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正確”的問題,未必是“政治”


3樓貓 發佈時間:2024-05-29 13:32:26 作者:機核編輯部 Language

本文首發機核公眾號
作者:Nick
編輯:柏亞舟
黑人演員扮演《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朱麗葉,近期成為了影視行業的討論焦點——這一莎士比亞愛情鉅作的全新舞臺劇版本,話題的焦點不是男主“蜘蛛俠”荷蘭弟,而是女主角里弗斯的膚色。
對很多人而言,《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樣的經典之作,男女主的形象大致已經區域固定,所以,當而荷蘭弟與裡弗斯的宣傳照一出,給人的衝擊感相當強烈,有人惡毒調侃,這哪裡是朱麗葉,這分明是“鐵血戰士”。
雖然各種聲音當中,不乏對女演員外貌羞辱、人身攻擊這類不恰當行為,但大多數人,還是把焦點放在了所謂“政治正確”身上。即便是在強調多元化和少數族裔群體的西方輿論場,這次也不乏“是否合適”的討論。
最近的遊戲行業也有類似的爭議。就在5月中旬,知名廠商育碧更新了《刺客教條》系列“日本背景”新作《刺客教條:影》的一些重要信息,然而因為男主角放到了黑人武士“彌助”身上,引發了巨大的聲浪。
在預告片發佈的當天,育碧的日語配音版《刺客教條:影》CG 預告下,不光是歐美玩家,許多日本玩家都表達了不滿。預告的點贊數僅為 1700 餘次,而點踩數則高達上萬,態度之鮮明可見一斑。
漩渦的另一面,則是本作的創意總監喬納森·杜蒙(Jonathan Dumont)在接受日本Fami通採訪時的發言,他表示,團隊在創作主角時首先尋找的是“我們的武士”,意即一名“非日本人”的角色。
杜蒙認為,彌助是一名已融入日本社會的武士,可能擁有玩家們不完全瞭解的概念,那事情就變得很有趣——團隊會“逐漸揭露他的遭遇,藉此激發觀眾的好奇心。”這段言論在隨後遭到Fami通編輯刪減,不少玩家也認為該創意總監的說法是一種對日本文化的“傲慢與偏見”。
幾天後,IGN則從另一個角度“加入戰場”,發佈了一篇標題為“我們別假裝因為《刺客教條:影》不是亞洲人而生氣了”的文章,強調黑人武士的合理性。
該文章內容主要強調雖然西方遊戲的亞洲角色確實不多,但放眼看去想要找到一名亞洲武士角色根本不難,並舉例了《只狼:暗影雙死》、《如龍 維新!》、《戰國無雙》、《浪人崛起》、《對馬島之魂》等作品。認為比起日本開發者,西方開發者很難有當地團隊如此瞭解,很容易就變成刻板印象。
編輯還自稱自己是亞裔美國人(韓裔),認為比起缺少亞裔角色代表,更多的是缺少多元化,並說:“我不希望我們扮演自己所期待的角色,我想要的是我們從來沒有過的角色。”文章強調,雖然自己是亞裔,但看到亞洲角色也不會特別高興或驕傲。
隨後,IGN在推特上發文強調,女刺客“藤林奈緒江”是虛構,“彌助”則是史實的傳奇非洲武士,甚至還嘲諷批評的人別“假裝突然去關心亞洲的代表”。此言論一出,又引發了一輪論戰。

並不是針對黑人?

