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音乐成为第二叙事者:牛尾宪辅的动画配乐美学(Ⅰ)


3楼猫 发布时间:2025-04-11 06:33:44 作者:变身章鱼哥守护凯尔希 Language

说来惭愧,楼主在小学年纪刚开始看动画时都是静音的(这般那般躲着家里人看的经历),这也导致了一段时间以来楼主对配音、配乐都不太熟悉且关注,顶多只知道一些op和ed。长大后对动画的沉浸式观看则相反地,让楼主对配乐相当关注了,而最让我倾心的配乐工作者便是

牛尾宪辅老师了,他甚至是楼主wyy音乐某一年的年度音乐人。

当音乐成为第二叙事者:牛尾宪辅的动画配乐美学(Ⅰ)-第0张

最初接触到牛尾老师参与配乐的作品是19年的《不吉波普不笑》,里面富有动感的实验性配乐一下子抓住了我的耳朵。(楼主并非音乐专业人士)初听之下有时会觉得牛尾老师的配乐有些突兀;在其常用的仿心跳鼓动的电子乱音声中,人物们的动作与活跃感其实会变得更为凸显,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协调感,但这种用实验性音效与旋律构建出超越视觉维度的叙事空间,让配乐不再是画面的附庸,而是与影像共生的第二叙事者。

在接触到牛尾老师后,楼主决心要看过他参与配乐的所有作品,并安利出去(于是就有了这系列文章)。牛尾宪辅老师参与配乐的作品众多,楼主之前的文章有时也会提及。由于楼主比较爱写长文,所以这个基于牛尾宪辅老师来进行番剧安利的系列会分为多期讲述完成同时本系列文章会着重介绍配乐的效果,很少深入探讨作品剧情本身,也就是安利番剧的时候同时安利音乐。下面是这一期要讲述的作品顺序

1.平家物语

2.我心中危险的东西

3.胆大党

4.乒乓

如果你在想怎么没有××作品那大概率安排到下期啦(如电锯人、恶魔人ceybaby、声之形等等),关注楼主助力文章发布

1.平家物语:在历史褶皱中打捞声音的幽灵

当音乐成为第二叙事者:牛尾宪辅的动画配乐美学(Ⅰ)-第1张

平家物语

牛尾宪辅和山田尚子的合作一直是界内佳话,而22年的这部《平家物语》便是他们继《声之形》《利兹与青鸟》后的第三次大合作。当琵琶法师的吟唱撞上合成器的电子音,当雅乐调式沉入人工音效的深海,《平家物语》的声景便成了牛尾宪辅最具野心的声音考古现场。这部将平安末期的王朝悲歌进行现代性转译的动画,在牛尾的配乐中完成了一场跨越八百年的通灵仪式。

这部作品的配音一直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第一话宴会过后,清盛重盛说话的场景,有一首吉他摇滚或者可以称为乐队风的曲子倏然出现让楼主耳边一亮。“还能用这种配乐?”抱着这样的疑问继续品下去,会发现牛尾老师心中似乎决心在本作中贯彻体现人物心情的新潮配乐风格。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雅乐文化的炼金呢?

但是《平家物语》作品本身是一部以平安时代末期为背景的悲剧史诗。随着剧情发展,牛尾的实验性配乐竟可以和作品的悲剧内核形成巧妙的共振。牛尾以声音为媒介,将历史文本解构为一场跨越时空的听觉仪式——雅乐的庄重与电子噪音的混沌、传统乐器的哀鸣与现代音效的异化,共同编织出一张关于记忆、消逝与重生的声音之网。

传统与现代在本作中纠缠甚多。在平家一门的宫廷场景中,牛尾将雅乐中的笙、筚篥等乐器采样后,通过数字延迟与相位偏移处理,使千年古乐仿佛被投射在布满噪点的全息屏上。例如御前比武的配乐以笙的循环长音为基底,混入磁带卡顿般的电子脉冲,暗示着贵族荣耀背后的脆弱性。而像《cla***our hands》《the day after tomorrow》等曲目也能在日常情节中吸引观众,配合剧情发展。

