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內容
裝備篇
導語:本文翻譯自“Battletech:The Return of Kerensky Technical Readout 3050”,“Mechwarrior 2nd Edition”幾乎沒有任何戰鬥機甲設定相關的內容,這個系列將作為一種補充。

衝刺者(Dasher)

綜述
“衝刺者”是拉薩哈格共和國正規軍“國王的軍隊(KungsArmé)”根據這種機甲的驚人加速能力而為其起的代號。這臺機甲不同於內天體中的任何戰鬥機甲,無論是星盟時期的設計還是星盟內戰後的設計都與它毫不相似。儘管衝刺者是目前我們觀測到的最小型的氏族戰鬥機甲,但它還是搭載了充足的武器,數量和內天體那些全副武裝的輕型機甲相比也毫不遜色。“衝刺者”是一種優秀的偵察型戰鬥機甲,速度較快,在需要時還可以激活肌活性體加速器信號電路(Myomer Accelerator Signal Circuitry)來逃出困境。“衝刺者”的裝甲很薄,但由於它的高速,敵人很難直接命中。





1 / 2
基本參數
能力
默認配置的衝刺者可以輕易對抗內天體的輕型機甲。它能憑藉自己的速度輕鬆接近敵人,不管對方是否迴避。在接近後,衝刺者會用自己的短程導彈和中型激光炮全力攻擊。如果對方駕駛的是更大型的戰鬥機甲,那衝刺者只需要撤退到戰線後方,敵人根本沒有追上的機會。衝刺者的駕駛員常會採用另一種戰術:憑藉速度繞到敵方機甲的後方,在他們反應過來之前將其擊毀。這種戰術有時效果很差,特別是在與國王的軍隊戰鬥的時候,因為他們的機甲小隊習慣採用圓形陣型。有的時候,衝刺者會在試圖繞到一臺輕型機甲後方時被幾百米後的另一臺中型戰鬥機甲擊毀。

默認配置
備用配置A極少被使用,但也可以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在這個配置下,衝刺者的駕駛員可以使用它的“比格”活動探測器(Beagle Active Probe)來探測出敵人潛在的位置,還能使用機甲的目標鎖定系統向數公里外的敵人發射大量箭頭IV(Arrow IV)型導彈。或是執行防守任務,它可以用自己的“條紋”型短程導彈(Streak Short-Range-Missile)和反導彈系統長時間堅守陣地,然後在需要時用自己驚人的高速返回支援自己的部隊。

備用配置A
在換裝備用配置B時,一臺衝刺者-B型可以用電子反導彈(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s)系統來保護自己的戰友,還能指引同伴進入城市或其他地形複雜的潛在作戰區域。它的中型脈衝激光炮(Medium Pause Laser)和機槍可以輕易的摧毀敵方步兵。還有一個A型吊艙(A-Pod)可用來攜帶友方工兵。

備用配置B
在換裝備用配置C時,衝刺者-C將實施遠距離火力支援任務。不過,這種任務實際上對沖刺者來說是不太合適的,雖然C配置下裝備了兩門五連裝長距離導彈發射器(LRM-5),也有反導系統來保護自己,但衝刺者的問題在於它不能像其他的氏族機甲那樣裝備大量的武器。然而,衝刺者也有獨特的優勢,其他機甲無法像衝刺者一樣高速轉移陣地。

備用配置C
當氏族軍隊想把衝刺者和其他機甲混編時,為了方便管理,他們會將其換裝成衝刺者-D。不過,這個配置的衝刺者經常會遇到積熱的問題。衝刺者-D可以用自己準確而致命的激光炮火力來對抗其他戰鬥機甲。

備用配置D
部署
衝刺者是一種較為罕見的氏族機甲,因為它的用途較為特殊,所以沒有被廣泛使用。這種機甲在鬼熊氏族的部隊中比較常見,他們在更喜歡衝刺者而不是別的偵察型機甲。

小死(Koshi)

小死足以擊敗其他所有偵察型機甲的火力,還有比所有偵察型以外的機甲都要快的速度,這兩點使得這種機甲對任何軍隊來說都是一項寶貴的資產。它的代號來自於日語,似乎是天龍座聯合中那些有犯罪前科的步兵起的這個名字。“小死(Koshi)”翻譯過來大概是“小型死神(Little Death)”的意思,但這個詞本身在英語裡沒有任何意義。小死通常是偵察星隊的隊長機,但在需要時也會被混編到裝備更大型機甲的部隊中作為調劑。“比格”活動探測器是每臺小死的固定裝備。因此,很少會見到兩臺小死一起活動。