關於這個問題,或許用《是,大臣》裡面的名句“Yes,and no”最為貼切。
在歷史上,彌助作為織田信長的貼身侍衛,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人物。按理說育碧給出這樣的設定,理應是相當貼合史實的,不至於如此滔天聲浪的指責與批評。
但顯然這樣的想法並不是很懂“阿育”,因為從《刺客教條》第一代至今,所有的主角全部都是虛構人物,只有彌助這位黑人武士是史實人物;而且遊戲背景在哪一國,主角都會是當地人。到了日本這一代,卻變成了彌助這樣一位身份特殊的黑人角色,這樣的“特殊”對待頗顯刻意。
這樣的“刻意”,或許會讓玩家平添更多不悅的情緒。就像那些梗圖中,織田信長看到彌助的嘴,顯然比不上如今育碧在翻閱歷史時發現彌助身份張開的嘴。
在不少玩家看來,育碧可以不選服部半藏這樣經典的日本角色代表,至少也該選用一個能夠代表那個時期日本歷史,反映日本文化面貌的角色,卻把一個曾經擔任日本幕府將軍家臣的非洲裔人當作營銷手段之一,甚至還不尊重基本的歷史事實。
考慮到日本人相對排外的民族性,不太可能接受一個外族人成為武士,而且彌助也沒有接受過武士道的教育,這樣把彌助直接設定代表著身份象徵的武士,這樣的衝擊堪比說孟獲手下的兀突骨是蜀國五虎上將一樣。
本質上來說,這也算是西方世界無法理解東方文化代表的傳統現象,尤其是育碧創意總監聲稱“彌助是我們的武士”的言論,更是加劇了這樣的矛盾對立,不單是引起日本人的反感,甚至某些非裔也認為這算得上一種“侮辱”,就像把他們架在了這個火山口上烤,反正受抨擊的也是少數族裔群體。
唇槍舌劍背後,也存在著文化尊重的問題。在《刺客教條3》中,育碧沒有造出來一個“我們的華盛頓”;同理在《刺客教條:起源》中,育碧也沒有整一個“我們的埃及豔后”;不能說因為彌助有非洲血統就突然來了一個“我們的武士”。
更何況這裡提到的“我們”,很多時候並不指代的是玩這款遊戲的玩家群體,更多像是代表著最追求“政治正確”的那一類人,這也與後續網友的相關爆料相一致。
此事的動靜之大,甚至引起了“推主”馬斯克的關注,在有關育碧是否應該因為刻意加入多元化而延期《刺客教條:影》時,馬斯克加入吐槽說:“多元化殺死了藝術。”鑑於馬斯克本人此前狂熱的遊戲愛好者身份,我們不妨視為“遊戲大V”對於當下遊戲圈“政治正確”生態日益氾濫的一次表態。
至於育碧此前在油管本身就口碑較差、像《星球大戰:亡命之徒》踩贊比比《刺客教條:影》更誇張和遊戲定價較貴等問題,反而成為了角落裡無人問津的話題了。

遊戲並不獨善其身

最近數年,“政治正確”在泛文娛行業的實踐和討論愈發強烈,是不爭的事實。
對於“政治正確”的追逐,早已從政治圈蔓延至影視、娛樂、體育和遊戲等圈層。像好萊塢代表的影視圈,單純的更換原著經典人種,使用“有色人種&族裔”來出演主角,觀眾也已經逐漸習慣。
整體來看,這當然符合世界走向多元平等化的趨勢,本是趨勢,值得肯定。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總是伴隨著一些爭議。比如,有些秋後算賬的“追溯”,倒是有點讓人啼笑皆非,1994年誕生的經典美劇《老友記》,因為當時選擇的演員全是白人演員,在20多年後被“反攻倒算”,劇集主創不得不出面道歉的場景,略顯滑稽。
體育圈的稀奇事同樣也不少,兩年前的卡塔爾世界盃上,在世界盃前有8支歐洲球隊表示將佩戴“彩虹袖標”,意圖為“利用足球的力量促進包容,傳遞反歧視的信息”
然而,彩虹色這樣一個鮮明代表LGBTQ群體的標誌,與卡塔爾穆斯林國家放在一起,又難免會引發一些不必要的爭議,引得國際足聯都出面叫停此事。
不曾想德國隊在那年世界盃不僅踢得“足夠鬆弛”,場下還風波頻出整了不少活。對陣日本的賽前,德國隊首發全員採取了“捂嘴”拍照的姿勢,意在抗議國際足聯不讓戴“彩虹袖標”的舉動。
德國隊官方甚至都表示:“我們希望與其他國家一起發出呼籲。這本該是理所當然的,但事實並非如此。這就是這一呼籲對我們如此重要的原因。禁止我們的(彩虹)袖標等於剝奪我們的發言權。我們堅持立場。”只是這樣的“道德綁架”並未給德國隊帶來“人和”,三場小組賽後出局的他們,反倒被部分球迷指責“心思不在球場上”(雖然也沒什麼道理)。
當“政治正確”之風吹向遊戲圈時,在遊戲圈以“政治正確”先鋒著稱的媒體人阿尼塔·薩克西恩(Anita Sarkeesian)反而表示,遊戲行業正在進行的多元化努力,註定會失敗。她表示:“近年來遊戲行業多元化用人在穩步增長,但有些人這樣做是真心希望讓他們的工作室成為多元化群體更好的工作場所,有些人這樣做只是為了應對社會壓力。似乎多元化已被強勢人士利用,成為抵禦批評和真正變革的盾牌。
也有觀點提到“毀掉硬核遊戲”的真正力量是行業本身,即電子遊戲的消亡不是由女性、同性戀者、有色人種或更具人性的白人男性造成的,也不是由報道遊戲行業更注重女權主義和少數族裔群體權益的媒體人造成的,也不是因為人們認為“遊戲玩家”代指的像是一些“臭打遊戲”這樣的刻板印象。
遊戲之所以“變爛了”,是因為賺錢機器也就是遊戲廠商,正在嘗試擴大群體、發現更多可以從中賺錢的人。提供商品的人轉移了注意力,對於那些最硬核的玩家來說,那些只想認真玩遊戲,沒有太多義務承擔一些說教的重任,反而成為了一種困擾。
一些趨勢應當發生,但或許應當更加“潤物細無聲”一些。
如果這部分遊戲開發者能夠真正理解政治正確、能夠認真對待此事情,本應該是一件好事——事實卻是,他們一方面沒有什麼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只好扯著嗓子強調一些和遊戲好壞沒有太多關係的內容,很多時候都會讓玩家困惑。

