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陳浩民之後,新一屆內地網大一哥出現了,他就是小春哥,陳小春。
繼去年12月來了部豆瓣3.1分的《再戰江湖》,今年4月初小春哥再接再厲出了一部豆瓣3.8分的《重裝戰警》,
這部電影也是厲害,要重裝沒重裝,要戰警沒戰警,但片名就要這麼叫,大概是因為,聽起來霸氣把,評論都說王晶現在連劇本都不好好寫了,順便嘆息一下勇接網大的陳小春。
結果還不到20天,春哥又來個《環線》。
這部電影有多厲害呢,開場就打出說明——“未成年人請在家長陪同下觀看。”
再加上,有“叱吒風雲”的陳小春,有“江湖告急”的彭敬慈,對一部網大而言,這絕對是港星天花板級別的配置。
作為一部科幻災難片,片方甚至無需為這部電影精心設計海報,只要把這三位設置成奔跑吧就可以了。雖然,這位戲份並不是很多的美女演員為什麼跑得比戲份第一多的彭敬慈還前我也搞不懂,但B級災難片怎麼能沒有漂亮小姐姐。
總之,聽起來超厲害的樣子,連我都想看看它有多厲害。
結果,豆瓣評論區真的是蠻厲害的。
要麼,直截了當的一星差評。
要麼,講明瞭自己是小春哥粉絲,來阻擋本片評分跌破5分的。
但,和不太行的口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線飄紅的流量:開播當天,才五小時,它就輕鬆衝上了網絡電影全網熱度第一。
所以,這部國產災難大片到底拍得怎麼樣?小春哥“地鐵鬥蜈蚣”鬥得值不值?
是兄弟,就跟著小春哥一起上《環線》,走一遭。
1、 入戲,有點難一部真正的大片,往往第一個畫面就能讓你入戲。
而一部爛片,也可以第一個畫面就能讓你出戏。
電影的故事很簡單,就是地鐵鬥蜈蚣。
講的是以刀哥(陳小春飾)和高飛(彭敬慈飾)為首的一群普通人,因地鐵事故意外闖入地底世界,遭遇生化蜈蚣巨獸的捕殺,齊心協力共同對戰地底巨獸的故事。
一開場,就是倒敘,一個墜落地下的地鐵,一個一閃而過的怪獸蜈蚣的身影。
然後,鏡頭一轉,一群乘客就撤到了一個不知道什麼地方的地方,而陰暗處,一群蜈蚣大軍正在匯聚。
狹窄封閉的空間裡,列車員第一個中招。
倒地,掙扎,面目痛苦,撩開衣服,有貌似蜈蚣的動物在他體內爬行。
你看,狹窄封閉的車廂,高速到來的危機,疾速前進的蜈蚣,觸目驚心的張力,是不是被撐到極點?
問題是,過癮源於身臨其境的感官刺激,前提是故事合理。
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地鐵墜落地底,那麼多乘客的第一反應,是不是試著拿起電話對外求救?
但本片的乘客好像集體沒帶電話的樣子。
好,乘客大概是都深知地底電信線路不通的道理,但地鐵裡是有地鐵鈴和緊急聯繫裝置的,遭遇危機,是不是應該馬上與控制室取得聯繫,向外求救一下呢?也沒有。
好像一開始一群人就商量好了,咱不求救,也不坐以待斃,就要一起衝出重圍,共同殺出一條血路。要是一開始就被救了,還怎麼大戰蜈蚣精?
