驅。
裡面空空蕩蕩的
之後再把4pin的電源接口和34pin的數據接口拔掉,然後把固定軟驅的螺絲卸掉,抽掉軟驅換上GOTEK ,設置好GOTEK的跳線為ID0(0號軟驅)或MO(自動識別),再原封不動的裝回去即可,34pin數據線和4pin電源接線,乃至固定螺絲都可以完美吻合GOTEK(除了固定螺絲因為GOTEK的螺絲孔太小需要多擰幾下),甚至黑色的GOTEK放在機殼內也並不顯得突兀,反而有一些科技感。
改造後的MSX2軟驅
之後我分別在HXC固件和FF固件下試驗了下運行了一些遊戲的鏡像,包括《伊蘇》、《美少女夢工廠》、《英雄傳說》等,雖然兩種固件的作者都建議用戶將鏡像轉為HFE格式使用,但是MSX軟盤遊戲常見的DSK格式鏡像也是固件直接支持的鏡像,大部分鏡像都可以無需轉換直接運行,甚至部分鏡像如伊蘇轉成HFE反而倒無法讀取了,另外,用HXC固件生成的720K的空HFE格式鏡像,也可以為《合金裝備2》、《伊蘇》、《美少女夢工廠》等遊戲作為存檔軟盤使用。
不過,還是還有一類鏡像無法讀取:這類鏡像基本都是當年一些盜版商把卡帶ROM轉換成軟盤流通的鏡像,雖然在模擬器中可以讀取,但是卻無法被仿真軟驅讀取,應該是鏡像不是標準格式的緣故。
不管怎麼說,改造還是非常成功,只不過MSX的純軟驅遊戲不多,改造後我也只有三到四個遊戲需要用到。
由於GOTEK可以平替3.5英寸軟驅,所以我第一優先是先把所有使用3.5英寸軟驅的機型替換掉,第二步,我就替換掉更復雜一點的FM-TOWNS。
我的FM-TOWNS是後期臺式機FM-TOWNS II FRESH E,1995年出品,此時FM-TOWNS已經處於劣勢,早期的TownsOS和DOS已經式微,因此FM-towns也開始嘗試兼容windows 3.1、Windows 95等兼容機的系統。為了最大限度的和兼容機兼容,減少了很多特殊制式的部分,首先就是軟驅換為了標準3.5英寸軟驅(34PIN),不再採用特殊接口,因此更換軟驅比之前的機型方便的多。
已經是標準軟驅了
這裡也順便提一下,如果是早期塔式FM-TOWNSII,它的TEAC軟驅接口雖然是34PIN卻無法直接使用GOTEK(接口信號定義不一樣),如果是遊戲機化的FM-TOWNS Marty也無法直接使用(接口不一樣),這兩種機型還需要做一張轉接電路板才可以接上GOTEK,目前轉接電路的PCB圖都已經公佈了,有需要的可以自己找人抄板(塔式轉接板Github頁面和Marty轉接板討論頁面)。
塔式機需要加一塊這個板子(其實就是部分接口斷線)
FM-TOWNS FRESH E雖然比MSX換軟驅複雜點,但也沒複雜到哪去,就是螺絲多了一些。拆開機蓋後就能看到軟驅了,但是此時還是拔不下來的。
借用了一張圖(實在不想再拆一次照相了)
然後只需要把遮蔽軟驅接線的頂蓋拆掉,前面板拆下來,再把軟驅的鐵籠架子拆下來,拔掉所有接線就OK了,之後再把GOTEK原封不動的裝到鐵籠架子裡,設置好兩臺GOTEK的跳線分別為ID0和ID1,再復原即可,整體來說並不難,只是部分螺絲藏的地方太隱蔽,拔線需要使勁用手摳,拆裝有點手疼。
拆到這一步基本就解決問題了(圖中把面板上的線都拔掉徹底拆了下來,其實根本不用拔線拆掉)
FM-Towns我採用的是白色GOTEK,插上後感覺還不錯,而且我發現GOTEK在FM-TOWNS上,蜂鳴器發出的聲音是最大的,聽起來也最像真正的軟驅。
外觀和機殼挺切合
首先先嚐試一下HxC付費固件,從這時候開始就遇到了日式電腦的軟盤格式的惱人問題了。
