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套AMD YES!的整機配置,使用了AMD R9 9950X3D這顆最新的旗艦處理器搭配技嘉RTX 5080 魔鷹的顯卡。可能除了RTX 5090顯卡以外,這套主機硬件會是很多人的旗艦主機天花板了。主板方面選擇的也是技嘉的X870E 超級雕,這樣三大主要硬件預算就接近2萬了。配置已經這樣了,其他硬件也繞三大件做了選擇。這裡搭配了幾何未來 Model 5悟空AMD聯名機箱,作為這次裝機的目光匯聚點。之前也裝過一臺白色的幾何未來的Model 5主機,當時也是關注到幾何未來與不少品牌都有發佈過聯名產品,這次就選擇了Model 5 悟空 AMD聯名機箱。



配置單:
CPU:AMD R9 9950X3D
主板:技嘉X870E AORUS MASTER
顯卡:技嘉 RTX 5080 GAMING OC魔鷹
內存:阿斯加特 博拉琪 II代 DDR5 6000MHz CL28 32G(16G*2)套裝
SSD:金士頓 NV3 2TB PCIe 4.0
散熱:幾何未來愛斯基摩Pro 42W 420mm一體式水冷
風扇:幾何未來 龍鱗 2503
機箱:幾何未來 Model 5悟空 AMD聯名機箱
電源:安鈦克Titan 1200W ATX3.1金牌全電壓電源
整機展示:
這次整體配置和燈光都選擇了AMD的黑橙色配色設計。看慣了傳統機箱的話,這樣聯名機箱可能會有眼前一亮的感覺。





技嘉這款RTX 5080 GAMING OC魔鷹與旗艦超級雕一樣都擁有RGB炫彩光輪效果,在顯卡負載的情況下,隨著風扇轉起會一同亮起RGB炫彩燈光效果。


顯卡側肩位置也有燈光點綴。

技嘉X870E超級雕的IO區域也有炫酷的RGB燈光效果。


阿斯加特 博拉琪 II代 的內存燈效展示,分段式的頂部燈光設計整體發光均勻。


幾何未來愛斯基摩Pro 42W 420mm一體式水冷的冷頭這樣類似毛玻璃,一樣還支持與主板的神光同步效果。


幾何未來龍鱗2503-14風扇的燈光效果,採用環狀燈帶設計,但是也充滿細節。


硬件開箱:
首發入手了AMD 銳龍9 9950X3D處理器,這也是銳龍9000系列搭載了X3D技術的旗艦處理器了,入手之前我就對其雙CCD調度問題是否解決很感興趣。這次也正好通過裝機跟大家分享一下。

其他主要硬件選擇了技嘉X870E MASTER 超級雕以及技嘉RTX 5080魔鷹的組合,這也算是裝了半個技嘉全家桶了。

技嘉X870E AORUS MASTER外觀方面延續了超級雕系列的家族設計,主板上覆蓋了大面積的散熱裝甲,而且加入了免工具快拆設計,這點上對自己動手的DIY玩家非常友好。

作為一張旗艦主板,這張X870E MASTER主板提供了16+2+2相供電設計,側面也可以看到供電上的IO上方的散熱裝甲採用了密集的鰭片設計,這樣相比一體式的散熱裝甲可以通過增大接觸面積的方式提供更好的散熱表現。

4根DDR5 內存插槽設計,最大支持256GB內存容量支持單根最大64GB。支持AMD的EXPO一鍵超頻技術,技嘉也對內存的佈線做了優化,可以減少內存與處理器的通信干擾問題,從而實現更高的內存頻率與內存讀寫。可以看到在內存槽細節上,第2、4兩組插槽還做了加固設計。

主板的頂部的DEbug自檢燈、DEbug偵錯代碼燈、開機鍵以及重啟按鍵都在內存一側。

X870E MASTER主板的擴展性還是非常給力的,提供了三個PCIe X16全長插槽,分別為PCIe 5.0X16、PCIe 4.0X4和PCIe 3.0X4通道。其中第一根為CPU直出的新一代超耐久顯卡插槽,背面帶有加固背板,承重能力是普通插槽的十倍。

此外第一個PCIe 插槽還支持顯卡易拆卸設計,這樣後續拆裝顯卡就更方便了。

其實這張主板的快拆設計並不只是顯卡,這張主板上的整個M.2 SSD散熱裝甲都支持免工具快拆設計,後續拆裝M.2 SSD都不需要藉助額外的工具了。


拆開所有M.2 散熱裝甲後可以看到技嘉提供了4個M.2 SSD 插槽,其中三個為PCIe 5.0 x4設計,三個PCIe 3.0接口均為主板直連設計。細節上,支持PCIe 5.0 的M.2 SSD接口插槽位置還有專門的標註,可以有效避免插錯的問題。