於是就有了接下來的這一幕。
鋪天蓋地的蜈蚣在洞穴內狂奔。鏡頭順著奔跑的方向,展開一場蜈蚣和人的追逐戲。
若是動作戲特別精彩,這些槽點也就罷了。
可片中的動作戲水準,又讓人分不清是正片還是花絮。
眾人且戰且退,邊踩邊跑。漸漸被圍成一圈。
明明應該是一部高能爽片,可看上之後全片都貫穿了暗黑系風格,畫質具有一種80年代老電影的質感,一整個的懷舊科幻災難片大亂燉。
然後,終於出片名了,剛好三分鐘。
通常來說,網大電影前3分鐘,又稱為黃金3分鐘,一般都會在這個時間段展示自己電影最厲害的一面,這部的三分鐘厲不厲害呢?反正,蜈蚣挺厲害的。
2、 這生化蜈蚣做的,有點異形的味道啊雖然,這三分鐘看得我內心有點緊,但為了小春哥,我一咬牙一跺腳,還是看下去了。
而且,看起來片方也是要搞大事情,殘暴無比的巨型蜈蚣、詭譎莫測的洞窟、墜落深淵的環線地鐵,前路艱險的逃生之路,說不定會漸入佳境,出來一部爽感十足的怪獸大片呢?
結果接下來,每一秒都是名場面。
鏡頭回到一個小時前,春哥登場沒多久,duang一下地鐵出故障了,忽然一下蜈蚣就攻進來了。
然後,生化蜈蚣帥氣登場,一口大黃牙,慢動作大戰小春哥。
可是等一等,咱先不說這也就比頁遊好一點,大致是3D遊戲特效水準怎麼樣吧,實話說變異蜈蚣再糙,在網大電影中也屬於中上水平,還能看。
重點是,眾所周知,蜈蚣之所以叫蜈蚣,因為它皮硬,爪子多,而不是動不動張大嘴對著空氣呼嘯。經常對著空氣呼嘯的那樣怪獸,叫異形。
咱就不說版權這回事,關鍵之前看異形還有一種邪惡、哥特的美感,再看這條又黑、又粗的大蜈蚣,晚上真的會做噩夢,怪獸片一下就變成了驚悚片。
3、 動作場面,將就看看吧說白了,《環線》就是一部懂得博取眾家之長,並能在套路中玩出套路的聰明商業片。
影片將動作、怪獸、災難、冒險等多種元素攪在一起,設計出陳小春勇戰雙頭變異蜈蚣、眾人群戰地底神秘異獸等看點。
片方的想法是,震撼,過癮,必須是你看這部片的唯二感受。
但觀眾的震撼可能主要來自各種熟悉的動作場面。
比如這組長鏡頭。
蜈蚣肆虐的車廂中,鏡頭到處移動、張望——像我們的眼睛。能感受到導演在努力營造緊張情緒,但我真的就,不緊張啊。
可是繼不怎麼地的集體跑路動作戲之後,觀眾還將看到同樣不怎麼地的突圍動作戲。
在以往的觀影印象中,被怪獸圍困需要臥薪嚐膽,精心策劃。
尤其是思考如何躲過層層圍困的怪獸,通關,逃出生天。
可這些縝密的佈局,都不需要。
在片中名字很酷炫的刀哥和高飛的帶領下,大家突圍的安排只有一步:向前跑,迎著冷眼和嘲笑。啊不好意思,是迎著蜈蚣與更大的蜈蚣。
劇本殺都沒這麼簡單吧。
最離譜的是,地鐵墜落後,他們就直接跑進一座塵封已久的日軍地底實驗室了。
這真是離譜到能把地鐵部門氣暈的程度。
好吧,照道理,獨特的敘事空間和表現方式也能讓影片極具可看性,尤其是,在密閉的地底洞窟,眾人與生化蜈蚣追逐和打鬥,搞氛圍一流,是不是應該讓觀眾全程心跳加速呢?
再結合多角度的運動鏡頭和冷暖色彩的強烈對比,是不是有朦朧的末日氣息呢?
但整部電影看上去,就是熱熱鬧鬧,什麼元素都有出場,畫面似曾相識。實際上,卻有一搭沒一搭。
什麼嗜血蜈蚣生吞活人,太暗沒看清。
什麼神奇女俠造型的性感美女被咬傷變異成喪屍,我就想問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麼。
好吧後來刀哥和高飛突然就決定請君入甕,把幾條巨型蜈蚣引入密室,放火做蜈蚣燒烤了。
面對張牙舞爪殺過來的生化蜈蚣精,陳小春一句,“抄傢伙”,彷彿一秒帶觀眾回到古惑仔的時代,江湖片和科幻片的結合!