FM-TOWNS和PC98這兩臺機器雖然都迎來的3.5英寸軟盤,但是此時它們只是為了或多或少的和PC/AT(兼容機)接軌,大部分都是應付差事,比如用了3.5英寸軟盤卻堅持特別奇葩的1.23MB格式,這個格式並非標準3.5英寸格式,只是為了最大限度兼容之前的2HD的日式計算機5.25英寸軟盤格式。
而且,這1.23MB的軟盤不僅容量與標準軟盤不一樣,連參數也不一樣:只有77個軌道,每個軌道只有8個扇區,即便後來PC98以及FM-TOWNS可以使用、讀取和格式化1.44M軟盤,也只是“應付差事”一般的為了和PC/AT兼容,至於這些日式電腦的軟件用的軟盤則基本都是1.23MB格式的。
這樣就很麻煩了,到底FM-TOWNS用哪種軟驅標準呢?HxC的官方兼容列表裡寫的FM-TOWNS使用的是shugart標準(早期計算機軟驅標準)設定,但是我設置為shugart之後,卻無法讀取任何軟盤。後來我在支持論壇發帖提問,jeff本人回覆說讓我使用AKAI S950的配置,結果還是不能正常讀取,然而納悶的是我把配置調成IBM PC(標準兼容機軟驅),反而一切都正常了。所以看來FM-TOWNS FRESH已經是標準IBM PC的軟驅了(所以才不需要任何轉接板就可以使用)
這樣就正常了
不過,大部分FM-TOWNS軟件中要創建“用戶軟盤”(大部分是用於存檔),是必須把整個軟盤的盤面的邏輯扇區全部抹掉,並變成77軌8扇區的格式,這一過程需要大量傳輸數據,這樣就遇到了我在之前說的問題:芯片緩存。
我最早使用的是現在很好買到的AT32版本GOTEK,首先試驗了幾個遊戲,還算運轉正常,但是當我試驗到《英雄傳說1》的“備份場景盤(包括存檔)”和《英雄傳說2》的“備份程序盤(也包括存檔)”、“製作用戶盤”的功能時,全都都是運轉幾下就出錯中斷了。
又是英雄傳說2
而另一個falcom的遊戲《dinosaur》上,存檔是必須要創建“用戶盤”的,這個功能也是直接出錯。
不做用戶盤沒法存檔
再看操作系統中的軟盤格式化功能,TownsOS的格式化功能無法格式化軟盤,FM-towns版DOS下格式化直接提示0軌道錯誤。
TownsOS
我只好又給jeff發信息,jeff除了問我用的是哪種芯片的gotek之外,只是告訴我“升級到最新版本的固件”,並使用他給我提供的他自己製作的基於AKAI S950的軟盤空鏡像,不要用其他格式的空鏡像或沒有格式化的鏡像。
結果,這個鏡像在HXC上還是出錯,我和jeff交流半天,他只是再度強調一切格式化功能全部要用AKAI S950的軟盤空鏡像,並讓我繼續實驗。
當然,我也不能只死磕在HxC上,於是把兩個GOTEK刷成了FF固件,之後再做實驗,雖然遊戲裡的製作相關軟盤的功能磕磕絆絆時斷時續,但是用戶盤勉強還是能做出來,只不過《dinosaur》中為遊戲存檔會經常性出錯,試好幾次可能能夠存成功一次,而且還可能陷入無法識別用戶盤的死循環。
另外,FF固件的GOTEK在TownsOS下還是不能格式化軟盤,DOS下格式化雖然也會報錯,但是終歸還是能湊合格式化完成,只不過每次都會提示有大概幾KB的壞塊。於是我用HXC自帶的軌道分析功能查看了一下軟盤鏡像,發現鏡像內的軌道亂七八糟,還有很多紅色的壞道。
用AT32芯片GOTEK轉出來的軟盤鏡像,全是壞道
好吧,再次詢問Jeff,這次Jeff只是說這是AT32芯片緩存過小的固有問題,在格式化覆寫軟盤時出現的部分數據丟失,沒有任何辦法,只能靠更快一點的U盤減輕,或者自己去買STM32芯片的GOTEK,並要求我把有壞道的鏡像發給他,隔了一會他給我發過來他“修復”過的鏡像,壞道全部被去掉了,只不過假如我每次轉出來的鏡像都有壞道,每次我都要發給他讓他手動修復,太麻煩點了吧?