主板上像是前置USB 3.2以及四個SATA接口都是橫向設計,插拔方便。

另外主板底部還提供了一個前置USB 3.2擴展接口。

主板背後的IO接口方面也是非常豐富,提供了4個紅色的10Gbps USB-A接口、四個藍色的5Gbps USB-A接口以及兩個40Gbps的Type-C 接口。另外兩個USB 2.0接口和一個HDMI接口可以方便檢測時使用。網絡接口方面提供了一個5G RJ45有線網口,以及一個WiFi 7快拆天線接口。新的WiFi 7快拆天線設計為二合一設計,拆裝都非常方便。

技嘉GeForce RTX 5070 GAMING OC 魔鷹外觀上延續了之前40系顯卡的設計語言,整體在顯卡外觀上做了很多機械化的幾何結構上的變化。作為一張出廠OC的顯卡,其核心頻率達到了2730MHz,相比公版地提升了113MHz。

外觀方面相比之前40系魔鷹還是有不少細節上的變化,整體外觀設計上加入了更多幾何式的切面,而且還有很多細節點綴,適合玩家上手仔細把玩。而且在豪華的散熱下這張顯卡的厚度也達到了誇張的3.5槽。顯卡三圍:340*140*70mm,不過這個尺寸下對於目前的主流ATX機箱還是不會有安裝壓力的。

技嘉GeForce RTX 5070 GAMING OC 魔鷹顯卡採用風之力散熱系統,內部超導熱管設計配合大面積的均熱板和複合式熱管,三把風扇還做了抗擾流設計,可以減少相鄰風扇之間的擾流,提高氣流壓力以幫助更好地散熱。

顯卡的三把風扇一週還設計了RGB炫彩光輪,這點上與超級雕保持一致。而且還有三種燈光效果預設可以自定義,可在GCC軟件中設置。在風扇旋轉時會有RGB燈效,日常在低負載下停轉時是沒有燈光效果。當然如果支持自定義燈光效果常亮或者手動關閉會更好。

帶有彎曲邊緣設計的金屬背板設計,顯卡背後延長的散熱鰭片做了大面積的進氣格柵,還可以進一步幫助散熱。

技嘉的魔鷹這次在顯卡側面設計了一個可滑動的裝甲設計,滑動側板可以有不同的燈光效果。

可滑動側板設計,側板下方還有燈光效果。

顯卡側面各處的裝飾細節。


側面看顯卡厚度,可以看到顯卡整體的厚度達到了3.5槽厚度,側面看顯卡的複合式熱管還做了鍍鎳處理。

可以看到內部的散熱真的豪華,U型熱管搭配密集的散熱鰭片可以很好地幫助散熱。在這個級別顯卡上大型均熱板設計也可以更好地幫助顯卡散熱。

供電接口依舊是16Pin的12V-2x6設計,在供電接口這裡還設計了指示燈提醒你供電接口是否插牢。

側面的雙BIOS模式開關,默認下為Perfirmance mode性能默認選項。

為防止顯卡下垂,在顯卡尾部設計可以配合可調式顯卡支架安裝的螺絲孔。

接口方面提供了三個DP 2.1a和一個HDMI 2.1b接口設計,滿足未來4K高刷或者8K顯示器的視頻輸出需求,最高支持4臺顯示器得視頻輸出。

內存選擇了阿斯加特 博拉琪 II代 DDR5 6000MHz CL28 32G(16G*2)套裝,這套內存的顏值真的漂亮的沒話說,而特調的顆粒設計在性能方面也是目前第一梯隊內存選擇了。

6000MHz CL28的甜點頻率,對是很多AMD平臺的首選。阿斯加特 博拉琪 II代的散熱馬甲大面積的鏡面工藝加細膩的黑色噴砂邊框,視覺上極具衝擊感。

電鍍的鏡面設計甚至可以當作鏡子使用,而噴砂的黑色邊框則可以免去你安裝時給鏡面留下指紋的煩惱,但是安裝也要略小心一點,粘上指紋還是略有些難看的。

內存頂部還支持RGB燈光效果,內置8顆獨立控制的Amicc燈珠,而且還支持分區控制的RGB燈效。涵蓋1680萬RGB色,支持主流主板燈效同步。

BORAGI: The god of poetry, wisdom and eloquence。
博拉琪:詩神、智慧與雄辯之神。

內存另一側有古銅色的銘牌裝飾,不同質感的細節衝擊力還是很強的。

散熱馬甲厚度達2mm,採用了升級的內存結構和螺絲連接方式,取代了傳統的卡扣,這使得內存更加穩定且有利於散熱。

內存一側有內存銘牌貼紙,上面有時序以及電壓信息。內存頻率 6000Mhz,時序 28-35-35-76 1.45V,同時支持INTEL XMP3.0以及AMD EXPO超頻技術;

