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实现太空养鱼!斑马鱼变太空小白鼠


3楼猫 发布时间:2024-04-29 07:21:10 作者:茶卡呃呃 Language

近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后,将4条斑马鱼和金鱼藻取出放入空间站,实现了太空养鱼!

中国科学家实现太空养鱼!斑马鱼变太空小白鼠-第0张
中国科学家实现太空养鱼!斑马鱼变太空小白鼠-第1张

在短暂适应后,目前4条斑马鱼生命体征正常,看起来十分健康,状态平稳。斑马鱼和金鱼藻组成小型密闭生态系统,将首次实现我国在太空中培养繁殖脊椎动物,为开展空间先进水生生保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提供支撑。

中国科学家实现太空养鱼!斑马鱼变太空小白鼠-第2张

由四条斑马鱼和金鱼藻构成的水生生保系统随神舟十八号乘组成功入驻天宫,这也是我国首次在太空开展脊椎动物科学研究。那么为什么被选中的是斑马鱼呢?

中国科学家实现太空养鱼!斑马鱼变太空小白鼠-第3张

斑马鱼是理想的实验动物

“因为斑马鱼是现代生命科学、健康科学和环境科学等研究领域的重要模式动物。太空养鱼首选斑马鱼,这就是相当于动物界的小白鼠,是理想的研究样本。”4月24日发布会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研究员王高鸿解释说,此前王高鸿与团队正在忙着为今日斑马鱼和金鱼藻“上天”做着准备。

中国科学家实现太空养鱼!斑马鱼变太空小白鼠-第3张

所谓“模式生物”,是指可被用于研究与揭示生命体某种具有普遍规律的生物现象的一类生物。简单来说,就是理想的实验动物。

中国科学家实现太空养鱼!斑马鱼变太空小白鼠-第3张

目前,斑马鱼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可为5种鱼类实验动物之一,是继大鼠、小鼠等哺乳类动物后的第三大实验动物,更是目前唯一适用于高通量药物筛选的脊椎动物。

据介绍,斑马鱼比较小,通常只有3—4厘米;生命力旺盛,产卵量大,繁殖能力能达到每年6—7次,易于养殖具备了太空研究样品的需求。且早期胚胎透明容易标记,易于观察及操作,受精后24小时主要的组织器官原基已形成,使得生物学家可以针对一对鱼产的众多子代开展不同的实验,还可以在显微镜下对实验胚胎进行详细追踪

中国科学家实现太空养鱼!斑马鱼变太空小白鼠-第3张

不仅如此,斑马鱼与人体的基因、生理特性都十分相似,其基因组和人类基因组的同源性高达87%,与哺乳类动物各功能机理高度相似,它们具有骨骼和肌肉,可以进行微重力对肌肉、骨骼系统影响的研究,是理想的脊椎动物研究样本,符合此次任务目标

中国科学家实现太空养鱼!斑马鱼变太空小白鼠-第3张

小鱼在空间站能生存多久?

在太空养鱼,“鱼缸”的设计也要格外精心,不仅要把密封做得非常严密,还得把水尽量灌得满满当当,只留少量的气泡。除了住的“房子”以外,小鱼吃的饭,也是特制的“太空餐”。这些小鱼究竟能在空间站里生存多久?

王高鸿表示,初步计划是稳定运行一个月,使这些斑马鱼、金鱼藻都能够存活,然后获取一些实验样品,比如鱼卵、水样。因为条件限制,在如此小的位置空间内培养实属不易。

至于将来能不能延长时间,要根据天上的实际情况。

中国科学家实现太空养鱼!斑马鱼变太空小白鼠-第3张

为了避免死去的小鱼和水藻在空间站里腐烂变质,实验项目结束之后,航天员们会对它们进行灭活处理。不过,如果实验顺利的话,这些小鱼的下一代或许可以在地面上出生。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就很期待小鱼们在太空产卵。他表示,鱼卵是非常小的,因此实验方法是用相机来实时观察鱼排卵的状态。“一旦发现鱼产生了排卵,我们就会启动专用的排卵装置,把鱼卵收集回来。这是一个尝试性、探索性很强的工作,也是国内第一次做,是这次实验里最具特色的地方。”

中国科学家实现太空养鱼!斑马鱼变太空小白鼠-第3张

这项研究科学意义何在?

据介绍,在轨水生生态系统的建立,不仅对于理解生物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生长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未来长期载人航天任务中的生态循环和生命支持系统设计具有深远影响。通过这项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更深入地探索生物在太空中的适应性和生长规律,为未来建立更加完善的太空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家实现太空养鱼!斑马鱼变太空小白鼠-第3张
中国科学家实现太空养鱼!斑马鱼变太空小白鼠-第3张
中国科学家实现太空养鱼!斑马鱼变太空小白鼠-第3张
中国科学家实现太空养鱼!斑马鱼变太空小白鼠-第3张
中国科学家实现太空养鱼!斑马鱼变太空小白鼠-第3张
中国科学家实现太空养鱼!斑马鱼变太空小白鼠-第3张

谢谢鱼鱼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