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haKuRyu
最近一段時間,我已經搞不清楚美元這個貨幣的價值了。
這得歸功於近期的兩起收購案:先是 Take-Two 豪擲 127 億收購 Zynga 進軍手遊業,然後是微軟用正常人根本無法想象的 687 億拿下動視暴雪。它們讓我覺得幾百億美元似乎也不多,跟王健林的“小目標”有些神似。
和這兩位土豪相比,前段時間索尼斥資 36 億美元收購《天命2》開發商 Bungie,就欠缺了一點節目效果。儘管索尼的第一方工作室已經非常優秀,但在微軟恐怖的“鈔能力”面前,似乎索尼也應該再來點大動作來與之抗衡。
話音剛落,4 月初就有消息人士爆料索尼打算再收購一家公司,而且“規模不小”。起先人們發現索尼宣傳橫幅上憑空出現了《死亡擱淺》,進而推斷索尼的目標是小島工作室,然而小島秀夫立刻在推特上闢了謠。於是索尼的收購對象徹底被籠罩在戰爭迷霧中,沒人能說清楚到底是誰。
最近我被封在小區裡之後實在太閒,索性就藉著這期專欄的機會和大家聊聊這場收購案,分析索尼最有可能收購哪個“大公司”。不過我的分析只是一種猜想,並不代表事實就是如此,還請各位理性看待,吃個瓜就好。
在一切開始之前……
很喜歡知乎網友說過的一句話: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代入到這個話題裡,也要先確認索尼是不是真的打算收購。
首先是動機。
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來說,經濟週期律預示著 2016 年以來的欣欣向榮已經一去不復返,未來等待著我們的將是全球範圍的金融危機和大蕭條。考慮到下半年美聯儲就會通貨緊縮,明斯基時刻(資產價值大規模崩盤)或許已經不遠了。
風暴前夕人們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變現”,也就是拋掉手上的虛擬資產,購買真正有價值的實體資產。因此我們看到了越來越誇張的收購金額,也能看到 Netflix、亞馬遜等和遊戲行業無關的公司紛紛入場。畢竟中國有句俗話,錢花完了人沒死,總好過錢沒花完人死了。
既然已經確定要花錢了,那麼索尼會把錢花在哪呢?
縱觀整個泛科技領域,位居時代前沿的 5G、雲、元宇宙等賽道投入成本高、回本週期長,不適合索尼這樣的日本企業去佈局。傳統的文娛和數碼行業則一直是索尼的強項,似乎不需要再砸幾十上百億進去擴張。
看了一圈,最後還是遊戲行業適合這樣的投資。疫情時代中,電子遊戲是為數不多的利好產業,併購行業巨頭能哄好股東的心情,還能讓財務報表變得更好看;此外索尼本身就是行業中的領軍人物,將影響力巨大的發行商收入麾下可以增加自己的品牌號召力,便於對抗有“鈔能力”的微軟。
所以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索尼確實要收購一家遊戲公司,區別在於收購誰,以及如何收購。
索尼喜歡什麼樣的遊戲公司?
說一個很殘酷的事情,那就是遊戲行業的金融戰爭和各位網友們想象的非常不同。金融巨鱷們,尤其是歐美巨頭,他們收購工作室並不是為了對方的實力和 IP,而是為了資產增值。翻譯成人話就是,歐美企業收購主要是為了噱頭和股價,工作室本身屬於附贈品。
對的,就是這麼真實。
這個特點在 Embracer Group 等瑞典財團身上尤為明顯:由於國情特殊,瑞典的巨型資本經常出海購買資產逃避稅收,然後藉此抬高自己的身價和知名度,由此獲取新的貸款和融資再進行收購,從而達成利滾利的永動機效果。
不過我們不能忘記,索尼本質上還是一家日本企業。相比他們的西方同僚而言,索尼在現代金融遊戲這方面還差很遠。另外也要“得益於”日本 60 年代人保守的性格,索尼也不會輕易涉足 NFT、元宇宙等看起來過於虛無縹緲的遊戲類型,也不會隨便下場摻和一些概念企業。
所以總得來看,索尼大概率不會收購那些徒有其名、外強中乾的公司,也不會在太超前的賽道里佈局,而是會選擇一家本身就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實力的發行商。
索尼有哪些備選方案呢?