這時候我還想問Jeff有沒有更方便的解決方案,Jeff徹底的不耐煩了,覺得我有點無理取鬧,而且我感覺他對FF固件也有一定的敵意,為了以後還能繼續交流,我選擇默默的結束討論......
後來我火速的購買了兩套存貨的STM32版GOTEK,這次我不願意再花錢刷HXC固件了,直接刷成FF固件,再次實驗,這次看來是真的沒有問題了。
STM32處理的鏡像就沒有壞道了
總之就是白瞎了24歐元刷了HxC固件,結果完全用不了,之後還多餘出兩個AT32的軟驅,由於我其他機器都是黑色的,這兩個白色的裝上還特別醜,只好折價賣掉了,唉......不過好在STM32軟驅和FM-Towns配合的挺好,FM-towns的軟驅仿真化告一段落,不過FM-Tows作為第一款帶有光驅的日式計算機,本身它大部分遊戲都是CD遊戲,純軟盤遊戲屈指可數,軟驅的最大作用是作為CD遊戲的存檔用盤,所以折騰半天也就《英雄傳說》等少量遊戲需要完整的使用兩個軟驅,至於CD遊戲,反正FM-towns的CD軟件沒有反盜版措施,隨便提取鏡像刻個盤就行了......
FM77AV是FM-towns的前一代計算機,不過它是當時所有的日式計算機中最早使用3.5英寸軟驅的。同樣也因為FM77是3.5英寸軟驅,所以第三個我就要改造它了
FM77AV雖然是3.5英寸軟驅,但是他是早期的那種比較厚的,結構仍然類似5.25英寸軟驅的型號,FF77AV的拆裝還是挺簡單的,卸掉機殼後,兩個軟驅都在一個巨大的屏蔽籠裡。
卸掉屏蔽籠就露出裡面的兩個軟驅了,FM77AV的軟驅仍然和5.25英寸軟驅一樣,採用的是“一線雙驅”的方式,即使用一個口引出兩個接頭,靠線序來確定軟驅的序號。
一根線管兩個軟驅
同樣只要拔掉線路,把軟驅從底座上卸掉螺絲拿下來,再把卸下來的固定板安裝在GOTEK上,之後設置好兩臺GOTEK的跳線分別為ID0和ID1即可,當然,FM77的各種螺絲還是非常隱蔽,很多都要螺絲刀伸進去才可以旋下來,搞的手很疼。另外,這種原始粗笨的3.5英寸軟驅遠比GOTEK要大而厚,安裝上後,上面、下面都有縫隙,煞是難看,我也沒有什麼可以遮蓋的東西,只能看看以後是否可以3D打印一個遮蓋板給遮上了。
只能這麼湊合了
而且第一次安裝開機後,兩個軟驅還都報錯“ribbon”錯誤,原來FM77的軟驅的排線的線序和後來的3.5英寸軟驅是上下相反的,所以還需要把排線旋轉180度再接上,這樣就正常了。另外,FM77可能是因為電壓稍低,蜂鳴器聲音十分沙啞,聽起來一點不像軟驅的聲音,但是也只能這樣湊合了
接反了
FM77的軟驅還是早期的shugart架構,因此將固件配置設置為shugart即可,而它使用的軟盤格式是40軌道的特殊720K 2DD軟盤,其中有40條隱藏軌道,不過這種格式並不是什麼日本專屬格式,因此GOTEK可以很好地模擬,也沒有什麼遊戲出錯。
只不過,FM77沒有什麼太出名的遊戲,除了伊蘇等幾個遊戲基本就沒了,和其他日系計算機重合太多,我並沒有實驗HxC固件,而是直接使用FF固件,大部分遊戲都可以直接運行,整個過程沒有遇到什麼難點,PASS。
至此所有3.5英寸軟驅的主機都已經替換成GOTEK了,下一步就是比較複雜的5.25英寸軟驅的主機了,首先是我那臺帥到掉渣的PC8801FH。
黑色主機,帥到掉渣
5.25英寸軟驅替換GOTEK比3.5英寸稍微難一點,主要難點是接口問題,5.25英寸軟驅的接口叫做“edge”接口,其實就是和遊戲卡帶一樣電路板的金手指,雙面一共34條引腳,而3.5英寸的是插針式34pin,所以需要一個轉換板才可以使用。另外,5.25英寸的電源口還是大4pin電源口,需要轉成小4pin口才可以被GOTEK使用。