亡者耳中的世界也许可以称为声音的幽灵学吧。《the drowning of the former emperor》便出现在最终话的投海场景,人声碎片在深海低频的共振中漂浮,混入金属探测器般的“滴滴”声。这种声呐式的听觉设计,将观众视角转换为沉入海底的亡魂,聆听历史的回声。

《boy‘s own》这样的配乐作品更是神中之神啊。楼主觉得优秀的配乐作品,是能够让观众在许久以后再听的时候可以回忆起动画中的氛围、情感乃至具体情节的,而boy’s own便是如此。像是历史中描述的人物形象,丰富又稳定,动态中前行。

「諸行鎮魂位相 requiem phases」是本作《平家物语》的主题曲之一,在最终话悄然出现,以《purple clouds》的修改形式插入其中,夺人双耳。它有一种人为的层层堆叠感和营造出的对立感,让人很难不觉牛尾老师的配乐水平高超。牛尾老师曾在采访过程中谈及对本曲的构思,这样说道:

在我为了音乐取材在京都游逛时,去参观了清盛建造的三十三间堂。三十三间堂虽然一座是规模宏大的建筑,但它是由木结构组成的,小件木材交叠层错,通过隔扇和拉门的交错形成了纹样。就这样来回往复,最终形成了那样庞大的建筑物。而主题曲也就根据这种方式,从最小结构做起。吹笛名手平清经,与敦盛和重衡相遇,身边的亲属逐渐多了起来,然而中途形势突变,他又逐渐从故事中消失了。我在想,一件事物从零开始,一直增长到顶点的,最终再次归零,制作出这样的拱形构造会是什么样的呢。

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一部番并不适合所有人。作为一部历史向剧情作品,楼主认为历史爱好者一定会更加喜欢(可惜楼主并不是)。将厚厚的历史小说《平家物语》改编为11话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大难题,虽然我们见证了山田尚子老师的成功,但这部作品的信息密度并非路人观众可以简单理解的,所以要完全看懂本作需要外部作品的协助。尽管如此,若是奔着牛尾老师去的话,那还请务必看一看,因为这是一部有着不可多得的视听体验的佳作

当音乐成为第二叙事者:牛尾宪辅的动画配乐美学(Ⅰ)-第2张

琵琶可爱捏

牛尾宪辅的配乐在《平家物语》中完成了一场声音的招魂仪式——那些游荡在雅乐频谱中的电子幽灵、沉溺于白噪音海洋的历史残片,共同构成了对“何谓永恒”的终极诘问。可能所有恢弘叙事,不过是声音粒子在时空中的一次短暂共振吧。最后顺带一提羊文学的op《光るとき》也很好听

2.我心中危险的东西:在青春的裂缝中引爆声音

当音乐成为第二叙事者:牛尾宪辅的动画配乐美学(Ⅰ)-第3张

我心危

作为2023年我最喜欢的科幻作品(不是)和仅次于芙莉莲的第二喜欢的动画作品,《我心中危险的东西》(我心危)给我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追番体验。优于大部分市面所谓的“工业糖精”,这部作品将细节和心理刻画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尽管部分情节没有很真实,但楼主就是爱看这样的科幻片怎么了

不过说实话,这部作品的优秀足以让楼主在观看的时候几乎没有特别感觉到配乐的突入,而是完全沉浸到了作品的情节与人设之中,可以说牛尾宪辅在我心危中制作的配乐更为出神入化(个人想法),更为融入,很少有突兀的感觉,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心中危险的东西》将青春期隐秘的躁动与危险幻想具象化为一场声学实验。牛尾宪辅以声音为手术刀,剖开少年看似平静的日常表皮,暴露出其下涌动的电子神经与生物电流。比如《Ichikawa fantasize》一曲,将青春期的危险悸动化为了音乐语言,用怪诞的音效,配上持续嗡鸣的电子音,让市川的奇怪想法似乎具体化,让观众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怪”和幻想。

让楼主第一次有“神!”的想法是《the shine》响起的时候;看到第一集结尾市川阻止学长,我就知道这段恋情稳了(不是)。这首配乐有着极其鲜明的牛尾风格,舒缓的前调加上渐进的弦乐,过半后短暂过渡而后加入高昂的合成音效,有如《乒乓》中《Night Cruising》的音调渐变,像是迷茫之中拨出了耀眼的阳光,亦像是在踽踽独行的夜航中望到了那一束灯塔的光,而市川和山田两人一定都是对方生命之中的那一束阳光、那一缕灯光吧!