就問你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沒想到,更大的意外還在後頭。一通蜈蚣燒烤下來,最大的雙頭蜈蚣就出現了,而且第一個就拿陳小春(刀哥)打牙祭……
啊,原來面前這個十惡不赦的巨型蜈蚣,他作惡的動機,同樣為了家蚣。冒著大火就殺過來了。
可惜,因為對蜈蚣角色內心揭示的不足,讓我們最終對它的痛苦無動於衷,內心只想說 ,所謂的群戰蜈蚣大場面,就是操起幾根鐵棍插串兒就完了?這到底是大戰生化蜈蚣還是舌尖上的蜈蚣?
4、 最大的槽點,還是劇情雖然,視覺場面有些令人百感交集,但除卻視覺上的震撼。影片其他方面,就更乏善可陳了。
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為了強行製造「蜈蚣大戰」,幾乎犧牲了劇情上的所有合理性。
只要看上10分鐘,就能掌握它的套路——
一場戲緊接著一場戲,各種追逐戲輪流登場表演一遍。
而且能明顯從中看出許多經典電影的影子。
包括但不限於《異形》《狂蟒之災》《木乃伊》《極度深寒》等。
這種縫合式的電影,非常具有網大特色。
它就像根據觀眾的觀影習慣,利用算法創作出的電影。
觀眾愛看美女,也愛看怪獸追逐戲。
那就安排幾場美女被蜈蚣追殺的戲。
至於美女為什麼這麼能打?剛才還被嚇得不輕的御姐又為什麼能熟練操作老式左輪手槍?
就都不重要了。
重點是,全方位展示姐姐們的美貌與身手(材)。
觀眾愛看煽情。
於是就在電影後半段,密集地穿插各種角色壯烈犧牲引發的煽情橋段。
可是我根本不認識這些人啊,人頭都沒認明白,你讓我怎麼感動。
雖然,影片主線遵循了經典驚怪獸片的通關模式——闖關,拿道具,再闖關,掉血(失隊友),繼續闖關……
但觀眾全程就想問,這是哪,這是誰,這都什麼情況?
看起來,電影中有為救兄弟危機時刻挺身而出的刀哥、也有為愛人抵擋蜈蚣攻擊不幸去世的強哥、還有以德報怨捨己救人的農民工兄弟…但這些人為什麼捨己救人,統統沒有解釋。
你就只覺得,大家都好猛好不怕死啊。
同時,影片想表達的東西太多,卻又不能全部講明白,前言不搭後語,但卻能神奇地讓人一眼看到尾。
影片的最後是,刀哥兄弟犧牲自己被蜈蚣一口吞,在蜈蚣肚子當中引爆手雷,隨著一聲爆炸,蜈蚣覆滅,人類的火種,得以延續。
壯烈是很壯烈,我就一個疑問,明明雙頭蜈蚣並不是刀槍不入,隨便操一根鐵棍都能扎傷它,之所以之前沒搞定它因為設機關的手雷是啞彈,結果還有一顆能用的,那為什麼不趕緊扔手雷炸死它,一定要被吞才引爆呢?
而且手雷這種東西,我們都知道引爆時間是很不好掌握的,萬一還沒被吞,手雷先爆了呢?
又比如,神奇的女醫生御姐,先是左輪手槍的子彈很神奇,五發子彈打出了二十發的效果。
好不容易打完了,姐姐被蜈蚣吞進肚子裡,我還難過了一陣,畢竟姐姐還是很美的,結果大結局姐姐從炸爛的蜈蚣肚子裡爬出來了,還是很美。
更不用說,為什麼這麼老大的蜈蚣團隊,在地底這麼多年,它們吃什麼呢?
生存還是毀滅,真是個問題。
這個沒有答案的結局,讓影片擺脫了一般商業大片簡單粗暴的格式,有了更深刻的追問。
但我最深刻的追問還是:小春哥呢?小春哥哪兒去了?