edge接口和大4pin
大4pin轉小4pin電源線好買,淘寶上就有賣的,但是edge轉34pin接口轉換可就不好買到了,雖然這個轉接板也是簡簡單單的幾條線路,抄板也不算太費勁,但是國內有這種需求的人太少,因此根本沒有店家去做,我最後找半天只有日拍和ebay有銷售——小小一塊電路板還得海淘。
這一塊板子等了我半個月
等待20來天,這塊板子才到家,而且還要買一根34pin延長線,並且正常計算機的那種軟驅線是不可以使用的,因為他有部分引線是扭曲的,必須買標準的無扭曲的34PIN排線才行。
這種帶扭曲的排線不能用
至於PC8801的拆解更換軟驅可能是所有計算機裡最煩的,倒不是它螺絲多,而是它的2號軟驅的固定螺絲藏在了電源模塊旁邊,不卸掉電源模塊根本夠不到。而卸掉電源模塊的前提是卸掉後部接口的面板,於是為了更換軟驅,我需要卸掉上機蓋,後面板,電源......
這螺絲設計的真讓人崩潰
另外,3.5英寸軟驅比5.25英寸軟驅小一圈,要裝在5.25英寸主機上,還需要一個光驅位(5.25英寸)轉軟驅位(3.5英寸)的鐵支架,但是國內網上這類東西也屬於逐步淘汰的時期,大部分網站買的都是直接供硬盤使用的硬盤抽拉夾式支架,而軟驅固定架需要用螺絲固定的那種,好在還沒有到完全找不到的情況。
這種就行
當然,現在白色的支架幾乎已經找不到,如果是白色機殼主機,還需要自己噴漆,不過我的機器是黑色的,黑色支架裝上毫無違和感。
反而更帥了
當然,裝完後PC8801還得調試GOTEK的排線,因為PC8801FH的排線設計是雙驅雙線,因此他不是靠線序和跳線決定軟驅編號的,而是靠接口決定,我首先使用了和FM77一樣的設定將兩臺GOTEK的跳線分別選擇ID0和ID1,結果就是讀盤完全不正常了,只有把兩臺GOTEK的跳線全部設定為ID0才可以正常使用。
兩個口,兩個軟驅
而且這麼設置之後,我發現只有一臺GOTEK的讀盤燈會亮,這個燈不管任何一個軟驅運轉都是這個燈在亮,看起來很彆扭,而且蜂鳴器的聲音和FM77一樣沙啞。
而最討厭的一件事:開機後我發現左邊(1號軟驅)GOTEK的OLED屏經常是花屏,需要開關機幾次後才會正常,雖然FF固件的說法是更新BootLoader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但多次使用後仍然會出現花屏,看來是PC88的按鈕開關的電流對GOTEK有影響,真是麻煩......不過也沒有辦法了。
全部鼓搗好之後,開始配置固件設置,PC88的軟驅是shugart架構,固件設置為shugart就行了,而軟盤也是40軌道的720k 2DD軟盤,我試驗了不少遊戲的鏡像,包括《伊蘇》系列、《英雄傳說》系列、《Xanadu》(雷諾尼都紀事)等,均沒有任何問題,PC88是16位日式電腦裡遊戲最多的,因此它替換GOTEK成功是所有計算機裡意義最大的一個。
夏普X1turbo是第二臺改造的5.25英寸軟驅的計算機,所以也需要和PC88一樣,準備好接口轉換板和各種線路。
而且夏普X1turbo的內部構造看起來是所有16位日式計算機裡最“糙”的,之前焊接更換鍵盤接口和更換軟驅編號的時候已經拆過了一次:它的軟驅居然是靠一大塊橫貫機箱的金屬板“掛”在機箱內的。
哎喲我去
不過這就有另一個麻煩了,淘寶上賣的軟驅架基本都是上方鏤空的,沒法裝到這塊金屬板上,查了半天只有一款銀欣(Silverstone)的 SST-FP55B是下部鏤空的支架,只不過這個支架雖然是國產的,現在卻連旗艦店都沒有賣。而且雖然什麼值得買網站曾經有人介紹,才60多元,我再一看發帖時間,2012年.......
