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老鐵們,我圖吧老撿垃圾的了。
今天簡單更一期圖吧小白教程,介紹下如何測試CPU核間延遲並生成核間延遲圖。


我們知道測試CPU的內存緩存延遲直接跑圖吧工具箱然後選AIDA64就行,那麼跑CPU核間延遲怎麼辦?
這裡就需要圖吧工具箱裡沒有的工具,MicroBenchX_v1.0.4
文件分享share.weiyun/QfzZ6C41
運行C2CLatency.exe

然後按任意鍵
這時候CPU正常就可以跑核間延遲了
然後別點任何按鍵,鼠標右鍵,然後接鍵盤CTRL+C
再打開
Generate Grid
頂部CPU NAME手動填上CPU型號,中部latency data直接CTRL+V,之後編輯下粘貼的內容只保留延遲數據
否則會報錯invalid data
再點Generate Grid
即可生成延遲熱圖
就這麼簡單
PS:網頁提示並非基於在線,可以Ctrl+S保存網頁後本地離線運行
另存網頁並斷網依然可以正常運行,至於圖片本身截圖就行
PS2:該說不說國產U的核間延遲相比牢A還是很低的,跨簇雖然相比環形總線的牢I較高但是至少都穩在了兩位數ns上,這個90ns左右的延遲也和內存延遲差不多,遠低於牢A的抽象180ns,說明即使是同樣掛在IF總線上的U與IMC也有體質的差距,有的U就是比其他的延遲更低。
牢I的LGA1700 U雖然相比AMD延遲低一些但是作為新世紀DUV戰士能效拉的厲害,後期也是一個超冒煙的水平,所以實際體驗上遠遠不如牢A的AM5,這個咱不想多說誰用誰知道。
所以凡事都是要辯證去看的,只會看IPC和頻率欽定使用體驗不可取。只看絕對性能傳奇耐電王是能打遍天下無敵手包括牢英自家的ultra2,但是實際使用體驗那就是兩回事了。
這個上期【圖吧科普】為什麼說跑分相同的CPU會有不同的使用體驗?已經說過了不細說了。簡單給各位看下實際情況:
300包郵的HP268兆芯KX6000國產CPU主機大戰城市天際線2HP268國產CPU主機大戰原神5.4週一日常(周本懸賞地脈移湧)
並非KX7000只能跑老遊戲,即使是19年的KX6000玩一些新遊戲也是能玩的。
真正的問題不是什麼所謂的IPC和單核性能甚至不是CCX結構的核間延遲
而是遊戲、顯卡驅動是否對未知CPU也能優化,大部分情況下這玩意使用體驗差都是因為這玩意的亮機核顯嚴重拖累了CPU。
對於一般的場合來說有獨顯就好辦,至少CPU本身不是瓶頸遊戲體驗的短板而是核顯。
但是對於少部分網遊顯卡驅動也不會給你優化就比較麻煩
人家N卡的驅動面板就是寫明瞭不支持你國產CPU的遊戲與應用程序優化你能怎麼辦,沒法辦。要麼你恰好趕上N卡+國產U跑遊戲或者程序出問題了就換A卡,要麼就挺著。
至於國產顯卡現在真替代不了隨便一張1066或者7850,這是問題。而不是什麼所謂的CCX膠水CPU IPC低了頻率低了之類的虛無縹緲的問題。
人家就是明擺著不給你國產CPU做優化,然後你自己又沒有足夠強的匹配自家CPU的國產顯卡,這才是導致你現在使用體驗不如IA的主要原因。至於U本身由於並沒有嚴重的設計失誤或者缺陷之類的問題它本身的責任其實是很小的,尤其是當能效和絕對性能等參數都不落後與主流水平之後還會出現使用體驗偏低的問題就不應該反思自己從自身找原因了。龍芯的IPC說是達到了牢英14代水平,結果實際使用體驗怎麼著市場已經給出答案了。
這種結構性的問題短期內是沒法解決的,甚至像龍芯這種生態上的硬傷可能終生無解。現在加強轉譯性能是對的,因為國產生態前有Windows定製版+各種AOSP兼容OS後有harmony NEXT,指望主流跟著一個殺馬特小眾CPU陣營走那根本不可能,還得用魔法打敗魔法打不過就加入,做國產全美達不丟人,總比做國產安騰強。
PS3:
MicroBenchX_v1.0.4 跑分雖然不可以自定義,但是熱圖也可以自定義顏色,讓這圖看著比較嚇人
實際上90ns的延遲並不是特別高,而且IF總線串的CPU簇核間的帶寬也遠不是FSB那年頭的膠水能比,雖然FSB那年頭的U就算沒膠水總線也嚴重瓶頸CPU膠水只是更加劇了北橋的負擔容易燒主板問題更大就是了。
PS4:
建議圖吧工具箱實裝MicroBenchX_v1.0.4,別惦記你那13流量卡了
多加點這種體積不大的實用工具才是真的。
就這樣,謝謝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