答案是:小春哥的角色,中道崩殂了。
5、 小春哥還是不錯的,就是演到一半領了盒飯實際上,我能堅持到70分鐘的原因,有且只有一個——陳小春。
不得不說相比陳浩民等港星日益看不下去的演技和臉,陳小春無論身材管理、演技還是型格,都依然很在線。
甚至,依然有當年的風采,很有型,也創造了本片唯一的打火機笑點。
只要他出場,我還是覺得蠻好看的。
而這張臉,也聚合了三代觀眾的青春情懷。讓人無法拒絕。
但作為本片演員名單排在第一位的演員,小春哥試驗的刀哥在面對巨型蜈蚣的偷襲時,為救同父異母但親如兄弟的小弟,也就是大結局以身埋雷那位,不幸被蜈蚣抓走。
這段感情戲,也是很簡潔,樸實,無言。
這一刻,老粉淚流滿面。
雖然很感動,但我還是要問,一部打著陳小春旗號的影片,讓陳小春的角色演到50分鐘就犧牲了,誰給我解釋一下是為什麼?
我一開始還以為春哥會在大結局王者歸來,所以我又堅持到結局,結果出字幕春哥都沒再出來,這又是為什麼?
影片的尷尬之處也正在於此。
蜈蚣不重要,故事不重要,陳小春帶出的情懷才是核心。因為觀眾愛看的是演員本身。
雖然沒有了鄭伊健林曉峰謝天華,陳小春和角色間沒什麼化學反應。
但有陳小春就有戲味,這就是老牌港星的星光。
問題是這星光,不到結尾就消失了。
6、 為什麼港星主演的網大總是不太行?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儘管電影的口碑基本垮掉,是否就可以認定,這部電影撲了呢?
這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這部電影。
如果單純從電影的角度來看,確實不太行。
可如果把它當作網大的一件產品,那麼它又是成功的。
它的目標,也不是殺進豆瓣 TOP100榜單。而是觀看人次記錄。
那些被吐槽的爛俗橋段和蜈蚣大戰場面,都成了它留住觀眾的手段。
只要有人願意點開,並且看到最後,這部電影的目的就達到了。
哪怕有觀眾,比如我,是為了等陳小春王者歸來看到最後的,它還是贏了。
但陳小春,其實已經是網絡大電影的港星後起之秀。
在他之前,錢小豪、徐少強、謝天華、駱達華、陳浩民,甚至是阿嬌等等,早已佔據了網絡電影的半壁江山。
今年春節檔,王晶動員了一眾大腕港臺明星拍了兩部《倚天屠龍記之九陽神功》和《倚天屠龍記之聖火雄風》,分別以3.5和3.8分引發爭議一片,同時賺的盆滿缽滿。
阿嬌主演的《封神:妲己》和《青蛇:前緣》一次次拿下網絡電影全網熱度第一,觀眾一邊看一邊心疼:阿sa在和劉德華梁朝偉拍《金手指》,阿嬌在演啥?但她後面還有一部網大《畫皮》。
港星聚集網大,說明港片的寒冬真的越來越嚴重,有工開已經算幸運, 但想一想還是很唏噓,當年這些港星成名的港片,才是華語電影在兼容幷蓄下,獨有的東方好萊塢的答案。
而如今他們出演的這些網大,只顧著效仿好萊塢科幻的大片感,而摒棄了個性不說,畫面也實在很難撐起大片的場面,光有一個陳小春在四分之三的片長中發光有什麼用呢?
但,你說港星不愛惜羽毛恰爛錢,那不演網大,他們又能演什麼呢?好像,也並沒有太多別的選擇。
可是看著那些熟悉的港片臉,都一次次出來消費觀眾對他們的童年濾鏡。
我們又都知道,那一張張載滿觀眾情懷的港片臉,不該變成一種情懷,一種回憶,更不該成為網大電影爆款算法、數據的一部分。
畢竟,濾鏡早晚有過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