好傢伙.....10年前的帖子
最終沒辦法,日亞上因為這東西還有不少復古玩家用,還有少量存貨,我只好又“出口轉內銷”海淘了兩個。
而且當我買回來之後,我發現了更嚴重的問題:這個支架沒有一個螺絲孔能對上X1turbo的上方金屬板的螺絲孔......
最後沒辦法了,反正只要穩固就行了,只好上“雙面膠大法”了,我買了幾塊3M的強力雙面膠,算是把這兩個支架粘到了原本軟驅的位置,戳了戳還算牢靠......
遇事不決用膠粘.....
不管怎麼說總算是安裝完畢了,當然並不是嚴絲合縫,會凹進去一點,不過並不算太過分。
有人說很像功放或者錄像機......
X1turbo也是shugart架構、一線兩驅的軟驅,因此ID跳線分別設置為0和1就可以運行了,但是我發現X1用FF固件有極少部分鏡像有問題,比如《太空哈利》,在模擬器上正常運行,可是在實機上卻是一片白屏的花版,不知道是仿真軟驅固件的問題還是主機的問題,好在只有這一個遊戲有問題,而且X1版太空哈利也比較簡陋,可有可無。
這畫面......
X1機型因為是夏普的主機,在當時由於任天堂使用了夏普的技術,所以獲得了部分任天堂遊戲的發行權(由哈德森發行),夏普X1上有《馬力歐兄弟special》和《超級馬力歐兄弟special》等遊戲,也算是有點意思了(其實PC88也有,因為都是哈德森製作的)。
好了,終於到X68000了,放在最後改造的原因是因為這臺機器可能是所有日系電腦裡改造最簡單也是最麻煩的一個,我的機型是X68000 Pro,後期的臥式機箱的X68000。
說它簡單,是因為X68000的兩個軟驅是和麵板一體化構造的,不方便拆卸也最好不要拆卸,因此只要搞一個外接仿真軟驅就行了,我直接購買了HxC RevC max版使用,正好之前購買X1的時候,店家也送了我一根外接軟驅的線,直接可以用上。
但是說他麻煩,同樣也是因為X68000這“高貴”的軟驅:X68000的軟驅並不是標準5.25英寸軟驅,它擁有夏普自己特殊標準的幾個信號——包括自動彈出信號,軟盤插入識別信號、選項選擇信號、LED燈閃爍信號等(具體參考這個網頁),這些信號標準的仿真軟驅並不能模擬,但恰恰大多數X68000的軟件鏡像的源代碼都有為這些信號預留的等待代碼,無法模擬這個信號的後果就是要不鏡像卡在某個軌道長達5分鐘才繼續讀取剩餘數據,要麼就是讀取一半不再繼續讀盤。
塔式X68000的外加軟驅接口
果不其然,我試驗了一下,除了操作系統Human68K的啟動盤在等待了接近10分鐘後啟動了操作系統之外,其餘的軟盤鏡像運行皆不正常。
我只好去各大日本復古電腦的論壇尋找解決辦法,HxC官網顯示雖然支持X68000卻需要做一些改造才可以使用,但是Jeff卻沒有繼續研究下去。
正在研發中(鴿了)
我只好繼續尋找其他辦法,結果在這個網站找到了塔式X68000的一個解決方案,但是這個解決方案實在是哭笑不得——作者做了一根延長線,把幾個特殊信號從排線中引出來,仍然接到物理軟驅上,剩餘的標準軟驅部分的接線則接到仿真軟驅上,並在物理軟驅內放入任意一張軟盤模擬相關的操作,讓物理軟驅處理特殊信號,仿真軟驅處理數據傳輸,最終也確實能夠成功讓X68000使用仿真軟驅。只不過這條排線的製作看起來實在讓人頭疼,我也不可能閒的沒事幹去劈排線做這種玩意兒,而且這方案也只是給塔式機使用的,PRO是否通用也不知道。
還得拿硅橡膠粘,看著就麻煩
後來繼續尋找,最終在michaels這個作者這裡找到了他製作的一個切換內置和外接模擬軟驅的轉接板,他的思路也和上面這位類似,也是把特殊信號分離出來交給物理軟驅去處理,只不過需要佔用很大一塊機箱空間去放下這塊板子。而他也確實放在BOOTH等網站上賣,但是畢竟是少量製作的手工產品,早就賣光了。
可望不可及
就當我徹底覺得沒招的時候,我居然在日拍看到michaels這個作者又掛了一套X68000專用的外接軟驅線,同時附帶一張相關設置的光盤,並且確確實實放出來一張X68000 PRO運行遊戲的照片!看來他確實有辦法讓X68000使用仿真軟驅,所以我立即拍下了這款線。
結果到貨後我興奮地打開光盤,看看究竟有啥玄機的時候,我直接懵逼了:其實只需要拆開X68000,把兩個軟驅的數據排線拔掉就行了......