当音乐成为第二叙事者:牛尾宪辅的动画配乐美学(Ⅰ)-第4张

市川是一个平常看似畏畏缩缩,但在关键时刻绝不含糊的青春期男孩。牛尾老师的不少配乐都有这样的体现,在整首配乐的前半部分采取小型的乐段循环,后半部分则加入不同的音效和可以勾挠耳膜一般的合成音,似乎是从踌躇的心态转变为下定决心,这样的表现在《it begins》《milk tea》中就较为明显。

楼主在边写边听,握漕倪的这部作品的配乐真的都很神

楼主个人最喜欢的是《restless heart》,在多个片段均有出现,如市川的演讲、下楼时的配乐,是个人认为最为完美的用于描摹个人心境转变和角色关系转折的音乐叙述,通过快节奏的循环钢琴片段来模拟心跳加速、再平静的生理感,甚至在高潮时加入部分杂音来体现心中的思考,对这样的一部作品简直是有如神助的配乐设计。

牛尾在本作中又一大创举是氛围感配乐的绝佳设计,个人认为是牛尾宪辅老师氛围配乐的巅峰(非专业评价)。如《missing》《bad vibes》等乐曲,可以很好的融入动画镜头,让人完全沉浸,会产生音乐和画面融为一体的错觉而不会去割裂开来看,恍若身临其境一般,感叹牛师傅的妙手之作。

最后,当《the dangers in our heart》响起之时,仿佛世界只剩下二人了。这首强混的钢琴曲配合其他合成音,将二人的美好关系似乎具象化了,似乎可以将生活的美好展现地溢出屏幕了,让观众们发现这部恋爱作品不仅仅是在说谈情说爱,而更重在描写二人的成长,将二人的变化用歌曲的积极来展现出来了。配合第一季的ost《the dangers in my heart》中的静静的孤独感,这首《the dangers in our heart》则更为阳光,更为美好了。

当音乐成为第二叙事者:牛尾宪辅的动画配乐美学(Ⅰ)-第5张

最后夜鹿的《斜阳》真的很好听,听夜鹿是对的!

喜欢青春恋爱、心理成长的朋友们大概率会喜欢上这部作品!如果你喜欢牛尾宪辅老师,那么我更推荐你去看看本作或是听听音乐了。反复观看后你甚至将发现:那些曾以为是自己心跳的声音,实则是牛尾预设在你鼓膜上的生物电极在放电。

3.胆大党:超自然青春冒险下的听觉宇宙

当音乐成为第二叙事者:牛尾宪辅的动画配乐美学(Ⅰ)-第6张
当音乐成为第二叙事者:牛尾宪辅的动画配乐美学(Ⅰ)-第7张

24年最后一季度,《胆大党》(又称为超自然武装当哒当)上线了。其实只看了第一集楼主就自封其为“个人年度作品”,可能是因为视听体验真的一流,尽管第一季断在了不太好的位置,不过今年七月就有第二季啦!!!!我真幸运.JPG

话说可以看出科学猴(science saru)真的很喜欢牛尾宪辅,像恶魔人crybaby、平家物语都是请牛尾做配乐,而这部胆大党也是选择让牛老师来,只能说科学猴你干的好呀!《胆大党》以超自然与青春冒险为核心,牛尾宪辅的配乐通过声音实验将幽灵与外星文明的冲突、角色的心理裂变转化为可感知的声学符号,构建了一个充满矛盾与融合的听觉宇宙。

在观看本作时,楼主一开始还没注意到这是牛老师的配乐,不如说这个风格实在是变化很大。感觉有很多先前没有尝试过的风格,甚至在背景配乐中不止一次融入了人声,在楼主印象里是牛老师比较少见的制作风格。像《seiko》《a slice of peach》《(un)lucky cat》乍听之下会让人觉得,牛尾老师这是你写的吗?