政治正確,也是商業正確

換句話說,對於遊戲產業來說,或許“政治正確”從來算不上一個政治問題,用商業問題定義或許會更加合適。
畢竟遊戲廠商能看到的是真金白銀的財報數字,如果“政治正確”真的如許多玩家所言那般,到了危害遊戲生態的地步,玩家大可以用腳投票,一款沒人買單的遊戲顯然再怎麼“政治正確”也是無濟於事的,遊戲廠商也不太可能普遍性地冒著得罪所有消費者的風險去玩“政治正確”,市場這個無形的大手會把他們給淘汰掉。
相反,在不動搖遊戲根基的前提下,加入一些“多元化”因素,吸引更多玩家群體湧入,的確可以成為一個趨勢,在圈層本就相對固化的遊戲圈來說,廠商的這種針對潛在用戶的“示好”的想法,就更加不難理解了。
回到“彌助”的話題,對育碧而言,在《刺客教條》重要玩家群體——歐美玩家對日本文化了解相對淺顯的情況下,一個史料不多同時具備很多想象空間的外國人,的確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選項。
一些玩家也表示,彌助很適合在一些比較鮮明的文化或者價值觀衝突的時候,當做與日本主角碰撞的不同思維角度,這樣既符合文化背景也更加貼切。
媒體人吉塔·傑克遜(Gita Jackson)也談到:“你可以提出《刺客教條》系列中與歷史相沖突的其他奇妙方面——名義上的信條和聖殿騎士的存在;伊甸園到底發生了什麼;該系列將馬克思描繪成民主的信徒,而不是無產階級武裝革命的倡導者。”
“這並不重要,因為對此感到憤怒的人已經下定了決心。對‘歷史準確性’的憤怒只是他們真正的反對理由的煙幕彈,而這種反對理由更為合理——他們根本不想看到黑人。”
玩家們或許也面臨另一層尷尬,畢竟罵歸罵,在沒有同類型競品的情況下,該買還是真得買。內部人士就爆料《刺客教條:影》的預購勢頭非常強勁,前些日子更是登頂了日本亞馬遜、PlayStation商店暢銷榜榜首。
情況相類似的還有EA的《FC 24》,當初遊戲公佈UT模式將實現現實中都沒有做到的正式比賽男女足球員同場競技時,這樣一個看上去很“政治正確”的設定引起了一些不一樣的聲音。然而當全年淨預訂量增長了十幾個百分點的財報數據擺在面前時,你似乎又不得不承認,沉默的大多數和輿論場聲量的倒掛,依然在不同的遊戲之間上演。
事實證明,這些紛紛擾擾,似乎並不會隨著“政治正確”而有太多改變。正如一位在預告片下方評論的網友說的那樣:“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在乎主角是什麼種族,但請至少保持劇情感和尊重感。”
龐大的產業當然不會因為一個本來就不是負面詞彙的趨勢所“毀掉”——當“政治正確”的風吹來,遊戲行業也並不太可能完全淪為宣傳工具的前哨站,撥開雲霧,玩家期待的核心——內容本身的質量,其實也從來沒變化過。
畢竟“政治正確”這事需要去做,但其實也沒有那麼好做,不是嗎?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