啊這......
原來,X68000 PRO的軟驅構造簡單得多了,他就是一個標準5.25英寸軟驅加一根特殊的排線(照片中白色的那根),所有的特殊信號都是由這根排線控制,而數據排線和標準軟驅一模一樣,只要拔掉他,讓外接軟驅接管數據傳輸就好了,剩餘的信號交給物理軟驅就行了,我只要塞進去兩張軟盤就好了。
就這麼簡單?坑爹呢!
當然塔式X68000還是12針的軟驅排線,還得老老實實的去做那根劈開的排線,該慶幸自己當初買的是PRO型麼.......
塔式還是這麼麻煩
不過這種改造還是有一些遺憾,如果沒有那款切換板的話,這樣物理軟驅就暫時變成了一個“引導盤”而無法再使用了,不過也算是可以正常使用HxC。還算成功,X68000有很多比較豪華的遊戲,尤其是《惡魔城》更是所有初代《惡魔城》裡做的最好的一款,所以還算成功吧。
這個惡魔城太好玩了
PC98我沒有實際操作,所以就不詳細寫了,但是根據第三研究所的特別企劃的記載,PC98更換仿真軟驅主要有兩種情況:有無VFO設置。
VFO (Variable Frequency Oscillator circuit) 是PC98比較特殊的一個電路,主要從軟驅的讀盤信號中提取時鐘分量,校正電機不均勻轉動引起的信號偏差 。PC98的軟驅擁有一塊VFO信號的處理板塊,早期的軟驅是把VFO電路做在了軟驅主板上,這類機器如果卸掉軟驅更換仿真軟驅的話,還需要加裝一塊VFO電路板,否則無法使用。
就是這塊板子
而後期機種開始使用了標準3.5英寸軟驅,這塊板子就開始做在主機主板上了,因此怎麼換軟驅都不會影響VFO的運轉,所以後期機種更換仿真軟驅反而更簡單一點,第三研究所的企劃內也有相關機型的列表,而且有部分機型需要剪掉排線的1-4號線,否則MODE3模式會不正常,所以就不在此贅述了。
另外很多後期3.5英寸主機買來的時候是隻有一個軟驅的,裡面的排線也是隻有一個接口,這種機型反而使用可以雙驅模式的HxC標準版比較好,如果使用GOTEK,還得自制一根帶有線序的雙接口的排線,這根線據超級內卷的國內PC98圈子裡的說法,全國只有兩個人會做.....
其實PC98使用仿真軟驅主要的作用是前期只能軟盤引導的遊戲,對於後期的遊戲大多數可以裝在硬盤裡玩了,反而沒什麼意義了。
FDX68:日式電腦最強仿真軟驅+提取設備,但......
