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戰爭:屢戰屢敗的劉邦為何得了天下?


3樓貓 發佈時間:2024-08-15 02:59:34 作者:溫維爾 Language

劉邦,出生於沛縣一戶普通農家,父親靠種地為生,劉邦年輕時就喜歡和一些狐朋狗友鬼混。到而立之年才考取了一個泗水亭長(鄉鎮派出所所長)的職務,這是劉邦前半生做的最大的官。在此後十多年裡一直在任上混吃等死,縱情美色,甚至戲弄長官,快四十歲才娶呂雉成家。當時劉邦是個滿嘴跑火車,一事無成的失敗者,名聲差的在縣裡都出了名。



項羽出生於前232年,比劉邦小了二十多歲,出身於楚國軍事貴族世家,其祖父項燕是戰國末期名將。項羽從小生活在優渥的家庭裡,讓他有著非凡的眼界和高傲的氣質,青年時期的項羽不僅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而且體魄強健,武功卓越。據傳其力能扛鼎,吳中子弟沒一個不怕他,如果說劉邦反秦起義具有一定偶然性,那項羽在秦始皇在位時就已胸懷反秦大志。


那為何一方霸王會打不過一個街邊的混混呢?

前209年,年近五十歲的劉邦終於反秦創業了,不過他的軍事水平實在不敢恭維。一開始趁亂拿下幾座城池,打了幾場勝仗,但只要是遇到秦朝正規軍就只有捱打的份,後來沒辦法南逃,抱了項梁的大腿,在這之後,劉邦認識了項羽,兩人合兵一處,攻城掠地,打了不少勝仗,當然主要是項羽的功勞。


前208年,劉邦和項羽一個西征,一個北上,項羽在鉅鹿與章邯率領的四十萬秦軍主力血戰,由於關中守備薄弱,劉邦撿了個大便宜,得以長驅直入。但即便如此,劉邦打到洛陽一帶也是連續吃癟,差點被堵死在關中大門外,後來還是當地豪族酈食其給他指了一條偏路,才得以順利西行,攻取咸陽。


秦亡以後,劉邦與項羽開戰,前206年五月,劉邦出巴蜀,還定三秦,率領諸侯聯軍五十六萬向項羽所在的彭城殺去,結果被項羽的三萬騎兵打的大敗。此後楚漢在滎陽一帶對峙近兩年,雙方在此反覆爭奪,在項羽腹背受敵,糧草不繼的情況下,劉邦竟一直處於被動防禦和被攆著跑的狀態。與此同時,韓信率軍北上進行戰略大迂迴,拿下大片領土,成功實現對項羽的包圍,按說劉邦已經穩贏了,結果在固陵會戰中,再次被項羽打敗。直到劉邦與韓信、彭越、英布等各路諸侯匯合後,以四十萬大軍對陣十萬楚軍的絕對優勢,在韓信的指揮下才有了垓下之圍,逼的項羽烏江自刎。

楚漢戰爭:屢戰屢敗的劉邦為何得了天下?-第0張

而且,從反秦鬥爭到楚漢之爭的所有重大戰略決策,都是張良、蕭何、陳平等謀士提出的,幾乎沒有一個是劉邦的獨立決策。可以說,不管是決策能力還是作戰指揮,劉邦都不在中等之上,比陳勝要強,但弱於秦末名將章邯,否則“如之奈何”也不會成為他面臨困難的口頭禪。


項羽有三個錯誤,劉邦有三個優勢,最終導致命運逆轉。在比較劉邦與項羽時,劉邦比項羽強的地方有三個,一是決策正確,二是用人得當,三是共情力強,其中善於用人是核心優勢。


先說“決策對頭”,劉邦在攻進咸陽後,自認為大局已定,整日在宮裡宴飲睡覺,後來在張良和樊噲的提醒下才恍然大悟,趕緊約法三章,還軍灞上,劉邦這一行為迅速贏得關中百姓的好感,在幾個月後的還定三秦之戰中,劉邦毫不費力佔領關中,與其深得民心有很大關係。