尽管前卫新颖,本作的配乐依然十分优秀,有着两派风格;在为女主桃桃和男主健的配乐中,牛尾采用了不同的风格。为绫濑桃(幽灵派)的主题场景设计以传统乐器变形音色为主,例如三味线的滑音被处理成受干扰的嗡鸣,模拟灵体能量的不稳定;而高仓健(外星派)的冒险段落则使用合成器脉冲与量子噪音,模仿外星科技的机械感与未来感。

当音乐成为第二叙事者:牛尾宪辅的动画配乐美学(Ⅰ)-第8张

牛哥的配乐在本作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得是okarun厄卡伦变身场景的配乐,如《like a fire》带感的beat和洗脑的背景人声“噢啊啊~阿姨阿姨~”,配上主角帅气的诅咒样貌,无疑给观众留下极强的视觉与听觉冲击。

还有一首极其新颖但传统的乐曲出现在了本作的追逐战中,《william hell overture》,将经典古典音乐《威廉退尔进行曲》与《地狱中的奥菲欧》的remix电子音乐结合改编形成了本作,在怪诞的追逐中融入了一丝庄严感,这样的反差自然会让观众忍俊不禁,让楼主脑中不禁回忆起了《猫和老鼠》的一些经典桥段。(话说很多配乐家都很喜欢改编古典音乐诶)

除了战斗片段配乐,牛尾在本作中的情感氛围配乐也很出彩,比如《momo》作为桃子某种意义上的个人曲就刻画了青春期对恋爱感的定夺,对友情的思考的复杂心理,相对的《okarun's life》,让听众感受到在懦弱之下一个不停鼓动的向往光明的心,体现出男主在女主的助力下不断成长,其自己多年沉寂的心灵之海终于得到了光照。《more than friends》《less than lovers》两曲则形成了一定对比,一个俏皮轻快,一个柔软慢速,将青春期男女之间复杂情感的酸涩和互相的小心翼翼很好的剥露给观众、听众们。而《aira》这一首曲子则出现在男女主互相躲躲闪闪时第三者爱罗的出现,灵动而富有活泼气息,不得不说牛尾老师还是牛头人配乐领域的高手啊

最为传神的一首氛围配乐《love theme》出现在爱罗的母亲战斗失败后,动画陷入回忆之中。这段插入曲实在太过精彩,完美地配上动画演出,只不过我看个青春战斗番还看酸鼻子了感觉不太对劲。楼主还觉得这首配乐和终焉系列《终焉的莉莉丝》《终焉的木兰花》配乐很像,喜欢的朋友们都可以听一听

对于这部动画,如果是超自然题材的爱好者,那一定会很喜欢本作;喜欢青春期酸涩的恋爱感和下三路小笑话的也可能会喜欢上本作,而如果你是实验音乐的爱好者那就更推荐你观看了!毕竟当你喜欢上牛尾那就无法逃脱了

最后creepy nuts的《otonoke》真的很好听,求你们一定要听啊我什么都会做的

当音乐成为第二叙事者:牛尾宪辅的动画配乐美学(Ⅰ)-第9张

OP画面

4.乒乓:深入灵魂的音乐暴击

当音乐成为第二叙事者:牛尾宪辅的动画配乐美学(Ⅰ)-第10张

作为汤浅和牛尾的合作作品之一,2014年的《乒乓》可谓是极为经典的一部作品,之前楼主的文章里也写了一部分段落来推荐它了。牛尾宪辅的配乐不仅为作品注入灵魂,更以实验性音效与电子音乐重构了传统体育动画的听觉范式,形成独特的“声音暴力美学”。而《乒乓》的首战也让牛尾彻底打响自己的名号,作为一名极为优秀的配乐工作者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而在此之前牛尾则是一名乐队成员(从属于LAMA、電気グルーヴ)。

在本部作品中,牛尾宪辅彻底摒弃了传统体育动画中激昂的管弦乐或热血的摇滚配乐,转而通过电子音效与声音采样构建竞技的物理与心理空间,这是独一无二的表现方式,也正是这样的风格让牛尾脱颖而出,让听众在之后能明显分辨出:“噢,这是牛尾的呀!”

