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美日双方围绕着太平洋大大小小的岛屿展开残酷的争夺。日军依托岛屿的复杂地形构筑了很多明堡暗碉,加上日军死战意识非常强,往往到死还不忘开枪,造成美军很大的伤亡。而美军在起初并不是十分重视火焰喷射器的研究,但随着残酷的岛屿登陆作战的进行,美军发现m1火焰喷射器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武器。并在之后进行M2火焰喷射器的研发和投入使用。
M2喷射器在对一些闭锁型阵地(例如战壕或碉堡等防御工事)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在太平洋战区的塞班岛战役、硫磺岛战役以及冲绳岛战役之中。M2火焰喷射器对于坚守于洞窟阵地或是丛林之中的日本陆军亦是非常有效的。

硫磺岛战役期间,海军陆战队喷火手正向前线运动,每名喷火手都背着M2-2火焰喷射器,每名队员都在手枪腰带上携带着1个M1942急救包
因此火焰喷射兵成为日本士兵最恐惧和憎恶的攻击对象。经常是敌人优先射击的对象。
研发历程:
1940年8月,美国军方在考察了欧洲各国的武器装备后,意识到需要一种能够在复杂地形下对敌方掩体和防御工事进行有效打击的武器。于是,开始M1喷火器的研发工作。
M1火焰喷射器的第一种原型——E1型由纽约的金凯德公司(Kincaid Company)制造,后来改进的型号被称之为E1R1,随后的生产合同继续由金凯德公司生产,生产的测试样品被用于士兵训练,但也有目击报告称少量E1R1在战斗中被使用过。1941年8月,根据测试结果,M1火焰喷射器被定型,1942年3月开始生产,同年末开始部署到南太平洋战区。
M1喷火器采用双油瓶,中间有一个压力瓶作为压力源,使用电池点火方式,油料则是普通的汽油。虽然在美国参战初期M1喷火器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使用电池点火方式,在太平洋战场的环境上,电池容易被盐碱和潮湿的空气腐蚀导致不能正常点火,使得美军士兵不得不使用打火机来进行点火作业。而普通汽油喷射时火柱松散,油料燃烧时间短,射程较近。 尤其在瓜达尔卡纳尔群岛战役中M1喷火的缺点就显得非常地突出。
因为早期M1火焰喷射器存在不可靠的缺点,因此1943年逐渐被改进型M1A1取代。M1重72磅(约32.69公斤),射程15米,带有一个5加仑(约18.9升)容量的燃料罐;M1A1将重量减至65磅(约29.5公斤),最大射程增加到45米,带有一个同样容量的燃料罐,并喷射凝固汽油。战争期间,M1系列火焰喷射器共制造了13886具,其中1000具M1型,12886具M1A1型。海军陆战队使用火焰喷射器对付敌人的散兵坑、隧道和碉堡工事,战争后期,M1系列火焰喷射器逐渐被性能更好的M2型所取代。

塞班岛战役期间,一名配备M1A1火焰喷射器的海军陆战队员
基于M1系列火焰喷射器的使用经验,军方开始研制更加精密的型号,新型号的原型被命名为E3,基本上是一种更坚固耐用和更加可靠的火焰喷射器,E3的试验结果产生了M2-2火焰喷射器并于1943年开始进入军队服役,不久在1944年的关岛战役中M2投入了使用。M2交付比较缓慢,在意大利战场的美军直到1945年3月才收到这种新型武器。由于M1和M1A1火焰喷射器的成功,并且当时依然有相当数量可用,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仍然继续使用M1系列。M2火焰喷射器是一种单兵携带的背负式火焰喷射器,未装燃料时重19.5公斤,装填燃料后全重30.84公斤,有效射程20米,最大射程40米。
1942年,在哈佛大学化学系教授路易斯 菲塞尔的领导下,人类有史以来最可怕的化学武器—凝固汽油诞生了,凝固汽油(napalm)是在汽油中加入稠化剂调制而成。用环烷酸和脂肪酸的混合铝皂为稠化剂调制而成的凝固汽油弹的基本装料。它是一种有粘性的流动胶体,其喷射的火柱不但可产生1000℃左右的高温,而且火柱能沿堑壕和坑道内壁拐弯、漫流、飞溅、粘附燃烧,达到直瞄火器难以达到的纵火和精神震撼效果并能粘在其他物体上长时间燃烧。为了取代有缺陷的M1型喷火器,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埃基伍德兵工厂(又译埃奇伍德,同时也是美军生化武器及生化防护装备的研发制造基地)推出了M2-2(M2flamethrower)喷火器,于1943年开始大批量装备美国陆军及美国海军陆战队。M2-2采用与M1相同的结构,氮气罐位于两罐汽油罐之间和较顶端位置。三个罐子安装在一个支架上,并且大量使用帆布包覆著,帆布并用作四条背带的材料,射手在休息时仍然可以背在背面。另一部分是火焰喷射器的握把及喷嘴,通过后端的一条软管连接到罐子。但是在点火装置上使用机械转轮磨擦火药筒作为点火源,喷枪的形状类似冲锋枪。

M2-2型火焰喷射器
武器参数:
总重:
不含燃料:19.5 公斤(43 磅)
装填燃料:30.84 公斤(68 磅)
操作人数:1
发射速率0.5 加仑/秒
有效射程19.96 米(65.5 英尺)
最大射程50米
供弹方式2罐汽油罐(燃料)1罐氮气罐(推进剂)
实战检验:
在太平洋群岛登岛战役中美军通常会将这一对付明碉暗堡的大杀器部署给诸如精锐海军陆战队成员使用,美军也注意到尽管火焰喷射器的威力很大,不过射程近、持续时间短等缺点使得其使用的环境有着很大的限制,需要配合使用。因此,常见的组合便是一个火焰喷射手加上一个保护小队,喷射手负责摧毁,小队的任务是压制以及干扰敌人的火力。

携带火焰喷射器前进的海军陆战队员
1943年10月,美军决定把太平洋战区每个师的火焰喷射器装备量从原来的24具增加到60具。不过跟普通步兵、陆战队员比起来,火焰喷射兵的危险系数更大。但与之相对应的伴随着高危险系数它所能对日军造成的威胁也是巨大的。
在火焰喷射手成功迫近日军堡垒后,对准碉堡口扣下扳机只需数秒就可以将碉堡内变成一副人间地狱的模样。M2喷射器吐出的用环烷酸和脂肪酸的混合铝皂为稠化剂调制而成的凝固汽油弹不仅有高达1000度的高温,并且可以长时间附着在物体上燃烧,即使跳进水里也很难将其灭掉。因此被M2喷射器火柱烧到的日军士兵非死即残,完全就丧失了作战能力。另外喷射进狭窄碉堡内的火柱还可以迅速夺走碉堡内所有的空气,碉堡内的日军只能在这两种死法下痛苦且缓慢的死去。

硫磺岛战役期间,海军陆战队广泛使用火焰喷射器,杀伤掩体内的日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