從上面看來,X68000這些日系計算機,用歐美人制作的仿真軟驅總是要出一堆么蛾子,難道就沒有什麼日本玩家自己做的了嗎?別說還真有,那就是FDX68。
FDX98和我之前提到的RaSCSI都是 GIMONS DEVELOPER WORKS的作品,都是基於樹莓派的擴展板,只不過一塊是模擬SCSI的硬盤,一塊是模擬X68000的軟驅,並且實際上所有的日系計算機都可以使用,而且其基本數據來自於XM68這個最好用的X68000模擬器,所以仿真的效果更好。
當然FDX68還有一個更強的功能是通過外接軟驅提取軟盤成為專用的 FDX 鏡像,這點和我之前提到的另一個德國的提取設備kyroflux異曲同工(以下簡稱KF),但是比KF更好的是他是針對日式軟盤的,所以對一些加密保護的遊戲擁有更好的提取能力,而不像KF一樣還得進行大量的實驗和參數調整才能提取,我雖然有一臺kyroflux,但是明顯感覺提取日系電腦軟盤鏡像還是有點力不從心。
更高級的功能:dump軟盤
當然,由於是基於樹莓派,還要有一定的linux操作能力才能完整玩轉這個設備,不過對於我來說應該是沒什麼問題。
綜上所述,這應該是最強的日系計算機的模擬軟驅和軟盤dump設備了,按理說我應該買一臺,就可以省去所有的麻煩,只不過.....
它太稀有了
和RaSCSI一樣, GIMONS DEVELOPER WORKS最早是在BOOTH上銷售這些作品的,但是作為同人製作組,製作水準遠沒有達到量產水平,而隨著最近芯片的短缺,這個組織已經暫時停止銷售了,導致RaSCSI和FDX98全成為了稀有貨,我還算幸運購買X68000的時候附帶了一套RaSCSI的擴展板,至於FDX68,那就真是稀缺貨了,而且官方並不開源,所以你還沒辦法抄板自己做。
目前日拍上確實有人掛出了FDX68的價格,但是高達13萬日元起拍,20萬日元一口價,甚至比X68000整機還貴.....我是不當哪個冤大頭了
簡直搶錢
未來:HxC的繼任者 Pauline(寶琳)提取模擬設備
從FDX68就能看出來,日本這邊“小作坊”一樣的同人社團經常能做出這種可遇不可求的驚天玩意,不過每次都是個位級別的產量導致根本沒處買。不過歐美那邊也沒閒著,在看到現在ARM架構的HxC的侷限性之後,Jeff與法國和日本的一群從事舊計算機軟件保護和保存的同好: La Ludothèque Française,Game Preservation Society(ゲーム保存協會,遊戲保存協會)以及MO5.COM一起開始了下一代模擬設備的研發,而現在這套設備已經開始公測了,那就是 Pauline(寶琳)。
Pauline是基於FPGA開發板 DE10-Nano(現在流行的Mister硬解模擬器也是這塊板子)的設備,很明顯這個設備是為了對標KyroFlux和FDX68,主要是利用FPGA強大的開發模擬能力,一方面能夠外接軟驅提取各種類型的軟盤,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模擬各種軟驅的參數,而且甚至可以與NAS等設備一起批量保存軟盤。
而這次由於有日方組織的參與,所以對日系計算機的支持也十分的強大,這次就再也不用擔心X68000等軟驅的特殊信號了,這個設備都可以模擬出來,而目前HxC轉換軟件也提供了Pauline的相關功能,可以說Jeff下一步的重點應該都放在這一個設備上了(難怪對於HxC他那麼心不在焉)。
Pauline的控制檯
但是,Pauline可能是現在所有模擬軟驅設備裡使用門檻最高的,作為FPGA擴展版,使用起來比樹莓派還要複雜,我反正是暫時沒有搞明白怎麼使用,而且目前官方還沒有量產,需要自己去抄板,這裡提供一份PDF的說明書,官方固件下載頁面和官方的SourceForge頁面,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電路板圖
結語:與時間賽跑的我
這次我把所有設備的軟驅仿真化之後,我才算是第一次從“軟盤地獄”裡解脫了出來,這下我那些收藏的軟盤就可以安安穩穩的放在書櫃裡保存了。
從2021年初“誤入”MSX和PC98坑,我大概進行了1年有餘的日系計算機的研究,也發現了不少遊戲,當我見到這些和自己同齡乃至比自己歲數還大的遊戲時,驚歎於在那個內存以KB計算,硬盤甚至還不存在的年代,一群人可以把自己的夢想凝縮在一張只有幾百KB的軟盤裡,並且還做得那麼五光十色,直至今日我才與它們見面,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當然,我感覺我在收藏之路上,永遠在與時間賽跑,因為我知道這些東西遲早會散失掉,那麼在它們消失之前,能夠與它們相見,並最大限度的讓他們能夠在世間流傳,那就是一種幸福了。
總之,現在還不算為時已晚。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