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詞源
作為一種架空的身體形態變化。變身一詞,源自日語“変身(へんしん)”。在生物學中指動物的外部形態產生變化。在ACG語境下通常指角色形態、功能發生改變。
二.誘因
變身的目的在於獲得什麼
二.一.社會身份
獲得一種與先前相獨立的社會身份,新的身份往往與先前處於差距較大的不同階級
例子: 蝙蝠俠:資產階級富豪——基層民警 超人:記者——外星超級能力者 奇異博士:外科醫生/神秘學學者——異國神秘魔法繼承人 柯南(名偵探柯南):小學生——青少年名偵探 鹿目圓(魔法少女小圓):普通初中生——聖人、救世主 後藤獨(孤獨搖滾):社恐高中生——網絡中的超高人氣視頻主、演奏者
二.一.社會身份
獲得一種與先前相獨立的社會身份,新的身份往往與先前處於差距較大的不同階級格映射
用以釋放被壓抑的情緒、需求,反應出主體被高程度壓制的基本訴求
例子: 綠巨人:力量,發洩憤怒的自由 蝙蝠俠:富有,以自我裁斷正義 鋼鐵俠:安全,保護內在的能力 哈利波特:自我人格的建立與整合,從寄養家庭下的孤兒→到傳奇人物,富可敵國的魔法師繼承者的轉變
三.要素
構成變身的要素有哪些
三.一. 身份的改變
變身後,(通常情況下是外界)賦予角色的身份有所不同
三.二.能力的改變
變身後,角色的能力強弱不同,抑或者是在期間內被賦予了全新的能力,通常有較為明顯的變化
三.三.形態的改變
變身後,角色的外在形態、外觀有所變化。需要注意的是,變身前後的角色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用以和變身前的主體形象建立邏輯關聯。
三.四.內在的改變
身份認同、自我認同的不同。在個別情況下,也存在有變身完全不影響角色內在的情況,但其用意在於否定變身前後的意義,並肯定主體的一致性,但限於篇幅,在本文中不展開討論。
關於內在的改變: 同時存在正向的改變、負向的改變兩種模式。前者通常是符合主體利益或訴求的,後者往往是違背主體利益訴求的。 在變身原因層面,同樣可以區分為主動進行的改變,和被動進行的改變兩種模式。前者通常是符合主體利益或訴求的,後者往往是違背主體利益訴求的。
四.遊戲語境下的變身
四.一.美式超級英雄變身
在超級英雄/超級反派的設定下,角色藉由變身首先擁有了各種不同形式的力量,也往往獲得了不同類型的新身份。角色原有的人格和身份與變身之後相互獨立,並且在外界看來變身前後的角色往往並不具有一致性。該品類下的角色形象主要服務於其意識形態所對應的潛在觀念。
與意識形態強關聯的超級英雄角色: 美國隊長:目標用戶群體為自我認同美國人,角色身份與美國所標榜的價值觀念一致 蜘蛛俠:目標用戶群體為青年人、學生群體,角色身份與社會所期望的青年勞動力的定位一致 黑豹:目標用戶群體為少數族裔,角色身份用以塑造少數群體所期望獲得的社會定位 奇異博士:目標用戶為非美式主流文化體系愛好者,角色身份用以塑造反美式普遍價值體系之下的力量
四.二. 換人變身
萬物契約/三位一體:特定玩法下的換人變身,劍士、射手、盾衛(萬物契約)/戰士、射手、法師(三位一體)三位角色共用軀體,通過切換角色形態以實現不同的具體功能,重點在於角色的戰鬥屬性與功能不同,共用身軀的不同角色人格相互獨立。
四.三.能力增強變身
鬼泣-魔人化形態:動作玩法下的能力強化變身,角色的攻擊、防禦、敏捷等性能大幅提升,並且將會提供與形態相適應的新攻擊動畫、特效
超級馬里奧-增強形態:通過火焰花、大象、貓、工匠、林克等不同形態的切換,改變角色的能力與固有屬性,在變身形態下角色受到傷害時通常只損失掉對應的增強形態而非直接死亡
四.四.形態切換變身
噴射戰士-切換為章魚/魷魚形態: 射擊玩法下的形態切換,角色可以自由切換為魷魚形態,魷魚形態下進行以下幾種特殊操作——快速移動,進行特殊跳躍,攀附覆蓋有墨水的牆壁,潛伏於墨水,潛墨並恢復墨水(彈藥)等
卡拉彼丘-切換為紙片人形態: 包裝名稱為“弦化”,射擊玩法下的形態切換,角色可以自由切換為紙片形態,紙片形態下可以進行以下幾種特殊操作——變成橫向紙片漂浮,變成豎直紙片縱向對敵(縱向變窄側面變寬),貼附於牆面進行高效率的牆面移動,貼附於牆面隱藏自身等
五.文學語境下的變身
文學語境下出於對人性限度的探討,更多、也更廣泛地涉及到了出離於主觀意願的被迫變身,以及帶來負面作用的變身。在希臘神話中因滿足於自我形象而變身為水仙花的那喀索斯、為躲避追求者而變身為月桂樹的達芙妮、因驕傲被女神懲罰變成蜘蛛的阿拉克涅等等。 變身在文學語境下不在僅僅是正面積極的強化作用,同樣也通過詛咒等形式表現出來,但側重點依舊在於變身這個過程被附加以何種意義,而非僅僅停留在外形變換。

被稱為“禁毒神作”的變身梗,角色受到外在因素影響而進行的負向變身,外界整體對於個人的異化與再定義是連續、不間斷的,該故事展示了監督體系不足夠健全的社會與其價值觀念體系之對於弱勢個體進行徹底物化的其中一種方式
五.一. 變形記
個人之於外部世界的變身。認知與原有主體一致,但外在形態與他人觀感發生改變
五.二. 唐·吉訶德
世界之與個人的變身。外在條件未變化,主觀認知感受發生改變
五.三. 局外人
個人之於自我的變身。主觀意識的徹底外化,導致了意識與客觀世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解離
五.四.荒原狼
個人之與社會秩序的變身。道德體系與機制觀念與社會倫理脫軌,嘗試在一定程度上對於自然秩序進行再構建
五.五.動物莊園
群體基於社會秩序的變身。群體出於集群利益訴求而演化出構架,並因為構架自身的利益訴求而反被構架奴役壓迫,反普遍結構的敘事
六.後記
文章頭圖並非來源於皮特·蒙德里安的《紅色、藍色、黑色、黃色和灰色的構成》1921年。祝閱讀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