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陷落後的局勢,唐朝內部動盪,安史叛軍的崛起,迅速改變了整個大唐帝國的命運。李唐朝廷深陷內亂,局勢的動盪給了叛軍極大的機遇。安祿山依靠其堅強的軍事力量迅速攻佔了洛陽,而朝廷方面的反應卻顯得遲緩而不知所措。歷史的洪流中,李隆基面對內部的權力鬥爭與外部的叛亂侵襲,在關鍵時刻做出了致命的錯誤決策。此時,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唐朝名將被派遣去鎮壓叛亂,然而,正是這些名將的軍事失誤,加劇了唐朝的衰落。

封常清,唐朝名將,曾在平定突厥時屢建奇功。然而,在面對安史之亂時,封常清的戰略決策卻顯得過於草率。叛軍的迅猛進攻給了唐朝軍隊巨大的壓力,而封常清則選擇了將兵力集中在洛陽周邊的虎牢關。然而,封常清的判斷出現了偏差。面對叛軍的精銳騎兵,他選擇以守代攻,而忽略了對敵方兵力的全面評估。

封常清的部隊由大量的新招募兵士組成,這些士兵並沒有實戰經驗,且大部分來自洛陽及周邊的市井百姓,訓練不足。儘管封常清有心想要為防守虎牢關作出一番力挽狂瀾的努力,但這一決策卻是對戰局的過於樂觀的評估。封常清低估了叛軍精銳部隊的戰鬥力,而他手中的兵力,儘管數量龐大,卻在質量上大打折扣。
不久,叛軍騎兵發動了一場突然襲擊。封常清的軍隊完全沒有準備,被叛軍的迅猛騎兵衝散。戰鬥完全失控,封常清雖然奮力抵抗,但在敵軍壓倒性的力量下,還是敗下陣來,最終不得不撤退至高仙芝的駐地——陝郡。由此可見,封常清的失敗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他初期的戰略選擇中埋下了敗局的伏筆。

封常清撤退至陝郡後,局勢變得更加嚴峻。高仙芝雖然經驗豐富,但他與封常清一樣,都深知自身兵力的短板。面對叛軍的連番攻勢,兩人最終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死守潼關。潼關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是長安的門戶,若失守,長安便難以保全。而且,潼關周圍的險要地勢可以作為天然屏障,使得防守變得相對容易。然而,這一決策是否明智,依然值得推敲。
在封常清與高仙芝商議後,他們開始向潼關撤退,然而,叛軍的騎兵隊伍迅速追擊,突如其來的襲擊打亂了唐軍的陣腳。高仙芝和封常清雖然憑藉著軍中老將的經驗,及時組織起防守,但撤退過程的混亂仍然讓他們失去了很多兵力。儘管最終他們勉強守住了潼關,但他們的行動暴露了一個問題:他們對敵軍的機動性和戰術靈活性缺乏足夠的重視。

此時,哥舒翰作為唐朝的又一名大將,被派遣到潼關負責防守。哥舒翰同樣是名將,但與封常清、高仙芝相比,哥舒翰所面臨的局勢更加複雜。在長安的防線危急之時,李隆基要求哥舒翰率軍出潼關,迎擊叛軍進攻。然而,哥舒翰對於局勢有著非常清晰的判斷。他深知,叛軍雖有強大的戰鬥力,但其主力並未完全到達潼關,而此時潼關的防守必須集中力量。
哥舒翰明確地意識到,潼關的防守要死守,而非主動出擊。他向李隆基上書,詳細分析了當前形勢,並指出若貿然出擊,潼關防守必將成為薄弱點。然而,李隆基在多方壓力下,最終決定讓哥舒翰出潼關進攻陝郡,意圖通過打擊孤立的叛軍力量,來解救長安。

哥舒翰雖然明白李隆基的決策無視現實,但他最終還是帶著20萬大軍,踏上了這條險途。他沒有完全堅持自己的判斷,而是按照朝廷的命令行動,這也反映了他在權力和決策面前的無奈。結果,他的軍隊剛出潼關17裡,便遭遇了叛軍設下的伏擊,2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哥舒翰最終帶著殘兵返回潼關,但此時的他,已經陷入了戰略失誤的漩渦。
李隆基在面對戰局時的決策,尤為致命。郭子儀、李光弼等北方大將已經聯合義軍,逐步收復了叛軍控制的領土,並形成了對叛軍的戰略壓制。按照當時的局勢,如果李隆基能夠死守潼關,等待北方大軍的支援,並在北方發起新一輪攻勢,局勢的變化或許會不同。然而,李隆基卻在關鍵時刻做出了錯誤決策。

他接到的情報指出,叛軍大將崔乾佑駐守陝郡,兵力不多,守備鬆懈,李隆基便決定派哥舒翰出潼關進攻。儘管哥舒翰反覆指出這是敵軍設下的誘敵之計,但李隆基並未聽取他的建議。最終,哥舒翰帶領大軍出潼關後,遭遇了叛軍的伏擊,潼關防線也因此被突破,長安陷入困境。
回顧整個過程,郭子儀和李光弼的戰略顯得異常清晰與睿智。李隆基與哥舒翰的決策,無視了叛軍的實際部署,錯失了最佳的反攻時機。如果當時李隆基堅持哥舒翰死守潼關,等待北方大軍的支援,最終的局勢或許會發生改變。而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的失敗,並非因為他們能力不濟,而是戰略決策中的錯誤與過度樂觀的判斷。
封常清的失敗,源於他對敵情的誤判和對自己兵力的過度自信;哥舒翰的失敗,則在於他對李隆基決策的妥協和未能完全堅持自己的判斷。而李隆基的錯誤則源於對局勢的輕視和急功近利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