1 / 2
基本參數
能力
常規配置的小死能勝任多種職責。它的偵察能力堪稱完美,具有一定的遠程打擊能力,裝有一種強大的近距離武器,還有兩挺用來對付步兵的機槍。這種機甲對步兵的致命性可能正是它被稱作“小型死神”的原因。

默認配置
回到頂部保存裝備用配置A的小死常被用於對抗步兵,或是作為間接型火炮的觀察手,這種配置下的小死攜帶的武裝較為獨特。首先,它裝備有目標定位器,這種裝置使得小死可以標識出敵人位置,以便友方機甲和裝備有箭頭IV型長程導彈的武裝載具攻擊。小死-A還裝備了防禦性武器,在左肩上裝有一套不常見的雙重導彈攔截裝置,配有大量的彈藥,小死-A可以在戰場上逗留很長時間而無需擔心被導彈擊毀。它還裝有兩個A吊艙,以及額外的機關槍和火焰噴射器,敵方步兵在面對小死-A時幾乎沒有生存的機會。

備用配置A
換裝備用配置B的柯希具有相當強大的火力,它的左肩裝有兩門中型激光炮,右肩上裝有兩門六聯裝短程導彈發射器(SRM-6)和一門小型激光炮,駕駛者可以先用激光炮破壞敵方機甲的護甲,再用SRM-6將其摧毀。

備用配置B
在換成備用配置C時,小死又變成了一種電子戰利器。小死標配的活動探測器與這個配置下新增的“守護者”型雷達電子對抗系統(Guardian ECM System)相結合,使得小死-C可以在面對任何敵人時都取得先手優勢。這個配置裝有一套導彈攔截裝置,這增強了它的防禦能力,在右肩上還裝有大型和中型的兩門長程激光炮(Extended-Range Laser)。

備用配置C
小死-D較為少見,根據報告,這種配置下的小死攜帶了一門終極2型自動火炮(Ultra-2 Autocannon),這是一種氏族軍隊較少使用的武器。它還攜帶了一門中型長程激光炮和一門小型長程激光炮。這種配置的小死在某些情景下可以發揮極大作用。不過,很難預料這種情景會在何時發生。

備用配置D
部署
在所有四個部族的軍隊中都有小死的身影,不過只有煙虎氏族普遍裝備了小死。煙虎戰士用這種機甲在與天龍座聯合的戰鬥中取得了不錯的戰果。不過,有消息指出,天龍座現任陷陣之管領——慄田·西奧多在作戰中繳獲了包含小死在內的多種氏族機甲。

烏勒爾(Uller)

綜述
“烏勒爾(Uller)”這個代號來自於北歐神話中的箭術之神,它是一種多用途的輕型機甲。在默認配置下,烏勒爾攜帶了多種武器,可以在所有攻擊距離內對敵方造成打擊,這一配置也避免了攻擊手段單一的問題。由於這種機甲的尺寸,它的速度較快,但裝甲厚度絲毫不減。烏勒爾可以與內天體的中型機甲相抗衡。





1 / 2
基本參數
能力
在默認配置下,烏勒爾裝有四種最先進的氏族武器。它的右肩裝有一門LB 5-x型自動火炮,左肩裝有一門大型長程激光炮。這兩種武器是它主要的火力來源。在烏勒爾的拳頭上裝有一門小型脈衝激光炮(Small Pause Laser)和一門4連裝短程導彈發射器。這兩種武器可以在近距離殺傷敵人。這個配置能有效控制積熱,減少導彈裝載量以節約成本,還能避免耗盡彈藥,同時在每個距離上都能有效的殺傷敵人。

默認配置
雖然各繼承者國已經或多或少的意識到了氏族的強大,但烏勒爾-A首次亮相時還是打的統合聯邦措手不及。沒有人想過像高斯步槍(Gauss Rifle)這樣強大和笨重的武器居然能裝載在一臺輕型機甲上,這種武器只需一擊就能癱瘓一臺輕型機甲。換裝備用配置A的烏勒爾還裝有兩門中型長程激光炮。不過,與默認配置時相比,烏勒爾-A的功能較少,因此它在戰場上的出現頻率也要低得多。

備用配置A
烏勒爾-B的外觀與性能都與默認配置時相似,只有幾個明顯不同的地方。比如說,默認配置下的4連裝“條紋”型短程導彈發射器(Streak SRM-4)被換成了一門6連裝短程導彈發射器(SRM-6)。它還裝有一門更大型的自動火炮和兩門長程激光炮。這種配置具有一定的誤導性,內天體部隊曾誤把烏勒爾-B認錯成默認配置的烏勒爾。由於它與默認配置太過相似,我們無法確定這種機體的出現頻率。