根據去年的財報和一些推算,目前索尼手頭能用的現錢應該在 150 億美元左右。考慮到索尼向來不喜歡把錢一次性花完,再加上股票折價、持股情況和可能的舉債併購,我們可以給這次收購設置一個 100 億美元的上限。
也就是說今天我們只考慮總市值在 100 億美元以內的企業,太有錢的就不提了,比如口碑稀爛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 EA,以及看似沒有知名度實則早就股價爆棚的 Take-Two。
在歐美市場上,性價比最高的發行商恐怕非育碧莫屬了。育碧的總市值在 58 億美元左右,擁有《刺客教條》《湯姆·克蘭西》《雷曼》等高價值 IP,市場影響力非常大。然而育碧高管此前表示過,想收購育碧的人最好“準備 100 億美元”,育碧的創始人家族 Guillemot 也打算和私募基金合作抵抗收購,看來索尼是不可能收購育碧了。
另一個性價比不錯的選擇是 Devolver Digital。他們的市值僅有 7.2 億英鎊(約合 8.8 億美元),即使索尼以 100% 的溢價進行收購,拿下這家擁有《影子武士》《英雄薩姆》《火線邁阿密》《武士:零》等精品 2A 與獨立遊戲的發行商也只需要不到 20 億美元。不過 Devolver Digital 的市值短期內不會快速增長,其發行業務也與 PlayStation 策略衝突,所以索尼應該不會收購這樣“實在”的公司,而是會選一個更大牌、更有財富聚集效應的目標。
如果把視角挪到日本國內,我們的備選項其實也不多。
除開小島工作室,另一家和索尼往來頻繁的精品工作室 FromSoftware 似乎是不錯的選擇,畢竟《艾爾登法環》《黑暗靈魂》這樣的作品實在太有吸引力。然而 FS 社的母公司是日本文化產業巨頭角川集團,他們去年剛和索尼達成戰略合作,將 FS 社的新股內定給了索尼……於情於理,索尼都應該不會去挖角川的牆角。
有的讀者認為科樂美也很物美價廉:公司現狀不佳,旗下 IP《寂靜嶺》《合金裝備》《惡魔城》各個都是行中翹楚,或許是個優秀的收購對象……實際並非如此。縱使已經成了“過街老鼠”,科樂美仍然能靠金融手段將市值維持在 1.2 萬億日元(約合 89 億美元)。對索尼而言,這筆買賣或許能成,但實在是不划算。
市值在 70 億美元左右的卡普空具有優秀的開發能力和市場影響力,並且卡普空也一直是索尼次世代主機的最佳合作對象之一。不過卡普空並不是一家股東說了算的企業,創始人辻本家族才是真正的決策者。所以除非索尼能說服社長辻本春弘放棄獨立運營的策略,不然就不可能將卡普空收入囊中。
說了那麼多,索尼到底要收購誰?
最近有一則不起眼的新聞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上文提到的瑞典財團 Embracer Group 收購了 Square Enix 在西方的全部業務,也就是水晶動力和 Eidos 這兩家工作室。
這樁交易乍一看非常奇怪:SE 的總市值高達 31.4 億美元,賣掉海外業務只能進賬 3 億美元,並不會給公司帶來很明顯的財務收益。雖說這兩家工作室近年來口碑不佳,但也不乏《漫威銀河護衛隊》這樣優秀的作品,至於就這樣連著《古墓奇兵》《殺出重圍》兩個重磅 IP 一起“賤賣”掉嗎?
然而我們不能忘記,SE 是一家非常資本化的上市公司,哄股東開心才是他們的第一要務。這邊是本土工作室《最終幻想14:曉月的終焉》通殺市場,數錢數到手軟,那邊是歐美工作室全線虧損,回本遙遙無期……此消彼長之下,賣掉水晶動力和 Eidos 也是合乎情理。
那麼,還有什麼事能讓股東更開心?
沒錯,來自索尼的收購。股票收購往往是不能按市價成交的,畢竟股東們都希望自己手裡的股票能賣個好價錢,所以收購方必須支付更多的金額來哄股東開心,也就是所謂的“溢價”。如果索尼要收購 SE,勢必要給 SE 的股東支付一筆額外的溢價……對於並不瞭解遊戲行業的 SE 股東們而言,賺錢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站在索尼的角度看,哪怕溢價 100% 收購 SE 也只需要 60 億美元,和 36 億美元的 Bungie 相比可以說是非常“物美價廉”了。SE 是全日本技術水平最強大的開發商之一,擁有日本國民級 IP《勇者鬥惡龍》,還通過《最終幻想》《八方旅人》《尼爾》在全球範圍內建立了恐怖的影響力,是非常優秀的收購對象。
況且 SE 向來有和索尼合作的傳統,《最終幻想15》這樣的重磅作品當年發售時就是 PS4 限時獨佔,後來更是加入了 PS5 的 Plus Collection 精選集,被索尼欽定為“上世代 PS 主機最具影響力的遊戲”之一。往大了說,收購 SE 可以讓索尼的家用機遊戲版圖大幅擴張;往小了說,收購 SE 還能替索尼省個幾千萬上億的限時獨佔費用,蚊子腿也是腿嘛。
最後,索尼也曾經持有過 SE 約 14% 的股份,這是因為日本企業有互相持股對抗外資收購的傳統。但日本遊戲巨頭互相併購非常正常,SE 自己就是 Square 和 Enix 兩家合併而來,所以索尼在政策和文化方面大概也不會遇到什麼阻力。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結合索尼的資金、經濟大趨勢和市場現狀來看,如果索尼真的要收購一家“大公司”,那麼 SE 或許是最具性價比,也是最天時地利人和的選擇。
前兩天舅舅黨也爆料了索尼即將收購 SE 的小道消息,讓這種可能性又上升了幾分。當然我還是要說,索尼收購 Bungie、微軟收購動視暴雪之前都沒有任何風聲透露,舅舅黨爆料說明不了什麼,這只是對我個人猜測的小作證而已。
我並不是想證明索尼一定會收購 SE,而是想說“這是有可能的”,還請各位看客老爺輕噴。畢竟沒人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說不定微軟順手就把索尼收購了,所以還是過好自己的每一天更重要。
PS:網友整活速度還是快,這才沒多久就把圖給 P 好了,這裡放點圖給大家樂呵樂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