安裝效果,還有白色版本可選。當然搭配黑色主板博拉琪 II代顏值真的是在線,太好看了。

電源方面搭配了短小精悍的安鈦克Titan 1200W ATX3.1金牌全電壓電源,1200W的超高功率滿足時下旗艦主機的供電需求,而且14cm的機身對於機箱的兼容性與安裝使用上都會更友好。

1200W 80Plus金牌全模組設計,90%的轉換效率。而尺寸與主流的850W 80Plus電源尺寸類似只有150*140*86mm,長度控制的非常友好。

另外這次線材部分也採用了相對更好理線的壓紋模組線,理線會更省心。

接口一覽,採用ATX3.0標準設計,兼容ATX3.1規範。原生PCIe 5.1 H++接口設計,滿足PCIe 5.0先看的額供電需求。

側面的銘牌可以直觀的查看電源參數,電源內部採用了高品質日系電容設計,LLC+DC-DC電路設計,電流更平穩,轉換效率也更高。

安裝效果,對於這樣前置電源設計的機箱來講一款長度只有14cm的高功率電源才是很多玩家的首選。只有14cm長度的安鈦克Titan 1200W ATX3.1金牌全電壓電源安裝後還能有一定餘量來理線。

散熱和機箱都是來自幾何未來,這次我選擇了420mm的幾何未來愛斯基摩Pro 42W一體式水冷,同款也有白色版本。另外還搭配了同款的龍鱗14cm 2503R-14B以及2503-14B風扇一起裝機。

幾何未來這套風扇還是很有亮點的,有正葉和反葉版本可選。

龍鱗2503風扇最近還更新了反葉版本風扇設計,方便用戶選擇安裝。

風扇的扇葉內壁佈滿了蜂窩狀紋理六邊形紋理裝飾圖案。

這款幾何未來愛斯基摩Pro 42W採用極簡的冷頭外觀設計,搭配三把龍鱗14cm的2503B風扇。出廠預裝風扇設計,方便玩家安裝。

幾何未來的這款龍鱗 2503B風扇屬於高性能ARGB靜音風扇,扇葉內壁佈滿了蜂窩狀紋理,風扇最大轉速僅為2000PRM,風量91.3CFM,風扇噪聲僅35.06dB(A)。

幾何未來Model 5支持安裝最大420mm冷排,在這個價位上這個做工我覺得還是超預期的。冷排內部是高密度微水道設計,低阻力水排鰭片可以更高效的傳遞處理器熱量。

只是風扇之間的連接線可以在多考慮一些收納問題就更好了。

冷頭外觀設計低調,表面是一層類似磨玻璃視覺效果。內部支持ARGB燈光,內置了一個三相九極高轉低噪音的全效水泵,可以提供不錯的散熱表現。

55.8*55.8mm大尺寸銅底可以更好的覆蓋CPU表面,提升散熱效能。

機箱選擇了幾何未來 Model 5 悟空機箱與AMD品牌的聯名產品,也和這次的裝機相呼應。機箱上裝飾了很多AMD的元素,另外Model 5也有很多其他聯名產品可以選擇。

幾何未來 Model 5 悟空機箱作為一款海景房機箱來講,它在內部結構上做了更多優化,電源頂部前置的設計也使得它在空間更緊湊。而且這款機箱內部多個位置都可以選擇安裝14cm的風扇,機箱頂部和底部都支持420mm一體式冷排的安裝。理論上風扇裝滿的話,內部散熱應該會有不錯的表現。

機箱內部還加入了AMD元素裝飾,黑色機箱點綴橙色的設計也讓這款機箱不再沉悶。

產品背後一覽,可以看出機箱頂部預留了不少空間方便水冷安裝。下方的PCIe區域還支持顯卡豎插設計,注意需要豎裝顯卡的話需要自己搭配PCIe延長線。

機箱內所有覆蓋件都採用卡榫設計,輕鬆拆裝。另外機箱內的風扇位置均支持12cm或者14cm風扇安裝。

機箱內AMD元素裝飾,採用了與AMD處理器包裝一樣的設計。

機箱背後一覽,背部電源倉採用前置上掛設計。整體機箱內部預留了足夠的理線空間,機箱背後主板背面位置還設計了兩個12cm風扇支架,不知道後續是否會推出背插版本。

性能測試:
基礎性能測試方面,首先通過CPU-Z查看9950X3D參數,96MB+32MB的超大三級緩存設計,也讓9950X3D成為一顆遊戲方面比肩9800X3D的處理器,而它還可以在兼顧遊戲的同時滿足你生產力的使用需求。

