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陷落后的局势,唐朝内部动荡,安史叛军的崛起,迅速改变了整个大唐帝国的命运。李唐朝廷深陷内乱,局势的动荡给了叛军极大的机遇。安禄山依靠其坚强的军事力量迅速攻占了洛阳,而朝廷方面的反应却显得迟缓而不知所措。历史的洪流中,李隆基面对内部的权力斗争与外部的叛乱侵袭,在关键时刻做出了致命的错误决策。此时,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唐朝名将被派遣去镇压叛乱,然而,正是这些名将的军事失误,加剧了唐朝的衰落。

封常清,唐朝名将,曾在平定突厥时屡建奇功。然而,在面对安史之乱时,封常清的战略决策却显得过于草率。叛军的迅猛进攻给了唐朝军队巨大的压力,而封常清则选择了将兵力集中在洛阳周边的虎牢关。然而,封常清的判断出现了偏差。面对叛军的精锐骑兵,他选择以守代攻,而忽略了对敌方兵力的全面评估。

封常清的部队由大量的新招募兵士组成,这些士兵并没有实战经验,且大部分来自洛阳及周边的市井百姓,训练不足。尽管封常清有心想要为防守虎牢关作出一番力挽狂澜的努力,但这一决策却是对战局的过于乐观的评估。封常清低估了叛军精锐部队的战斗力,而他手中的兵力,尽管数量庞大,却在质量上大打折扣。
不久,叛军骑兵发动了一场突然袭击。封常清的军队完全没有准备,被叛军的迅猛骑兵冲散。战斗完全失控,封常清虽然奋力抵抗,但在敌军压倒性的力量下,还是败下阵来,最终不得不撤退至高仙芝的驻地——陕郡。由此可见,封常清的失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他初期的战略选择中埋下了败局的伏笔。

封常清撤退至陕郡后,局势变得更加严峻。高仙芝虽然经验丰富,但他与封常清一样,都深知自身兵力的短板。面对叛军的连番攻势,两人最终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死守潼关。潼关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长安的门户,若失守,长安便难以保全。而且,潼关周围的险要地势可以作为天然屏障,使得防守变得相对容易。然而,这一决策是否明智,依然值得推敲。
在封常清与高仙芝商议后,他们开始向潼关撤退,然而,叛军的骑兵队伍迅速追击,突如其来的袭击打乱了唐军的阵脚。高仙芝和封常清虽然凭借着军中老将的经验,及时组织起防守,但撤退过程的混乱仍然让他们失去了很多兵力。尽管最终他们勉强守住了潼关,但他们的行动暴露了一个问题:他们对敌军的机动性和战术灵活性缺乏足够的重视。

此时,哥舒翰作为唐朝的又一名大将,被派遣到潼关负责防守。哥舒翰同样是名将,但与封常清、高仙芝相比,哥舒翰所面临的局势更加复杂。在长安的防线危急之时,李隆基要求哥舒翰率军出潼关,迎击叛军进攻。然而,哥舒翰对于局势有着非常清晰的判断。他深知,叛军虽有强大的战斗力,但其主力并未完全到达潼关,而此时潼关的防守必须集中力量。
哥舒翰明确地意识到,潼关的防守要死守,而非主动出击。他向李隆基上书,详细分析了当前形势,并指出若贸然出击,潼关防守必将成为薄弱点。然而,李隆基在多方压力下,最终决定让哥舒翰出潼关进攻陕郡,意图通过打击孤立的叛军力量,来解救长安。

哥舒翰虽然明白李隆基的决策无视现实,但他最终还是带着20万大军,踏上了这条险途。他没有完全坚持自己的判断,而是按照朝廷的命令行动,这也反映了他在权力和决策面前的无奈。结果,他的军队刚出潼关17里,便遭遇了叛军设下的伏击,2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翰最终带着残兵返回潼关,但此时的他,已经陷入了战略失误的漩涡。
李隆基在面对战局时的决策,尤为致命。郭子仪、李光弼等北方大将已经联合义军,逐步收复了叛军控制的领土,并形成了对叛军的战略压制。按照当时的局势,如果李隆基能够死守潼关,等待北方大军的支援,并在北方发起新一轮攻势,局势的变化或许会不同。然而,李隆基却在关键时刻做出了错误决策。

他接到的情报指出,叛军大将崔乾佑驻守陕郡,兵力不多,守备松懈,李隆基便决定派哥舒翰出潼关进攻。尽管哥舒翰反复指出这是敌军设下的诱敌之计,但李隆基并未听取他的建议。最终,哥舒翰带领大军出潼关后,遭遇了叛军的伏击,潼关防线也因此被突破,长安陷入困境。
回顾整个过程,郭子仪和李光弼的战略显得异常清晰与睿智。李隆基与哥舒翰的决策,无视了叛军的实际部署,错失了最佳的反攻时机。如果当时李隆基坚持哥舒翰死守潼关,等待北方大军的支援,最终的局势或许会发生改变。而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的失败,并非因为他们能力不济,而是战略决策中的错误与过度乐观的判断。
封常清的失败,源于他对敌情的误判和对自己兵力的过度自信;哥舒翰的失败,则在于他对李隆基决策的妥协和未能完全坚持自己的判断。而李隆基的错误则源于对局势的轻视和急功近利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