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为历史的考据+作者无聊所写,对于考据并不是很熟悉,如有错误麻烦各位大佬指出
泥岩镇楼~

神谕与责任:信仰体系的解构
贞德的崛起依托于“神圣性”的赋权。15世纪的法国战场上,她声称听见天主的声音,以“神选者”身份凝聚溃散的军队。宗教光环成为她打破性别桎梏的通行证,却也埋下悲剧的种子——当勃艮第人将她交给教会审判时,“渎神”成了摧毁她合法性的利刃。
泥岩的领袖身份却剥离了任何超自然背书。作为萨卡兹佣兵队长,她依靠纯粹的责任感与战术智慧统领部队。剧情中,部下甘愿为她战至最后一刻。这种“去神性”的领导力,恰恰是对贞德困境的回应:女性不必借助“天启”证明自己配得上战场。
铠甲与真容:身体的抗争与身份的重构
贞德与泥岩的铠甲不仅是护具,更是社会凝视下的身份牢笼与抗争工具。二者的设计差异与身体呈现,映射了截然不同的权力叙事。
贞德:铁甲下的性别僭越
1.铠甲作为“去性别化”符号:
贞德的盔甲在中世纪手稿中常被描绘为简朴的板甲,无纹饰、无曲线。

2.审判中的身体政治:
1431年宗教审判中,教士强迫贞德换上女装,以此证明她“违背神意”。当她再度穿上男装时,这被认定为“异端复萌”的铁证。铠甲与女装的切换,成了权力剥夺其主体性的符号。
泥岩:装甲的意义
动力装甲的视觉威慑:
泥岩的装甲布满岩石质感,形似移动堡垒,厚重肩甲传递“非人化”压迫感,掩盖其下少女的纤弱身形。少女在战场上并不能存在,因此泥岩披上了装甲。

真容揭露的叙事颠覆:
泥岩并非是因为冲突导致自己的真容所暴露,这与贞德有所不同。泥岩在加入罗德岛之后,主动脱下头盔展示自己的面貌,这对泥岩来说并非毁灭,而是一种救赎。

基建中的身份切换:
在罗德岛宿舍中,泥岩换下装甲,身着素色长袍整理矿石标本。松弛姿态与战场上的机械感形成反差,印证“装甲即枷锁”的隐喻——唯有在安全之地,她才能暂时卸下生存面具。
(虽然关卡里也可以换皮肤就对了)
火刑与重生:牺牲的转写
贞德的结局充满古典悲剧色彩。1431年,她在鲁昂广场被焚为灰烬,教会抹去她存在的一切痕迹,直到五百年后才得以平反。这种“受难-救赎”叙事,将女性英雄禁锢在殉道者的祭坛上。

泥岩的“死亡”却是重生的开端。沃伦姆德的薄暮中,她亲手埋葬“泥岩小队领袖”的身份,带着泥岩小队走向罗德岛。这不是殉道的终章,而是剥离标签、重构自我的起点。当她在基建中轻声哼唱萨卡兹民谣时,昔日的装甲静静陈列在角落,如同蜕下的蝉壳——她不再需要扮演“战争机器”,终于成为被允许脆弱的“人”。
结语:从铁棺到茧房
贞德被困在神性与人性的夹缝中,最终被两种叙事共同绞杀;泥岩则撕裂了这套枷锁。贞德的铠甲成为她的铁棺——教会通过焚烧其躯体,试图抹去女性掌握武力的“危险记忆”。而泥岩的装甲却如虫茧,当她挣脱时,裂痕中诞生的不是完美的“新神”,而是一个允许疲惫、困惑与温柔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