備用配置B
備用配置C是一種專用於在人口稠密地區作戰的配置。烏勒爾-C可以用自己精密的電子設備準確的從人群中定位隱藏的敵人,還可以呼叫毀滅性的間接型炮火打擊。又或者是干擾敵方計算機的鎖定機能。這三者可以互不干擾同時進行。它裝有兩門機關槍和兩個A吊艙,可以在近距離上有效的殺傷敵方步兵。烏勒爾-C還裝有一套少見的三重導彈攔截裝置,可以同時攔截數個敵人發射的導彈。這個配置的烏勒爾只裝有兩種主動進攻武器:一門大型長程激光炮和一門小型脈衝激光炮。

備用配置C
在換裝備用配置D時,烏勒爾又成了一種遠程火力支援用機甲。烏勒爾-D裝有三門長距離導彈發射器和一個“緝毒警”型導彈制導裝置(Narc Missile Beacon),這種裝置可以提高導彈的精準度。烏勒爾-D有兩個明顯缺點:第一,它的彈藥有限。第二,它缺少近距離打擊手段。

備用配置D
部署
烏勒爾是翡翠隼氏族主用的輕型機甲,在特懷克羅斯星的那場戰鬥中經常出現。由於這種機甲與其他輕型氏族機甲相比較慢,所有較少被用於偵察任務中。其他氏族也不常使用這種機甲,他們偏好使用其他速度更快的機甲來執行偵察任務,在執行其他任務時則喜歡使用更重的機甲。

美洲豹(Puma)

綜述
內天體的機甲戰士根據這種機甲的兇猛程度為它取了“美洲豹(Puma)”這一綽號。雖然這種機甲只是一種輕型機甲,速度也足以用於執行偵察任務,但它完全可以和內天體的許多中型機甲正面對抗。對於一臺輕型機甲來說,它的火力堪稱非凡。繼承者中的許多機甲戰士在初次遭遇時被它打的狼狽不堪。位於美洲豹軀幹部位的火焰噴射器是所有超限機甲中為數不多的不可更換的武器。





1 / 2
基本參數
能力
當美洲豹的駕駛員預料到一場硬仗時,他會換裝成默認配置。默認配置的美洲豹在每隻手臂上都裝有一門粒子投射加農炮(PPCs)。這種武器可以在機載電腦的準確指引下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默認配置
換裝備用配置A能使美洲豹變成一臺火力支援用機甲。雙臂上裝載的兩門20連裝長距離導彈發射器可以從遠處對敵人造成巨大傷害,減少遠方隊友的壓力。為了從近距離攻擊敵人,美洲豹-A還在軀幹兩側各裝有一門小型脈衝激光炮。

備用配置A
美洲豹-B有更多樣的武器,可以在戰場上擔任更多不同的角色。和默認配置時相同,這個配置的美洲豹有嚴重的積熱問題。不過,一個謹慎的駕駛員還是能有效的利用美洲豹-B的強大火力和多面手特性取得優勢。它的一隻手臂上裝有一門大型脈衝激光炮,另一隻手臂上裝有一門LB 5-X型自動火炮。在軀幹的左右兩側分別裝有一門中型長程激光炮。

備用配置B
備用配置C是群體戰用配置,一般只有在複數美洲豹型機甲聚集時才會換成這種裝備。在這種情況下,所有機體都會裝載“緝毒警”型導彈(Narc Missile),其中一臺會額外裝有一個“緝毒警”型導彈制導裝置(Narc Missile Beacon)為同伴提供指引。作為交換,美洲豹-C的導彈發射裝置要降級成15連裝長距離導彈發射器。這個版本的機體在左軀幹部位還裝有一門中型脈衝激光炮,美洲豹-B在這個部位只裝有一門小型激光炮。

備用配置C
美洲豹-D似乎是美洲豹-B的一個變種,很少在戰場上出現。這一配置搭載有一門終極-5型自動火炮和一門大型長程激光炮,軀幹部分的兩門激光炮被額外裝載的“條紋”型短程導彈發射器代替。

備用配置D
部署
美洲豹在所有氏族中都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不過他們主要把它當作偵察型機甲使用。狼之氏族最常使用這種機甲,經常將其派去執行偵察任務。因為它也可以作為一種火力支援用機甲使用,所以幾乎每一支星隊中都有美洲豹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