楚漢戰爭中類似的決策也有很多,當韓信攻下齊地,請求封其為假齊王,當時的劉邦被困滎陽,焦急萬分,面對韓信挾功自重,不覺破口大罵,拒絕這一要求。張良在其背後踢他一腳,劉邦緩過神來,馬上改口說,要封就封真齊王,何必假的。後來項羽想籠絡韓信,果然未成。


當鴻溝議和劃界後,劉邦的老毛病又犯了,項羽引兵東退,他也想回長安休息,畢竟打了這麼多年仗,累的不行不行的。這時候又是張良站出來說,什麼條約不條約,趕緊進攻,趁他病要他命,他立刻發兵追擊項羽,圍於垓下,一網打盡。

此外,當時韓信提出北上分兵戰略迂迴,與漢軍主力合併包圍項羽,劉邦也聽從了,這才有了後來的四面楚歌和垓下之圍。

楚漢戰爭:屢戰屢敗的劉邦為何得了天下?-第1張

關於“用人得當”,劉邦敢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比如張良出身於韓國貴族,叔孫通是秦朝博士,蕭何、曹參是沛縣官吏,陳平是窮書生,彭越以前是打漁的,英布為驪山囚徒,樊噲是賣狗肉的,灌嬰是布販子,至於韓信,在年輕時受胯下之辱,吃不飽飯到處乞討,就是這樣一介草民,劉邦慧眼識得千里馬,將他推舉到大將軍的位置上,最後在劉邦奪取天下過程中,韓信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當然,除了韓信,這些各有神通的文臣武將發揮所能,為劉邦的帝業追求插上了無數高飛的翅膀。


劉邦的第三個優勢是熟悉基層,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平民出身的他深知民間疾苦,入主關中便約法三章,廢黜秦朝苛法,贏得關中士紳百姓民心。劉邦是個自來熟,跟誰都能打成一片,人緣非常好。這種上下兼容的性格使他獲得超強的親近感和共情力。劉邦也憑藉海納百川的氣度,強大的感召能力和不怕殺頭、敢任事的作風,脫穎而出成為領導者,所以看似大老粗的劉邦實則是一名高明的政治家。


項王武力冠絕群雄,卻非政治家

項羽比較大的失誤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鴻門宴放走劉邦。

劉邦處於弱勢時懂得韜光養晦,能屈能伸,以卑微言辭麻痺對手,而項羽不聽范增的話,被表面現象迷惑,表現出婦人之仁,以至喪失除掉劉邦的機會。

楚漢戰爭:屢戰屢敗的劉邦為何得了天下?-第2張

第二個是建都彭城(徐州),捨棄關中。

關中地區地勢便利,沃野千里,有山河防禦之險,函谷關是唯一東出要道,進可攻退可守,有“秦中自古帝王都”的美譽,而彭城地處平原,無險可守,是一片四戰之地,項羽不懂山川地理,犯了兵家大忌,曾有儒生建議他建都咸陽,但遭拒絕,在項羽看來,只有衣錦還鄉才能體現自己的成就,真可謂鼠目寸光,見識狹隘。

楚漢戰爭:屢戰屢敗的劉邦為何得了天下?-第3張

第三個是鴻溝議和,無條件遵守。

項羽出身貴族,習慣了優越的生活和安逸的氛圍,不懂得平民玩家劉邦的心理,以為議和了就萬事大吉,共享天下了,孰不知劉邦已經磨刀霍霍,最終落得腹背受敵,方寸大亂。而項羽的這一系列錯誤與他的性格有很大關係,劉邦的優點恰恰是項羽的不足。


項羽最大的問題是剛愎自用,聽不進去不同意見,不會用人,項羽身邊只有一個范增,最後還中了離間計,把人家趕跑了。韓信一開始是他手下,倒是給他提出不少建議,但都不用,最後實在沒出路,只能去投奔劉邦,同時項羽還不善於團結反漢同盟,致使魏王豹、代相夏說、趙王歇各自為戰,最終導致魏、代、趙國相繼滅亡。項羽的另一個缺陷就是嗜殺殘暴,在打天下過程中,以雪國仇家恨為快,不注重團結百姓,籠絡人心。鉅鹿之戰後他坑殺20萬秦兵,進入咸陽大肆劫掠縱火屠殺,給關中百姓留下極其惡劣的印象,為戰爭失敗埋下隱患。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