牛尾将乒乓球撞击声解构为电子脉冲,例如曲目《Ping Pong Phase》中,球拍击球的“啪嗒”声被转化为不规则的电子鼓点,既模拟了球速的变化,也暗喻角色内心的节奏失衡。在星野与龙一的决战中,球速加快时配乐突然切换为心跳声与金属摩擦音的叠加,形成生理性的压迫感。不得不说牛尾在配乐上的天赋真不是一点半点,不愧是东大毕业的

在中国选手孔文革的主题曲《China》中,琵琶音色与合成器噪音交织,传统民乐旋律被电子音效撕裂,暗示其身处异国竞技场的身份撕裂。而当他逐渐融入日本校园时,配乐中逐渐加入柔和的钢琴声,一定程度上象征了心理隔阂的消解。孔爷真的很帅,帅到看完后让楼主想学乒乓球了

在这部进行天赋和努力的辩证主题时,牛尾也用配乐交上了自己的答卷。在笑爷与peko的对决中,牛尾用极简的电子循环音阶(如《Smile Monster》)表现笑爷机械化的训练,而星野的配乐则以即兴爵士鼓点凸显其随性天赋,形成听觉层面的碾压。但是天赋和努力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看到后面又会觉得,有天赋的其实是笑爷smile吧,还是说不断努力的其实是peko?在11集的推进下来,本作告诉我一个事实,那就是结果并非是可以用天赋或者努力就可以简单概括的,smile和peko都有努力,也都有天赋,而他们更多的,都是对乒乓球的热爱,有着为谁而战的思绪,peko更清楚,他是为了自己在打乒乓球的。

当音乐成为第二叙事者:牛尾宪辅的动画配乐美学(Ⅰ)-第11张

牛尾宪辅在音乐科学上的理解可谓出神入化。角色在极限状态下的生理反应被转化为声音实验。例如孔文革流汗时的配乐混入液体滴落的延迟混响,而星野觉醒时的《Hero Appears》以次声波刺激观众前庭神经,模拟肾上腺素飙升的震颤,给观众以不一样的震撼感。

楼主最喜欢的《Night Cruising》以冰冷的合成器长音制造听觉荒原,映射人物内心虚无,在角色孔爷遭遇失败或反思时,牛尾常抽离所有环境音,仅保留电子白噪音或心跳声,这样的处理不免让听众耳前一亮。

若你是动画美学的爱好者,是体育题材的爱好者,那么本作一定是无法跳过的佳作,甚至是神作之一。而如果你是牛尾宪辅的爱好者,那么一定要感受一下牛尾宪辅初期的配乐风格,感受他对电子、合成乐器使用的“灵”和“亮”。而牛尾在本作中所创作的这种“侵入式声学体验”正是《乒乓》超越传统体育动画的核心——它让配乐不再是情绪的渲染工具,而是成为竞技本身的物理延伸。

-----分割线------

出于篇幅考虑,本文先介绍到这里,系列下一篇文章预定介绍《电锯人》《天国大魔镜》《不吉波普不笑》《太空丹迪》《恶魔人crybaby》,而牛尾老师曾参与过的剧场版动画配乐则会专门出一篇文章来介绍,如《声之形》《利兹与青鸟》《言语如苏打般涌现》《你的颜色》等。如果这其中有你喜欢的或者能安利到的动画、曲目那就更好不过啦!最后制作不易,还望盒友们多多点赞关注

本文由小黑盒作者:变身章鱼哥守护凯尔希 原创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摘编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