CINEBENCH R23/2024測試:
Cinebench R23測試CPU多核分為43945 pts,單核 2224pts;
Cinebench 2024測試CPU多核分為2282 pts,單核 131pts;

設置PBO之後還可以獲得額外的性能提升,通過CINEBENCH R23測試可以看到開啟PBO 2前後整體分數提升還是非常明顯的。多核成績從原先的43945pts直接衝到了45601pst,目前也看到有不少小夥伴成績衝到了47000。同樣在Cinebench 2024測試中也有不小的性能提升。

3D Mark 測試:
CPU Profile 最大線程 17635,1線程 1310;
Time Spy 分數28690,顯卡 32422,CPU 17364;
Time Spy Extreme 分數15789,顯卡 16272,CPU 13519;
Fire Strike 分數57920,顯卡分數70625,物理分數53173;

GPU-Z查看技嘉RTX 5080 魔鷹顯卡的參數,在OC模式下Base:2295MHz,Boost:2730MHz。相比SFF公版來講,Boost要高出113Mhz,而且目前RTX 5080顯卡也都具有一定超頻空間。

3D Mark顯卡測試:
Port Royal分數 22336;
Speed Way分數 9091;
Steel Nomad分數 8316;

內存測試,技嘉也推出了AORUS AI超頻功能可以根據內存顆粒推薦合適的內存頻率以及時序。

實測在推薦時序頻率下讀寫如圖,可以看到在9950X3D處理器搭配技嘉X870E超級雕的內存讀寫以及延遲都非常亮眼。對比我之前9800X3D的測試也看到,似乎9950X3D的內存延遲控制的要比9800X3D更好。

生產力測試:
生產力測試方面選擇了 Procyon 和的視頻編輯以及圖片處理能力測試,測試軟件Adobe 2025版本具體測試成績大家可以對比一下自己手上用的平臺分數。實際我對比了之前我自己裝的另一臺265K+5080的主機,生產力方面9950X3D性能領先接近20%。

PugetBench測試Ps、Pr以及達芬奇軟件分數測試,在Ps和Pr兩款軟件分數上對比265K處理器領先也在20%左右。後續有機會測試285K的話再跟大家分享一下。

V-Ray 6.0.1版本測試成績大家可以參考一下,RTX 5080顯卡在視頻處理器以及3D渲染方面還是可以提供不錯的支持的。

另外也做了AI方面的測試,首先是Proyon 的Micracot Windows ML版本測試,測試了不同精度模型的分數成績,大家可以對比一下自己配置的成績。

小結:相比傳統性能測試的分數來講,玩家可以直接通過對比了解9950X3D的性能水平。另外實測在生產力性能方面9950X3D確實一樣強的可怕,可以說是目前生產力的天花板了。
遊戲測試:
遊戲方面我平時常玩一些3A遊戲,所以在這套9950X3D+RTX 5080顯卡的配置上我更多的測試了4K分辨率下各款3A遊戲的幀數表現。
首先是「黑神話悟空」遊戲在4K分辨率下,開啟全景光線追蹤超級後。超級採樣率為50的情況下游戲平均幀數86FPS,最低幀數74FPS。

「2077」遊戲在4K 分辨率下開啟光追的情況下游戲平均幀數達到了182.35FPS,最低幀數165.02FPS。

「古墓奇兵 暗影」遊戲在4K 分辨率下開啟光追的情況下游戲平均幀數達到了228FPS。

「塵埃5」遊戲4K分辨率,預設超高畫質下,同時開啟光線追蹤車輛陰影遊戲平均幀數127.8FPS,最低幀99.9FPS。

「魔物獵人 荒野」遊戲4K分辨率,預設畫質極高開啟DLSS後遊戲平均幀數121.33FPS,分數20607。

「火線獵殺 斷點」4K分辨率最高畫質下游戲平均幀數144FPS,最小幀60FPS,得分24904分。

「刺客教條 幻景」4K分辨率最高畫質下游戲平均幀數107FPS,最低幀62FPS。

通過遊戲測試表現可以看到,目前9950X3D這顆處理器並沒有和前代7950X3D那樣出現雙CCD調度的問題。玩家到手僅需選擇開啟PBO後就可以獲得與9800X3D類似的遊戲幀數表現,同時它還可以兼顧日常生產力需求。另外也想說目前RTX 5080顯卡的遊戲性能也是真的強,主流3D遊戲大作基本都可以滿足破百的幀數表現。
關於9950X3D我想說這樣的處理器真的香,它的發佈讓我可以打著生產力的需求來選擇一顆兩方面都可以兼顧的產品。AMD 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